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精读之国语.docx_第1页
史传文学精读之国语.docx_第2页
史传文学精读之国语.docx_第3页
史传文学精读之国语.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传文学精读之国语选读【国语概说】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关于它的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唐宋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如西汉时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吴国的韦昭、唐朝的刘知几等都持此说。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可以得知国语的成书经过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后来,左丘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根据传注春秋时所剩材料,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编著了一本国语。故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内传。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国语是在战国初年编辑而成,作者有待进一步考证。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都记载国语为21卷,与今本相同。其体例是分国记载,有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书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作品选读】【原文】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惠以和民则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注释】聘:出使;币:礼物;必臣,必君:臣,君均为动词;宣:公正;惠:仁爱;济:成功;宣则:公正成为法则;阜:富裕;不彻:做不到;恪:谨慎;给事:执行公务;无隙:没有隔阂;不堪:不能胜任;不恤匮:不体恤贫困;广:危及;几何:多长时间;泰:太;事二君:侍奉两代国君;蚤世:早死;登年:丰年,活得时间长;载其毒:干坏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使刘康公聘于鲁( ) 叔孙、东门其亡乎( ) 惠以和民则阜( ) 则可以上下无隙矣( ) 上任事而彻 ( ) 下能堪其任( )2、作者认为为君的要求是 ,为臣的要求是 。3、刘康公判断大夫贤德的依据是 和 。【译文】周定王八年,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季文子、孟献子都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却很奢侈。 回来后,定王询问鲁国的大夫哪位贤德,刘康公答道:“季孙、仲孙可以在鲁国长期保持地位,叔孙、东门可能会败亡。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祸。”定王说:“那是什么原因呢?”刘康公答道:“我听说,为臣必须遵行臣道,为君必须恪守君道。宽厚、严整、公正、仁爱,是君道;忠敬、谨慎、谦恭、俭朴,是臣道。宽厚用以维护基业,严整用以完成政务,公正用以施行教化,仁爱用以团结民众。基业得到维护就必然稳固,按时机而行动而政务完成就没有荒废的事情,教化施行而公正就流布周遍,用仁爱来团结民众就上下富足。如果基业稳固而政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才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忠敬用以承受君命,谨慎用以守护家业,谦恭用以执行公务,俭朴用以丰足财用。以忠敬来承受君命就不会违抗,以谨慎来守护家业就不会荒怠,以谦恭来执行公务就不会犯法,以俭朴来丰足财用就不会担忧。如果承受君命不违抗,守护家业不懈怠,不触犯刑法而又远离忧愁,君臣上下就能够没有嫌隙了,还有什么事胜任不了呢?在上者要施行的政务能办到,在下者能胜任交办的公务,因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现在季孙、仲孙俭朴,他们将财用丰足,因而家族能得到荫护。叔孙、东门奢侈,奢侈就不会体恤贫困,贫困者得不到体恤,忧患必然会降临,这样必然会危及自身。况且作为人臣而奢侈,国家不堪负担,这是在走向败亡。”定王问:“他们能维持多久呢?”刘康公答道:“东门子家的地位不如叔孙宣子但比叔孙宣子奢侈,所以不可能连续两朝享有俸禄;叔孙宣子的地位不如季孙、仲孙,但也比他们奢侈,所以不可能连续三朝享有俸禄。如果他们死得早倒还罢了,假若他们有长久的年寿来多干坏事,一定会败亡。” 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告丧的使者还没有抵达王都,东门家的人已来报告发生变乱,东门子家逃往齐国。周简王十一年,叔孙宣子也逃奔齐国,这正好是鲁成公去世的前二年。【读解】 刘康公真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对人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而有远见,“细节决定一切”,刘康公之所以能如此有先见之明,更多的是由于他对细节的观察,节俭和奢侈是刘康公判断人命运的基础,从小处他就能看到大处,而且分析问题鞭辟入里,精当深刻。