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4A-126说明书08版.doc_第1页
GW4A-126说明书08版.doc_第2页
GW4A-126说明书08版.doc_第3页
GW4A-126说明书08版.doc_第4页
GW4A-126说明书08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W4(A)126型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安装使用说明书 0RG.412.479.10GW4(A)126型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安装使用说明书0RG.412.479.10江苏省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2008年3月6日编 制校 核标准化审 定页次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 字日 期会 签批 准安装使用说明书1 概述1.1 GW4(A)-126系列户外高压交流隔离开关(以下简称隔离开关)是我公司按照国家电力公司发出电输2001150文关于高压隔离开关完善化工作的通知精神,经走访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供电局和变电所,广泛了解国产、合资生产及进口的各种隔离开关使用运行情况并听取了运行人员、检修维护人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后而开发研制的一种少维护、免维护型隔离开关。1.2 GW4(A)-126系双柱水平开启式隔离开关,可增设接地开关,GW4(A)-126D为带有接地开关,接地开关能承受与隔离开关同样的动、热稳定电流。三个单极的隔离开关可借助于接头、调节螺杆等组成三极联动。接地开关三个单极可借助于接头和钢管等组成三极联动。本隔离开关适用于额定频率为50赫兹,额定电压为126kV的交流电路中,作有电压无负载时断开与闭合电路之用。1.3 隔离开关配用输出轴转角为180的CS14G型手力操动机构(以下简称手动机构)或CJ2型电动操动机构,地刀外开时配用CS17G机构。接地开关配用手动机构或电动机构。1.4 本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的技术条件符合GB1985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的有关规定。1.5 支柱绝缘子爬电比:不小于GB/T5582规定级(25mm/kV)或级(31mm/kV)(按订货合同)。2 使用环境条件2.1 使用环境条件必须满足如下要求:a. 海拔不超过2000m;b. 环境温度4040;c. 风速不大于34m/s;d. 地震强度不超过8度;e. 覆冰厚度不大于10mm;f. 安装场所无严重灰尘、污垢、易燃物质、爆炸危险、化学腐蚀及剧烈震动;g. 安装基础应水平;2.2 用户使用周围环境超出本章2.1条的要求,可与我公司协商解决。3 技术参数 GW4(A)-126系列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的主要技术数据如表1所示: 表 1 项目 数据型号.规格额定电压kV额定电流A额定短时耐受电流/时间kA/s额定峰值耐受电流kA主回路电阻不大于一分钟工频耐压kV雷电冲击耐压kV单极重量kg备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隔离开关接地开关GW4(A)-126/63012663031.5/4/80130230/对地265/断口550/对地630/断口250GW4(A)-126D/63063031.5/431.5/28080270GW4(A)-126/1250125031.5/4/80130250GW4(A)-126D/1250125031.5/431.5/28080270GW4(A)-126/1600160040/4/100115290GW4(A)-126D/1600160040/440/2100100310GW4(A)-126/2000200040/4/100115290GW4(A)-126D/2000200040/440/2100100310 注:630A产品按1250A产品供货,1600A产品按2000A产品供货。