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节水计划2419.doc_第1页
云南节水计划2419.doc_第2页
云南节水计划2419.doc_第3页
云南节水计划2419.doc_第4页
云南节水计划2419.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云南南省省 十十一一五五 节节水水型型社社会会建建设设规规划划 云南省云南省 十一五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编编 制制 领领 导导 协协 调调 小小 组组 二二 七年三月七年三月 云南省云南省 十一五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编制领导协调小组编制领导协调小组 组组 长 长 裴 崎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 副组长 副组长 陈 坚 云南省水利厅 副厅长 安建伟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 总工程师 康向萍 云南省建设厅 助理巡视员 汤克仁 云南省农业厅 副厅长 组组 员 员 杜 彪 刘 锋 张 明 傅 骅 曹世惠 王 荣 颜 林 王平华 窦晓黎 詹文安 潘学礼 浦承松 饶晓兆 傅中见 赵 禹 云南省云南省 十一五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编制工作小组编制工作小组 主主 编 编 曹世惠 浦承松 副主编 副主编 谢 波 周 云 顾世祥 张玉蓉 编写组 编写组 程 刚 吴 琨 杨树德 罗 涛 高 磊 潘秀昌 陈金红 李小波 赵 菊 孙 艳 苏建广 茂昌书 赵绍熙 陈 欣 许建伟 目目 录录 1 1 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工作现状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工作现状 1 1 1 自然及水资源概况 1 1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 1 3 用水水平与效率评价 11 2 2 节水工作面临的形势节水工作面临的形势 23 2 1 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 23 2 2 水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价 26 2 3 可持续发展对节约用水的要求 28 2 4 节水潜力分析 32 3 3 节水型社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34 3 1 指导思想 34 3 2 基本原则 34 3 3 规划水平年和编制依据 35 3 4 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 36 4 4 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方向 44 4 1 总体布局 44 4 2 分区发展方向 45 5 5 农农 业业 节节 水水 52 5 1 农业节水发展规划 52 5 2 农业节水主要对策及措施 54 5 3 十一五 重点工程建设 55 6 工工 业业 节节 水水 65 6 1 工业节水发展规划 65 6 2 主要对策和措施 66 6 3 重点行业节水途径 67 7 生生 活活 节节 水水 71 7 1 生活节水发展规划 71 7 2 城镇生活节水主要对策和措施 72 7 3 十一五 重点工程和投资 73 8 投资需求与效果评价投资需求与效果评价 79 8 1 投资需求 79 8 2 效果评价 81 9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83 9 1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综合决策体系 83 9 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83 9 3 完善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标准体系 84 9 4 制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节水产业政策 85 9 5 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85 9 6 推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86 9 7 建立节约用水的公众参与和社会激励机制 86 9 8 完善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制度 87 9 9 健全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 87 9 10 形成多元化 多渠道的节水投入机制 88 9 11 建立节水产品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 89 9 12 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节水新技术 89 附附 件件 附附 件件 云南省行业用水定额 成果 附附 图图 附图一附图一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分区布局示意图 附图二附图二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大型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 改造工程项目示意图 附图三附图三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牧区节水改造工 程示意图 附图四附图四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小型灌区及山区农业节水改造工程项 目示意图 附图五附图五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及污水处理回用工 程项目示意图 前前 言言 水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民以食为天 人以水为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 更是文明的母体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我省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时 空分布极不均匀 雨季水量有余 旱季水源不足 