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概论 刘旭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一 教育学界说 凡是研究教育现象 探究教育规律的的科学均被称为教育学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解释教育现象 2 探究教育规律 一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 教育学发展史 一 萌芽阶段 孔子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学思结合 愤启悱发 柏拉图 理想国 学记 1 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2 教育原则 1 教学相长 2 豫时逊摩 3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4 长善救失 5 广交朋友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 独立阶段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德国 福禄贝尔 英国 欧文 瑞士 裴斯泰洛齐 法国 卢梭 德国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三 发展阶段 实验教育学 比纳的智力量表 杜威及其进步主义教育哲学 马卡连科 三 教育学学科体系 一 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学前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二 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教育基本理论 教学论 德育论 学校管理理论 三 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学校教育学 社会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四 从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统计学 第二讲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界说 在古汉语中 教育一词的最早自 孟子 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与焉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负于天 俯不诈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说文解字 释之曰 教也者 上所施 下所效也 养子使做善谓之育 教育的定义 广义 凡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 特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 有计划 系统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理解教育的关键 教育 影响 身心 目的 二 教育的产生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三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 二 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者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手段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 原始形态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 教育权利是平等的 二 古代形态的教育 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学校教育发展缓慢 三 现代形态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事业发展迅猛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 人的发展的内涵 身的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心的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二 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维性 均衡性 活动性 三 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 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胜利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 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 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 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 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三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 安排 实施都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社会实践范围越广阔 内容越深刻 形式越丰富 人的发展遂平也就越高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二 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施教 尊重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关注年龄特征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三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的规模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 现实的劳动力的条件 具有生命 是活着的生命体 接受过一定的训练与教育 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美 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 物化理论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间的关系 一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制约着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制约着教育目的及部分的教育内容 二 教育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巩固 完善和发展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 制造舆论来影响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 教育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间的关系 一 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创造的一切 文化有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 文化具有排它性 二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的部分内容可以转化为教育内容 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与实现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三 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文化继承 传播的最基本形式 教育能够进行文化选择 提高文明水准 教育能够创造新文化 第五讲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对人才质量 规格的要求 课程目标 二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一 何为全面发展 片面发展 二 人为何会片面发展 三 现代大工业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 德育 概念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品德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 智育 概念 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 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 体育 概念 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和技能 增强体质 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的教育 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技巧 并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体育道德作风 四 美育 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任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 劳动技术教育 概念 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 形成劳动习惯 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 掌握使用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教育内容与教材 教学与学习方式 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 总结 重人与社会的协调 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重人伦观念 强调师道尊严 重 入世 仕 强调学以致用 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第六讲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国民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 方针和设置的实施机构的总称 它包括 学前教育机构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及其领导机构 学制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二 教育制度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 人口 民族文化传统 第二节现代学制的基本结构 程度结构 类型结构 专业结构 布局结构 第三节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 重视学前教育 二 加强基础教育 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 四 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 五 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 六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四节终身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 