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摘要:随着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现在多数人在生育方面不像以往那样,封建传统的思想逐渐退出人们的脑海。所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些儿童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庭里自然宠爱有加,那么久很容易导致自私、嫉妒、以自我中心、缺少团队意识等特点。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孩子们面对更多的游戏机、电视机、电脑网络等,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造成很多的少年儿童被这些电子产品所“绑架”,加之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管束等,造成儿童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已经明显地摆在了面前。关键词: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unlike in the past, as now most people, the idea of feudal tradition gradually withdraw peoples minds in fertility. So one child more and more of these children as a child, in the family naturally fallen in love, so long it is easy to lead to selfishness, jealousy, self-centered, lack of team spirit and so on. Secondl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aking the children face more game consoles, televisions, computer networks, the lack of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ace to face, and cause a lot of children from these electronic products for kidnapping , combined with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and control, resulting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hildren have apparently placed in front.Key wor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一、 引言 所谓交往,就是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是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交往”作为一个体现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历史的总体哲学范畴已经引起广泛诸多学科的关注。人际交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中,体验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二、 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多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交往,也既是马克思说的“物质交往”;二是知识交往,实现思想观念的沟通;三是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无声交往。应该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人际交往时几个层面的相互渗透,更侧重于全面的心灵对话与人性融会贯通的过程,强调的是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求得沟通,并协调行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三、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分析就目前的小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主要有自闭、逃避、自恋及难以协调与他人关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自信,难以沟通,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抵触他人。下面就小学儿童人际交往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概述。1、 自我封闭型自我封闭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2、 自我否定型自我否定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动力。自我否定的发展观是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自我否定的内涵是对自己的不足的承认。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智慧,否定自我,或者开创未来或者一蹶不振。如张某,自入学懂事后,由于在学习、经济、家庭乃至相貌(患有侏儒症)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甚至有在人前抬不起头的感觉,心理压力很大,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表现为忧郁,遇事小心翼翼,从不在人前大声喧哗,与他人交往少。3、自我欣赏型 这种儿童变现为太自恋不易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感缺乏敏感。 4、盛气凌人型 这类儿童往往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权利欲和表现欲极强。喜欢围着老师转,经常用一些不良手段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 。以上四种类型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不协调较为突出,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学生属于不善交往。由于不善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压力很大,生活态度不乐观,遇事总从坏处着想,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信,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后两类学生属于交往不善,对他人的伤害要大于自己,易引起他人反感。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和管理:首先在人际交往时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交流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第二,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等,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能持久。第三,交往是有选择的。要选择与自己能产生共鸣的人作为交往对象。第四,对交往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四、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小学儿童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同学或同伴、教师,所以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学或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一) 亲子关系家庭是小学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内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将影响儿童对以后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儿童进入学校后,亲子关系发生率一系列变化。1.亲子关系的变化(1) 父母与儿童交往时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大,一方面儿童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一项研究发现,512岁儿童的父母比学前儿童的父母在教导儿童、与儿童谈话、与儿童一起做游戏等上的交往时间减少了一半。(2)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量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出决策。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亲子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由情感和控制两个不同维度组合而成。情感是指父母对孩子做出反应的性质和数量,控制则是父母对儿童管理和监督的程度。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和放纵型(图11)。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同影响。 图11 教养方式示意图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他们对儿童的控制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在向儿童提出要求或命令时,通常会向儿童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同时能倾听儿童的心声,考虑儿童的需要。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他们滥用权力,要求儿童绝对服从,却很少对儿童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使儿童绝对服从,他们常常运用惩罚和剥夺爱的策略。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与控制。