全省自西向东排列着西部多水带 中部少水带 南部多水带 东部中水带 东北部多水带 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布局 不匹配 各地人均水资源量差异较大 滇中主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 水平的七分之一 面临十分严峻的水危机 随着人口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速 度的加快 水资源形势将日益严峻 一方面 一些地区严重缺水 水污染加剧 人民 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 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不高 节水意识不强 管理 水平有待提高 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成为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 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明确指出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 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明确规定 国家厉行节约用 水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 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 新工艺 发展节水型工业 农业 和服务业 建立节水型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 2004 年明确指出 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 会 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 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温家宝总理 2004 年明确要求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编制 十一五 节水型社 会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 2005 2120 号 的要求 由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及水利厅牵头 省经济委员会 建设厅 农业厅参加 组织开展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 2005 年 12 月下旬 五个委 厅 联合下发了 关于组织编 制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通知 云发改环资 2005 1236 号 明确 和落实了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分工和具体要求 并 成立了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协调小组 负责规划工作的组 织和协调 同时还成立了以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主 其它单位参与的技 术工作小组 规划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历时近一年 2005 年 12 月 编 制完成了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大纲 并通过了云南省 十一 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协调小组的审查 为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性 文件 2006 年 3 月 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 完成了现状用水量 用水水平与效率 节 水潜力分析等工作 为规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 年 7 月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 发展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 制定了 十一五 期间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明确了主要任务 各项节水措施及 十一五 期间的节水工程建设内容 并向水利部 及珠江流域水利委员会 长江流域水利委员会分别提交了规划成果 2006 年 11 月 编 制完成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报告 初稿 并就初稿向云南省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 水利厅 经济委员会 建设厅和农业厅等单位征求意见 在吸收各 方意见的基础上 项目编制组对报告 初稿 进行完善 编制完成了 云南省 十一 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报告 送审稿 2007 年 1 月 30 日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 云南省水利厅共同主持在昆明召开了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报 告 审查会 会议审查通过了 报告 并建议进行适当修改完善后上报云南省人民政 府 而后 项目组又对 报告 进行了完善 并与 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一五 规划 有关成果衔接 最终形成了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报告 在规划开展过程中 得到了相关厅 局及全省 16 个州 市 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和帮助 在此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省 十一五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编 制 领 导 协 调 小 组 2007 年 2 月 1 1 