3.2 操动机构中辅助开关型号与触点对数如表2、3所示表 2操动机构型号辅助开关型号辅助开关数 量辅助开关触点对数操动机构用途CJ2F6-16/L18常开8常闭操动主刀 CS14G1F6-16/L18常开8常闭操动主刀 CS14G2F6-8/L14常开4常闭操动地刀表 3CS17G人力操动机构技术参数操动机构型号操作手柄运动方式用 途辅助开关型号辅助开关数量辅助开关触点对数DSW4型电磁锁数量CS17G1竖 直180 度旋 转操 动接 地开 关F6-8/W不带地刀:无单接地: 1双接地: 24常开4常闭1CS17G2F6-8/W/CS17G4水 平180 度旋 转操 动隔 离开 关F6-16/W18常开8常闭1CS17G5F6-16/W1/注1: DSW4型电磁锁额定电压:交流220V;直流110、220V。注2:电磁锁根据订货合同配供。3.3 隔离开关在冰冻厚度不大于10mm时,用操动机构操动能使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进行分闸和合闸。4 结构4.1 隔离开关各单极都由基座、支柱绝缘子、出线座及触头等部分组成,两支柱绝缘子相互平行地安装在基座两端的轴承座上,且与基座垂直。主导电部分分别安装在两支柱绝缘子上方,随支柱绝缘子作约90转动。4.2 隔离开关的每个轴承座内部装有一只推力球轴承及两只向心球轴承,轴承内装有轴装配,各极的两轴装配间通过接头、调节螺杆等连接传动。4.3 出线座中的软接线分别紧固在矩形导电管和接线板上,接线板供用户连接线路之用。4.4 隔离开关附有接地开关时,接地静触头固定在导电管上,接地开关与基座间用软接线连接,供接地时导电。主导电回路与接地开关的连锁用基座上的扇形板与弧形板保证,在主导电回路合闸时,接地开关不可合闸,接地开关合闸时,主导电回路不可合闸。4.5 CS14G、CS17G手动操动机构由转轴、底座、辅助开关、罩、操作手柄等组成。底座上有定位装置,转轴与操作手柄相连,操作完毕后可锁住,以防止误操作。4.6 CS14G手动操动机构可配DSW4户外电磁锁,并配有供紧急时打开电磁锁的钥匙。电磁锁电压分别有交流220伏、直流220伏和直流110伏,供用户选用。4.7 CJ2电动机构为交流电动机通过减速装置驱动的电动机构,由蜗轮蜗杆减速箱、F6辅助开关及电动机控制附件等组成。(详细请参阅电动机构说明书)5 主要特点5.1 隔离开关采用双柱中开、触头转入式结构,具有自清洁触头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可靠性。5.2 导电回路采用矩形管,大大降低了主导电部分的温升。5.3 触指采用高强度、高导电率、高弹性的新型材料制造。依靠触指自身的弹力夹紧触头,避免了因弹簧锈蚀、发热退火而引起的触头夹紧力降低,接触电阻增加,触头发热加剧的恶性循环,且触指与触指座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又避免了油污、灰尘进入其接触点、使接触电阻增加的可能性。此导电部分结构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4 隔离开关转动部分按免维护的要求设计。轴承座设计成密封结构,水汽、尘埃、有害气体无法进入,采用MoS锂基润滑脂,使轴承、润滑脂永远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中,钢制件全部采用不锈钢件或热镀锌处理工艺,确保隔离开关操作灵活、轻便、可靠、永不锈蚀。5.5 接地开关为组装式结构,现场安装。左、右接地零部件相同,左、右接地可任意调换。5.6 GW4(A)-126型接地开关的底脚安装尺寸与GW4-126型隔离开关的安装尺寸完全相同,可直接替代GW4-126型隔离开关。