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000 Training Docs L1-2_服务器硬件基础培训2.ppt_第1页
T8000 Training Docs L1-2_服务器硬件基础培训2.ppt_第2页
T8000 Training Docs L1-2_服务器硬件基础培训2.ppt_第3页
T8000 Training Docs L1-2_服务器硬件基础培训2.ppt_第4页
T8000 Training Docs L1-2_服务器硬件基础培训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 3 14 分类部分 服务器硬件基础培训 目录 CPU部分芯片组部分内存部分硬盘部分IO总线及接口部分 Page3 CPU部分 CPU即中央处理器 是英文单词CentralProcessingUnit的缩写 负责对信息和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 并实现本身运行过程的自动化早期计算机中 CPU被分成了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分 后由于电路集成度的提高 在微处理器问世时 就将它们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中RISC是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的缩写 中文翻译成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特点是尽量简化指令功能 只保留那些功能简单 能在一个节拍内执行完成的指令 较复杂的功能用一段子程序来实现 这种计算机系统成为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目前采用RISC体系结构的处理器的芯片厂商有SUN SGI IBM的PowerPC系列 DEC公司的Alpha系列 Motorola公司的龙珠和PowerPC等等CISC是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的缩写 即复杂指令集计算机 设置一些功能复杂的指令 把一些原来有软件实现的常用功能改用硬件的指令系统来实现 这种计算机成为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 早期Intel的X86指令体系就是一种CISC指令结构 Page4 CPU部分 CPU的指令集指令集指的是一个CPU所能够处理的全部指令的集合 是一个CPU的根本属性 指令系统决定了一个CPU能够运行什么样的程序一条指令一般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 操作码其实就是指令序列号 用来告诉CPU需要执行的是那一条指令 地址码主要包括源操作数地址 目的地址和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指令集通常有算术逻辑运算指令 包括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指令 浮点运算指令 包括浮点 向量运算等 位操作指令 二进制编码的左右移位 及其他指令 数据传送指令 堆栈操作指令 转移类指令 输入输出指令等 Page5 CPU部分 CPU的内核结构CPU内核主要分为两部分 运算器和控制器 运算器用于实施具体运算 控制器则对运算过程进行统筹协调 资源调度等运算器又分为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 ArithmeticandLogicUnit 负责二进制数据的定点算术运算 加减乘除 逻辑运算 与或非异或 以及移位操作 浮点运算单元FPU FloatingPointUnit 负责浮点运算和高精度整数运算 通用寄存器 用来保存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和中间结果 和专用寄存器 通常是一些状态寄存器 不能通过程序改变 由CPU自己控制 表明某种状态 控制器分为指令控制器 完成取指令 分析指令等操作 然后交给执行单元ALU或FPU来执行 同时还要形成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时序控制器 为每条指令按时间顺序提供控制信号 总线控制器 用于控制CPU的内外部总线 包括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等 和中断控制器 用于控制各种各样的中断请求 并根据优先级的高低对中断请求进行排队 逐个交给CPU处理 Page6 CPU部分 CPU的外核结构CPU外核主要包括解码器 DecodeUnit 及一级缓存 二级缓存 Cache 解码器是x86处理器才有的东西 作用是把长度不定的x86指令转换为长度固定的类似于RISC的指令 并交给内核处理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是为了缓解较快的CPU与较慢的存储器之间的速率匹配矛盾而产生的 一级缓存通常集成在CPU内核 而二级缓存则是以OnDie或OnBoard的方式以快于计算机主存的速度运行 对于一些大数据交换量的工作 CPU的Cache显得尤为重要 Page7 CPU部分 CPU核心的设计ALU的速度是无法大幅提升的 CPU的性能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是CPU内核的设计超标量 就是将多个ALU 多个FPU 多个译码器和多条流水线集成到一个CPU中 