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复习.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复习.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复习.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一、填空题1.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 “六书 的说法。它们是象形、 、会意、形声 、假借。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2)、 、来者犹可追。5、清代对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有 和桂馥、王筠、朱骏声等四家。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 隶书 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7、 文言文 指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8、词义的引申方式有连锁式、 辐射式 和综合式。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 。”10.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 音、义 )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像“寘”与“置”、“脩”与“修”、“游”与“遊”等只有部分义项相同或相通,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代替,就不能算是异体字。11.二、名词解释题1、古今字:古今字也叫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3、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即俗体、古体、或体之类。如“歎”“嘆”;“泪”“涙”等。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用两个单音的近义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5、衍文:6.读为、读曰7、浑言、析言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1、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亟:屡次,多次。2、(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骤:屡次,多次。贼:杀。3、师进,次于陉。次:(军队)临时驻扎。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5、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恰好。会:正值,正好碰上。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两次,此处是(思考)再次的意思。7、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市:买。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9、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倒下,此指倒台。姑:姑且,暂且。10、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羹:带汁的肉食。遗:送给。11、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濯:洗。暴:晒。12、(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饿:与“饥”相对,比“饥”程度深。四、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及其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到惊吓。动词的使动用法。)、晋灵公不君。(君:行君道。名词用作动词。)、齐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给酒喝。动词的使动用法。)、左右以君贱之矣,食以草具。(贱:以为贱,即瞧不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名词用作动词。 )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合乎制度;制:合乎礼制。名词用作动词。)7、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客:以为客,把当作客人看待。名词用作动词。)9、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衣:穿衣。名词用作动词。)10、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兄:以对待兄长之礼。名词作状语。 )五、解释下列字的本义。1、向( 向北的窗户 ) 2、脚(小腿)3、理( 治玉 )4、责( 求 )5、习(小鸟练习飞翔 )六、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1)亦(指事)、(2)采(会意)、(3)州(象形)(4)甘(指事)(5)朱(指事 )。七、标出下列字中的会意字末 信 休 刃 鱼 牧 步 集 引 上 取 众 采 豆 精 尘 子 会意字有:信、休、牧、步、集、引、众、采、尘。八、简答题1、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例如:客何好?姜氏何厌之有?(2)用“是”或者“之”作为宾语或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惟命是从。(3)否定句的宾语前置,例如:谏而不改,则莫之继也。(4)介宾词组宾语前置,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河。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类型。(1)“于”字句,例如:郤克伤于矢。(2)“为”字句,例如:不为酒困。(3)“见”字句,例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4)“为所”句式,例如:先即制人,后者为人所制。(5)“被”字句,例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1)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三类词中,动词性词语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而名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兼有使动和意动用法。(2)形容词和名词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都可以带宾语,语法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义上。意动用法表示主观看法,使动用法表示客观存在。4举例说明合体象形字与会意字的区别。九、阅读理解(一)潁考叔為颖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1、给上文断句标点。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1)公賜之食食舍肉。舍:放着,留下,后来写作“捨”。(2)未嘗君之羹。羮:带汁的肉。(3)請以遺之。遗:给。(4)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阙:挖。(5)其誰曰不然。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3、找出文中古今字、双宾句、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句。(1)舍-捨。(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3)君何患焉?应为“君患何焉?”(4)隧而相見:隧,名词用如动词。挖隧道。4、翻译下面的句子。潁考叔為颖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二)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翻译下列句子。1、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2、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3、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译:(如果我俩一同)进谏而国君不接受谏言,就没有谁接在我们后面进谏了。4、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译:十、把下面两段短文中的部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1)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都听从您的吩咐。