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工作现状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工作现状 1 1 自然及水资源概况自然及水资源概况 1 1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 1 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云南简称滇或云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位于北纬 21 8 32 29 15 8 和东 经 97 31 39 106 11 47 之间 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全境东西最大横距 864 9km 南北最大纵距 990km 总面积 38 32 万 km2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4 1 居 全国第八位 2004 年 全省共辖 16 个州 市 其中地级市 8 个 自治州 8 个 全省 129 个县 市 区中 包括 12 个市辖区 8 个县级市 29 个自治县和 80 个县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 北部同四川省相连 西北部紧倚西藏 自治区 西部同缅甸接壤 南部和老挝 越南毗连 边界线总长 4060km 并与泰国 柬埔寨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和印度 孟加 拉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邻近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陆上通向印度 东南亚 等地的门户 从整个位置看 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 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 正 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之下 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 形成了云南复杂多 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2 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 分属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两部分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 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 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 滇中高原 称云南高 原 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 地形波状起伏 平均海拔 2000m 左右 表现为起伏和缓 的低山和浑圆丘陵 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 高山深谷 相间 相对高差较大 地势险峻 海拔一般南部在 1500 2200m 北部在 3000 4000m 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 地势渐趋缓和 河谷开阔 海拔下降到 800 1000m 个别地区甚至在 500m 以下 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 亚热带地区 全省整 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相差很大 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 雪山主峰卡格博峰 海拔 6740m 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汇合 处 海拔仅 76 4m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盆地 河谷 丘陵 低山 中山 高山 高原相间分布 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 类型多样复杂 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分 山地占 84 高原 丘陵约占 10 坝子 盆地 河谷 仅占 6 全省面积在 1km2以上的大小坝 子共有 1442 个 面积在 100km2以上的坝子有 49 个 3 3 水文气象 水文气象 云南具有典型的低纬山原季风气候特点 从北向南共有北热带到寒温带共 8 个气 候带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各地年平均气温 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 河谷外 大致由北向南递增 平均在 5 24 形成南高北低的总趋势 南北气温相差 达 19 在垂直方向 高度每上升 100m 气温平均递减 0 6 0 7 被称之为 立体 气候 各地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 降水充沛 干湿分明 无霜期较长 南部边境地区 全年无霜 中部昆明 玉溪一带无霜期 250 天左右 北部昭通 迪庆等地有 210 220 天左右 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 1278 8mm 时空分布不均 地区分布规律为西部最大 南部 次之 东部较少 中部和北部最少 降雨年际变化不大 年内分配不不均 主要集中 在汛期 一般占全年的 80 以上 而枯季仅占 20 左右 4 4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 素有 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 有色金属王国 生物 基因库 之美誉 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 水电基地 植物方面 在全国 3 万种高等植物中 云南省占 60 以上 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 保护名录的植物就有 145 种 2004 年全省森林面积为 1287 32 万 hm2 居全国第 4 位 动物方面 脊椎动物达 1737 种 占全国的 58 9 全国见于名录的 2 5 万种昆虫中 云南就有 1 万余种 矿产方面 