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 年 5 月 May 200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 12 卷第 3期 Vol 12 No 3 收稿日期 2004 09 27 作者简介 周福娟 1978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 周福娟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摘 要 中国翻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是从晚清开始 迄今却只有短 短的一百多年 但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 中国文学翻译却得到了蓬勃发展 从中国文学翻译 的策略 文化误读 译者研究 译入和译出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翻译发展历程中的特点 分析存 在的问题 以期引起中国文学翻译界的注意 促进中国文学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中国文学翻译 翻译策略 文化误读 译者研究 译入和译出 Abstract Chinese transl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over 2 000 years However its real literary translation has spanned only more than one century ever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is period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boomed quick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nalyse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trategy the cultural misreading the translator study the in translation and out transla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hoping to draw the attention to improve it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cultural misreading translator study in trans lation and out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65x 2005 03 0019 06 中国翻译史可谓源远流长 已有两千多年 的历史 可关于其源头却众说不一 有文字记 载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但也有人认为 东汉的佛经翻译才是中国文字翻译的滥觞 相 比较而言 中国文学翻译从晚清开始起步发展 到现在却只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显然 中 国文学翻译从时间跨度来说远远落后于其他学 科的翻译 但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 中国文学翻 译却厚积薄发 日益受到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 践家们的广泛关注 其间 苏俄 法 英 德 美 等许多国家的作品被大量译入 这些作品的译 入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本文尝试从中国文 学翻译的策略 文化差异的误读 译者的研究 译入和译出作品的不同比例四个方面探讨中国 文学翻译发展历程中的特点 分析存在的问题 以期引起中国文学翻译界的注意 促进文学翻 译水平的提高 一 中国文学翻译的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 是翻译方法问题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 翻译理 论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在 论翻译的 方法 中提出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writer alone as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 er toward the writer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alone as much 施莱尔马赫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 接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 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后来 美国翻译理论家 19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将第一种方法 称作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第二种方法称 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对翻译的异化 和归化问题译界一直多有议论 但并未取得共 识 纵观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学翻译史 翻译策 略以归化为主调 晚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翻译的初始阶段 当 时中国遭列强瓜分 国难当头 爱国的文人志 士纷纷译介了一些西洋文学 试图将其视为教 育民众的工具 其中 林纾与人合译了法国大 仲马的 巴黎茶花女遗事 和 黑奴吁天录 等作 品 引起了翻译界声声赞誉 为了顺应晚清的 社会及文化趋势 博取读者的喜爱 其他一些翻 译者也采取归化法对原作大量删改 在他们的 翻译过程中甚至出现夹译加作 改写改译的现 象 严复在翻译 天演论 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 有名的 信 达 雅 翻译理论 但当时晚清小说 的翻译并未遵循这一标准 译者在翻译时主要 考虑的不是所译作品的文学价值 而是其救国 救民的社会功能 译者在翻译时考虑的不是如 何忠于原著 而是如何顺应当时的社会文化趋 势 从事文学翻译事业不是为翻译而翻译 为 文学而文学 为艺术而艺术 他是把翻译作为自 己报国救民的一种 实业 通过译书 畏庐志 心为国之志 微微得伸 王秉钦 2004 78 当时林纾被列为举世罕有的 译才 虽然他曾 把 angel honeymoon pudding 译为 安琪儿 蜜月 布丁 为汉语引进了一些外来词 但 他更多是采取归化译法 如他描写福尔摩斯 勃 然大怒 拂袖而起 把莎翁的戏剧译成记叙体 的古文 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随着 五四 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 中国 文学翻译也进入了辉煌时期 出现了鲁迅 瞿 秋白 郭沫若 茅盾等一流的文学翻译家和革命 文学家 在这些先进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和 辛勤努力下 当时文学翻译的语言实现了 现代 化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汉语的表现力大大 提高 同时 翻译界兴起了 信 顺 之争 针 对赵景琛的 宁错而务顺 鲁迅提出了 宁信而 不顺 的翻译原则 王秉钦 2004 120 122 鲁迅倡导的欧化式的直译具有很大的超前性 但也确实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导致了一定程 度的生硬翻译风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下很难实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译坛 在翻译策略上归化法仍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现 