(2)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大夫的采邑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就成了国家的危害。(3)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按照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4)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现在京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受不了。(5)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使他的势力滋长蔓延。2、(陳相曰:)“從許子之道,則市買不貳,國中無僞;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絮絲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從許子道,相率而爲僞者也,惡能治國家!”(6)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即使让小个子的儿童到市场上去,也没有人骗他。(7)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万事万物是不一样的,这是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理。(8)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9)子比而同之。你把他同等看待。(10)惡能治國家。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十一、给下列短文加上标点。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二、文字学知识(一)合体象形与会意字的区别:合体象形字与会意字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构成。但是它们在构形上大致有以下三点区别:一是构成合体象形字的几个图形有主次之分,次要图形只起陪衬作用,帮助明确主体图形的意义指向,只有主体图形表示意义,而会意字的图形没有主次分别;二是会意字的几个图形比配会合成新的意义,而合体象形字的图形比配不形成新的意义;三是合体象形字表示的多为具体名词,而会意字一般为动词或个别的抽象名词。例如“果”(象形),是以“木”衬“ ”,主体“ ”表意,象果实之形,不形成新义;而“休”(会意),由“人”倚“木”,会合为“休息”之新义,不再表示“人”或“木”的意义。会意字“得”,甲骨文从贝从又(手),用手持贝会合出“得到”之义,不再表示“贝”、“手”的意思。还如“贮”,甲骨文从贝在仓库之中,会合出“贮藏”这个新义。(二)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等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此“女”字与“汝”的关系是( 古今 )字,意思是( 你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说”字与“悦”字的关系是( 古今)字,意思是( 快乐,高兴 )。3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已”字与( 矣 )字通假,相当于( 了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杇也。此“杇”字是“圬”字的( 异体)字,意思是( 粉刷 )。5学而不厭,诲人不倦。此“厭(笮也,迫也)”是“猒(饱也)”的( 假借 )字;而“壓”字是“厭”字的( 今 )字,本义是( 压 )。6德之不脩,学之不讲。此“脩”字是“ 修 ”字的通假字。意思是( 培养 )。7(子贡)曰:“然则师愈與?”此“與”字与“ 歟”字的古字。是句末语气词。8癸酉,师陈於鞌。此“陈”是“阵”的(古)字,意思是( 陈列,摆阵 );“鞌”与“鞍”是( 异体 )字。9左并辔,右援枹而鼓。此“枹”与“桴”为( 异体)字。10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此“辟”字与“避”为( 古今 )字,意思是( 躲开 )。11韩厥俛定其右。此“俛”字与“ 俯 ”字为异体字。12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此“竟”字是“ 境 ”的古字。意思是( 国境 )。1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此“共”字是“供”的( 古 )字。1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歸孔子豚。此“见”字与后来的( 现 )字为古今字;“归”即( 馈 )字的通假字。15以齐王,由反手也!(“由”通“犹”)16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供:供给)三、古汉语里的固定格式或词组(做到能翻译句子)解释下列句子,注意带点的词意义。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不亦乎:不是吗?)2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何以:用什么,怎么,为什么。)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哉?(齐晋鞍之战)(若之何其:若何,怎么。)4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其:为什么。)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从哪里。)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乃乎:恐怕吧?)7奚用是鶃鶃者为哉?(奚用为:要做什么?)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用为:要做什么?哪里用得着)9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何以为:要做什么?哪里用得着)10 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要做什么?)1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12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楚归晋知罃)(其乎:也许吧?)13王曰:“子归,何以报我?”(楚归晋知罃)(何以:拿什么,用什么,怎么)14故周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宫之奇谏假道)(唯德是辅:唯辅德,只保佑有德的人。)15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宫之奇谏假道)(非人实亲:非亲人,对人没有亲疏之分;惟德是依:惟依德,只依据德行)16.其不欲见贤邪?(老子)(其邪:大概吧?)1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大概就像给弓安弦吧?)四、句式知识(要能翻译句子)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以:以一,用一个基本思想。)2於予与何诛!(与:后写作“欤”,语气词,相当于“呀”之类。)3子曰:“盍各言其志?”(盍:何不。)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问孔子於子路: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问君子:询问怎样才算是君子。)7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有是哉,子之迂也:有这样做的吗?您怎么如此迂腐啊!)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晋君赐:对晋国国君有恩) 10子曰:“野哉由也!”(由,你真粗野呀!)1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恐怕要责备你吧?)12子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贷)(岁不我与:时间是不等人的。)13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论语有子之言似夫子)(先之以子夏:以子夏先,见P208页)14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世及以为礼:以世及为礼,把政权世代相传定为礼制;城郭沟池以为固:把城和护城河当作坚固的屏障。)16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许行)(子是之学:学是,你却向这个楚国人学习。是:指代许行,许行是楚国人。)17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赐之食:赐给他饭食。双宾句)18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19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何谓:说的是什么意思。) 20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齐桓公伐楚)(见第一册P15页)五、古今异义词:1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2於予与何诛!(诛:谴责)3学而不厭,诲人不倦。(厌:满足)4力不足者,中道废,今女畫。(画:本是界限的意思,此处是画定界限)5德之不脩,学之不讲。