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1页
1033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2页
1033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3页
1033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4页
1033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x xx xx xx x煤煤业业发发展展有有限限责责任任公公司司 x xx x东东一一井井 x xx x 10331033 回风下山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 设计 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 设计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xxxx 煤业公司 xx 井区技术方案 措施 审批表 技术文件名称 10331033 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 设计 回风下山先探后掘安全技术措施 设计 主持人地点 日期 职 务签 名职 务签 名 编 制 人生产副矿长 安全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参加 会审 人员 总工程师矿 长 会会 审审 意意 见见 总工程师意见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矿长意见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井田概况井田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概况 1 一 地理概况 1 二 开发现状 3 三 矿区电源 水源 通信情况 3 第二节 地质概况 5 一 地层及区域地质 5 第二章第二章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1 一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11 二 矿坑涌水量调查 11 三 矿坑涌水量预测 12 四 老窑水 12 第三章第三章 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13 一 工程概况 13 二 探放水组织 13 三 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13 附录 1 探放水钻孔布置图 1 附录 2 避灾路线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第一章第一章 井田概况井田概况 第一节 地理概况 一 地理概况 一 地理概况 1 1 矿井所在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 矿井所在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 xx 煤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xx 井区位于 xx 井田东南翼浅部 井 田境界为 西与大沙地井区相接 深部以 1570m 标高为界 浅部 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一段顶界露头线为界 井田走向长 0 62 0 84Km 倾斜宽 0 85 0 93Km 面积 0 6369Km2 矿井地理坐标 东经 104 43 52 104 44 34 北纬 25 58 46 25 59 20 水柏铁路横穿 xx 井田西部 并设有 xx 货运站 加上已有的盘 西支线 威红支线以最短的距离连接贵阳 昆明 南宁 广州等地 从矿井工业广场西至洒基镇铁厂丫口 接两 河 水 城 公路 S217 省道 至盘县干沟桥 距红果 3Km 92Km 至水城 163Km 路况较好 均为级 公路 经两 河 水 城 公路 S217 省道 在两水河接 G320 国道至贵阳 419Km 至昆明 399Km 另外在建的英 武 柏 果 二级公路从矿井工业广 场北侧穿过 自矿井工业广场经英 武 柏 果 二级公路到 英武 再沿 G320 国道至贵阳 361Km 交通便利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2 2 地形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情况 本区为构造剥蚀山地地貌 纵观井田 山岭走向与地层走向一 致 发育单面山及脊壮山 地势总体中部高 南北两端低 最高点 位于井田西部边界 标高 1978 8m 最低点在 xx 河床 标高 1671 9m 相对高差 306 9m 3 3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本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据盘县特区气象站资料 年最高气温为六 七 八月份 最低 为十二 一 二月份 年平均气温 14 2 冬季 一月 最低气 温 7 9 夏季 七月 最高气温 37 历年平均日照 1598 8h 日照率为 36 年最大降雨量在六 七 八月份 最小 在十一 十二 一 二月份 年平均降雨量 1399 3mm 月最大降 雨量 449 4mm 月最小降雨量 3 2mm 年平均蒸发量 1492 32mm 风速平均 1 5m s 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 年平均冻结期为 36 天 4 4 水系及主要河流 水系及主要河流 井田内地表水主要由沟谷小溪汇合而成的溪沟 属雨源型河流 