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doc_第1页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doc_第2页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doc_第3页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doc_第4页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原“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庆工作简报(第三期)回顾奋斗历程 共创学院辉煌主办单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庆办公室 主编:徐瑞堂 副主编:刘湘芷本期内容1.院庆筹备工作简报2.学院更名启事3.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简介4.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任朗教授5.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靳蕃教授6.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校友风采北京机床研究所总工程师毕承恩7.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校友风采新民房产董事长丁江林院庆筹备工作简报 7月5日,院史资料专辑编委会召开会议,对院史资料专辑(初稿)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画册已编辑完毕,即将付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成果展已筹划完毕,即将开始展窗制作。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院二十周年纪念徽章、院旗、院歌征集、设计工作已经结束,现正进行评审工作。 7月8日,院长办公会议再次专门研究了院庆筹备工作,对下一阶段院庆筹备工作做了布置安排。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更名启事经二五年六月一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 西交校人 200524 号文件 ),决定原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简称 “ 信息学院 ” ),英文名称为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简称 “SIST” ) 。 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院目前已拥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 8 个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 3 个工程硕士点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等 2 个高师硕士点。此外,目前正在申报其它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本科专业也由原来的 3 个扩展为目前的 8 个,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微电子技术。学院目前已拥有各类在校学生 5000 人左右,其中博士生 100 余人,硕士生 1000 余人(含工程硕士 100 余人,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生 100 余人),本科生 3500 余人(含全日制成人本科生 300 余人,网络教育本科生 600 余人),专科生 200 余人。 显然,由于学院现有学科布局已经覆盖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的 6 个一级学科专业,而现有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名称(仅仅覆盖 2 个一级学科)已不能全面准确地涵盖学院已有学科门类和专业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新名的正式启用,将进一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有利于对外招生就业宣传和其它各项工作。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二五年六月十三日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所简介西南交通大学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建立于2001年6月,2001年下属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被评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5年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建立下属西南交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DSPs实验室。本研究所所在学科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年来,研究所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攻关计划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研究资助。研究所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作为主研人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研制、开发完成的ZPW-2000/UM71移频电容在线测试仪、ZD6LH-S型转辙机微机测控台等新产品已在铁路单位推广应用;研制、开发的智能网管型光纤收发器、电信网络MDF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等通信网络传输设备已在成都邮电通信设备厂批量生产。研究所与美国、瑞士、英国、新加坡等国有关大学的学者、专家有着广泛地联系,经常邀请他们来所讲学、合作研究。与国内一些著名的电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研究所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为电子科大毕业博士、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家树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张翠芳教授,以及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王建英、尹忠科等副教授。研究所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后1人、博士生8人(包括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博士生1人),硕士生80余名。研究所已培养硕士生30余人。研究所具备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拥有内部Intranet、多台高性能工作站、各类微机、全系列DSP仿真开发平台、各类视频图像获取装置和SPW、OPNET、SYSTEMVIEW和MATLAB等通信与信号处理仿真环境。研究所连网电脑可浏览和全文下载IEEE/IEE、Elservier Science、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roQuest全部刊物、会议论文、国外硕博士论文和标准资料,学校还定有多种外文和中文学术期刊及相关研究资料,具有承担各类通信、信号与视频图像信息处理科研课题的能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任朗教授任朗,男,1913年生于辽宁,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美国ABI(American Biography Institute)研究部顾问,电波科学学报名誉主编,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45194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修完数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理论工作后回国。19461950年在上海交大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19511957年在唐山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授、系主任。19581961年在中科院电子所任研究员。1961年至今在西南交大任教授。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学报编委,天线学报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天线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IEEE AP国际会议主席和多个国际会议组委,并多次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任朗教授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他在IEEE TransAp和JApplPhysics上发表的论文获得了铁路高校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特等奖,得到了林为干院士、黄宏嘉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C.T.Tai(戴振铎)等中外著名电磁理论家的高度赞扬,一致评价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创新,是电磁理论和数理方法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任朗教授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六项,并主持其它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多项。