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doc_第1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doc_第2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doc_第3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6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间,故整个大峡谷地区异常湿润,布满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峡谷。它与发育着荒漠植被的干旱的科尔卡大峡谷、与发育着单一松林的比较干旱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是不同的。根据科学考察得到的结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江水的冲刷形成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关。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科罗拉多大峡谷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公里。“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故有此名。科罗拉多河的长期冲刷,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有时开山劈道,有时让路回流,在主流与支流的上游就已刻凿出黑峡谷、峡谷地、格伦峡谷,布鲁斯峡谷等19个峡谷,而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凯巴布高原时,更出现惊人之笔,形成了这个大峡谷奇观,而成为这条水系所有峡谷中的“峡谷之王”。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作用(下切和剥离)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维多利亚湖(构造湖)位于东非高原,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两国境内,一小部分属于肯尼亚。1860年至1863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和格兰特到此处调查尼罗河的源头时,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湖泊介于东非大裂谷及其西支之间,居裂谷间浅宽盆地的北部,湖盆是由于地面凹陷而形成的,所以维多利亚湖的成因与东非高原上的其它大湖是完全不同的。该湖的面积694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湖泊,在世界淡水湖中,仅次于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而居世界第二。在非洲的三大湖泊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和维多利亚湖中,前两者是东非大裂谷断裂时形成的,属于断层湖,而维多利亚湖在成因上属于构造湖,是因地壳运动使地面渐渐下沉而形成的浅的集水盆地,也是三大湖中水最浅的一个。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平均水深700米,而维多利亚湖的平均水深只有40米,相形之下实在是太浅了。不过,维多利亚湖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坦噶尼喀湖(断层湖)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是非洲中部的一个淡水湖,位于南纬3度20分、东经29度5分和南纬8度48分、东经31度15分之间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属于断层湖,。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公里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古老的湖泊,地质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坦噶尼喀湖是在100万年前形成,坦噶尼喀湖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即构造湖)它的南北狭长就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而成的。断裂作用还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坦喝尼喀湖南北纵 坦噶尼喀湖地形图向呈条状,长670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东西宽4870公里,面积32900平方公里,在非洲的湖泊中,仅次于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774米,湖区最深处达1470米,是非洲最深的湖泊,也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库容量18,900立方千米,也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23,600立方千米库容量。湖底地形主要包括南、北两个深水盆地。1470米最大深度是在南深水盆地测得出的,而北深水盆地的最大深度为1310米。坦噶尼喀湖的湖岸线蜿蜒曲折,滨湖平原也很狭小,许多地方,陡峻的山坡直插水中,形成笔直的悬岸峭壁。湖岸附近常常是深渊。坦噶尼喀湖不仅是世界上最狭长和最深的湖泊之一,而且是著名的潜洼地之一。它的湖面海拔774米,最深处与湖面高度之差,也就是它的最深处湖底位于海平面以下696米,居世界上湖底低于海平面的潜洼地的第四位。如果取坦噶尼喀湖底的平均深度也比世界大洋面低200多米。坦噶尼喀湖对沟通非洲内陆国家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非国家许多进出口物资从坦桑尼亚经坦噶尼喀湖运往各地。除坦赞铁路外,中非许多国家尚无铁路,靠公路运输往往要跨越崇山峻岭,时间长达23个月,这样坦噶尼喀湖就成了中非内陆国家交通要道。青海湖(构造断层湖)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滇池(构造湖)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由构造陷落而成。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洱海(构造湖)(断陷湖)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的西北,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0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洱海唯一出水口在在下关镇附近,经西洱河流出。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洱海属构造湖,湖岸东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为沙洲。洱海水深清澈,透明度大,好似一面玉镜,镶嵌在苍山脚下。湖光山色,秀丽无比,宛若无暇的美玉,素有“银苍玉洱”之誉。洱海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湖泊,早在汉代它己名载史册。 洱海洱海是断层陷落湖,湖水碧绿清澈,透明度大。洱海风光,四时变幻,多姿多彩。清晨,薄雾轻笼,湖面迷茫,烟波无际,待东方日出,揭开面纱,露出秀美的面容;旭日初升,朝阳四射,金波粼粼,渔舟扬帆。夕阳西下,余霞错绮,归舟泊岸,渔歌唱晚。月夜,水静风轻,月影波光,轻涛拍岸。“洱海夜月”,成为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大奇景之一。更有奇者是,由于上关风很大,将西洱河的水波吹回,本来是洱海从西洱河流出的,看上去却像西洱河流入洱海,非常有趣。补充:构造湖由地壳运动内力的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构造湖可以分为:对称断陷湖或称地堑湖;不对称断陷湖或称半地堑湖;对称凹陷湖;不对称凹陷湖。还有以上类型的复合湖型等。 也可以按地壳运动的性质分为褶皱湖和断层湖两大类。我国大多数湖泊都程度不等地受新、老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但因构造湖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以及构造运动性质的差异,反映在湖泊形态方面的特征也就不甚一致。构造湖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坡陡: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比较平直;水深:湖水一般都很深;湖泊平面形态比较简单:长度大于宽度,呈长条形;面积较大。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成因:1、大地表面,它可能是高山高原,也许是丘陵、平原。2、地面发生断裂,沿断裂方向出现坳陷。3、坳陷处逐渐储水,形成湖泊。4、云南抚仙湖构造示意图。抚仙湖是晚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断陷盆地,积水成湖泊。由地壳内力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我国大多数湖泊都程度不等地受新、老地质构造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