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红楼梦_汉英翻译语料库的人称代词显化研究.pdf_第1页
基于_红楼梦_汉英翻译语料库的人称代词显化研究.pdf_第2页
基于_红楼梦_汉英翻译语料库的人称代词显化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8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8 2011 显化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显化既可 以反映翻译的过程 又可以反映翻译的结果 因此 在 翻译研究中主要有两种方法来研究显化 第一种方法 从过程入手 基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 以发现在 翻译过程中运用的显化策略 如荷兰语 英语 1 英 语 法语 英语 希伯来语 2 以及挪威语 英语之间的 相互比较 3 这些研究发现 翻译文本倾向于对原文 的内容进行显化 比如重复 消除歧义 增加原文的衔 接度以及增添语言或文化方面的信息等 使译文的逻 辑关系更明显 衔接度更高 可读性更强 这种方法背 后的理论假设就是显化本质上是一种翻译策略 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显化出 来 这种显化叫做S universals 4 或语际显化 5 随着 单语可比语料库的引入 一种新的方法出现了 这种 方法从结果入手 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变体 不考虑 原文 通过比较同一语言中翻译文本和非翻译文本 以发现翻译文本整体的固有特征 6 9 此时 显化研究 不再局限于语言间的比较 而转向语言内的比较 即 同一语言不同变体之间的比较 Baker 7 8 提倡用单语 可比语料库来揭示翻译中的显化现象 她的假设是如 果显化真是翻译固有的特征 那么翻译文本可能会比 原创文本更频繁地使用可选择性的句法元素 9 这种 方法背后的理论假设就是显化是翻译的普遍特征 T universals 或 第三语码 10 的特征之一 是翻译过程 的必然产物 这种显化叫做T universals 4 或类比显 化 5 Baker的研究扩展了显化的内涵 显化不仅是译 者有意识的翻译策略 还是翻译过程固有的潜意识的 翻译现象 目前 第二种方法已成为研究显化的趋势 而传统基于文本对的研究方法似乎有些 失宠 其 实 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两种视 角的结合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显化现象 即显化是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添加 最终目的 是使译文更清晰易懂 本文将语言间比较和语言内比 较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以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 基 于自建 红楼梦 汉英平行语料库 进行原文与译本 译本与原创文本以及译本间的比较 探索译者显化策 略及显化程度 一 人称代词显化 黄立波 5 借助汉英平行语料库考察人称代词主 语的显化 研究发现 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数量呈现 减少趋势 语际显化不明显 而相对汉语原创文本来 说 翻译文本的人称代词数量显著增多 类比显化明 显 王克非 胡显耀 11 通过对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库与 汉语原创文学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发现翻译文学作品 中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于原创文学 前人的研究都证 实了汉语翻译文本中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 汉语原创文本 体现了汉语翻译文本人称代词显化的 普遍特征 那么 汉译英时人称代词数量是否会增多 英语翻译文本中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是否高于英语 原创文本 译本间在人称代词使用方面有什么差异 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 方法和数据 本文收集 红楼梦 原文以及杨宪益与霍克斯的 译本全文为语料 建成一个小型平行语料库 下面 笔 基于 红楼梦 汉英翻译语料库的人称代词显化研究 赵晴 摘要 基于 红楼梦 汉英翻译语料库及英语原创文学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考察两英译本中的人称代词使用的特征 发现 两译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原文 呈现出指代关系外显化的趋势 与原创文本相比 第一和第三人称代词频 次呈现减少趋势 人称代词显化不明显 两译本相比 杨译本中的人称代词频率大都高于霍译本 其中差距最明显的是 第三人称代词 这反映出杨译本的衔接度更高 研究表明 汉译英时 人称代词的明显增加并没有带来译本显化度的提 高 这一方面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化程度的差异 另一方面体现了翻译规范对显化的影响 关键词 红楼梦 人称代词显化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H319 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 1999 2011 18 0117 03 作者简介 赵晴 1983 女 重庆南岸区人 硕士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收稿日期 2011 06 27 基金项目 重庆邮电大学社科项目 基于 红楼梦 汉英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显化及动因研究 K2010 114 117 者将借助AntConc和Wordsmith Tool 3 0 的索引工 具 Concordance 对两位译者的显化策略做出量化分 析 AntConc主要用于分析中文语料 