对儿童的要求缺乏回应,让儿童感到受忽视和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但很少提出控制和要求,偶尔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二) 同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从与成员的交往,扩展到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交往,而年龄相仿、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将成为他们重要的交往对象。与成人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为平等,使得儿童能够体验与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1小学儿童的友谊(1) 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友谊是与亲近同伴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表现为两个人个人,彼此心理上存在着依恋。儿童友谊的特性也不断发展变化着。塞尔曼(Selmn)通过研究,提出儿童友谊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不稳定阶段。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所谓友谊就是在一起玩,朋友之是个玩伴。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朋友往往与功利的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得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处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在这种友谊关系中,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很强的排他性和独立性。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2).小学生择友的标准 儿童亲密的对象既是朋友。在群体中,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以及其他关系。所谓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讲就是“一起玩”。这是同伴关系发生的最初形式,也是友谊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因为接触是交往,而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整个儿童期,直接接触关系始终是择友的重要标准,幼儿园占45%,小学儿童占30%,中学生占23%。对小学儿童来讲,直接接触不仅带来共同的活动,而且形成对友谊的感性认识。接受关系反应同伴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帮助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单向的和具体的。这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普遍的择友标准,尤以二年级为最高(二年级占46%,四年级占27%)。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增加,自小学高年级起,采用这种择友标准的比例迅速下降。这反映了儿童自我中心的状况有所解除,人际交往的质量有所提高。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其发展趋势是,从喜爱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外部表现发展到对同伴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等个性特征的敬慕。除此之外,小学儿童在择友过程中还根据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关系好)、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标准来结交朋友。当然,这四种关系在不同年龄的小学儿童中表现是不同的,具体结果见表11表11 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择友标准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直接接触关系4121362528接受关系4624271511敬慕关系1355305759其他关系 00732从表11中可以看出,以直接接触关系和接触关系为择友标准的比例,可随年龄(年级)增高而下降;而已敬慕关系为择友标准的比例随年龄(年级)增高而上升。说明小学儿童择友时,随年龄增加越来越注重对同伴行为和心理品质的评价,人际交往的层次加深,质量提高。 (3)、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 择友的同质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友。这样的朋友,她们认为“合得来”。 择友的趋上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例如,选择学习成绩好的人做朋友,挑选能力比自己强、身体比自己高大的同伴为朋友。 2、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 根据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可以把小学生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及中间型。 人缘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欢迎的儿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儿童。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其他特征:如字写得漂亮、仪表整洁。 嫌弃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排斥的儿童,是同伴不愿意交往、在群体中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儿童。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攻击行为;不良品行;难以相处;其他特征:如不讲卫生、身上有怪味等。其中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遭遇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孤立型儿童是受忽视的儿童,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或不善交往,或不敢交往,在群体中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是否介入同伴活动中,大家并不在意。 中间型儿童是指在群体中有朋友、有共同活动的同伴,也有一些人对他不亲近、不喜欢额儿童。(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动力。1、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入小学的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比家长更有威力。调查表明,84%的小学儿童(低年级的小学儿童为100%)认为要听老师的话。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出入学儿童与家长发生争执时,提出最有力的王牌是“老师是这样讲的!”除了这类由衷服从外,低年级儿童也很注重教师的外部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二、三年级的小学儿童开始把教师是否公正放在首位。小学儿童最敬佩公正的老师,最不佩服偏心的老师。三、四年级的小学儿童除了继续坚持是否公正的标准外,更能从较为概括的水平上客观地评价教师工作。五、六年级的小学儿童开始注重教师的人品、精神面貌,并力图对教师作全面的了解。 可见,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是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的。这一变化与小学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教师在与小学儿童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交往技巧,以适应不同年龄的儿童。2、 教师的期望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对小学16年级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从中随机挑取20%儿童,告诉这些儿童的教师,说他们发展潜力很大。8个月后再次施测智力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尤其是一、二年级儿童更为明显,教师对他们的品行作了好的评价,儿童与教师也有良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影响。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由于教师接受了“权威诺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高的期望,对这些学生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的态度,更经常表现出一些倾向性的行为,如微笑、点头、注视学生、赞扬学生、谈话更多、提问更多,并提供较多的学习材料,提供更多的学习线索,经常重复问题,给予密切关注,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也更长。通过这一系列的传递方式,儿童接受了教师的期望,表现出“预言的自我实现”。 可见,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应关心每一位学生,对他们寄予合理期望,这有助于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五、 人际交往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莱兹曼说:“整个青少年期是完成心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是形成个性的阶段。”