以并行处理的方式来提高性能流水线 Pipeline 一条具体的指令执行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取指令 指令译码 取操作数 运算 ALU 写结果5步 前三步一般由指令控制器完成 后两步则由运算器完成 按照传统的方式 所有步骤顺序执行 那么先是指令控制器工作 完成第一条指令的前3步 然后运算器工作 完成后2步 再指令控制器工作 完成第二条指令的前3步 再是运算器 完成第二条指令的后2步 当指令控制器工作时运算器基本上在休息 而当运算器在工作时指令控制器却在休息 造成了相当大的资源浪费 解决方法很容易想到 当指令控制器完成了第一条指令的前3步后 直接开始第二条指令的操作 运算单元也是 这样就形成了流水线系统 这是一条2级流水线 同理 很容易推想出多级流水管线的工作原理 Page8 CPU部分 CPU核心的设计 续上页 流水线系统充分利用了CPU资源 使每个部件在每个时钟周期都工作 大大提高了效率 同时 采用更长的流水管线 可以大幅提高处理器的主频 比如Intel的Northwood内核就采用了NetBurst架构 拥有20级流水管线 因此主频可以高达3 8GHz 但是 流水线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相关和转移相关 在一个流水线系统中 如果第二条指令需要用到第一条指令的结果 这种情况叫做相关 当第二条指令需要取操作数时 若第一条指令的运算还没有完成 如果这时第二条指令就去取操作数 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所以 这时整条流水线不得不停顿下来 等待第一条指令的完成 对于比较长的流水线 比如20级 这种停顿通常要损失十几个时钟周期上面的例子中 如果第一条指令是一个条件转移指令 那么系统就会不清楚下面应该执行那一条指令 这时就必须等第一条指令的判断结果出来才能执行第二条指令 条件转移所造成的流水线停顿甚至比相关还要严重的多因此 流水管线不是越长越好 超标量也不是越大越好 必须有个平衡点 这也是迅驰采用的PentiumM处理器 约12级流水管线 综合性能大幅领先于同频率Pentium4处理器 约20级流水管线 的原因 也解释了Intel在最新的Woodcrest处理器中弃用NetBurst架构的Prescott内核而转向PentiumM内核的理由 Page9 CPU部分 Intel服务器CPU发展史95年秋 Intel发布了PentiumPro处理器 PentiumPro是Intel首个专门为32位服务器 工作站设计的处理器 总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 并且整合了高速二级缓存芯片98年Intel发布了PentiumIIXeon处理器 Xeon是Intel引入的新品牌 取代之前所使用的PentiumPro品牌 可以支持多达4路或者8路的SMP 对称多处理器 99年 Intel发布了PentiumIIIXeon处理器 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 新增70条指令集 以更好执行多媒体 流媒体应用软件 在缓存速度与系统总线结构上也有很多进步 Page10 CPU部分 Intel服务器CPU发展史01年 Intel推出了开发代号为Prestonia的Xeon处理器 没有任何前缀 沿用了同期发布的Pentium4的Northwood内核 NetBurst架构 20级超长流水线 首次支持超线程 HyperThreading 04年 Intel在AMDK8的压力下 匆匆发布了开发代号为Nocona的Xeon处理器 采用Prescott内核 首度引入EM64T技术 全面支持64位计算 05年初又发布了开发代号为Irwindale的Xeon 仅提高了L2Cache容量 其他相对于Nocona没什么变化05年 Intel发布开发代号为Dempsey的Xeon处理器 沿用Prescott内核 首度采用双核技术 FSB提升至1066MHz L2Cache也达到4MB 这也是Intel第一款采用65纳米制程的Xeon06年 Intel发布开发代号为Woodcrest的Xeon 对外销售名成为5000系列 彻底抛弃NetBurst 引入PentiumM架构 引入FBD 硬件虚拟化 双独立总线等全新技术 Page11 CPU部分 AMD服务器CPU发展史99年 AMD发布K7系列处理器 K7内核非常先进 性能首次全面超越同频的Pentium3处理器 AMD凭借K7先于Intel跨越GHz大关 其中ThunderBird内核的K7定位于服务器 工作站市场 但未获成功03年 AMD发布K8系列处理器 其中开发代号为SledgeHammer的K8针对服务器市场 是首个支持64位应用的X86处理器 同时K8还首次在处理器中集成了内存控制器 引入HT总线 这些新技术大幅提高了K8的性能 使其在服务器市场上大获成功05年 AMD发布了开发代号为Egypt的800系列和开发代号为Italy的200系列Opteron处理器 即OpteronRev E 支持双核 支持DDR400 并提升了HT总线频率AMD预计在07年中正式发布其Rev F的Opteron处理器 CPU插口更改为1027针的SocketF 支持DDR2内存 支持处理器硬件虚拟化 其他方面与Rev E没有本质区别 Page12 芯片组部分 芯片组 Chipset 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 按照其功能及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 通常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 