全省现已发现的矿产有 142 种 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 87 种 有 50 多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 10 位 其中铅 锌 锡 磷 铜 银等 25 种矿产储量居前 3 位 能源方面 尤以水能 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 水力资源蕴藏 量 1 04 亿 kW 居全国第 3 位 可开发量 0 71 亿 kW 居全国第 2 位 煤炭资源主要分 布在滇东北 全省目前已探明储量达 240 亿吨 居全国第 9 位 1 1 2 社会经济简况社会经济简况 1 1 人口和城镇化 人口和城镇化 2004 年全省总人口 4415 2 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 3 3 居全国 31 个省 市 自治区第十二位 其中 非农业人口 724 1 万人 占全 省总人口的 16 4 少数民族人口 1602 4 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 36 3 是全国少数 民族人口超过 1000 万的三个省区 广西 云南 贵州 之一 城镇人口 1240 万人 城镇化率 28 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个百分点左右 现有特大城市 1 个 缺少 50 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 中等城市数量不足 小城市比重过大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 强 2 2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 十五 期间 云南省国民经济保持快速 增长 取得了较大进步 2004 年全省 GDP 总量 2728 亿元 2000 年可比价 下同 当 年价为 2959 亿元 比 2000 年增加了 773 亿元 增长了 40 左右 其中第一产业 524 亿元 第二产业 1222 亿元 第三产业 982 亿元 三次产业之比为 19 45 36 人 均 GDP 6180 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5 是上海等发达地区的 16 3 3 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 2004 年云南省工业增加产值 980 亿元 2000 年可比价 下同 当年价为 1053 亿元 比 2000 年的 698 亿元增加了 282 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 9 云 南省的工业化进程总体上保持平稳 正常发展 工业门类主要包括卷烟 煤炭 钢铁 磷化工 电力等多个产业 人均工业增加值 2220 元 人 4 4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 2004 年 全省农业总产值 841 亿元 2000 年可比价 占全国农 业总产值的 2 7 左右 在全国 31 个省 市 自治区的排名第 15 位 粮食总产量 1509 5 万吨 较 2000 年增加了 41 7 万吨 增长了 2 8 人均粮食产量 342kg 总体 上看 云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004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 入 1497 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5 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处于贫困状态 具有贫困范 围广 贫困发生率高 贫困程度深的特点 1 1 3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概况 云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2210 亿 m3 其中长江流域 424 亿 m3 珠江流域 229 亿 m3 红河流域 449 亿 m3 澜沧江流域 516 亿 m3 怒江流域 323 亿 m3 伊洛瓦底 江流域 269 亿 m3 全省水资源特点分述如下 1 地区分布不均 人均水资源量差异大 2004 年 云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 5005 m3 人 是全国平均值的 2 3 倍 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总的分布趋势为南多北 少 西多东少 其中滇中所属的昆明 玉溪 楚雄 大理等主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 量在 700m3左右 滇池流域低于 300m3 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而位于高黎贡山 碧罗雪 山多水带的怒江 迪庆 保山 德宏等地 人均水资源量13400 m3 人 水资源丰富 但由于 山高水深 地形复杂 干流河床切割深 水低田高 可利用水资源较少 开发利用困 难 云南省人均水资源分布差异之大 为全国少见 2 水资源与人口 土地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全省自西向东排列着西部多水 带 中部少水带 南部多水带 东部中水带 东北部多水带 水资源与人口 土地及 生产力布局严重错位 全省主要坝子绝大多分布在六大水系一 二级支流的源头地区 和分水岭地带 源短流小 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十分有限 滇中地区 GDP 占全省的 67 9 工业增加值占 81 6 总人口占 39 5 城镇人口占 62 2 耕地面积占 26 2 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 11 9 滇中主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 为全省平均水平 14 目前滇中主要经济区水资源利用程度已达 47 滇池流域更是 高达 147 面临十分严峻的水危机 3 水资源年际变化不大 年内分配不均 我省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 大体趋势 是北部大于南部 东部大于西部 愈是少水的坝区及河谷 丰枯年间水量相差越大 滇西南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 1 5 2 倍 其他地区为 2 3 倍 我 省部分地区出现过较长的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 