象从一些翻译家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傅东华先 生在 20 世纪30 年代末翻译美国小说 飘 时大 量地使用归化法 他将英文小说中的地名 人 名 对话等进行大胆汉化 为迎合读者的需求 他还对一些冗长的和情节发展无关的描写整段 删节 新中国成立后 文学翻译再次掀起高潮 茅盾提出了 文艺创造论性翻译 明确指出 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 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 务 傅雷的 神似 说 钱钟书的 化境 说将文 学翻译引入了文艺类学范畴 正是在茅盾 傅 雷 钱钟书这些翻译观点的引导下 新中国成立 后的文学翻译家大多以 文艺创造论性翻译 为 目的 追求 神似 向往 化境 力求使自己的 译文读起来不像译作 而像 写作 在此期间 我国翻译家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原文 中的异域文化特色是比较注重异化处理的 但 相比较而言 归化翻译还是占主导地位 例如 在一些作品中出现将 godfather 译成 干爹 将 godson 译成 干儿子 的现象 结果以 中国味 取代了 洋味 引起了意义上的失真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大量西方翻译理论 被引进 在 20世纪的后二十年里 中国译界对 归化和异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引发了人们对 归化 异化的重新思考 许多翻译家发表文章 尖锐地批评了归化法 认为这是 翻译的歧路 并大力提倡异化法 他们认为 应该从文化的 角度来审视归化和异化 将归化法限制在适度 的范围内 21世纪文学翻译工作者有着更宽松的工 作环境 文学翻译也将真正成熟起来 译界也 逐渐认识到异化法与归化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对抗性概念 而是互为补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与异化 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 成各自的使命 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郭 建中 1998 17 翻译的目的在于沟通 无论归 化还是异化 达到翻译的目的就是造化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21 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在翻 译策略上将趋于成熟 20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期 二 中国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 学翻译作品使译者有机会阅读其他文化的作 品 进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因此 文学翻译 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 而是语言所承 载的文化蕴意 不同的生存环境 文化习俗 历 史背景等都有可能导致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处 理的好坏往往是文学翻译成败的关键 借助当 代西方文论研究成果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 为 原文存在着历史性 对文本的理解在不同时 期是不同的 解构主义的实质是存异 differ ance 而不是求同 那么 作为文学翻译终极 产品的翻译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误 读和误译的文学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 中国 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在中国译者译入西方文学 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带上自己的烙印 译者在 翻译时对原文文本结构 内容的解构必然要以 中国文化伦理纲常为基础 同时译者自身的文 化伦理价值观也会留下痕迹 朱生豪翻译的莎 士比亚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的一些例句 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体现 例如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 widowed 他要借你牵引相思的桥梁 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译文把女主人公与情人共度良宵的内心独白故 意误读为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精神之 恋 继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之后 方平先生给出 了不同的译文 他本要借你 软梯 做捷径 登 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 活守寡 到死还是处 女 相比较而言 方译较忠实地再现了原文女 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感受 朱译可以说是由中国 传统文化社会伦理价值观决定的 这样的文化 解构不利于读者全面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 色 不利于文化信息的准确传播 也不利于超越 本民族文化的局限性 不容否认 在这类文学 翻译的误读中 译入语的文化现实语境和译者 的心理文化品格同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有关伦理道德 男女之情 社会体制等 方面 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观 世界观的差 异 译者为了照顾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或者 出于其他考虑 总要故意对原作进行一些曲解 这也是文学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值得研究 但是一味地为了迎合读者而误读原 作是不可取的 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人物庞德在翻译中国 古典诗歌时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对中国诗歌中蕴 含的文化现象进行误读 他曾经翻译了唐代诗 人王维的 送元使安西 一诗 这首诗的原文 为 渭城朝雨氵 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 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为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for your de parture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 从译文可以看出 庞德对该诗的后两句采取了 形式变化 即把原诗的两行译成三行 这样原诗 的对称整齐之美丧失殆尽 另外 译文中文化 内涵的磨灭格外引人注目 如 西出阳关 被译 成了 come to the Gates of Go 阳关 被译成 Go 从英美读者角度来说 庞德把 阳关 的文化意 蕴进行巧妙地转移 便于他们理解 接受 因为 他们对中国地理知识不甚了解 对有关 阳关 这个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背景更是陌生 但 是 就地理位置而言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 和北面的玉门关遥相呼应 一直是古代内地通 向西域的咽喉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 在盛唐时 期 出使阳关 即从军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一种令 人向往的壮举 之后 西出阳关 便成为中国 文学一个特有的文化意象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 而庞德的译文 Gates of Go 将其泛化 失去 了中国文化原有的底蕴 