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乐曲欣赏.doc_第1页
古诗词乐曲欣赏.doc_第2页
古诗词乐曲欣赏.doc_第3页
古诗词乐曲欣赏.doc_第4页
古诗词乐曲欣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乐曲欣赏独上西楼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离愁:指去国之愁。别是一般:另有一种。【品评】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这阙相见欢自然写的是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 似已把离愁写到了极致,成为千古绝唱。但读得多了,却觉得这一句固然因其构思奇巧、文词浅白容易受到读者青睐,从而脍炙人口,但毕竟太露痕迹,倒不若一句“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来得深沉婉约。古词中遇九字句在诵读上最常见的是“ 二七” 句式和“ 四五” 句式。“ 二七” 句式指的是语气停顿在第二字上,前二字连读,后七字连读;“ 四五” 句式则是指语气停顿在第四字上,前四字连读,后五字连读。这句词用两种句式都读得通,但在表现力上却相距甚远。用“ 四五” 句式读来是“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其立足点在“ 梧桐” 二字上,“ 寂寞” 用来修饰“ 梧桐” ,而后面一句“ 深院锁清秋” 却是进一步说明,这棵在院子里孤零零的梧桐,就好像是被锁在深深院子里清冷的秋天。因为它的立足点是实物,故寂寞的感觉就淡了。而用“ 二七” 句式,则读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其立足点在“ 寂寞” 二字上。寂寞是一种情感,就像“ 剪不断,理还乱” 的离愁,说不清,道不明,却偏偏人人都有。固然在这阙词的开头作者用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两句作了很耐心的铺垫和渲染,但是劈头一个“ 寂寞” 还是让读者无法一下子进入状况,毕竟前面仅仅只有九个字的铺叙。于是后面这七个字的补叙变得至关重要。但谁也没想到,寂寞的场景就紧随这寥寥七字铺陈开来:深深的院落、满地的梧桐叶,杳无人声,仿佛无形的秋天都被锁在这方寸之地。就这样一幅凄美的图画,猝不及防地占领了读者所有的感官和思维,然后那种不可言传的寂寞感觉弥漫了整个身心,难以摆脱。寂寞与孤独不同,孤独有一定的主动性,而寂寞则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奈的。(请注意, 这里的寂寞是针对诗人所在的年份和他当时的处境与心境; 而现代的寂寞, 也是有自主权的, 可以拿来为意境和心情的享用)于是作者用了一个“ 锁” 字,看上去轻描淡写,或者说有些“ 作秀” 的成份,但仔细想来却是惊心:不错,寂寞不是心上的一把锁吗?而这把锁又偏偏不是自己锁上去的!有形的院落锁住了无形的清秋,一些有形的外物不也可以用寂寞锁住青春,锁住热情或是别的什么吗?然而人毕竟是类群动物,正因身单,才希望成双;正因寂寞,才愈发想念远方的亲人(情人?友人?),于是下半阙极写离愁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但换一个角度想想,作者写极了离愁,又何尝不是说明寂寞之深呢?对寂寞感受最深的,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人,另一种就是走在时代最后,几被历史淘汰的人。这两种人的共性是不容于当世。前一种人属于他的时代还未到来,后一种人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李煜就是属于后者。尽管他贵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挡宋祖赵匡胤一统天下的大势。作为亡国之君,又有谁能体会他的无奈和寂寞?更可悲的是他的寂寞是不可说的,所以他只能极写离愁。对于寂寞,他只能雪泥鸿爪般的淡淡一笔,留与后人评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聂胜琼聂胜琼(?-?) 长安(今陕西西安)妓女,后嫁李之问。全宋词存其词一首。鹧鸪天别情聂胜琼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据词林纪事载,这首词为作者送别李之问归来后所写。上片,写别时情景。侧重写“别”字,内容与王维诗暗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地在玉关之南,故曰阳关。为出塞必经之地。古人以此诗配曲。抒写离情别绪的曲子,称阳关曲。聂胜琼的这首词,即与此曲意相合。首句“玉惨花愁出凤城”,三句“尊前一唱阳关曲”,凤城(京城)、渭城,同写离别之地;次句“柳青青”写别时;三、四两句,“尊”、“酒”、“阳关”,同写别宴。运意用词,全然一样。下片,写别后凄伤,侧重写“情”。深摹情状。始则,欲“寻好梦”,而“梦难成”;终则泪湿枕衾,辗转达旦。妙在用雨作衬,情更凄悲。枕前、阶前,一窗之隔,而雨声眼泪,两下无休。泪共雨长,雨滴心碎,那种离愁,正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一首根据在离别时的所感所受而做的词。青泥莲花记载:“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钦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这一段记载,叙述了聂胜琼创作这首词的全过程。聂胜琼虽然是京师名妓,见到人非常多,但感情却是何等真诚和专一。词的上阕写离别,下阕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像融合为一。起句以送别入题,“玉惨花愁出凤城”,“玉”与“花”喻自己,“惨”与“愁”表现送别的愁苦,显示她凄凉的内心世界。凤城指京都,她送别李之问时,情意绵绵,愁思满怀,显示了她不忍分别的真挚情感。莲花楼是送别的地方,楼下青青的柳色,正与离别宴会上回荡的阳关曲相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眼前的青青柳色与悲哀的离别之曲一起颤动着离人的心弦。何况“一唱阳关后”,心中的人儿马上就要起程了。“别个人人”意谓送别那个人,“人人”指李之问,“第五句”极言路程之远。在唱完一曲阳关之后,就一程又一程地远远离开了她。离别是痛苦的,但别后更苦;词的下阕,叙写别后思念的心情。相见时难,别也难,但别后希望在梦里依稀可见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难以成梦。“寻好梦,梦难成”句,写相恋之深,思念之切。词人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感情相结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托了离人凄苦,“况谁知我此时情”一句,道出了词人在雨夜之中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与痛苦的相思之情。