(讲:研究)6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镇守;集:成)7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勉:努力)8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齐晋鞍之战)(如:到去)9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论语先进)(如:或者)1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论语先进)11年饑,用不足,如之何?(饑:年成不好)1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1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行李:外交使节。)1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旨:味道美。)15夫以百畝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易:治理。)16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齐晋鞍之战)(殿:镇守;集:成)(诗小雅采叔“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毛传:“殿,镇也。”(小尔雅:“集,成也。”)17射其右,斃於车中。(齐晋鞍之战)(斃:仆倒,向前栽倒。)18师退,次于召陵。(齐桓公伐楚)(次:军队临时驻扎)19天之道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张:给弓安弦。)2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暴:晒。) (五)词类活用 1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挖隧道,名词用作动词,作状语)2不迁怒,不贰过。(贰:重(犯)3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义:符合道义;富贵:得到富贵)4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肘制止)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难:把当作难事,畏惧,释名释言语:“难,惮也,人所忌惮也。”免:使脱身。劝:鼓励。)6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斃:倒台,垮台。)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这里是把作为边邑,名词用作动词。)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受到亏损。)9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死:为而死。为动用法。)10人一能之,己百之。(能:学会;百:学一百次)11以笃父子,以睦兄弟。(见第一册第212页。)1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朝:使来朝。使动用法)1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那样)1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认为甘美;美:认为漂亮;安:认为安适;乐:以为快乐,喜欢。)15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像对待宾客一样)16秦王车裂商君以徇。(车:用车,名词作状语,表工具。)1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表处所。)16触槐而死。(触:碰撞,动词作状语,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17焉用亡郑以陪鄰?(亡:使亡,灭亡。使动用法)1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使动用法)19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使安乐地生活;信:使信任;怀:使归依)20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蚓:变成蚯蚓)(六)常用古代汉语虚词说明下列句中带点字的用法,并解释其意义。1“而”字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相当于“却”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C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D敏而好学,不恥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表并列,相当于“又”,“而又” )E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表承接,相当于“然后” )F默而识之,学而不厭。( 表状中关系,相当于“地” )G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表状中关系,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 )H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表状中关系,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 )I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表状中关系,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 )2“於”字A亟请於武公,武公不许。(表对象,相当于“向”)B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表对象,不译 )C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 表对象,相当于“向” )D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在。(表对象,相当于“对于” )E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表比较,相当于“比”“过” )F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声。( 表被动,引进主动者,相当于“被” )G癸酉,师陈於鞌。( 表处所,相当于“在” )H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对象,相当于“给”)I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表出处,相当于“从”)J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表被动,引进主动者,相当于“被”;后一个“於”表比较,相当于“比”)L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表范围,相当于“在方面” )3“以”字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连词,表状中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D吾道一以贯之。(介词,相当于“用”。一以:以一,为介宾前置)E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F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动词,相当于“使”)G尧以不得舜为己忧。(介词,相当于“把”)H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介词,相当于“拿”“用”)I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介词,相当于“拿”“用”)J此何也?以其亏人自利也。(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K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方城以:以方城,“以”,介词,相当于“把”)L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鞍之战)(表承接,相当于“才”)M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楚归晋知罃)(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N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谏假道)(动词,率领,带领)4“则”字A惟天为大,惟尧则之。(P308页)B众闻之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用于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相当于“就”)C今至大为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表转折,相当于“却”)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表示出乎意外,相当于“原来已经”)E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表示出乎意外,相当于“原来已经”)F日初出,大如车轮,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此“则”字表示时间上的承接,相当于“只、仅、才”。)