具有山区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 该溪沟位于工业场北侧 水流经淤 泥河后汇入北盘江 属珠江水系 5 5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 按 xx 省城乡建设环境厅 1993 年 12 月编制的 xx 省地震烈度 区划分布图 本区地震烈度为六度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二 开发现状二 开发现状 1 1 开发情况 开发情况 xx 新成复采有限责任公司复采十三采区为原茨嘎煤矿 xx 煤矿 复采改造矿井 企业性质为私营 隶属盘县煤炭工业局管辖 原 xx 煤矿主平硐从 1681m 标高开口 从煤层底板揭穿各可采 煤层 揭穿煤层后沿煤层布置上山 对可采煤层进行分层开采 其 中 15 号煤层 1716m 标搞以上已经采空 12 号煤层 1700m 标高以 上已经采空 13 号煤层 1721m 标高以上已经采空 另外该两矿范围内 1 3 号 4 号煤层由于埋藏较浅 被小窑破 坏严重 已形成较大范围的采空区 2 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 原 xx 1745m 水平以上所开采的 10 13 15 煤层现均已封闭 形成了一定的采空区域 原茨嘎煤矿的主井于 2007 年年底已经关 闭 原 xx 风井于 2006 年底关闭 三 矿区电源 水源 通信情况三 矿区电源 水源 通信情况 1 1 电源 电源 该矿现在的电源一回路来自于淤泥河 10Kv 农网 另一趟线路来 自于 2008 年底建成的淤泥河变电所 10Kv 电网 从主线至该矿的支 线约为 1 6Km 于 2009 年 3 月底建设完工投入生产使用 其次我 矿有备用柴油发电机组 对矿井的供电提供保障 矿井在安全生产 过程中的电力是有保障的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2 2 水源 水源 1 岩博山泉水 位于矿井工业场地南面水平直线距离约 2Km 处 出水点标高 1800 000m 可自流至工业场地生活水源净化站 地面标高 1678 000m 根据该泉水的流量情况 旱季时只能满足地面生活 用水 雨季时能满足矿井生产 生活用水的需要 2 井下水 根据相关专业资料 我矿井下正常排水量为 25m3 h 最大排水 量为 60m3 h 经混凝沉淀处理消毒后 主要作为该矿井井下生产 用水水源 不足部分井下生产用水 包含风井场地生产用水 由该 矿井生产补充用水水源 河沟 补给 3 河沟 井田内有一小河自南向北流经该矿井工业场地北面 经现场了 解 该河沟流量较大 但无该河沟水质和枯季检测资料 应及时做 好该河沟水质和枯季流量监测资料 为下步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经混凝沉淀 过滤消毒处理后 可做矿井井下生产用水 包含风井 场地生产用水 补充水源 3 3 通信 通信 本矿井位于盘县淤泥乡境内 根据盘县淤泥乡的通信网现状 本片区形成了较完善的通信网 其通信系统均已实现程控化 具备 将全片区的行政通讯系统纳入共用网的条件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矿井采用矿用型调合一电话站 井下通过安全栅成为本质安全 型通信 井下和地面的重要部门可调置成直通用户 对外联系采用 电信程控电话 第二节 地质概况 一 地层及区域地质一 地层及区域地质 1 1 地层地层 井田区域范围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 岩组 P2 龙潭组 P2l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永 宁镇组 T1yn 第四系 Q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2 平均厚 700 8m 分为三 段 第一段 P2 1 厚约 630m 以墨绿色玄武岩为主 顶部及中 部夹有紫红色凝灰质泥岩 第二段 P2 2 厚 4 50 39 0m 平均 16 6m 由深灰色粉砂 岩 泥岩 泥质粉砂岩及煤层组成 含植物化石 第三段 P2 3 厚 12 0 59 0m 平均 35 4m 由凝灰质粉 砂岩层 玄武岩层 凝灰岩层组成 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组 P2l 厚 322 384m 平均 341m 分 为上 中 下段 下段 P2l1 以 24 号煤层顶界为其上界 厚 67 0 109 0m 平均 83 0m 含煤 9 22 层 平均 15 层 271 272 291 292 293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号等可采煤层分布于中 下部 本段岩性以深灰至黑色的粉砂质泥 岩 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为主 中段 P2l2 由 12 号煤层顶至 24 号煤层顶板 厚 135 0 182 0m 平均 143 0m 含煤 12 30 层 平均含煤 20 层 其中 12 15 16 17 18 等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 岩性主要为 细砂岩 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及煤层 上段 P2l3 由 1 1 3 号煤层顶板至 12 号煤层顶板 厚 94 0 132 0m 平均 115 0m 本段岩性在全井田比较稳定 以灰 色 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 粉砂岩为主 本段含煤 9 18 层 平 均 13 层 1 3 4 51 62 9 10 11 等可采煤层均分布在本段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平均厚 476 0m 与其下伏地 层为整合接触 按岩性分为上 下两段 下段 Tp 俗称绿色层 上段 T1f 俗称紫色层 下段 Tp 厚 100 0 180 