背景之一 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以及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结束了那种把人终身固定在某一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时代 背景之二 社会的快速变迁 闲暇时间增多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的选择机会与可能增加 朗格朗在 终身教育导论 中 提出现代人面临的挑战性因素 变革加速 人口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 闲暇 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政治的挑战 身体 意识形式的危机 美 库姆斯把原因归结为 出于确保每个人的职业转换的需要 是事业者的再就业成为可能 有助于获得在各个领域保持高度的生产率所需的新的知识和技术 以确保以往曾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不会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助于通过早文化方面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 充实和改善个人的生活 二 终身教育的意义 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 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它使成人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将影响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将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和规定 构建面向21世纪 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 终身教育的概念 朗格朗认为 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 它是 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 不存在青少年 成人之区别 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 终身教育与现行教育有10个主要差异 朗格朗 差异一 现行教育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某一时期 青少年时期 而终身教育则是通过人的全部生涯进行的 差异二 现行教育注重单一的抽象知识的学习 而终身教育则进行理智 情感 审美 职业 政治 身体等多方面教育 并在整体上寻求具体的联系 差异三 现行教育将职业教育同普遍教育 正规教育同非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同校外教育 文化活动同教育活动分离隔绝开来 而终身教育则注重人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和一体化 差异四 现行教育立足于传统已知信息和知识 而终身教育则立足于辨证观点的形成 认为人是在终身一生的不断探索中展开教育活动的 差异五 现行教育通过教育内部的限制以及外部施加的强制 使学习者接受既有文化价值观 而终身教育则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 强调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发展自我 差异六 现行教育将教育视为向学习者传统文化遗产的手段而终身教育则认为教育是学习者个人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将教育视为成长的手段 差异七 现行教育将教育变成筛选人的工具 而终身教育则认为 在人的未成熟期只进行一次性选择是无益的和有害的一生在各个阶段都应得到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质的机会 差异八 现行教育将教育限定在学校 而终身教育则要把教育扩大到家庭 交际关系 职业岗位 政策 工会 社团组织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去 差异九 现行教育为各种教育媒体和训练都设置了一定的阶梯 而终身教育则强调学习者在自主选择教育机会时 主要应考虑教育媒体和训练是否适合一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将它作为唯一的出发点 差异十 现行教育认为教育只能由社会中的一部分 教师 来进行 而终身教育则认为教育应根据时间和情况不同由社会整体提供机会 四 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和特征 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 改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和为终结的教育体系 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改造社会 使整个社会学习化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 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 由重视人的 受教育权 转向重视人的 学习权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育管理 实现学习这受教育和学习的自律性 终身教育的特点 以人为本 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价值和选择 以学习化社会为基础 突出 学习 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五 终身教育的目的 方法及实施原则 一 终身教育的目的 1 实现教育民主化 核心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2 建立学习化社会 即每一个国民为求得自我实现 提高生活质量 获得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终身自主的 主动地不断学习的社会 3 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的整体求知道路上得心应手的方法 即 学会学习 4 要提供多层面的教育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二 终身教育的实施方法 1 强调学生 而不是课程 2 把教育看作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3 把在个人之间人为的分成等极的数量上的评价 换成把儿童作为个人所作的质量上的评价 4 把竞争减少到最低限度 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才能 5 把儿童看作是带有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特殊问题的孩子 而不把他们当作 小大人 6 尽可能少作鉴定 因为鉴定会使一个人停止前进 并误入歧途 7 尽可能广泛地使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 即要为工作阶段的生活和闲暇时间作好准备 8 强调早期教育对儿童一生的影响 并用适当的方法实施这种教育 三 终身教育的实施原则 1 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以防知识老化 2 使教育计划和方法适应每一个团体的具体目标与根本目标 3 各个教育阶段都以适应进步变化及改革的生活为目的 4 突破传统的教育定义和组织机构的限制 大量地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 5 各种活动 技术的 政治的 工业的 商业的 形式要服从于各种教育的目标 6 朗格朗认为 终身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四 终身教育的难点 在正规教育部门中 人们总是按习惯的思维定势 将学习活动与学校联系起来 在终身教育中如何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呢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制度的核心 如何为成人提供广泛的教育机会和继续教育方面的多样选择 帮助其适应新的环境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 学习 内在的财富 提出 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 这四种学习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 1 学会认知 learningtoknow 2 学会做事 learningtodo 学会各种职业技能 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 学会参与创造未来 3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tolivetogether 1 发现他人的多样性 2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4 学会生存 learningtobe 要克服因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非人化现象 第七讲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 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及任务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 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起桥梁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格的形成者 二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 连续性 广泛性 主体性 示范性 个体性 群体性 情感性 理智性 三 教师的专业化及成长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1 从兼职到专职 有学问就可以当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 2 从专门到专业 18世纪开始 对教师的选定 教师的培养 教师的资格证书以及教师的工资 社会地位 福利待遇等相继开始做出规定 3 从数量到质量 到20世纪80年代 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 专业及专业的本质特征 1 专业 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 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莱培养和完成 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 2 专业的本质特征 美国教育协会 1948 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 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 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 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 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 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 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 拥有强大的 严密的专业团体 1956年利伯曼 M Liebeman 提出专业的八条特征 范围明确 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 从业者无论个人 