接下去,“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两句,画面感人而意境凄静深沉,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词的独特的美。“帘前雨”与“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动,温庭筠更漏子一词的下阕,曾这样描写过雨声:“梧桐树,三更下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也写到:“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跟温庭筠词相类似,都写雨声对内心情感的触动。然相比之下,聂胜琼这首词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它把人的主体活动与雨夜的客体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明“,不仅是”帘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泪“。难怪李之问的妻子读到这首词时,”喜其语句清健“。她欣赏作者的艺术才华,被作品中的真挚感情所感染,因而作了毅然的决定,”出妆奁资夫取归“,让聂胜琼能遂所愿。宋时的歌妓得以从良成为士人的小妾,已是相当美满的归宿了。能得到这样结果的人并不是很多的。聂胜琼这位“名倡”注重自己的前途。这首词和它的故事,与乐婉同施酒监唱和的卜算子词所反映的感情来看,结局的喜剧和悲剧性质虽然不同,但对于理解当时歌妓的命运和她们的心理,具有样的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李之问诣京师,见而悦之,遂与结好。及将行,胜琼饯别于莲花楼。别旬日,作鹧鸪天词,寄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李以置箧中抵家,为其妻所得,问之,具以实告妻,爱其词,遂出装资,为夫娶归琼,至损其妆,饰委曲,奉事主母终身,和好无间隙焉。秦观桃园忆故人 秦少游(宋) 古月曲 玉楼深锁薄情种 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 闷即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 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 听彻梅花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认识秦少游,大多数人是从他的这首鹊桥仙开始的;喜欢秦少游,也很可能是从他的这首词开始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曾撩拨过多少人的离情别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又抚慰着多少情感的伤口。由此,你再翻开宋词来读一读,才知秦少游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出色当行” 的婉约派主要词人,词风俊逸精妙,情韵兼胜。 桃园忆故人更是秦观的得意之作, 经邓丽君小姐那婉约柔情、思古忧今的情怀及对情人、爱情的憧慢与怀念,唱出了千古忧怨是古代女性也更是她自己借词表意的心情体验。泪水挥洒出人生的怅恨李煜乌夜啼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注此词原为教坊名曲,又名相见欢。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即位后对宋纳贡称臣,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兵南下攻金陵。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他四十二岁生日时,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他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此词是他的后期作品,他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于惜春伤春的感伤情怀之中,率真、自然,含义隽永。起句“林花谢了春红”,林花凋谢,残红飞舞,落英缤纷,即显示出作者的惜花伤春的怅惘。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诗经小雅),“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朝孟浩然),“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朝高鼎)这样美丽的时光,美丽的事物却香魂消逝,怎能不让人暗然神伤!美好的事物易逝,美好的时光短暂,美好的人生难留,作者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已如林花一样飘去,续以“太匆匆”使这种低沉的情绪得到了强化。明示春花“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暗中寄寓“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之情。春光消逝,来去匆匆,本是人力所不可制止的,李白说到: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本诗中的风可不是洒雨露的东风,而是冰冷无情的寒雨冷风,风雨袭来,不知有多少明艳的花朵会从枝头陨落,娇柔的春花怎堪风雨的吹打呀!又著一“无奈”,显然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消融亦觉痛心,人力有限,不能阻止朝雨晚风对春花的摧残,也不能时时护花,使花朵免遭凋零,是多么的无可奈何 ,多么的痛苦自责。林花、春红,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竟默然殒落,消失的难道仅仅是春天里红艳的花朵吗?我觉得不尽然。那是指作者心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雕栏玉砌的故国、威风气派的排场、豪华奢侈的生活、相知相伴的女子均如过眼云烟。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也如这火红的春花一般,匆匆消逝,了无踪迹。难怪作者慨叹时光匆匆,对摧残生命的朝雨暮风充满怨怼。下片由对风雨的怨恨转而写花。“胭脂泪”将花朵拟人化。红花著雨,犹如美人脸上洒落的泪滴,有“梦啼妆泪红阑干”之感。因风雨的吹打,残红落尽,嫩红的花瓣之上残留着清澈的水滴,仿佛是一个美人流下的一汪清泪。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泪是就人而言。在花,这泪是是雨疏风骤的蹂躏,是不忍辞枝的留恋;在人,这泪是“国破山河在”之泪,是“故国不堪回首”之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之泪。人泪眼对花,花带雨飘零,作者是否会产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呢?花落了,人痴了,人也醉了。