6 动作原理6.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安装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三极隔离开关可用钢管、调节螺杆、接头将各极隔离开关连接起来,组成三极联动,用一台操作机构进行分、合闸操作。操动机构安装在A极(或其它极)下方。隔离开关操作轴与机构转轴用钢管、 接头等连接后即可操作。6.2 三极隔离开关附设的接地开关用接头、钢管连接,组成三极联动。操动机构安装在C极下方,安装方式与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相同。6.3 操动机构带动隔离开关操作轴转动180,使隔离开关的主动侧支柱绝缘子转动,通过调节螺杆带动从动侧支柱绝缘子转动,达到使左、右导电臂同时运动,从而进行分闸或合闸的目的。6.4 操作人力操动机构(CS14G人力操动机构手柄顺时针转动为合闸操作,逆时针转动为分闸操作;CS17G2人力操动机构手柄向上转动为合闸操作,向下转动为分闸操作),以达到分闸或合闸的目的。6.5 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在分闸与合闸状态由操动机构上的定位装置限定(须注意调整好隔离开关分、合闸定位螺钉)。6.6 操动机构输出轴转动时,带动辅助开关动触头转动,在隔离开关或接地开关完全闭合或断开大于80断口距离后发出相应的合闸或分闸信号。6.7 若手动机构配用电磁锁时,电磁锁得到分、合闸信号后才能开锁,转动旋钮打开电磁锁后,操动机构方可操作,操作结束即自动锁住操动机构。7 安装与调整7.1 隔离开关与接地开关的安装图及安装尺寸见图1图4。7.2 隔离开关各极以不小于2000mm的距离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用螺栓固定,再用接头、连杆将三极连接。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置于A极(或其它极)操作轴下方,使隔离开关和操动机构都处于合闸位置,对准中心后,用接头、12轴销、钢管连接操作轴与操动机构。装配机构与垂直管夹件时(图1图4),螺栓需交叉、对称、逐步、均匀拧紧,最后将止紧螺栓按表6的参考力矩拧紧。7.3 隔离开关附有接地开关时,先按图9、图10所示顺序将接地开关零部件装到本体底座上,然后用接头、钢管将三极接地开关连接。地刀操动机构置于C极(或其它极)下方,使接地刀和操动机构均处于合闸位置,对准中心后,用接头、12轴销、钢管联接操作轴与操动机构。 配CS17G机构时,将操动机构置于任意两极之间的下方,使接地刀和操动机构均处于合闸位置,将配件表中拐臂夹在地刀水平连杆上,用接头、连杆,钢管将机构与拐臂连接起来。 7.4 主刀操动拐臂中心距可调,拐臂上标记对准后的中心距为156mm,如附图1图4中(A)详图所示,若A极(操作相)主刀分合闸角度小于90,可加大拐臂中心距,反之减小中心距。7.5 B、C两极三相联动拐臂中心距也设计成可调整式,分别控制各极的分合闸角度。调整时松开拐臂上的螺栓,若分合闸角度小于90,可减小拐臂中心距,反之加大中心距。7.6 地刀安装说明:7.6.1 产品出厂时地刀与本体分开包装,单接地、双接地地刀操作轴承座及地刀操作拐臂水平拉杆装在产品本体槽钢上,其余地刀用零部件(支承件,地刀轴,导电管,弹簧,夹件,拐臂等)单接地为一个包装箱(左、右接地零部件通用),双接地则用两个单接地包装箱零部件。7.6.2地刀安装:第一步装支承件(见图10),用M1245的螺栓将支承件按左、右接地的要求装在各极本体底座(槽钢)的左侧或右侧(双接地两侧都要装),每极底座只装一个支承件,一般装在靠地刀导电管的一侧,有利于三相连动时减少操作力矩。第二步装三极连动钢管,该设计是将原地刀转轴与地刀极间水平连接管合二为一,三极为三根长1.5米的钢管,每根管上按图9、图10所示的安装要求,分别套上弹簧、止挡等。注意地刀操作极上不需装弹簧。