如昆明地区 出现过连续 17 年 1910 年 1926 年 的丰水期 也出现过连续 13 年 1927 年 1939 年 和连续 11 年 1951 年 1961 年 的枯水期 受季风气候影响 我省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大部份地区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 72 85 左右 枯季仅占 15 28 径流年内分配不 均 导致需水量大的 4 5 月份不仅降水少而且蒸发大 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1 21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 2 1 现状用水量现状用水量 现状用水量分析以已经审查通过的 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 现状调查专题报告 为基础 结合 云南省水资源公报 2004 年 等资料 并在广泛 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确定 用水调查口径与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相一致 经 综合分析 云南省2004 年国民经济社会总用水量146 74 亿 m3 比 2000 年增加了 15 60 亿 m3 其中生活用水量 18 69 亿 m3 占总用水量的 12 7 工业用水量 17 27 亿 m3 占 11 8 农业用水量 110 78 亿 m3 占 75 5 在生活用水中 城镇生活用水9 59 亿m3 占51 3 农村生活用水9 10 亿m3 占 48 7 农业用水中 农田灌溉用水 108 66 亿 m3 占 98 1 林牧渔业用水 2 12 亿 m3 占 1 9 云南省 2004 年用水量成果见表 1 1 表表 1 11 1 云南省云南省 20042004 年用水量成果表年用水量成果表 用水部门用水量 亿 m3 占用水量比例 城镇生活 5 41 3 7 城镇公共 3 34 2 3 城镇环境 0 84 0 5 城镇生活 小 计 9 59 6 5 农村生活 5 92 4 0 大小牲畜 3 18 2 2 农村生活 小 计 9 10 6 2 生活 合 计 18 69 12 7 工业工业用水 17 27 11 8 农田灌溉 108 66 74 0 林牧渔业 2 12 1 5 农业 小 计 110 78 75 5 总 计 146 74 100 0 生活 18 69亿m3 12 7 工业 17 27亿m3 11 8 农业 110 78亿m3 75 5 图图 1 11 1 云南省总用水量比例示意图云南省总用水量比例示意图 行政分区中 以昆明市用水量最大 为20 92 亿 m3 占全省总用水量的14 2 其 次为曲靖市 总用水量 15 41亿m3 占10 7 总用水量以迪庆州最小 为 1 12亿m3 仅占 0 8 各州市用水量成果见表 1 2 图图 1 21 2 各州各州 市市 现状用水量对比图现状用水量对比图 0 5 10 15 20 25 昆 明 市 曲 靖 市 玉 溪 市 昭 通 市 楚 雄 州 红 河 州 文 山 州 思 茅 市 西 双 版 纳 州 大 理 州 保 山 市 德 宏 州 丽 江 市 怒 江 州 迪 庆 州 临 沧 市 用水量 亿m3 从流域来看 以长江流域用水量最大 为 46 86亿m3 占全省总用水量的 31 9 其 次为珠江流域 总用水量 32 50 亿 m3 占 22 2 以下依次为澜沧江流域 24 87 亿 m3 占 17 0 红河流域 21 59 亿 m3 占 14 7 怒江流域 10 58 亿 m3 占 7 2 伊洛瓦底江流域 10 34 亿 m3 占 7 0 各流域用水量比例见图 1 3 图图 1 31 3 各流域现状用水量比例图各流域现状用水量比例图 珠江流域 32 50亿m3 22 2 长江流域 46 86亿m3 31 9 红河流域 21 59亿m3 14 7 澜沧江流域 24 87亿m3 17 0 怒江流域 10 58亿m3 7 2 伊洛瓦底江 10 34亿m3 7 0 表表 1 21 2 云南省各州云南省各州 市市 2004 2004 年用水量成果表年用水量成果表 单位 亿 m3 生活农业 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州 市 城镇居民城镇公共城镇环境小 计农村生活大小牲畜小 计 工业用水 农田灌溉林牧渔业小计 总用水量 全省总计 5 41 3 34 0 84 9 59 5 92 3 18 9 1017 27 108 662 12 110 78 146 74 昆明市 1 89 1 30 0 34 3 53 0 44 0 24 0 687 159 230 329 55 20 92 曲靖市 0 55 0 32 0 09 0 95 0 85 0 40 1 251 9510 810 4611 26 15 41 玉溪市 0 30 0 22 0 06 0 58 0 28 0 14 0 411 026 770 196 96 8 98 昭通市 0 25 0 12 0 03 0 41 0 72 0 24 0 960 814 730 054 78 6 95 楚雄州 0 27 0 16 0 04 0 46 0 39 0 26 0 651 108 950 139 08 11 28 红河州 0 55 0 30 0 07 0 93 0 58 0 28 0 851 7410 990 1611 14 14 67 文山州 0 26 0 13 0 03 0 42 0 51 0 28 0 800 415 120 085 20 6 83 思茅市 0 25 0 14 0 03 0 42 0 35 0 23 0 580 498 500 038 52 10 01 西双版纳州 0 13 0 09 0 02 0 24 0 13 0 05 0 180 124 570 034 60 5 14 大理州 0 32 0 21 0 05 0 59 0 51 0 31 0 830 7810 400 3010 70 12 89 保山市 0 12 0 06 0 02 0 20 0 40 0 20 0 600 278 800 098 89 9 95 德宏州 0 25 0 14 0 04 0 43 0 09 0 06 0 150 186 490 076 56 7 32 丽江市 0 10 0 06 0 02 0 17 0 16 0 15 0 320 234 940 125 05 5 78 怒江州 0 03 0 02 0 004 0 06 0 07 0 07 0 140 110 840 040 88 1 18 迪庆州 0 03 0 02 0 004 0 05 0 05 0 06 0 120 050 880 030 90 1 12 临沧市 0 10 0 05 0 01 0 17 0 38 0 21 0 590 856 670 036 70 8 31 长江流域 2 53 1 65 0 43 4 61 1 90 1 01 2 91 8 3230 240 78 31 02 46 86 珠江流域 1 33 0 79 0 21 2 33 1 38 0 66 2 04 5 3922 