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直接负有作出判断 采取行为的责任 非营利 以服务为动机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曾荣光提出专业的核心特质是 一套有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 一套与理论系统相适应的专业技术 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 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 专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 专业人员的服务公正不偏 其中前四个方面属于专业知识的范畴 后三个方面属于专业服务的范畴 专业的衍生特质 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门学科 专业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统 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 有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 专业人员对当事人有极高的权威 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支配权 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 有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 获得社会及当事人的信任 总结 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 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 专业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三 专业和职业的区别 1 从事专门职业需要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前提 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 而从事普通职业无须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只需按例规行事 2 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 而且这种训练是在大学里进行的 是以是否接受过高等专门教育为标志 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无须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 主要通过个人体验和个人工作经历而积累工作经验 3 专业与职业相比 更多地提供一种特有的 范围明确的 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 在自主的范围内对于自己的专业行为与专业判断负有责任 以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获得报酬 并且把服务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4 专门职业把服务和研究融为一体 即专业人员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同时为了保证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并且对专业人员而言 这种研究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而普通职业仅提供一种服务 没有研究的意识 5 在专业问题范围内 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非专业人员对专业内的事物了极为浅薄 正如隔行如隔山 而普通职业无内行和外行之别 6 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 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专业的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7 专业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 在社会职业声望的排位中处在最高层 四 教师的职业道德及修养 1 教师的职业道德 1 热爱学生 2 关心教师集体 3 尊重学生家长 2 教师的素养 1 文化素养 2 思想素养 3 教育素养 4 语言素养 五 教师的任务 教书育人 第二节学生 一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个体 学生是有独特发展需要的个体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 学生的年龄特征 年龄阶段的划分 学生的年龄特征描述 三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要面向全体 要使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育要特别关注交往和活动的价值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 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二 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 民主平等 二 尊师爱生 三 教学相长 第八讲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 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分析二 素质教育的一般原理三 素质教育的本质四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 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 科技竞争和社会变化加剧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三 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 四 我国教育发展由数量规模型转向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并重型 一 科技竞争和社会变化加剧 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的变化 也使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 结束了那种把人终身固定在某一职业或工作岗位的状况 同时 它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闲暇时间增多 增加了人的选择机会与可能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如果从产业结构角度划分人类发展史 分为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创新 概念的出现与被重视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的理性能力和非理性能力必须和谐发展 三 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 四 我国教育发展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与数量规模并重型 二 素质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 素质概述 二 素质的特点 三 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一 素质概述 1 遗传素质2 社会素质 遗传素质 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社会素质 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 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 包括人的思想 知识 身体 心理品质等 二 素质的特点 1 相对稳定性2 功能的潜在性3 整体性4 内源性5 内化性6 发展性7 全民性 三 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区别之一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生活环境及其自身认识的结果 它以接受的方式获得 素质是在实践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并展现的 较之于结果 过程本身更重要 区别之二 从存在方式及表现形式来看 知识可以脱离主体存在于实物性媒体中 用文字 语言 图象及其它符号性工具储存和展现 素质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 它与生命及其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区别之三 从检测及评价方式来看 知识可以用考试的方式检测和评价 素质只能通过观察人的实际活动表现来评价 三 素质教育的本质 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 素质教育的性质 三 素质教育的实质 四 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 内涵 两全一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让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地发展 二 素质教育的性质 它是现代教育 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 它充分发展每个人潜能 三 素质教育的实质 面向全体学生 它不是 尖子教育 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 使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地发展 提高全民素质 为了准确理解素质教育 应当深刻反思以下问题 难道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是确定和标准化的吗 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白沙县2025年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产前筛查诊断人员资质考试考前练习题及答案(泉州)
- 羽绒羽毛充填处理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素描考证低分试卷及答案
- 爬行类繁育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河北省2025年度下半年医师执业注册考核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题及答案
- 四川省乐山市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2025年)
- 机加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福建省职业病诊断医师考试(职业性尘肺病)测试题及答案
- 转炉炼钢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青梅嫁接技术课件
- 《经济数学》高职微积分理论全套教学课件
- 美标阀门培训课件下载
- 川贝母培训课件
- 甘肃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设备快速换型管理制度
- 西华师范大学2024年《信号与系统》期末试卷(A 卷)
- 江南水乡讲课件
- QGDW11059.2-2018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第2部分特高频法
- 2025-2030年汽车模具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