“六一泉”览胜.doc_第1页
“六一泉”览胜.doc_第2页
“六一泉”览胜.doc_第3页
“六一泉”览胜.doc_第4页
“六一泉”览胜.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一泉”览胜张国荣人生总有令你难以忘却之记忆。于我而言,莫不如此。那是丙戌年(2005年)仲夏,我趁暑期赴苏州探视大学毕业后于华硕电脑公司就职之犬子。不期返途中,于杭州火车站邂逅专意到西湖赏游、时在柳州师专任教莫山洪教授。鉴于我俩在高校教学业务相契、志趣相投都以古代文学(唐宋文学)教学与研究为主、且喜好遍览祖国名山大川、寻幽探胜。于是,在娇阳喷薄、清风拂面之清晨,我俩结伴先往与浙江大学玉泉分校区仅一墙之隔植物园灵峰探梅处,寻觅心仪已久、与李清照齐名之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墓地,后去观赏以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雅号命名之“六一泉”,从中强烈感受到北宋全能大作家苏轼对座师欧阳修之深挚推重与金石情谊。“六一泉”位于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南。此乃是一潭普通石甃泉池,其规模不大,约两平方米,旁构小亭,倚山而建。尽管如此,它却是西湖一大胜景。自宋及今,到此观赏之游客(尤其是那些素心仰慕欧苏之文人墨客)不计其数,并留下诸多闪耀着深刻文化意蕴和真挚情愫之墨宝与作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举国承平之当下,那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那么,这个只占孤山并不起眼一隅之“六一泉”,何以有如此魅力吸引迷醉游人呢?再者,据史载,欧阳公一生并未涉足过杭州西湖,更遑论其凿疏此泉了,那泉名号又如何而来呢?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娇俏导游小姐先招呼大家到“六一泉亭”就坐,后又娓娓动听地述说“六一泉”命名、形成与历经宋元明清之历史故事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与世长辞。时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他惊闻噩耗痛哭于友人孤山僧人惠勤旧舍。后因思念、缅怀欧公,苏轼又于元祐五年(1190年)十二月八日前去拜访方外老友、僧人惠勤旧舍,怎奈此时惠勤早已作古,其弟子将自己手画“事之如生”之欧阳修、苏轼师生二人肖像奉上,并引苏轼到舍下观一汪泉水云:“原先舍下并无泉,在您(苏轼)到此数月前,此山泉水突然从讲堂后面、孤山脚下涌流出来,它不仅汪然溢流,且白而甘!”惠勤弟子以为,此奇异山泉水乃是其师(欧阳修)在天之灵闻苏轼来,特意“出泉以相劳苦”的。因此他祈求苏轼挥毫以“记之”(以上引文均见苏轼六一泉铭并序)。惠勤弟子之言,又勾起了苏轼联想到与座师欧阳修绵延十八年深厚师生情谊: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知礼部贡举(科场考官),在批阅苏轼应举之文时,因苏轼之文有先秦散文家孟轲之风,不同流俗,遂拔为礼部试第二。更有甚者,欧阳修在读了苏轼上梅直讲书后欣喜地对好友梅尧臣高声云:“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让路),放他(苏轼)出一头地也!轼所言乐,乃其所得深者,尔不意后生达斯理也。”(欧阳修与梅圣俞)自此开启了欧苏二人相契以深之师生情谊。熙宁四年(1059年)六月,欧阳修致仕(退休)归颖州,同月苏轼亦乞外(请求外调)补得杭州通判。九月苏轼便赴颖州拜谒欧公,彼此流连近有月余。随着岁月流逝,欧苏二人情谊与日俱增。于是,苏轼以对座师欧阳修深深敬慕,当即挥毫以欧阳修雅号“六一”为此泉命名,并作六一泉铭并叙,又在孤山镌石为铭,标名立景,以寄寓对恩师之深切缅怀宋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后,鉴于国家社稷风雨未安,“六一泉”又“缺甃久未理”(周紫芝语),然拜谒先贤之热情仍照旧吸引人们源源不断寻访“六一泉”,衍生出千古佳作。在这之中,有诗人杨万里欣游“六一泉”后作以六一泉煮双井茶,有又骚客喻良能赏“六一泉”后,挥毫作羽客相携六一泉等等,不一而足。宋季,“六一泉”虽仍在,然木制“六一泉亭”却难以抵挡风雨霜霜、禽兽虫鸟之侵蚀与剥啄,至元大德(12971307年)时,泉亭只“犹存石柱梁”了。尽管如此,其时一些对欧苏二人素心仰慕之文士仍不断前去“六一泉”赏游,诸如元末大诗人周权拜谒“六一泉”后,赋诗以表达对欧公无限景仰与知解:“欧公天人世无匹,六物(指欧阳修心目中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诸物)之中目为一。孤山山下西湖西,飞梦逍遥绕云石。凿开瑶窗迸锡泉,水镜胸中湛虚白。是心洞洞何所容,内照此泉皆外物。”(周权此山诗集卷四)元季兵燹,加之长期受自然气候、地质因素条件影响,泉水流量与日俱减,以至在自然生态中渐渐干涸、雍塞。明洪武间(13681398),有一僧人曰“行升”者,怀着对欧、苏二人之深深推重与尊敬,他日夜用心疏浚、图复旧观,并重建了当年苏轼于“六一”泉旁“凿岩架石”形成之“石屋”(即世称“东坡庵”)。且不辞辛劳寻找到沦落于民间之六一泉铭(即苏轼所作之六一泉铭并叙)。又新建了祠堂祭祀欧、苏与惠勤三人然百年后,泉又湮废。明成化丙申(1476年),南京大理寺卿夏时正好不容易访得“六一”泉于蓁秽中,“命扫薙而浚发之,泉源泓然如故。”(雍正浙江通志卷九)“六一”泉之不断疏浚与周边泉亭、祠堂等之修缮,又增添了游人观览西湖之兴味,延长了游人于“六一”泉驻足流连之时间,甚至催文士名流来“六一”泉雅集。如明末陈梅臣、陈仁锡和王世贞等率众于“六一”泉雅集即是显例。清代康、雍、乾时期,社会升平,国运昌隆,杭州西湖游人极盛,“六一”泉濒临孤山西岸,自然游客多爱泊舟于此。尤有甚者,一代励精图治帝王之题咏与推重,大大提升了西湖疏山“六一”泉之文化影响,使得普通自然物“六一”泉终将成为祖国江南名副其实之“名泉”。如乾隆帝(弘历)分别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凡四次游“六一”泉,并题诗四首、御书“六一泉”扁额“光明普印”,还特别颁旨于“六一”泉上修建“述古堂”(今皆废),由此世间皆言:“六一”泉不仅是自然泉,更是“文化泉”听罢导游小姐一席充满人文精神之话语,我们内心由衷地震憾了:真想不到这样一眼于广袤天地、悠长历史中乍看如此渺小之泉水,竟有如此波澜壮阔之故事而断断续续、兴兴废废地绵延了近千年!于是,在导游小姐导引下,我边兴致勃勃地赏游,边疑惑地问她:“小姐,如今我们看到之泉水、泉亭、泉铭均古代遗留下来么?”导游小姐“噗嗤”大笑曰:“不!如前所述,六一泉极易雍塞、木制之六一泉亭难存于世、泉铭石刻之字易漶灭。为此,今日我们看到之泉水,泉亭与泉铭都是近年新疏浚并兴建的”。“六一居士迹不到,千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