Wordsmith Tool 3 0 用于分析两英译本 我们首先比较 红楼梦 和 两英译本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 结果见表1 表1 红楼梦 及其两英译本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两英译本使用的人称代词数都 显著高于原文 其中 杨译本中的人称代词比例略大 于霍译本 下面 本文具体分析各人称代词在原文和 两译本中的使用频率 同时 本文还引用了英国国家 语料库BNC 想象型 语料的数据与译本人称代词频 率进行对比 想象型 语料以小说文体为主 与本文 的语料有可比性 表2 红楼梦 原文和两英译本中人称代词词频比较 每百万词 从表2可以看出 1 从语言间比较看 两译文中 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均显著高于汉语原文 如果把人 称代词看成是形式化的一个标志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译本的形式化程度较高 这也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 英语的人称代词多于汉语 但语 料库的量化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两英译本与汉语原文 相比 在人称代词使用种类和频率上的差异 在具体 人称代词使用上 我们发现差距最明显的是第三人称 单数 她 she her 其次是 他 he him 和第三人称复 数 他们 她们 they them 此外 两译本更多地使用第 三人称单数所有格 her hers 和 his 第三人称代词 的明显增多使得译本衔接程度更高 因为第三人称有 照应功能 在本质上起衔接作用 而一 二人称通常只 有指代功能 12 两译本更频繁地使用人称代词 尤其 是具有照应功能的第三人称代词 这可能与译者实现 语篇连贯的努力有关 也可能与英汉两种语言对人称 代词的依赖程度不同有关 汉语较少使用人称代词 而英语较多使用人称代词 汉语常规的指代方式主要 以 名词复现 和 零代词 为主 显性人称代词的使用 频率一般较低 11 译者在翻译时加上人称代词以符合 目的语规范 这种显化被称为 强制性显化 13 并不 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显化 要确定译本的显化程度是 否提高还需要将其与原创文本做比较 2 从语言内 比较看 两译文在人称代词使用总数上低于原创文 本 除第二人称外 其他人称代词频率均低于原创文 本 尤其是第三人称代词 he 及其所有格 his 只有 her 的使用频率高于原创文本 相对于英语原创文 本 译者使用的人称代词偏少 人称代词显化并不明 显 由此推论 汉英翻译时人称代词频率的增加并不 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显化 而主要是目的语规范影响下 的 强制性显化 3 就两译本比较来看 除了物主代 词 her 杨译本在各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均多于霍译 本 其中 第三人称代词 he him she her 的使用频率 显著高于霍译本 由于第三人称代词在建构语篇衔接 和连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 杨译本衔接程度更高 下面本文试举两例 具体分析人称代词在原文和 译文中的使用特征 例1 要在初次行经的时后就用药治起来 不但 断无今日之患 而且此时已痊愈了 杨译本 If she had taken the right medicine when she first missed her menses she d have been quite well by now 霍译本 If she had been given proper treatment at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she first started her courses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suppose that she would by now be completely cured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两译本都将原文省略的 主语增补出来 例2 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在梦中唤她的乳名 心中自是纳闷 又不好细问 杨 译 本 Qin Keqing was amazed to hear Baoyu call her childhood name in his dream but she could hardly question him 霍 译 本 Qin shi was surprised to hear Bao yu call out her childhood name in his sleep but did not like to pursue the matter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 相对于霍译本 杨译本较 多地使用人称代词作为衔接词来明确指代关系 三 结论和讨论 红楼梦 杨译本霍译本 人称代词总计26 93365 12681 705 形符数871 789645 188871 679 比例3 09 10 09 9 37 人称代词 汉语 原文 杨译本霍译本 BNC 绝对 频率 相对 频率 绝对 频率 相对 频率 I我 吾I me7 5299 07614 06712 18613 980 20 919 我们 咱 们 we us1 7453 1494 8813 622 4 1553 959 我的my mine4381 9393 0052 3372 6813 373 我们的 咱们的 our ours 1051 1821 8321 0431 197669 II你 你们 汝you6 9089 18314 23312 10513 887 12 794 你的your yours2362 4533 8022 8223 2372 101 III他he him3 3029 83115 23711 39313 070 21 402 她she her3 13411 87618 40714 54916 691 18 225 他 她 们they them8425 8759 1067 5548 6667 268 他的his1584 0856 3315 2846 0629 463 