130 61 22 74 32 50 红河流域 0 50 0 29 0 07 0 86 1 09 0 59 1 67 0 9117 910 25 18 16 21 59 澜沧江流域 0 60 0 36 0 08 1 04 0 87 0 55 1 42 1 7420 360 31 20 67 24 87 怒江流域 0 17 0 09 0 02 0 29 0 49 0 26 0 75 0 608 880 07 8 95 10 58 伊洛瓦底江 0 28 0 16 0 04 0 48 0 20 0 11 0 31 0 309 150 10 9 24 10 34 1 2 2 用水量变化历程用水量变化历程 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 应 云南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1980 2004 年全省总用水量增加了 70 43 亿 m3 年均增加 2 93 亿 m3 以 2 8 的年供水增长 速度支撑着每年 13 5 的人 口膨胀和 9 7 的国民生产总 值 GDP 增长 图图 1 51 5 云南省历年用水变化趋势图云南省历年用水变化趋势图 其中 城镇生活用水由 1980 年的 1 87 亿 m3增加到 2004 年的 9 59 亿 m3 年均增 长率为 7 0 农业用水由 1980 年的 64 31 亿 m3增加到 2004 年的 110 78 亿 m3 年均 增长率为2 3 工业用水由1980年的4 84亿m3增加到2004年的17 27 亿m3 年均增长率 为 5 4 云南省用水量变化历程见表 1 3 表表 1 31 3 云南省用水历程变化情况表云南省用水历程变化情况表 用水量 亿 m3 用水部门 1980 年1985 年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4 年 城镇居民 1 201 581 942 554 145 41 城镇公共 0 540 730 861 262 443 34 城镇环境 0 130 180 290 320 610 84 城镇生活 小 计 1 872 493 094 137 199 59 农村生活 3 804 344 905 305 795 92 大小牲畜 1 491 912 262 583 143 18 农村生活 小 计 5 296 257 167 888 939 10 生活 合 计 7 168 7410 2512 0116 1218 69 工业工业用水 4 845 987 9611 4113 0017 27 农田灌溉 64 0275 5883 4791 65100 09108 66 林牧渔业 0 290 410 440 881 932 12 农业 小 计 64 3175 9983 9192 53102 02110 78 总 计 76 3190 71102 12115 95131 14146 7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年份 年 用水量 亿m3 1 2 3 用水结构变化历程用水结构变化历程 自 1980 年以来 全社会以农业用水为主体的格局虽未发生改变 但城镇生活和工 业用水显著增长 1980 2004 的 24 年间 全省各行业用水结构变化情况见表 1 4 从表中可以看出 城镇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 1980 年的 2 5 提高到 2004 年的 6 5 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 1980 年的 6 3 提高到 2004 年的 11 8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 1980 年的 84 3 下降到 2004 年的 75 5 我省用水结 构的调整与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表表 1 4 云南省历程用水结构变化情况表云南省历程用水结构变化情况表 占总用水量比例 用水部门 1980 年1985 年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4 年 城镇居民 1 6 1 7 1 9 2 2 3 2 3 7 城镇公共 0 7 0 8 0 8 1 1 1 8 2 3 城镇环境 0 2 0 2 0 3 0 3 0 5 0 5 城镇生活 小 计 2 5 2 7 3 0 3 6 5 5 6 5 农村生活 5 0 4 8 4 8 4 6 4 4 4 0 大小牲畜 1 9 2 1 2 2 2 2 2 4 2 2 农村生活 小 计 6 9 6 9 7 0 6 8 6 8 6 2 生活 合 计 9 4 9 6 10 0 10 4 12 3 12 7 工业工业用水 6 3 6 6 7 8 9 8 9 9 11 8 农田灌溉 83 9 83 4 81 7 79 0 76 3 74 0 林牧渔业 0 4 0 4 0 5 0 8 1 5 1 5 农业 小计 84 3 83 8 82 2 79 8 77 8 75 5 总 计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3 用水水平与效率评价用水水平与效率评价 1 3 1 总体用水水平与效率总体用水水平与效率 云南省历年 1980 2004 年 人均用水量和万元 GDP 用水量变化趋势见图 1 6 从图中可看出 人均用水量呈缓慢上升趋势 从 1980 年的 240m3增加到 2004 年的 332m3 年均增加 3 8m3 年均递增率为 1 4 在此期间全省总人口增加了 1242 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 13 5 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释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 水的需求不断加大 万元 GDP 用水量 2000 年可比 价 下同 则呈明显下降 趋势 从 1980 年的 2589m3减少到 2004 年的 538m3 年均下降了 85m3 年均递减率为 6 3 而在此期间全省 GDP 增加了近 10 倍 图图 1 61 6 人均用水量和万元人均用水量和万元 GDPGDP 用水量变化趋势图用水量变化趋势图 年均增长率为 9 7 2004 年云南省和国内部分地区的用水指标比较见表 1 5 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省 2004 年人均用水量为 332m3 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 427m3 人低 28 6 单位 GDP 用水量 538m3 万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 399m3 万元的 1 35 倍 扣除烟草工业之后单位 GDP 用水 量更是高达 626m3 万元 说明我省整体的用水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表表 