0m 平均 145 0m 岩性为灰绿色 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和泥质砂岩等组成 上段 T1f 厚 248 0 711 0m 平均 476 0m 岩性由紫红色 粉砂质泥岩 细砂岩 粉砂岩组成 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 T1yn 平均厚 248 0m 本井田只出 露永宁镇组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一段 T1yn1 厚 137m 由深灰色 灰色的薄 中厚层石灰 岩和泥灰岩组成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第二段 T1yn2 厚 111m 由土黄色 深红色粉砂质泥岩和泥 质粉砂岩组成 第四系 Q 本井田第四系不发育 虽覆盖较广 但厚度不 大 以残积 坡积和冲积 亚砂土为主 多未胶结 厚度一般在 6 0m 以内 2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 盘县煤田大地构造位于滇 黔 桂台向斜黔西南台 凹 煤田内构造大致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 北西向的褶皱有土城 向斜 照子河向斜 北东向的褶皱有盘关向斜 水塘向斜 盘南背 斜 旧普安向斜 本矿井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中段 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北西 倾向南东 倾角 20 25 区内仅有茨 15 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 顺走向穿过整个矿区 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倾角 30 45 最大落差约 50m 对矿段内的 1 3 4 62 号煤层开采 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 井田构造程度中等 3 煤层及特征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组和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二 段 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组 厚 322 384m 平均 341m 含煤 47 66 层 一般 50 层 含煤总厚 37 47m 一般 41m 含煤系数 12 含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18 层 可采总厚 23 51m 可采含煤系数 7 1 煤层倾角 20 35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含煤地层的上段 和中段 煤组上段可采煤层为薄及中厚煤层 结构较简单 煤层厚 度 间距多数比较稳定 中段可采煤层多数为中厚煤层 结构为较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简单至复杂 煤层厚度和间距有一定变化 下段可采煤层为薄煤层 结构复杂 煤层间距比较稳定 而厚度变化比较大 区内主要可采 煤层为 8 层 3 9 10 12 15 16 17 18 主要可采煤层平 均总厚 14 54m 另外根据矿井揭露煤层情况 该矿 13 号煤层也为 可采煤层 煤层特征详见下表 表 1 可采煤层特征表 顶底板岩性 序 号 区域 组 煤层 名称 煤层平均 厚度 m 层间距 m 稳定性 平均倾 角 顶 板底 板 1 2 3 4 5 6 7 8 9 01622 31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5 22 5 0291 3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17 2 22 5 21 03101 08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0 23 5 16 04122 5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9 5 34 34 05152 8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2 7 17 16 06161 15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4 8 25 12 07172 2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08 龙潭 组 183 2 0 24 23 较稳定25 泥岩 粉砂岩 细 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4 矿井瓦斯等级 煤尘爆炸性 煤层自燃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 地温情况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1 1 矿井瓦斯等级矿井瓦斯等级 根据 六盘水市 2008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表 xx 新 成煤业复采有限责任公司第十三采区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6 25m3 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32 14m3 t 矿井未进行煤与瓦斯 突出危险性鉴定 根据 xx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xx 省煤矿安全 