她的her hers1644 8467 5116 6767 6598 002 他 她 们的their theirs371 6312 5282 1342 4481 910 合计24 59865 126100 94081 70593 733 110 085 118 夏夜洁白月光映衬下 冰肌玉骨 的花蕊夫人显得格 外清雅脱俗 冰清玉洁 那远离尘垢的安谧恬适 冰清 玉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正是词人追求的理想审 美境界 全词读来清新明丽 如暑热中进入一片清凉 自在境地 抑或如涉灵境 苏词深刻的思想 浓郁的诗 情 宽泛的意象熔铸出深远的词境 创造出了清新高 远 空灵蕴藉的意境之美 极富理想色彩 总之 东坡婉约词既有对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 情写作技巧的继承 更有在题材内容 创作技法诸方 面的革新 其词以清新雅正风调完全改变了传统婉约 词香艳靡软状况 从而挽救了婉约词风 词语尘下 每况愈下的情势 把北宋婉约词创作带上了一条健康 雅正的宽广之途 参考文献 1 沈萍 试论苏轼婉约词的审美特征 J 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 1997 2 2 周盛春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抒情与表现手法 J 语文天地 2009 9 3 徐雪梅 也谈东坡婉约词 J 集宁师专学报 2005 3 上接第112 页 本文基于自建 红楼梦 汉英平行语料库 从翻译 过程和翻译结果的角度对译者的人称代词显化做了 探讨 结果发现 1 两译本人称代词词频高于原文 差距最显著的是第三人称单数 她 其次是 他 译 者运用显化策略使两译本的指代关系更明确 由于第 三人称代词在建构语篇衔接和连贯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 译本第三人称代词的增多在客观上提高了译文的 语篇衔接度 2 两译本人称代词词频低于原创本文 人称代词显化不明显 两译本中人称代词的频繁使用 并没有增加译本相对于原创文本的显化程度 3 杨 译本中第三人称代词频率显著高于霍译本 这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杨译本的衔接程度更高 造成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三人称代词明显增多的 原因可能主要是语言系统的差异造成 由于人称代词 的增加在汉英翻译中是一种强制性的选择 因此译本 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原文 另外 汉语中人 称照应更多地使用 零形回指 而非第三人称代词 而 翻译成英语时需要将隐含的第三人称代词显化出来 这就导致译本中第三人称代词明显增加 由于第三人 称代词照应功能强 译者有意识地增补第三人称代词 在客观上也增强语篇的衔接度 本文探究的人称代词 显化似乎与可接受性规范相一致 14 因为它明显偏离 了源语规范和原文模式 而偏向目的语规范 即形合 规范 译者遵从这种翻译规范 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 隐性指代关系进行显化处理 这就是显化策略的作 用 由于两译本中人称代词的频率低于原创文本 这 说明译者使用显化策略不一定就能造成译本显化程 度的提高 这主要由语言的形式化程度决定 从形式 化程度低的语言 汉语 向形式化程度高的语言 英 语 翻译 必然会涉及到强制性显化 而强制性的显化 策略不一定会导致译本的显化程度高于原创文本 当 然 这一假设还需要在大型语料库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Vanderauwera R 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translaformation of a minority literature Amsterdam Rodopi 1985 2 Blum Kulka Shoshana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A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J House and S Blum Kulka eds Narr T bingen 1986 17 35 3 vers L In search of the third code An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J Meta 1998 4 4 Chesterman A Beyond the particular J In A Mauranen P Kujamaki Eds Translation universals do they exist Am 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mjamins 2004 33 49 5 黄立波 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 基于语料库的考 察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6 6 Laviosa Braithwaite Sara The English Comparable Corpus A resource methodology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PhD Thesis Manchester UMIST Center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1996 7 Baker M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ug 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Target 1995 2 8 Baker M Corpus 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A In H Somers ed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r of Juan C S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