G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夫子当路于齐)(同B)H夫夷以近,则游者从,险以远,则至者少。(同B)(此“则”字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I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此“则”字表示时间修饰。相当于“就、便、才”)J越国南则楚,西则晋,北则齐。(国语吴语)(此“则”字相当“有”、“就是”,表示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K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表转折相当于“却”)5“乎”字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表比较,相当于“比”)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表处所,相当于“在”)C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D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表对象,不译)E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F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同C)6“之”字A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表定中关系,相当于“的”)B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代词,相当于“这”)C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代词,这件事)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且表时间)E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结构助词,表定中关系,相当于“的”)F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G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表定中关系,不译)(此“之”字表示定中关系。“所辟风雨”是名词性短语。)H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同D)I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7“其”字A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指示代词,代秦军)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乎:大概吧?其,表推测语气。)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宫之奇谏假道)(同C)E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宫之奇谏假道)(表推测语气,大概)F虽遇执事,其弗敢违。(楚归晋知罃)(P37页)G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楚归晋知罃)(同F)8“而”字美而艳。(表并列,相当于“而又”“又”)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表并列)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表转折,却)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表事理上的承接,相当于“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假设,假如)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同)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表状中关系,可译为“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状中关系,相当于“地”)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目的,相当于“来”)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表示后一行为紧接着发生,相当于“就”)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耳。(表承接,表示两个动作发生时间的先后关系,不译)9单个虚词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齐晋鞍之战)(假设连词,如果)擐甲执兵,固即死也。(齐晋鞍之战)(本来)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P34页)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副词,暂且)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副词,多次)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表承接,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代词,此)子路问:“闻斯行诸?” (兼词,“之乎”的合音)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兼词,“之于”)10必死是间,余収尔骨焉。(兼词,“于之”)1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表目的的连词,“来”;“唯”,希望)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厭(转折连词,“不过”)给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符号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状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古文翻译:1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4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5墨子非攻节选6.天之道,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强自取柱,弱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8凡所讲古代汉语文选,都应该做到能够翻译。(说明:1.文言文翻译不包括庄子胠箧和所选诗经。2.训诂术语主要掌握以上练习里所提到的,其余只要求了解。3.虚词的用法不考。)第三节 训诂的术语 训诂的术语极为繁伙,这里不全面介绍,只选其中重要的,分类举例说明。 (一)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浑言、析言 1.曰、为、谓之: 、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例如: (1)“曰”字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草曰零,木曰落。”(2)“为”字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王逸注:“千人才为俊,一国高为杰也。” (3)“谓之”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诗经鲁颂 駉:“在垧之野。”朱熹注:“邑外谓之郊,郊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垧。” 2“谓”、“言” “谓”、“言”这两个术语,既可以用来解词,也包括解句。它们运用的形式是,被训释词语放在术语前面,训释词语放在术语后面。解词时,解释的是词的特殊义、灵活义或具体所指的人或事。解句时,一般是解释句子的概括义或言外之意。例如: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公曰:“无庸,将自及。”(郑伯克段于鄢)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禍将自及。”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将士,皆如挟纊。(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言说以忘寒”“说以忘寒”是高兴得忘记了寒冷之意。3“貌”字 一般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文选卷一六司马长卿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李善注:“蔼蔼,月光微闇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动词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