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也称为主桥 HostBridge 北桥芯片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 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 PCI X AGP插槽 ECC纠错等支持南桥芯片则提供对KBC 键盘控制器 RTC 实时时钟控制器 USB 通用串行总线 ATA数据传输和ACPI 高级能源管理 等的支持南北桥芯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北桥可以选择搭配不同的南桥 甚至V厂商的北桥可以配合I厂商的南桥使用 Page13 芯片组部分 基于Intel服务器处理器的芯片组发展史95年 Intel推出82440FX芯片组 专门搭配PentiumPro处理器 支持100MHz外频 支持2路SMP扩展 支持ECC 最大支持1GB的SDRAM内存 同年还推出了82450GX KX芯片组 属于440FX的升级改良产品98年 Intel发布82440GX芯片组 配合同期发售的P2Xeon处理器 支持100MHz外频 最大支持4路SMP扩展 支持AGP2x 最大支持2GB的SDRAM99年 Intel公布了82840芯片组 用于P3Xeon处理器 支持133MHz外频 支持AGP4x 支持双通道RDRAM内存 支持双路SMP扩展02年 Intel宣布E7500芯片组 用以搭配WillametteXeon处理器 支持ECC 最大支持12GB双通道DDR200内存 支持400MHzFSB Page14 芯片组部分 基于Intel服务器处理器的芯片组发展史02年底 Intel发布E7501 E7505系列芯片组 用于NorthwoodXeon处理器 支持400 533MHzFSB 支持2路扩展 支持最大16GB的双通道DDR266内存 通常搭配ICH3 S南桥04年 Intel推出E7320 E7520系列芯片组 用于同期发布的Nocona和IrwindaleXeon处理器 支持800MHzFSB 支持2路扩展 支持双路DDR266 32GB 333或DDR2 400内存 16GB 首次支持PCI E总线 搭配ICH5 S南桥06年 Intel发布开发代号为Blackford的5000P V系列芯片组 用于支持双核的Dempsey和Woodcrest处理器 支持2条独立的1066 1333MHzFSB 最大支持64GB的DDR2 533 667FBD内存 支持内存Mirror HotSwap Spare功能 Page15 芯片组部分 基于AMD服务器处理器的芯片组发展史03年 AMD发布8000系列芯片组 用于支持自家K8处理器 该芯片组包含3块芯片 支持HT总线 支持PCI X 支持AGP3 0 支持DDR266 333 400内存04年底 NVidia推出了nForce4Pro芯片组 又叫作CK804Pro 支持多路双核的AMD处理器 支持PCI E扩展 可提供20Lane的PCI E通道 支持DDR333 400内存04年 VIA宣布了K8T890芯片组 支持1GHzHT总线 支持单路 多路Opteron处理器 支持PCI E 同时支持DDR和DDR2内存06年 ServerWorks为Opteron推出一款HT2000芯片组 支持2条1GHz的HT总线 支持PCI E PCI X 支持双核 多处理器 Page16 内存部分 存储器分类存储器分为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 或者叫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内部存储器简称内存 又叫主存 广义上讲 只要是PC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都可以看作是内存 如显存 二级缓存等等外部存储器也称为外存 主要由一些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 比如硬盘 光盘 U盘 存储卡等等所谓易失性指存储器断电后 其内保存的数据就会丢失 所谓非易失性 指存储器断电后 其内保存的数据不会丢失内存作为数据的临时仓库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要从外存中读取执行程序和需要的数据 另一方面还要为CPU服务 进行读写操作 所以主存储器快慢直接影响着PC的速度 Page17 内存部分 内存工作原理内存从CPU获得查找某个数据的指令 然后再找出存取资料位置的动作称为 寻址 它先定出横坐标 也就是 列地址 再定出纵坐标 也就是 行地址 最后再进行读或写的动作内存在读写时至少有五个步骤 分别是画个十字 内有定地址两个操作以及判读地址两个信号 共四个操作 以及读或写的操作 才能完成内存的存取操作为了向内存储存资料或者从内存读取资料 CPU都会为这些读取或写入的资料编址 这时CPU会通过地址总线 AddressBus 将地址送到内存 然后数据总线 DataBus 就会把对应的正确数据送回给CPU使用CPU读或写内存内资料的过程时间就是存取时间 也称为总线循环 BusCycle 以读取为例 从CPU发出指令给内存时 便会要求内存取用特定地址的特定资料 内存响应CPU后便会将CPU所需要的资料送给CPU 一直到CPU收到数据为止完成一个读取流程 Page18 内存部分 内存工作原理通常说的6ns就是指内存颗粒的存取时间 平时习惯用存取时间的倒数来表示速度 比如6ns的内存实际时钟频率为1 6ns 166MHz 如果是DDR内存就是DDR333 DDR2就是DDR2667了 内存延迟可以解释成系统进入数据进行存取操作就绪状态前等待内存响应的时间 包含几种延迟类型 其中CAS延迟比较重要 