因此 西出阳关 在 中国读者心中激起的那种遐想 遥远 广袤 大 漠 就不可能在英美读者心中产生共鸣 如果我们承认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一 种文化交际中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那么文化 误读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实际上 文 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一柄双刃剑 首先 从 其消极作用来看 误读顾名思义 是一种对原作 的曲解 误解 因而它必然导致了文化传播的部 分失败 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别国文化文学的真 相 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 化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相互了解 相互促进 共 21 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 同发展 如果文学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 那文 化交流的质量就会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 就翻译 界已取得的共识而言 文学翻译就是应该最大 程度地忠实于原作 那么误读显然又与翻译的 宗旨是相悖的 因而 任何一位译者都应尽量 避免出现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但是 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认识 了解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 的过程 因而表现在文学翻译中对不同文化的 误读在一段时间内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可避免 的 如果从文学翻译促进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 来说 文化误读也会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方 面 它有利于外国文学作品在译入语国家传播 易于与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进行沟通 交流 另一 方面 误读可能会挖掘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 的新意 从其他角度发现原作新的价值 误读 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甚至也能使其产生 质的飞跃 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庞德对中国古 典诗词的误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中国诗 歌原有的文化意义 但他的译文之简约和意象 丰富引领了美国诗歌的革新运动 促进了美国 诗歌的发展 从广义上讲 所有异质文化间的 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 因此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在文学翻译理论研 究中应该引起重视 同时 文化误读研究对加 强文化交流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具有 重要的意义 它有益于展示各种文化的不同特 色 尤其重要的是 它能使我们了解在跨文化文 学对话 文学翻译 中 外国文学是如何通过译 入语文化的 过滤 而传播并产生影响的 从这 个意义上讲 对文学翻译的文化误读研究应该 成为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 中国文学翻译的译者研究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不断在两种文化间进行 选择的过程 译者的文化倾向 文化背景 文化 能力总是时刻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的理解 抉 择及信息传递 进而影响源语文化和译语文 化 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研究 用一个 信 字取消了译者在译本中存在的价值 译者 只能作 奴仆 应该 隐形 法国解构主义理 论的 代 表 人物 之 一 罗 兰 巴 尔 特 Roland Barthes 提出原作者的 死亡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译者的 诞生 the birth of the 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 说 其用意很明显 是希望以此突 显译者的存在及其作用和价值 因为长期以 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译作的封面上只见到原 作者的姓名 而不见译者姓名的现象 我们更 习惯于一边手捧某某翻译家 如朱生豪 的译 作 一边却自称正在读某某作家 如莎士比亚 的作品 显然 在大多数读者心目中译者是不 存在的 虽然文学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无可否认 然 而译者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 他者 很少得 到重视 甚至连翻译了伏尔泰 巴尔扎克 罗曼 罗兰等巨著的大翻译家傅雷也是如此 他在翻 译过程中形成的 傅雷体华文语言 范文很长时 间不为人们接受 最后还是因为一本 傅雷家 书 才广为大众知晓 在翻译界得到推崇 由 此 译者的寂寞可想而知 近年来 学者们对翻译研究所涉及的方方 面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提出建立翻译学的构 想 并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有 译者的 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抉择 和 译者摆 布文本 之说 也有人提出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 者 文学翻译者 学者 作家 最近几年 译 者研究开始活跃 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译者作为 翻译主体的地位渐受重视 当然 译者的主体 性长期得不到重视也有其历史 政治和经济等 原因 在西方 译者的身份由征服者 主人 剥 削者到仆人 奴隶 再到解放者 全知全能的人 最后变成施暴者 操纵者 吃人者 最终消失了 西方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作用 与西 方不同 中国文学翻译中的 译者身份由官员到 僧侣 再到学者 作家 最后成为作家加学者 体 现的是译者在翻译全过程中的参与者身份 黄 德先 杜小军 2003 68 72 中西文化传统对 译者身份的不同看法必然影响译者在翻译中的 地位 20世纪 70 年代 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 转向 the cultural turn 出现以后 受翻译操纵学 派 manipulation school 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 日渐彰显 安德列 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提 出翻译就是改写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 翻译 被译者操纵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 但是 译 者也往往被权力操纵 因此译者的地位也必然 22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期 受到权力的制约 勒菲弗尔指出 翻译在文学 体系内发挥作用要受三个因素的控制 文学体 系内的专业人士 文学体系外的提携人或赞助 人 主流诗 学 Lefevere describes the literary system in which translation functions as being con trolled by three main