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际交往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是儿童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所构成的社会交往体系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人际互动,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建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学校是小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学校内的交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同伴交往;二是与教师的交往。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少年儿童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首先,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曾经指出:“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各种心理问题明显上升,成人世界的心灵危机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小学生世界。实践证明,善于与人交往的小学生身心愉悦,心理普遍很健康。其次,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在交往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交往范畴,概括了全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认为,人通过交往得以丰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实际上,人的一切身心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健美的形成和发展均会通过观察、模仿、从众等交往性的方式受到影响,并影响他人。再次,交往是学习的需要。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杜威提出了“教学即交往”,德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交往教学论”学派,我国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关注缘起于80年代,而后教育界也纷纷关注交往教学这方面的话题。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高当前的学习效率,所形成的价值和行为方式还将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合作学习中所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剂“心灵鸡汤”。第四,交往是生活的需要。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不是真空,生活中无处不牵涉到与人交往。在学校里,有师生之间、同龄伙伴之间、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之间、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在家庭里有与亲人的交往,在社会上有与陌生人的交往等。小学生在学习中交往,在劳动中交往,在课间游戏中交往,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交往,学生在交往中逐渐长大。第五,交往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教育具有滞后性,意味着它所培养的人才更多要在未来社会中才会凸现其能力,现代教育者们应有超前意识,以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为依托建构现代教育模式。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和全球一体化的合作形势下,世界各国将建立广泛的联系,出现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种类的现代交际网络,人们交往活动的空间更加广阔,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交往活动的次数更加频繁。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六、 处理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足处的对策 (一)重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首先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文化课程的现象。本次调查和访谈中可以看出,学校不够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学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朋友相处所以,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相互交往中的教育。交往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必备的基本能力和自我需求。在儿童时期的开端教育中,接受良好的交往启蒙和积累,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交往意识观念,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将受益终身。为人教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乐观、活泼、有集体意识及活动能力。而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交往能够能力就成为所有启蒙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不仅要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教他与人交往,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待他人。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二)教师做出表率,改善师生交往扬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8)”作为教师自己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豪爽豁达的胸襟、幽默乐观的性格、宽容坦诚的处事原则。同事之间,不说三道四,不斤斤计较,相互尊重,共同学习,不在学生面前提高自己,贬低别人,形成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能给学生良好的影响。待学生时,不能重视一部分学生,而歧视另一部分学生,不能挖苦讽刺成绩、纪律滞后的同学。否则,就会在班上出现派别现象,一部分人居功自傲,另一部分则自卑畏缩,不利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应该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同学: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让他们感觉到在这个集体中是平等的,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让他们敢于交往、乐于交往。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内心中想和教师交往,但出于对教师的畏惧感,不敢同教师交往。而在目前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工作繁忙,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交往需求。教师应该放下身架,给予学生积极回应。如柔和、热情的目光会给学生以激励;频频的点头表达教师的理解与认同;一个亲切、满意的微笑更透露着欣赏之意,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地人际交往态度和原则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在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时,应首先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这一点对于儿童尤为重要。儿童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程度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即只按自己的意见、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变换认识的角度,加上目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他们在家中很容易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而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1、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在调查中也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但是没有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彼此交往。班级里许多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班级的活动中学会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班主任有目的地、有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马山两高施工方案公示
- 屋顶彩钢加固施工方案
- 广东植物墙施工方案范本
- 节日滑雪活动策划方案英文
- 查施工方案网站哪个好
- 普洱毕业活动策划拍摄方案
- 本地咨询解决方案
- 石阡互联网营销方案策划
- 脊椎健康咨询管理方案
- 安全咨询项目报价方案
- DBJ51T214-2022四川省蒸压加气混凝土隔墙板应用技术标准
- 传感器技术-武汉大学
- GB/T 10708.1-2000往复运动橡胶密封圈结构尺寸系列第1部分:单向密封橡胶密封圈
- 橡胶沥青路面在江苏公路上的应用研究
- GA/T 1439-2017法庭科学复印文件检验技术规程
- 骨髓细胞学检查-英文版课件
- 惠普云教室用户操作手册
- 基于PLC的物料分拣系统设计
- 土石坝3D建造无人驾驶碾压新技术
- 家乡小吃课件
-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第四章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