地刀导电管的装配位置应与静触头的位置对应,图示为参考尺寸(单接地L1=L2=180;双接地L1=180,L2=240)。单极地刀安装完毕,用夹板将三极地刀联动管在导电管合闸位置夹紧。操作拐臂及联锁板装在机构操作极,调试完用止紧螺栓将夹板锁定。接地开关三极联动时,应保证分合闸过程中轻便、灵活,必要时松开安装支承件的M12螺栓,先把三极联接起来,使地刀轴三极同轴心,最后紧固螺栓。7.6.3地刀动、静触头接触位置见图6。7.6.4外开式地刀安装与内开式类似,但支承件装配位置不同,且L1=L2=180(参见图10),安装布置图见图3。7.6.5产品为高型布置时,具体安装请参考图4,图中L1长度根据用户要求而定。7.6.6 产品吊装方式见图7。7.7 配CS14G时接地开关操作拐臂中心距可调,拐臂上标记对准后的中心距为60mm,如附图1图4中B详图所示,操作时,保证接地开关合闸到位,分闸时接地开关导电管处于水平位置,若分闸角度小,可以加大拐臂中心距,反之减少中心距。7.8 隔离开关两极或三极联动时,接触应同步,不同期10mm,不同步可调节极间螺杆。接地开关三极不同期20mm。7.9 合闸时,保证触头与触指座间间隙483mm,如附图5所示,必要时可松开右侧导电管上安装触头的M8螺栓,移动触头保证达到以上尺寸(触头为长孔固定);同时,合闸时应保证触头与每对触指均完全接触,必要时松开一侧固定导电管的M12螺栓,添加适量调整垫片,使触头与触指接触良好、可靠,最后紧固螺栓。7.10 确认隔离开关调整完毕后,将各极分合闸定位螺栓与挡块的间隙调整为13mm。7.11测量隔离开关主导电回路电阻值(数值见表1),电阻值超过规定,请检查导电回路的各固定螺栓是否松动,触指接触部分是否氧化、有污物.经处理后,电阻值一般不会超过规定值。7.12手动操动机构配用DSW4电磁锁时,将电磁锁安装板固定于机构铸铁底座上,再用M1025六角螺栓将电磁锁固定于安装板上部1230的长孔处。左右调节电磁锁的位置,以保证电磁锁解锁后锁头退出附件槽,且机构转轴带动附件转动时,锁头能自动复位而插入附件槽内锁住机构。调整好后,用手动或电动钥匙解锁操作数次,确认准确无误才可投入运行。7.13若配用电动机操动机构,其说明书另附,安装调整按7.1、7.2条。7.14 各传动联接件上均有紧定螺钉,用户调试完毕后需拧紧该螺钉使其嵌入连接管中,防止打滑。7.15安装调试完后,按照表7进行现场调试点检,待检验全部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8 使用维护与保养本隔离开关不需要特殊的维护。然而,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我们推荐进行常规的检查和维护,尤其是对那些最敏感或易磨损的部件。8.1为了保证隔离开关参数值有效,常规的检查和维护必须遵照预防性维护见表4,常见的故障判断及处理见表5。8.2拆卸隔离开关以及更换主要部件8.2.1拆卸隔离开关警告!在进行下列任何操作之前,确认:a) 隔离开关处于分闸状态;b) 所有高压进线和出线都已目视确认接地;c) 操动机构已与所有低压导线断开。8.2.1.1断开a) 断开接线板上的高压导线;b) 断开操动机构中的低压导线。8.2.1.2拆卸用与安装隔离开关时相同的工具,按下列顺序进行拆卸:a) 拆卸水平传动杆;b) 拆卸导电臂;c) 拆卸接地开关导电杆;d) 拆卸绝缘子;e) 拆卸操动机构(控制箱)和垂直操作杆;f) 拆卸固定底座;g) 分类放置拆下的螺母和螺栓。当拆卸完成后,分类放置所有部件。8.3拆卸设备和更换主要部件警告!在进行下列任何操作之前,确认:a) 隔离开关处于分闸状态;b) 所有高压进线和出线都已目视确认接地。注意:当更换带电部件时,那些永久性的固定接触面(如端子板和静触头支架间的接触表面)必须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a)用三氯乙烯或氯乙烯仔细去除上述表面上的任何油脂痕迹,并用不锈钢钢丝刷或细砂纸除掉氧化物;b) 用导电脂进行涂抹;c) 尽快将两个表面进行连接。