它反映了内存从接受指令到完成传输结果的过程中的延迟 通常情况下 延迟越低 速度越快常见的内存颗粒的类型通常有SDRAM DDRSDRAM DDR2SDRAM等 Intel最新支持的FBD内存也是源自DDR2颗粒服务器内存通常还支持ECC和Register特性 ECC指在内存条上面增加一个内存颗粒来实现Parity校验 实现一定纠错能力 Register即寄存器或目录寄存器 可以把它理解成书的目录 有了它 当内存接到读写指令时 会先检索此目录 然后再进行读写操作 可以提高服务器内存工作效率 Page19 内存部分 内存发展历史在计算机诞生初期并不存在内存条的概念 那时的内存均被焊接在主板上 以内存芯片的形式为计算机的运算提供直接支持 那时的内存芯片容量都特别小 最常见的莫过于256K 1bit 1M 4bit286初期 内存条诞生了 将内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设计好的印刷线路板上 而电脑主板上也改用内存插槽 这样就解决了内存难以安装更换的问题286主板刚推出的时候 内存条采用了SIMM SingleIn lineMemoryModules 单边接触内存模组 接口 容量为30Pin 256kb 必须是由8片数据位和1片校验位组成1个bank 一般是四条一起使用88 90年 PC技术迎来386和486时代 此时CPU已经向16位发展 30pinSIMM内存的低带宽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此时72pinSIMM内存出现了 支持32bit快速页模式 FastPage 内存 内存带宽得以大幅度提升 72pinSIMM内存单条容量一般为512KB 2MB 通常两条同时使用 72pinSIMM彻底替代了30pinSIMM Page20 内存部分 内存发展历史91年到95年之间主要应用EDO ExtendedDataOut 内存 EDODRAM同FPDRAM极其相似 有72pin和168pin两种接口 工作电压为一般为5V 带宽32bit 速度在40ns以上 主要应用在当时的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上95年至99年是经典的SDRAM的时代 至今仍有不少电脑上面可以见到 SDRAM先后有PC66 16ns PC100 10ns 和PC133 7 5ns 等几种主流规范 由于其带宽为64bit 正好对应CPU的64bit数据总线宽度 因此只需要一条内存便可工作 另外由于其输入输出信号保持与系统外频同步 因此速度明显超越EDO内存 Intel的多能Pentium P2 P3甚至早期的P4 及AMD的K5 K6 K7都是SDRAM的时代2000年Intel发布Pentium4的时候曾力推RDRAM RambusDRAM 内存 与DDR和SDRAM不同 它采用了串行的数据传输模式 其数据位宽只有16位 远低于SDRAM的64位 但其频率可以达到400MHz乃至更高 内存带宽能达到1 6Gbyte s 由于价格原因 RDRAM并未被市场接受 Page21 内存部分 内存发展历史2000年出现了DDR内存 DDRSDRAM DualDateRateSDRAM 简称DDR 即 双倍速率SDRAM DDR可以说是SDRAM的升级版本 它在时钟信号上升沿与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 这使得DDR的数据传输速度为传统SDRAM的两倍 DDR有DDR200 266 333 400等规范 对应时钟频率分别为100 133 166 200MHz 是早期Pentium4 Xeon K8处理器的最佳搭档DDR2与DDR内存类似 同样在时钟信号上下沿各传输一次数据 但DDR2却改良了I OBuffer部份 以往内存颗粒的频率与I OBuffer的频率相同 但DDR2的I OBuffer被提升至内存核心频率的两倍 也就是说 时钟每震荡一个周期 DDR2可以做四次动作 常见规格有DDR2 533 667 800等 对应时钟频率分别是133 166 200MHz 06年 Intel提出了FB DIMM FBD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内存频率相同的情况下能提供四倍于普通内存的带宽 其次单根内存条上面可以安放的内存芯片是普通DDR2内存的24倍 因此可以极大提高内存容量 它仍然采用DDR2内存芯片 借助PCB上的一个缓冲芯片AMB AdvancedMemoryBuffer 高级内存缓冲 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流 并经由类似PCIExpress的点对点高速串行总线将数据传输给处理器 Page22 硬盘部分 硬盘结构硬盘基本上由控制电路板和盘体两大部分组成控制电路板由接口 DSP处理器 ROM 缓存 磁头驱动电路和盘片电机驱动电路等组成 硬盘背面都有一块PCB 上面很多芯片 电路 这块电路板就是控制电路板接口有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及硬盘内部的盘片电机接口 磁头接口 DSP用于控制信号和数据的转换 编码等操作 ROM中存储了硬盘初始化操作的部分程序 缓存用于暂时存放经常读写的数据 其大小影响着硬盘性能 磁头用于读取或者写入数据 磁头驱动电路负责驱动磁头准确定位和对磁头信号进行整形放大等 电机驱动电路负责精确控制盘片的转速盘体由磁头 盘片 磁头驱动机构 主轴组件及其它的辅助组件组成 磁头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 它由读写磁头 传动手臂 传动轴三部份组成 磁头实际上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 