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作者:范欢 院系: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 2010级 学号:20101150190 日期:2011年11月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思想中流露出的那份淡定,那份超然,给了世人无数的启发与想象。直至今日,他的人生哲学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判断。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关键词】庄子 人生哲学 修身 养性 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一追寻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二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 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四)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 “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1、庄子对“道”的理解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超时空的绝对或无限;“道”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固定;“道”无法用概念说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2、庄子三辩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小大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观之,则万物莫不小。是非之辩:庄子认为是与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认为的设计和安排,万物生而平等,没有是非之别。为解决人世间的是非问题,庄子提出了“两行”的处理是非立场:既要看到是与非的对立和冲突,又要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用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将是非混合起来是大自然和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悠然自得的生活。生死之辩:”道”既是万物的本体,又表现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已。既然生灭是宇宙变化的形式,也是“道”的表现和呈现形式,那么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当然也有“道”的体现。宇宙之间生灭变化,本无所谓生死。庄子三辩表现了“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的“齐物论”。3、庄子的“逍遥”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4、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5、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三、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 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 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齐物论)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 ,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 ,即祸害于人 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 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动乱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 庄子让王篇记载子路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是为“道”“穷”而“无耻”的表现。 原宪对于来造访的子贡的抨击。原宪虽为居陋巷的贫士, 但却保持高节, 不苟于世俗, 瞧不起居富贵而自傲的子贡。他不无自豪地说: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与之饰,宪不忍为也。 这两个记载, 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庄子后学的仁义观。 让王篇的作者在极力推崇“仁义之道”,认为它是岁寒时依然茂盛的松柏的精神支柱, 是孔子于困隘中依然能够屹立的根基。“内省而不穷于道”, 是孔子浩然正气的根源。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道”, 并非道家的道术, 而是“仁义之道”。 从仁义观看道儒关系: 首先,庄子内篇和外杂篇中时代较早的作品, 对于儒家的仁义观并没有进行猛烈抨击, 而是注目于构建庄学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庄子外杂篇中对于仁义学说大加挞伐的篇章文字, 是庄子学派创立与构建完成以后与儒家学派争夺理论阵地的产物。 第三,让王篇的仁义观念会与其它诸篇有较大区别,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学术大背景的发展变化。 百家争鸣在战国晚期有了更多的融汇综合的趋势, 通过“鸣鼓而攻之”以制服对手, 越来越不可能。 在庄子创立庄学的开始阶段, 儒家的仁义学说被作为创建基本理论体系的一个佐证, 从“道”的角度对它进行许多分析。 在庄子后学的“先进”弟子那里, 仁义学说则遭到猛烈抨击, 孔子成为他们嘲讽的对象。 在庄子的“后进”弟子,尤其是让王篇的作者那里, 仁义学说被推尊为“道”,孔子作为“得道者”的形象也就有了圣人的神圣光环。 儒道两家的关系, 在战国中后期经历了相知、争鸣与融汇三个阶段,从庄子的仁义观的变化中可以比较明确地看清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脉络。四、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庄子内篇就有以“生”代“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就有性,而情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的“情性”观的中心内容在于强调情性的悲苦。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认为人生实处于悲苦之中,谓人自从降生下来就处于不停顿的悲苦中等待死亡。如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在庄子外篇中,庄子后学发挥了庄子情性悲苦的基本观念,并提出了“人生苦短”之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 人在如白驹过隙般时间内等待者覆灭,所以“人类悲之”。 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是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盗跖篇:“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无异也。”是篇谓人性的贪婪:“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在战国后期法家理论成为主流政治理论,性恶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庄子后学的这个情性观正是顺应了这一思想潮流。 五、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1、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庄子“齐生死”的思想,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当今社会人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轻生者大大有之。而庄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会给我们以更多启示。庄子在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悦生恶死,也不赞成悦死恶生,而主张“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始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长生不死是绝难企及的非分追求。庄子虽不赞成长生不死,却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张珍惜生命、爱惜精神,强调通过全性保真的途径,以尽人之天年。庄子对于生死的这种理性认识有助于现代人清醒地认识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死亡价值的认识,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的情感纠葛,消除贪生恶死的错误倾向,坦然地迎接死亡的来临。2、庄子思想对追求逍遥人生的指导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只有做到无己无待,超越自我的局限和功名的约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都渴望能够逍遥自在的生活,可事实上我们常被前程、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等人间俗事搞得焦头烂额。而庄子却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醒世良言,让我们磅博万物,逍遥人世。庄子告诉我们要达到这种逍遥境界,就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不强迫不做作“无为而无所不为”,反对人与自我、人与本性的分离,反对人被外物所驱使、控制,迷失在社会之中和金钱、名利、灯红酒绿之中,主张不役于物,也不强求外物随自己的意志发展,对外物,抱者宽容、顺其自然的心态。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丧己于物,不以物易其性,不以仁义易其性,应形体保神,法天贵真,保持人格的纯洁性、独立性。3.庄子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庄子提出“天人合一”,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钱宾四先生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更要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大自然交朋友,人类才能继续幸福的生存下去。 4、对庄子的思考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回到自然,顺应自然。没有看到文明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不提倡人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认识必然,从而获得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致命弱点,也是他的局限。庄子的彻底无为,消极避世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类生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庄子唯有采取这种无为保命的处世哲学。我们要看到的是他思想真正的本质是在动乱黑暗的年代如何保持本性,不丧失自我。他提倡“外化内不化”,“不为物役”,让我们不要被世俗异化,丢失自己的理想与人格。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真,坚持自己的信念。由于人往往受客观环境、成长经历、学识的束缚,受制于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偏颇的不同,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标准。因此,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也不同。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庄子,好的继承,不好的要深思启发获得好的经验。我想这就是反思庄子思想消极部分的意义吧!我们学习庄子思想,更要学习庄子的为人。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达到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多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每况愈下的回答:在蝼蚁、 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并非是不可达到的彼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因为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按照必然的规律发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达到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高兴,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5、庄子哲学的实践论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达到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则是达到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认识,更要用行动来实践。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 内游于心,就是体道基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出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 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出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 、无人之野 。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基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虚和化的体现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睾丸淋巴瘤的护理查房
- 手皮肤恶性肿瘤护理措施
- 结核性直肠瘘的护理措施
- 肝间皮瘤的治疗及护理
- 胸腹主动脉钙化个案护理
- 髓核疝性神经炎个案护理
- 2025年护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红皮病型药疹的护理查房
- 囊性输尿管炎的护理查房
- 网版印刷员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HJ 636-2012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微课
- 2024-2029年中国热成型钢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4年四川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人员招聘13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工业设备故障预测与维护
- 2023福建宁德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21人)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体检表(叉车)
- 《旅游学概论》第五章
- 2022年版初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复习题库(汇总版)
- 国际合资协议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