1 51 5 20042004 年云南省与国内部分地区用水指标对比表年云南省与国内部分地区用水指标对比表 地区 人均用水量 m3 人 万元 GDP 用水量 m3 万元 全国平均 427399 发达国家 80 长江流域 413335 云南省 332538 云南省 除烟草工业 626 人均用水量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年份 年 人均用水量 m3 人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单位GDP用水量 单位GDP用水量 m3 万元 1 3 2 农业用水水平与效率农业用水水平与效率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 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有北热带 南亚热 带 中亚热带 北亚热带 南温带 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 8 个气候带 农经作物种 类多样 各地因所处的气候类型 水资源条件 土壤种类等不同 以致作物组成 复 种指数和灌溉定额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云南省农业节水灌溉进程较为缓慢 目前 采取的主要节水措施以渠道防渗为主 管道输水 喷滴灌及微灌等先进节水措施也有适当发展 现状我省节水灌溉面积发展 情况见表 1 6 从表中可看出 2004 年 云南省节水工程灌溉面积 559 43 万亩 其中 渠道防渗面积 468 53 万亩 占 83 8 低压管灌面积 35 67 万亩 占 6 4 喷灌面 积 3 33 万亩 占 0 6 微灌面积 1 77 万亩 占 0 3 其他工程面积 50 13 万亩 占 9 0 而全国采用喷 滴灌等先进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 5 左右 美国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 54 4 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则全部采用微灌和 喷灌 其中微灌占了一半以上 瑞典 英国 奥地利 德国 法国 丹麦 匈牙利 捷克 罗马尼亚等国家 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 以上 当然 节水灌溉措施的选择和各地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资源特 点及地形地貌等密切相关 因此 云南农业节水应立足 现实 在大力发展渠道防渗 的同时 加大喷 滴灌等节 水措施的发展力度 提高灌 溉水利用效率 图图 1 71 7 云南省节水灌溉工程面云南省节水灌溉工程面 积比例图积比例图 表表 1 61 6 云南省节水灌溉面积现状情况云南省节水灌溉面积现状情况 2004 2004 年年 项 目 渠道 防渗 管道 输水 喷灌微灌其它合计 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468 5335 673 331 7750 13559 43 所占比例 83 8 6 4 0 6 0 3 9 0 100 0 其他 50 13万亩 9 0 管道输水 35 67万亩 6 4 微灌 1 77万亩 0 3 喷灌 3 33万亩 0 6 渠道防渗 468 53万亩 83 8 云南省现状农业节水灌溉主要指标与国内外相应指标对比情况见表 1 7 从表中 可看出 云南省农业节水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全国偏下水平 农业节水潜力还较大 全省 2004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204 1 万亩 农田有效灌溉程度 22 9 比全国平均 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 节水工程灌溉面积 559 4万亩 节水灌溉率25 4 比全国平均水 平 36 2 低了 10 个百分点 仅为国内先进水平的 40 国际先进水平的 32 灌溉水利用系数 0 45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但这并非说明云南省的灌溉水平达到全 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我省灌区一般多由相对独立的众多水源供水 灌区规模小 每个水源控制的灌溉面积不大 渠道级数少 输水距离短 故而灌溉水利用系数相对较 高 2004 年我省农田灌溉实际用水定额为 570m3 亩 高于全国 479m3 亩的水平 一方面 反映出我省农业节水水平低 另一方面反映出我省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 有效降雨 利用少 农田灌溉对水利工程的依赖程度高 水分生产率为 0 91kg m3 比全国平均水 平低了 0 1 kg m3 表表 1 71 7 农业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对比表农业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对比表 指 标 节水灌溉率 灌溉水利用系数 亩均灌溉用水量 m3 亩 水分生产率 m3 kg 国际先进水平 80 0 70 0 80 2 0 上海 国内先进水平 640 65445 全国平均水平 360 454791 0 黄河流域 36 498 海河流域 40 291 云南省 25 40 455700 91 1 3 3 工业用水水平与效率工业用水水平与效率 云南省历年 1980 2004 年 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变化趋势见图 1 8 从 图中可看出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 1980 年的 673m3 2000 年可比价 下同 下降 到 2004 年 176m3 年均减少 21m3 年均递减率为 5 7 扣除水电后 河道内用水 不耗水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 1980 年的 701m3下降到 2004 年的 195m3 而在此期 间 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了 13 6 倍 年均增长率为 11 6 万元产值用水量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年份 年 单位产值用水量 m3 万元 万元增加值用水量 图图 1 81 8 工业用水定额变化趋势图工业用水定额变化趋势图 不含水电不含水电 云南省 2004 年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定额为 