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考生物复习提纲(1)_第1页
七年级上册中考生物复习提纲(1)_第2页
七年级上册中考生物复习提纲(1)_第3页
七年级上册中考生物复习提纲(1)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月1日背诵 第一单元 走进生命世界(中考生物七年级上册考点内容点梳理) 【考试内容1】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物的基本特征【A级】(七上P3-4)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有一定的基本结构(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生物能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能产生后代,并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有应激性(如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叶子一碰会收缩等);生物有生长发育现象;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例如:小树苗由小长大,蚂蚁搬家,孔雀开屏,种子萌发,含羞草的叶子一碰会收缩等。3月2日背诵【考试内容2】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B级】(七上P14)1.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和测量。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6个步骤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制定合理的计划)3.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且适宜。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且适宜。4.实验“探究肉汤为什么会变质”提出问题:肉汤里的细菌是从里来的?作出假设:肉汤自动生出细菌。(或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制定计划:把肉汤分装入两个圆底烧瓶,将其中一个烧瓶的颈用高 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实施实验:将两烧瓶中的肉汤同样加热煮沸后静置,多天后观察,鹅颈瓶内的肉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无菌,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的 肉汤很快变质,肉汤内出现了细菌。得出结论: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3月3日背诵【考试内容3】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A级】(七上P10-11)(1) 镜座一稳定镜身。(2)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3) 镜臂握镜的部位。(4) 镜筒上端是安装目镜的地方。(5) 粗准焦螺旋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顺下降,逆上升)(6) 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7) 目镜接近人眼一端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8)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9)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有大小不等的光圈。 (10)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11)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透明)物镜镜筒目镜(倒像)眼【考试内容4】练习使用显微镜【B级】(七上P11-12)1.取镜和安放(1)右手握镜璧,左手托住镜座;(2)把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2.对光(1)一转: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准通光孔(镜头和载物台间距离约2厘米)。(2)调:调遮光器,使适合大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3)看: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直到目镜内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白亮的光屏)。3.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换成高倍镜时,不可调节粗准焦螺旋,可调节细准焦螺旋)(1)一放:将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要观察部分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的两端。(2)一看一转: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从侧面看着物镜,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3)再看再转(微调):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双手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然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4.收镜(取、擦、恢复):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试干净,将物镜外“八”字形、镜筒降到最低、压片夹向后平行摆放、反光镜与镜座垂直,入箱。3月4日背诵强调规律:1污点判断方法:移玻片、转目镜、换物镜。2移动目标:偏哪推向哪,如目标偏在右上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同一方向即右上方移动。3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小,视野亮;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大,视野暗。4.物像的放大倍数=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5辨认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翻转。观察到的像是倒像。如:玻片上字母 P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 d。6观察的标本必须薄而透明,太透明要用碘液染色。7用来调节视野中光线强弱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8.显微镜视野太暗,想调亮:应选择大光圈、凹面镜;显微镜视野太亮,想调暗:应选择小光圈、平面镜。9.目镜:无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10.显微镜使用,首选低倍镜,能用低倍镜就不用高倍镜。11.低倍镜换成高倍镜(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变大。12.调节粗准焦螺旋:逆升顺降3月5日背诵【考试内容5】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A级】(七上P15-16)实验组号实验材料水温金鱼呼吸次数 (测三次取平均值)1号2- 3条金鱼、盛水的小鱼缸、温度计。常温2号2- 3条金鱼、盛水的小鱼缸,温度计、热水。常温+10度(高温)3号2- 3条金鱼、盛水的小鱼缸,温度计、冰块。常温-10度(低温)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某小组的实验设计如下1.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水温。光照、湿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一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1号实验为对照组,2号和3号实验为实验组。2.设计探宄实验方案时,应给金鱼提供常温、高温和低温 3组环境,观察温度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改变水温的方法要正确,要减少对金鱼的刺激,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在510 度范围内,水温太高或太低都会造成金鱼死亡,所以应该先用热水或冰块把水温调好后,再放入金鱼。放入过程中不要使金鱼受到惊吓,待金鱼安静时再计数金鱼的呼吸次数(计数的是每分钟金鱼鳃盖的开闭次数或金鱼口扩大缩小次数)3.多次测同一温度下的呼吸次数,取平均值。实验后将金鱼放回金鱼缸中。注意:(1)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目的是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2) 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干扰金鱼;统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提出问题:水温发生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是否有影响?作出假设:金鱼的呼吸次数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得出结论: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增加。(反之,亦然)4为什么要在同一温度下重复多次测试金鱼的呼吸次数? 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5.你是否还有其它的假设?A.金鱼的呼吸次数不受水温的变化影响;B.金鱼的呼吸次数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越来越快;C.金鱼的呼吸次数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越来越慢等等。3月6日背诵【考试内容6】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阳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A级】(七上P24)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和土壤等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如:同一种乔木生长在空旷处往往较矮,树冠较大;而生长在树木密集的森林里,树干则高而直,树冠较小。2.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如蚂蚁利用触角传递信息是种内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属于种内斗争。3.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如蝴蝶与花之间是种间互助;菟丝子与大豆之间是寄生;水稻与杂草之间是竞争,狮子与斑马之间是捕食关系。4.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1)阳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它为食物的动物和人类就无法生存。(万物生长靠太阳)(2)空气:动物、植物缺少空气就无法呼吸。如大雨造成土壤水份过多而缺氧,蚯蚓爬到了地面上。(3)水: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缺少水,动植物就会死亡。如沙漠植物植株小,根系发达。如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是因为雨水多。(4)温度:每一种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活,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死亡。如初冬大雁往温暖的南方迁徙。3月7日背诵【考试内容7】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B级】(七上P28-32)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使土壤疏松。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金针形。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如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影响环境)。4.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3月8日背诵【考试内容8】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A级】(七上P38-39)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包括 生产者(绿色植物):提供氧气和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人和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循环利用。 非生物成分: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3.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能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4.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3月9日背诵【考试内容9】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C级】(七上P44)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包括海平面下约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23km的高度。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营养物质、空气、适宜的温度等。2. 随着人口激增,人类活动已使我们和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生物圈受到严重的损害。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圈,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3.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生物圈号宣告失败,说明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3月10日背诵【考试内容10】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B级】(学会排序,七上P53-55)1.提出问题:绿叶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2.作出假设:绿叶的光合作用需要光。3.步骤:暗处理一遮光取叶一脱色漂洗一滴碘液一 观察(1)暗处理:实验前将实验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暗处理)。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运走或耗尽。(2)遮光: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目的是不让被遮光的都分讲行光合作用。(3)取叶、脱色: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目的是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减少绿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漂洗、滴碘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滴加碘液。漂洗去掉多余的吐绿素和酒精。(5)观察实验现象:此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植株的部位现象叶片未遮光的部分滴加碘液变蓝叶片遮光部分滴加碘液不变色得出结论:绿叶的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是淀粉3月11日背诵【考试内容1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级】(七上P54-55)1.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场所:叶绿体,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 光(条件)3.公式: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原料) 叶绿体(场所) (产物)4. 用水绵作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原因是水绵的叶绿体宽大,呈带形。5.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素(叶绿素形成需要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光合作用特点:(1)物质变化:将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2)能量变化: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3)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碳-氧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4)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