监察局 xx 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安监管办字 2007 345 号 关于 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 本矿井按煤与 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 2 2 煤尘爆炸性煤尘爆炸性 根据 xx 省六枝工矿 集团 公司救护大队实验室煤尘爆炸性坚 定报告表结论 煤尘爆炸性等级为有爆炸性 3 3 煤层自燃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煤层自燃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 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属 类自燃煤层 按照自燃煤层进行采掘巷 道的布局和管理 4 4 地温情况地温情况 该矿井属地温正常矿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地温异 常现象 5 5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冲击地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冲击地压 该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 本矿井在生产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冲击地压 5 水文地质情况 1 含水层 该井田的间接含水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为一套 滨海至浅海相泥岩及砂岩的岩性组合 区域地层厚度 393 684 米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为一弱含水岩组 单位涌水量 Q 一般为 0 036L S m 煤矿的直 接充水岩层为上二叠统龙潭 长兴 大隆组 前者为一套以陆相为 主的海陆交替相含煤砂页岩 厚 242 250 米 后者为一套海陆交 替相含煤砂页岩及泥灰岩沉积 厚约 100 米 直接充水岩组仍为一 弱含水岩组 单位涌水量 Q 略大于飞仙关组 2 隔水岩层 广义而言 为区域上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其特征是裂隙发育 含较丰富的潜水 但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单 位涌水量 Q 一般多为 0 00041L S m 以下 因为是煤层底板很好的 隔水层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第二章第二章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一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一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可能构成矿区充水因素的主要水 源有以下几点 大气降水补给 这是主要补给水源 地表水渗入补给 煤系中砂页岩含水 但本身含水量较小 老硐积水 矿界周边发现有少量民采老硐及生产矿井 本矿 建成后 在开采过程中应注意民采老硐积水补给矿井现象 二 矿坑涌水量调查二 矿坑涌水量调查 根据矿山周边矿井涌水量的调查 在整个开采过程中未出现矿 坑突水 淹井等现象 矿坑内有少量积水 枯水季节 3 4 小时 雨 季 5 6 小时即可疏干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 该矿井坑道涌水量一般为 10 30m3 h 雨 季坑道涌水量 50 m3 h 以上 此涌水量 雨季 旱季稍有变化 但 悬殊不大 坑道出水多受标高控制 上山坑道积水被下山坑道袭夺 上山坑道多处于干燥状态 下山坑道虽有积水 但水量不大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三 矿坑涌水量预测三 矿坑涌水量预测 未来矿井生产能力每年产原煤 21 万吨 采用类比法预计未来矿 井矿坑涌水量为现在矿井矿坑涌水量的 5 倍 既枯水季节矿坑涌水 量为 50 150 m3 h 雨季矿坑涌水量为 250 m3 h 从以上几点可看出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矿床为以裂隙 充水岩层为主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 二类一型 四 老窑水 四 老窑水 通过目前矿井巷道所揭露的情况 未发现矿井内的小窑水 未 揭露以前的采空区 但在后续的采 掘 作业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 行 预测预报 先探后掘 有掘必探 先治后采 的原则进行施工 组织 在后续的掘进施工组织及规划时 严禁采用平巷贯通上山 必须严格遵循上山贯通的原则进行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第三章第三章 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一 工程概况 一 工程概况 1033 回风下山掘进前进方位为 230 30 40 按中线跟煤层 顶板掘进 掘进前方未受到采动影响 设计掘进长度为 170m 二 探放水组织 二 探放水组织 组长 于山清 成员 孔祥用 龙正文 孔家稳 吴德永 马 贵 现场负责人 袁胜超 措施施工组 钻探人员 王兴珠 朱松吉 赵兴华 三 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三 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一 探放水原则 一 