何时才能再和这“泪花”重逢呢?写到这里,作者的一腔凄楚,满怀怨恨已表露无遗。“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由一国之君,变为阶下之囚,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悲愤可想而知。心中的郁闷化为一句无声的长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者的恨,不是思家思亲之恨,不是春悲秋愁之恨,而是国破家亡之恨。以前君临天下,现在寄人篱下,身份的变化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恨意绵绵,犹如江水滔滔。人生于世,长有恨事,亦如林花凋谢,亦如朝风暮雨,亦如时光匆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自然界中,长有江水东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此句做结,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词风情旖旎,缱绻幽凄,写尽人生无常,年华易逝的种种无奈。将一己的悲痛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慨,渲染了美好事物转眼即逝、无法追回的人类同憾共恨,其境界之阔大、寄慨之深沉,可见一斑。令人千载之下读之,亦难以忘!李之仪 卜算子 思君在众多大陆港台歌手中,我唯独最最喜欢的是邓丽君。我喜欢她清丽脱俗的气质;亦喜欢她婉转细腻的歌声。所以我买了很多邓丽君的歌碟。闲暇之余,把学唱她的歌儿当成了我的乐趣;把欣赏她的歌儿当成是我的享受。一听到她犹如倾诉低语的歌声,就忘记了身心的疲惫,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躺在床上,整个身心被她优美的歌声温煦着,真的是一种陶醉。可是偏偏有一首歌儿这么多年我却从未听到过。那就是由宋朝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原词创作的思君,当这首歌儿第一次在我耳畔响起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为歌曲所表达的意境而感动。悠扬的笛声,穿越时空;邓丽君声情并茂的演唱,让我仿佛看到一位古时痴情的女子在长江上游,面对滔滔不绝的江水,思念远在下游的丈夫;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的旋律,将痴情女子寄情于水,盼望江水为竭,离愁别恨尽止的情愫以及对爱情的执著和美好期盼表现的淋漓尽致。思君词曲演唱三者完美结合,激荡心灵,耐人寻味。我沉醉其中,不免对词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北宋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无棣李氏,向为书香名门 .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人端正,学问匪浅。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考中进士,但因范纯仁反对王安石变法,一再被贬,所以李之仪并未被授宫。哲宗元佑(1086-1093)初年,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元佑八年(1088),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苏轼对李之仪的才华早就很器重。因此,他一到任,便申奏朝廷,以李之仪为定州签判,作为自己的助手。两人在任时,朝夕唱酬,宾主甚欢。元符年间 (1098-1100), 李之仪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说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遂被停职。宋徽宗崇宁(1102-1106)初年,李之仪提举河东常平。当时,奸臣蔡京当权,范纯仁的儿子知谏院范正平卑视之。李之仪给范纯仁整理遗表,写行状,把从师范纯仁的生平大节铺叙得一清二楚,有怨愤之语。蔡京乘机挟嫌报复,已文章获罪,将他下狱。不久,又将他除名,交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管制。数年后,李之仪才遇赦复宫,遂居州南姑溪之地。饱尝了官场黑暗和人间疾苦的李之仪,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余生消磨在写诗作词上。李之仪是北宋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作家。他既善诗词,又能属文,尤工尺赎,苏轼称其“人刀笔三昧”。其诗流畅清丽。四库全书云:“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犹工,小令犹清婉峭隽,殆不减秦观。”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卜算子构思精巧,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回环复叠,含婉深永,深得民歌风韵。正如毛晋在姑溪词跋中所评:“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真是古乐府俊语矣。”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附李之仪另一首触景伤怀,感物思人之作 谢池春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来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附秦观歌颂天长地久真挚爱情的传世佳作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朱淑真:生查子 元夕唐宋诗词中的春节元夜 上元灯节也就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多少爱情故事在此时上演,多少异性的倾慕在此时发生。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北宋欧阳修所写,还是南宋朱淑真所为,就不甚了了,虽然自南宋曾忄造乐府雅词将此词著作权归为欧阳修,学术界学者也大多承认为欧阳修所作,如邓红梅教授的女性词史也确认此词为欧阳修之作,但仍然有人确信此词为朱淑真所为。清新婉丽 情真意切-朱淑真词赏析 她要用四十个字的短短小令,把一年欢聚与离别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是不容易的。其一,她采用了显明的对比法,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情景,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情景,一聚一散,一喜一悲,互相照应,对比性很强。而且语言通俗,又无庸俗之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