它采用了非接触式头 盘结构 加电后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移动 与盘片之间的间隙只有0 1 0 3um Page23 硬盘部分 硬盘结构硬盘的寻道是靠移动磁头 而移动磁头则需要磁头驱动机构驱动才能实现 磁头驱动机构由电磁线圈电机 磁头驱动小车 防震动装置构成 高精度的轻型磁头驱动机构能够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和定位 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盘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 现在硬盘盘片大多采用金属薄膜材料 这种金属薄膜较软盘的不连续颗粒载体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 高剩磁及高矫顽力等优点主轴组件包括主轴部件如轴承和驱动电机等 主轴带动盘片以设定的速率高速转动 通常说的7200转 10000转就是指的主轴转速 转速越高 通常寻道时间 存取时间就会比较短 磁盘的性能相对就会比较高前置电路控制磁头感应的信号 主轴电机调速 磁头驱动和伺服定位等 由于磁头读取的信号微弱 将放大电路密封在腔体内可减少外来信号的干扰 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确性硬盘的工作原理 它是利用特定的磁粒子的极性来记录数据 磁头在读取数据时 将磁粒子的不同极性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信号 再利用数据转换器将这些原始信号变成电脑可以使用的数据 写的操作正好与此相反 Page24 硬盘部分 硬盘寻址方式和零磁道早期硬盘采用柱面 Cylinder 磁头 Head 扇区 Sector 三维寻址方式 简称CHS3D寻址 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磁头 0 255 6位表示扇区 0 63 10位表示柱面 0 1023 一般按照CHS的次序排列 如 0 0 1 指0柱面 0磁头 盘面 1扇区 由于受寻址方式的限制 最大寻址空间为8 4G 1024 256 63 512 1024 1024 每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 0 0 1 是MBR所在扇区 零磁道 0 0 1 0 0 63 为真正的零磁道 0 1 1 是DBR所在位置 如果这个扇区坏了 微软的OS就会说是 零磁道 损坏早期硬盘由于每道上只有63个扇区 因此外圈疏内圈密 没有很好地利用盘面空间 现在的磁盘内外圈密度相同 圈子上也不再是63个扇区了 不再用CHS3D寻址 而是采用LAB逻辑寻址方式 也称线性寻址 传统意义上的零磁道只是磁道上的一小段了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一个硬盘必须有一个唯一的起点 那就是LAB0扇区 对应于CHS的 0 0 1 它坏了这个硬盘就不能用了 Page25 硬盘部分 硬盘性能参数转速 RotationSpeed 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 即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 转速的高低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 转速越快 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 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缓存 Cachememory 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 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 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 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 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平均寻道时间 AverageSeekTime 是硬盘性能至关重要的参数 它是指硬盘在接收到系统指令后 磁头从开始移动到移动至数据所在的磁道所花费时间的平均值 它一定程度上体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 是影响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重要参数 单位为毫秒 ms 单碟容量 Storageperdisk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的档次高低 硬盘是由多个存储盘片组合而成的 而单碟容量就是一个盘片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 Page26 硬盘部分 硬盘性能参数内部数据传输率 InternalTransferRate 是指硬盘磁头与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简单的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 