factors which are 1 profes sionals within the literary system 2 patronage outside the literary system and 3 the dominant po etics Jeremy Munday 2002 128 根据勒菲弗 尔的观点 译作的产生是三种因素较量的结果 目前 中国文学翻译界有关译者受权力机制制 约的研究还为数不多 事实上 社会中的权力 机构往往会监控译者的翻译活动 有时甚至支 配他们的翻译活动 而译者时常毫无办法 只好 配合他们的需要 在选材 翻译策略以至理论的 阐述上不得不受到权力机构的控制和影响 在 中国 有些译者充当政府官员 他们受到政府对 译者职位设立的控制 作为权力机构的政府如 认为需要译者 译者的地位就能得到最大程度 地体现 便会有效地推动他们所要进行的翻译 活动 另外 译者还受到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 态的控制 主流社会需要把翻译作为其实现意 识形态控制的工具时就会组织译者进行大量的 翻译 而一旦翻译不再被主流社会关注 则译者 的活动就会慢慢消隐 如前所述 译者受到权力机制的制约如今 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也不仅限于文学作品的 翻译 翻译丛书的选择 包装 策划等在很多时 候是把译者排除在外 除非译者本身就是赞助 人 那译者在哪儿呢 众多的文学翻译作品 如林纾译小说 严复译书以前常写有案语 题跋 或序跋 几乎每篇都附有译后记 目的是为了记 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作者交流的感受 而现 在 译者的话 全部被 主编序言 所替代 聊以 自慰的是 译者偶尔还能在译书中不起眼的地 方发现 译注 两字 从而体现出只有译者自己 才知道的价值 文学翻译的译者得不到重视除了上述原因 以外还与文学翻译者的经济报酬有关系 文学 翻译是一件吃苦不讨好的工作 一方面 译者的 光芒被作者或主编遮掩 另一方面 他们的译作 在市场上只受少数读者青睐 因而市场效益较 低 没有几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除了在业内能 够赢得所谓的声誉 文学翻译者的报酬远比在 公司翻译技术资料和外贸文件的收入低 而且 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 如果这样持续下去 从 事文学翻译的优秀人才必定会大量流失 文学 翻译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如此恶性循环 译 者的地位有可能将永难提高 总之 文学翻译 译者待遇和地位的高低是由整个社会对于文学 翻译的重视程度决定的 如果读者群体对文学 翻译作品有较强的判断力 比较高的要求 最终 文学译者的待遇和地位也会得到提升 而在大 多数读者都处于信息弱势 缺乏分辨力的情况 下 浑水摸鱼的现象就不会停止 文学译者的地 位也很难得到重视 四 中国文学翻译的译入和译出 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 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被译入 而中国文学作品译出不多 译入的作 品以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为主 这些作品在一 定程度上确实开启了 民智 也促进了中西文 化的交流 而与之相比 中国的文学作品被译 出的却为数不多 一些被译出的作品在国外文 坛上也远远不及受国人所喜欢的程度 这固然 受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译者的中英文功底 和文化修养等主观方面的影响 而其深层次的 原因却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以及意识形 态 伊塔马 埃文 佐哈尔 Itamar Even Zo har 在多元系统 polysystem 论中指出 有时候 翻译在原来的文化系统中占主要地位 原因是 该文化系统里的某些方面有所缺乏 必须借助 外来元素来补充 勒菲弗尔提出了 系统 sys tem 概念讨论文学翻译 他认为 当一些作品 跟当时的 主流观念 相差太远时 批评家 评论 家 译者这些所谓的 专业人士 the profession als 也许会出来进行干预或遏制 王宏志 1999 30 而主流观念会受意识形态 ideology 方面的制约 吉迪恩 图里 Gideon Toury 也曾 指出 影响翻译选材的最大因素是意识形态 当 进行文学翻译时 两个不同文学系统里的意识 形态便会发生碰撞 应该说 翻译是一种文化 和政治行为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翻译同译入语 和译出语的社会文化特征有关系 结合具体的 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的文 23 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 学作品译出之少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不为其他 国家所了解以及受西方意识形态的抵制 回顾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 社会环境发生 了巨大变化 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必然影响中国文学翻译的译入和译出 其特 征是译入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以晚清的小说翻译为例 当时中国传统小说遭 贬斥 一直被排斥于文学系统以外 处于边缘 peripheral 地位 当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 步人士提出 小说界革命 尝试借助翻译西方 文学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根基 试图建立新的 文学系统 从而振兴本民族文学 正如埃德温 冈兹勒 Edwin Gentzler 在 Contemporary Transla tion Studies 中写道 translation would maintain a primary position when a literature is young or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established and when a litera ture is peripheral or weak or both Gent zler 1993 117 所以 晚清时期大量新文学表达 方式和内容通过翻译进入中国 这对当时新的 文学系统的建立起到了积极肯定的作用 中国只有一些优秀经典著作如 水浒传 西游记 被译出 这些译作向外国读者初步展 示了中国古典文学悠久而丰富的传统 而中国 现当代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6届广东省吴川一中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强化训练试卷
- 王道课件邓平速写
- 民法典学习课件
- 玉米趣味农业科普知识培训课件
- 玉石鉴定师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家级科研实验室项目聘用人员服务协议
- 2025新型车库物业管理及设施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工艺美术品定制生产合作协议
- DB61∕T 1856-2024 国土调查成本定额
- 2024年中国EPP包装制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工作计划
- 地基沉降量计算-地基沉降自动计算表格
- 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精美课件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呈贡区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解析
- 《睡眠质量下降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
- 2024年《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家具厂封边技能培训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课件
- DBJ50-T-386-2021 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