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性是否生而存在.docx_第1页
论人的本性是否生而存在.docx_第2页
论人的本性是否生而存在.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的本性是否生而存在曾 东 国学111班 5000411011摘要: 我们普遍认为“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但同时也承认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而现实生活中展现的也是相对静止和永恒变化的人和事。因此人本文试从人性是历史发展中所演化而来的,人天生没有固有属性的角度论述。关键词: 本性 固有或演化 本有或后有人不是生而为万物之灵长,而是后天社会实践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种群。人高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人有人性,而人性又高于动物性。所谓的“人性”并不是人生而固有的,马克思对此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类没有永恒不变的、生而就有的属性,人类的人性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孟子曰:“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人生而并不存在所谓善与恶,人性的善恶、道德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形成的。人们的善恶观念、道德判断是由于后天阅历的丰富而渐渐形成的。一个人刚刚出生时处于无意识状态,当然他们也就没有善恶观念,也没有是非道德的能力。而当他慢慢成长,渐渐接触这个社会,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就会获得了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而形成了自己的善恶观、道德观。然而如果人生而就有人的本性,那么人们应该从一出生就拥有人本性的善恶观,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我们也不需要所谓的教育了。人之善恶本性的形成是一个绵延的过程。譬如我们会见一个人,初次见面则生,再次见面则觉较熟,朝夕相处,则更熟悉。此熟悉之感,不只是由于多次见面的经验而存在,而是由于在我们之后的一次次见面的经验,承接前一次见面经验起时,前一次经验,即融入后一次经验中;如此次第融入,相互渗透,则熟悉之程度,或熟习之感,便次次不同。此中有质上的差别,然而却可以没有量上或内容上的差别。质上的差别,由后承前,前融入后中,而存在于后中而来。亦即由过去融入之融入现在,现在转而融入未来而来。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人的善恶本性放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继而说它是人类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标准。正如我们对于时间的流行,便不能只分析一瞬的时间片段,而视为前后贯通、绵绵密密、前伸后入、后延纳前之一体。因此善恶观念不能说是在人这个种群出现时便有的,而是在人类共同生活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法学上有一个经典案例“卡那安得斯之板”。这个案例说是有一艘船遇到了海难,其中有两个人在争抢仅有的一块木板,而普通的木板在这个时候意味着生存。谁能抢到它,谁就有生存的可能。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为了将这块木板据为己有,将另一个体弱的人推下水,从而使自己获救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对这个案例曾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事实上没有任何刑法会对这样的人处以死刑。当然一条船沉没了,他正在为自己的生命儿推到另一个人,是后者从木板上掉入水中,而自己却在木板上免于死亡。因为法律惩罚的威慑力不可能比此时此刻所面临的害怕失去生命的危险具有跟大的力量,也就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我们知道人的最大的善就是帮助他人免于死亡,最大的恶是为自己而不惜践踏牺牲别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生而有善恶观念,那么即使我们身强力壮到超过其他人,我们也不会凌驾于他人之上,更不会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剥夺别人的生命。在人类社会未有绝对约束人们行为的东西出现之前,当我们同等都面临死亡时,正如理想国中色拉叙马霍斯说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我们都会不顾一切地想成为强者,即使当我们登上强者宝座,宝座下是一个个生命铸成的台阶时,我们也不会感到悔恨和羞耻。因为如果我们不成为强者,自会有别人成为强者,我们便会被别人所奴役,甚至被剥夺生命。而当人类社会出现对人们行为有绝对约束时,人们便不敢为自己而无所不为。人之道德本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何为道德?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人类的道德始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在原始社会我们普遍认为人处于动物性阶段,也就没有所谓的道德。道德的产生如理想国中格老孔所说:“做不正义的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遭受不正义的害超过干不正所得的利,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个时候起,他们之间才开始定立契约。他们把不言而喻的大家所公认的契约叫做道德,而人们不愿执行却不敢违抗的称为法律。”道德也是在人们互相伤害过后为避免遭受为个人利益而遭受不道德之苦所共同认定人产生的。人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会展现自己的动物性,随之便会为恶,继而遭受伤害。原始社会人们不具有人性,虽然群居却不懂得互相仁爱。经历过残酷的冰冷的时期,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为了自己不遭受伤害,唯有制定一些他们所共同认同的秩序法则。就中国而言,在尧舜时期,人们又普遍认同的道德,即“尧舜”之德。所以尧舜主政,天下大同。然而到春秋时期,诸侯并起、礼乐征伐诸侯出,道德不再有约束力,所谓春秋无义战。因此人的道德本性并不生而具有,而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人的善恶、道德本性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非人天性而有。如果把一个人从婴儿时便隔离出人类社会,不给他任何的人类性质的教育,那么他长大后便不懂人类的语言,更没有人类历史经验中总结的本性。然而经过人类性质的教育,这个从小脱离人类社会的人便又会渐渐学会人类的善恶、道德本性。如果说人生而便拥有一种固有的善恶、道德本性,那么即使将一个婴儿隔绝出人类社会,他长大后应该不会丧失人的善恶、道德本性,然而事实却是相反。虽然如果我们承认有普遍固有的善恶、道德之人之本性存在,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很大帮助,会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本性要求,然而也会让人们陷入追求本性狂热之中,而丧失人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人的本性固有,那么必将因不适应而被淘汰。所以人类并没有生而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