表4预防性维护表开关状态需要依照相关安装要求进行的工作预控方法A开关保持运行简单检查在现场检视过程中或每2年一次A1) 设备机械部件没有损坏A2) 触头、触指接触部分露出镀银层光泽,回路电阻不超过表1数值A3) 低压电缆和接地电缆的外壳没有损伤A4) 绝缘子没有损伤而且表面没有沉积污秽A5) 操动机构没有损伤A6)用温度计检查机构加热器加热情况B 退出运行检修开关每5年或每1000次操作B1) 进行A部分中的1-2-3项检查B2) 检查所有带电部件B3) 测量主导电回路电阻B4) 检查螺栓紧固程度B5) 检查就地操作B6) 检查手动操作B7) 检查主触头耦合情况B8) 检查触头表面情况B9) 检查所有机械和电气部件,电缆和接地连接是否损伤B10) 检查操动机构齿轮润滑情况B11) 检查下列电器部件的操作. 防凝露(如果有的话)和加热电阻. 电气联锁C 退出运行大修每10年或每2000次操作C1)按照B部分中各项全面检查C2)检查主要部件的状况和磨损情况,绝缘子情况和安装过程中进行的机械调整。如发现任何偏差,则进行恢复。如需要更换,遵循安装手册里的程序。如对如何恢复有疑问,与本公司联系。保证操作2000次的隔离开关预防性维护计划 表5故障判断及处理故障类型可能引起的原因判断标准和检查方法处理底座传动部位主刀分、合闸不到位相间传动连杆变形或接头松动目测传动连杆及接头检查原因,消除相应的缺陷主刀分、合闸不到位夹件松动、打滑通过力矩扳手紧固重新调整地刀的合闸位置,紧固夹件机构转动,产品不动未按照力矩要求紧固夹紧螺栓或紧定螺栓未上通过力矩扳手紧固检查人力操作力矩增大传动系统转动部分的润滑油干涸,油泥过多,轴销生锈,导致传动阻力增大操作时阻力增大清理并润滑转动部件上导电部位接触部位的氧化 触头接触不良,引起发热。目测接触部位有无烧灼现象或红外测温清理表面污垢,有烧灼时进行更换其他远控不动远方/就地开关在就地位置检查信号,是否有控制信号断线信号切换至远方远控近控均不动作分合闸回路有元器件损坏测量电动机构分合闸回路查出故障元件,更换接线松脱测量电动机构分合闸回路查出松脱的接线,重新插接9 包装、运输、验收与保管9.1用户收到产品后,应在半个月内按验收项目进行验收,验收项目如下:当收到板条箱后,请立即检查各个包装的内容物,确认无损伤,并且装箱单上所列全部内容无缺漏。如有物件损伤或与装箱单有出入,必须立即通知江苏省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若在验货后还需转运或长期储存,需将包装箱恢复至原始状态。当装卸和吊装包装箱时,注意不要损伤设备。9.2储存9.2.1短期储存(3个月内)将包装置于干燥,有遮蔽的场所。如果是在户外,确保该处排水良好。户外储存时,应保证日照良好。而且板条箱要用木条垫起,至少离地15 cm。如果储存时间不超过3个月,操动机构内的防凝加热器不必通电。9.2.2长期储存(3个月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备在户内储存,且仓库内干燥,则每6个月要检查一次操动机构以确保其内部没有受潮现象。如果设备在户外存放或在潮湿的仓库中,请参照第9.2.1节的推荐方案,并保持操动机构内的防凝加热器的电源接通。10 产品供应的成套性10.1 出厂的每组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均附有安装连接用的配件及用户定购的操动机构。10.2 出厂的每组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均有产品合格证,安装使用说明书,装箱单和装箱一览表,配件表等技术文件各1份。11 订货须知11.1 订货时须说明产品型号、名称、额定电流、电压,是否附设接地开关等。11.2 定购附设接地开关的隔离开关时须注明:双接地或单接地。11.3 说明操动机构及型号,名称,电机电压,控制电压等。11.4 若配电磁锁,需说明操动机构上配用的电磁锁选用何种电源及电压等级。11.5 若需索取第10章第2条以外的技术文件时,需在订货时提出。注1:若机构安装的位置不同于图1图4时,允许用户将机构移至所需位置,并对隔离开关操作拐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