从议论文的写作角度看,刘康公论证的严密性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原文】齐语桓公为政既成正月之朔,五属大夫复事。桓公择其寡功者而谪之,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惕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而退而修万。是故匹夫有帅,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矣,以守则固,以征则强。【注释】朔:初一;复事:汇报工作;谪:指摘;制地、分民:划定的土地,分配的百姓;独:只有;一再:一次、两次;宥:宽恕;属:管辖区域内;居处:平时;已于事:结束汇报;竣:完毕;拳勇股肱:勇敢强劲,体力出众;惕:忧心戒惧;下比:包庇坏人;修:治理;退:有“接下来”的意思;匹夫:平民百姓;帅:表率;楷模;征:进攻。【练习】1、“朔”是古代表时间的词,同样用这个词表示空间,意思是 。“朔”表时间是农历初一,那么农历十五、农历三十分别用 、 来表示。2、解释词语:五属大夫复事( ) 桓公择其寡功者而谪之( )一再则宥( ) 有司已于事而竣(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再则宥 B、匹夫有不善 C、聪慧质仁 D、有居处为义好学4、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原因是 。【译文】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五属大夫汇报工作。桓公挑他们中政绩差的加以谴责,说:“划定的土地和分配的百姓都是相同的,为什么只有你没有做出好的成绩?教育不善,政事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一次两次可以原谅,第三次就不能宽赦了。”桓公又亲自过问他们的工作,说:“在你所管辖的区域里,发现平日行义好学、孝敬父母、聪明仁惠、在当地有一定名声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明,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又对他们说:“在你所管辖的属里,发现勇敢强健、力气出众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最后又说:“在你所管辖的属里,发现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横暴戾、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包庇坏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五属大夫于是回到各自的辖地整治属的政事,属退下来就整治县,由县退下来就整治乡,由乡退下来就整治卒,由卒退下来就整治邑,由邑退下来就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以得到推举;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诛罚。政令确定以后,用它来守国则固若金汤,用它来进攻则强大无比。【读解】齐桓公真是个贤君,因为贤且能用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军事,并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取得政治优势。他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帮助卫国挫败狄人,并先后灭掉30多个诸侯国。公元前651年,他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为政方略的英明,他强调政治教化,强调管理人员“执政为民”的意识,强调任用人才,强调惩治邪恶,这,就是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的原因。【原文】晋语臼季举冀缺 臼季使,舍于冀野。冀缺薅,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今君之所闻也。齐桓公亲举管敬子,其贼也。”公曰:“子何以知其贤也?”对曰:“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注释】 使:出使;冀缺:人名;薅:锄草;馌:送饭;复命:出使者汇报出使情况;殛:诛杀;禹:鲧的儿子;管敬子:管仲;贼:害(他的人);恪:恭敬,谨慎。【练习】1、与“舍于冀野”中“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其妻馌之B、是故舜之刑也殛鲧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D、吾从而师之2、“子何以知其贤也”一句的句式是( )A、定语后置句 B、宾语前置句 C、判断句 D、介词结构后置句3、臼季是如何发现冀缺之贤的? 。(用文中话回答)【译文】 臼季奉命出使,在冀邑郊外住了一宿。冀缺正在田中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来,夫妻俩相敬如宾。臼季上去问他,才知道他就是冀芮的儿子,就和他一起回到了国都。臼季汇报了完成使命的情况,进而推荐冀缺,说:“我得到一个贤能的人,冒昧地向您报告。”文公说:“冀缺的父亲有罪,是否可以重用他呢?”臼季回答说:“作为国家的贤良之才,应该不计较他前辈的罪恶。因此以前舜惩治罪人,处死了鮌;后来举拔人才,却起用了鮌的儿子大禹。当今您所听到的,齐桓公亲自选拔了管仲,那是害过他的仇敌啊。”文公问道:“你凭什么知道冀缺的贤能呢?”臼季回答说:“我见到他们夫妇在田间都不忘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