然后存储在缓存内的速度 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写速度 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它是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外部数据传输率 ExternalTransferRate 一般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或接口传输率 是指硬盘缓存和电脑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也就是计算机通过硬盘接口从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率 平常硬盘所采用的ATA66 ATA100 ATA133等接口 就是以硬盘的理论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来表示的盘片数 盘片是硬盘中承载数据存储的介制 硬盘是由多个盘片叠加在一起 互相之间由垫圈隔开 每个盘片都有上下2个磁头 单碟容量相同的情况下 盘片数越多 磁盘的容量越大 Page27 硬盘部分 硬盘接口IDE 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 即 电子集成驱动器 又称ATA 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 是早期PC硬盘的标准接口SCSI 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 即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具有应用范围广 多任务 带宽大 CPU占用率低 以及热插拔等优点 SCSI硬盘经常用于服务器 小型机FC FibreChannel 接口即光纤通道接口 FC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存取速度和扩展性开发的 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 热插拔性 高速带宽 远程连接 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FC硬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性能存储系统SATA SerialATA 接口的硬盘又叫串行硬盘 S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 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 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 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 效率也会更高 SAS硬盘目前多用于个人电脑 在低成本存储系统中也有应用SAS SerialAttachedSCSI 即串行连接SCSI 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 传输原理和SATA硬盘相似 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 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 SAS硬盘多用于服务器 存储系统等 Page28 IO总线及接口部分 IO总线发展简史ISA 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即工业标准结构总线 是美国IBM公司为286计算机制定的工业标准总线 该总线的总线宽度是16位 总线频率为8MHzEISA 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即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 是为32位中央处理器 386 486 586等等 设计的总线扩展工业标准 EISA总线包括ISA总线的所有性能外 还把总线宽度从16位扩展到32位 总线频率从8 3MHz提高到16MHzPCI 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 即连接外部设备的计算机内部总线是美国SIG SpecialInterestGroupofAssociationforComputerMachinery 即美国计算机协会专业集团推出的32位总线 该总线的最高总线频率为33MHz 最高数据传输率为80Mby s 迄今为止PCI仍是使用最广泛的PC总线AGP AcceleratedGraphicsPort 即高速图形接口 是PCI总线的升级 专用于连接主板上的控制芯片和AGP显示适配卡 为提高视频带宽而设计的总线规范 目前大多数PC主板均有提供 而服务器上面比较少见 Page29 IO总线及接口部分 IO总线发展简史PCI X总线由PCI进化而来 带宽为64bit 最高频率为133MHz 峰值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GB s PCI X设备和PCI设备的接口是部分兼容的 只要设备电压定义相同 PCI X可以插在PCI槽上正常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