曾获詹天佑杰出人才奖;由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动跟踪同步通信卫星平板相控天线阵”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他所主持的“长精球天线理论与应用”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专著天线理论基础受到马大猷院士、吕保维院士、CTTai(戴振铎)院士、KKMei(梅冠香)等中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对天线理论的重大贡献”,该专著曾参加日内瓦国际书展和莱比锡国际书展,并先后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83)和世界通信年通信科技图书奖,获电子工业部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1987),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国优75号)。任朗教授自1946年8月从美国回国后,一直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从事高等教育事业50余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生。由他指导毕业的博士后3名,博士生已有20多名,硕士生30多名。他的学生有许多已成为国家科技骨干和国内外知名学者,例如:中科院院士夏培肃,曾任哈佛大学研究员、教授的沈浩明,曾任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校博士后专家组组长的李嗣范等。虽已年愈90高龄,任教授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任教授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他提出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他提出的“单塔绝缘方案”为国家重点工程“银河二号”作出了重大贡献,给国家节省了近亿元资金,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编者按:在我们正在编发本期简报时,得到了任朗教授突发疾病去逝的消息。我们对这一位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表示深切哀悼。)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教授谱靳蕃教授靳蕃,男,1934年10月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2年考入我校前身唐山铁道学院电力运输系。1956年毕业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电气化铁道研究室,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课题负责人,助理研究员,在确定我国电气化铁道单相工频25kV电压标准,建立接触网高速受流理论等项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1973年,在大西北工作7年之后,调回已搬迁至峨眉山下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任教。 1978年,国家开始通过统考选拔出国留学生,靳蕃教授被推荐并获录取,1979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德语班学习了一年德语口语后,于1980年被派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深造。他在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技术大学期间,与该校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哈特曼(HARTMANN)教授合作取得成功。由于与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合作科研获得成果,靳蕃教授获得了德方额外的奖励性资助,当地布伦瑞克日报(BRAUNSCHWEIG ZEITUNG)于1982年4月27日以“中国客人参加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邮电部门可以节省成亿马克” 为标题,刊登了靳蕃教授与哈特曼(HARTMANN)教授合作科研的照片,并专文予以高度评价。1982年,靳蕃婉言谢绝了德方的报酬许诺和好意挽留,毅然按时回到祖国,并将所得的奖励大部分上交国家,其余用于购置仪器和图书送给母校。 1982年回国后,靳蕃教授致力于我国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他于1983年创建了一类新颖的分组线性码(复数旋转码)。该类分组线性码不但具有模块化结构,容易掌握和实现,而且译码速度特别高,可纠检多位错。1985年6月,他在英国布莱顿(BRIGHTON)召开的国际信息论学术讨论会(ISIT85)上宣布了该项发明成果后,受到世界同行学者的重视和引用。英国HULL大学教授丹勒尔(PROFMDARNELL)称该码为CRE码,认为它的算法颇为新颖,既可实现差错控制,又便于进行加密。根据复数旋转码原理研制成功的“新型复数旋转码编码译码器”,在1985年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优秀发明奖,随后获得中国专利,由此而设计制造的SC-1微型机电报自动纠错机在铁路通信现场试运行中显示出它可靠且方便的性能。其后,靳蕃教授和他的弟子陈志和范平志在组合数学区组设计理论基础上,相继发现一大类性能优良的组合码,被同行誉为西南交大组合码学派。 1988年,靳蕃教授与中国其他四位教授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结识当代世界著名的人工神经网络专家PROFDRAMARI(甘利俊一教授),由此对及早开展我国神经网络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深刻认识。回国后他与华南理工大学徐炳铮教授一道,筹备并主持了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会议。1990年,中国神经网络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他任学会委员,1995年被推选为副主席。靳蕃教授是西南交通大学神经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为推动我国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靳蕃教授为IEEE成员,四十多年来,长期工作在铁道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研教学第一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译作4部。担任两届“铁道部高校计算机、自动控制及工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11所铁路高校计算机信息科学的教学、科研和教材审定出版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还兼任原上海铁道大学(现己并入同济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名誉或顾问教授,电子学报、铁道学报编委。先后多次去英、美、日和香港等地高校讲学、访问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指导培养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50余人,主持多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军事电子预研基金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奖励,先后被评为铁道部优秀教师,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他作为全国100名享受出国休假的有突出贡献的归国学者之一,到美国进行了四个月的休假和访问。1987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名校友风采 北京机床研究所总工程师毕承恩毕承恩,男,1938年5月生 。1961年12月毕业于我校前身唐山铁道学院计算技术专业,是我校相关专业的首届毕业生。1961年12月1989年7月一直在北京机床研究所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先后兼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知名数控技术专家。毕承恩长期从事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曾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数控技术研发基地北京数控技术开发中心。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型CNC系统开发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曾任国家“863” 计划CIMS专家和国家数控许可证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