探放水原则 采掘工作必须严格坚持执行 预测预报 有疑必探 先探后掘 先治后采 的原则 采取防 堵 疏 排 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根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据相关规程规定及煤矿安全管理要求 必须坚持 有掘必探 的原 则 二 探放水注意事项 二 探放水注意事项 1 安装钻机探水前 要遵守下列规定 1 加强钻场附近的巷道支护 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 柱和拦板 2 清理巷道 挖好排水沟 探水钻孔位于巷道低凹处时 必 须配备与探放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 3 在打钻地点或附近安设专用电话 4 依据设计 确定主要探水孔位置时 由测量人员进行标定 负责探放水工作的人员亲临现场 共同确定钻孔的方位 倾角 深 度和钻孔数量 5 在预计水压大于 0 1MPa 的地点探水时 预先固结套管 套管口安装闸阀 套管深度在探放水设计中规定 预先开掘安全躲 避硐 制定包括撤人德避灾路线等安全措施 并使每个作业人员了 解和掌握 2 探水钻孔应保持适当的超前距离 帮距和密度 根据 煤 矿防治水规定 第 98 条的规定 探水钻孔超前距离和止水套管长 度 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探放老空积水的超前钻距 根据水 压 煤 岩 层厚度和强度及安全措施等情况确定 但最小水平钻 距不得少于 30m 止水套管长度不得小于 10m 同时结合 防治水 规定 特确定 探放水钻孔深度为 60m 允许掘进距离为不超过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30m 超前保护距离为不小于 30m 帮距为 18m 钻孔终孔间距为 3m 3 预计水压较大的地区 探水钻进之前 必须先安好孔口管 和控制闸阀 进行耐压试验 达到设计承受的水压后 方可继续钻 进 特别危险的地区 应有躲避场所 并按规定避灾路线进行撤离 4 钻孔内水压过大时 采用反压和有防喷装置的方法钻孔 并有防止孔口管和煤 岩 突然鼓出的措施 5 钻进时 发现煤岩松软 片帮 来压或钻孔中的水压 水 量突然增大 以及有顶钻等异常情况时 必须停止钻进 但不得拔 出钻杆 现场负责人员应立即向矿调度室报告 并派人监测水情 如果发现情况危急时 必须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 然 后采取措施 进行处理 6 在钻进过程中 如发现孔内显著变软 沿钻杆向外流水等 透老空征兆时 应立即停钻 旋紧安全套管上的钻杆卡 切勿移动 和起拔 钻机后面严禁站人 以免有害有毒气体和大量积水突然涌 出或高压水将钻杆顶出伤人 待检查各项措施并加固迎头等工作进 行完毕后在行放水 7 探放老空水前 首先要分析查明老空水的空间位置 积水 量和水压 老空积水区高于探放水点位置时 只准用钻机探放水 探放水控必须打中老空水体 并要监视放水全过程 核对放水量 直到老空水放完为止 钻孔接近老空 预计可能有瓦斯或其他有害 有毒气体涌出时 必须有瓦斯检查工或矿山救护队员在现场值班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检查空气成分 如果瓦斯或其他有害有毒气体浓度超过规程规定时 必须立即停止钻进 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 并报告调度室 及时处 理 8 钻孔放水前 必须估计积水量 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 容量 控制放水流量 放水时 必须设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 测 定水量 水压 做好记录 若水量突然变化 必须及时处理 并立 即报告调度室 放水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空内放出的瓦斯及其他有害 气体的含量 以便采取措施 三三 探放水设计探放水设计 1 探水点的确定 为保证采掘工作和人员的安全 防止误穿积水区 老空区 断 层带 即探水线距积水线距离为 60m 警戒线沿探水线外推 50 150m 探水起点 巷道开掘点 2 探放水钻孔布置 探放水钻孔布置见图 1 1 超前距超前距 根据 煤矿防治水规定 第 98 条的规定 探水钻孔超前距离 和止水套管长度 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探放老空积水的超前 钻距 根据水压 煤 岩 层厚度和强度及安全措施等情况确定 但最小水平钻距不得少于 30m 止水套管长度不得小于 10m 因此 确定 1033 回风下山探放水的超前距为 30m 2 2 允许掘进距离允许掘进距离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经探水证实无水害威胁 可以安全掘进的长度 为每次探水钻 孔施工完毕之后 以最短的钻孔距离减去超前距之后剩余的距离 3 3 帮距帮距 为使巷道两帮与可能存在的水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即 呈扇形布置的最外侧探水孔所控制的范围与巷道帮的距离 其值一 般与超前距相同 本设计取 30m 4 4 钻孔密度 孔间距 钻孔密度 孔间距 指允许掘进距离终点横剖面上 探水钻孔之间的间距 根据 井下探放水规范 竖直扇形面内钻孔间的终孔垂直间距不得超过 1 5m 水平扇形内各组钻孔之间的终孔距离不得大于 3m 5 5 钻孔孔径钻孔孔径 本设计配备 ZDY 750 探水钻 最大钻进深度 150m 终孔直径 65mm 6 钻孔数目及布置 设计钻孔 5 个 钻孔参数见图 钻孔之间的夹角 根据我矿的情况 特确定钻孔之间的夹角为 7 15 四四 探放水设备 探放水设备 1 探放水设备选择依据 所配备的探放水设备必须能用于井下探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