176m3 万元 扣除水电后万元工业 增加值用水定额为 195m3 万元 而全国 2004 年的平均水平为 196m3 万元 云南省万元 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但这并非说明我省工业用水水平已超过或达 到全国平均水平 从云南省的工业产业结构来看 烟草工业增加产值占了全省工业增 加值的 44 而烟草工业的万元增加值取水量却很小 仅为 2 4m3 万元 总取水量 约 0 1 亿 m3 仅占全省工业取水总量的 0 6 烟草工业取水量很少而占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却很大 使得云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较低 与全国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 异 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云南省与全国工业用水水平的可比性 不包含烟草工业及水电 工业后云南省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定额为 345m3 万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 8 倍 发 达国家的 7 9 倍 和邻近地区相比 我省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定额低于四川 重 庆 贵州和广西 在不包括烟草工业及水电工业后云南省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定额高 于四川 和重庆相当 低于广西和贵州 目前云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40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0 左右 与国内先 进节水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相差 40 之多 其中昆明市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为 60 左右 曲靖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40 而多数城市只达到 30 表表 1 81 8 工业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对比表工业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对比表 0 50 100 150 200 25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年份 年 用水定额 L 人 天 城镇生活用水 居民生活 城镇公共 城镇环境 地区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m3 万元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发达国家40 50 85 全国平均水平 19660 国内先进 天津 25 30 86 四川 226 重庆 322 贵州 395 云南省 全部工业 17640 云南省 除水电 195 云南省 除烟草 水电 345 1 3 4 城镇生活用水水平与效率城镇生活用水水平与效率 云南省历年 1980 2004 年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变化趋势见图 1 9 从图中可 看出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从 1980 年的 130L 人 d 增加到 2004 年 213L 人 d 呈逐 年上升趋势 年均增加 3 4L 人 d 年均递增率为 2 1 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从 1980 年的 83L 人 d 增加到 2004 年 120L 人 d 年均增加 1 5 L 人 d 年均递增率为 1 5 公共用水定额增长幅度较大 从 1980 年的 37L 人 d 增加到 2004 年 74L 人 d 年均增加 1 5L 年均递增率为 2 9 在此期间 云南省的城镇人口增加了 844 6 万人 年均递增率为 4 9 城 镇化率也增加了 15 6 个百分 点 达到 28 1 需要说明 的是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在 人均城镇生活综合用水指标 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城镇公共用水定额年均增长 率明显高于人均居民生活用 水 图图 1 91 9 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变化趋势图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变化趋势图 云南省现状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 213 L 人 d 比全国平均水平 219L 人 d 略低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仅为厦门的 56 广州的 41 就全省而言 除 昆明市及景洪等热带旅游城市生活用水综合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全省大部分地 区人均城镇生活用水标准均较低 从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指标来看 全省平均水平为 120L 人 d 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138L 人 d 且低于规范用水标准 另外 云南省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水价也处于较低水平 我省大部分城市供水价格在每立方米 1 3 1 8 元 不含污水处理费 2006 年昆明市城市供水到户价格 含税 2 80 元 m3 与北京的 4 07 元 m3相比 差距较大 表表 1 91 9 城镇生活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对比表城镇生活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对比表 城 市 综合生活用水定额 L 人 d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L 人 d 管网漏失率 全国平均 21913815 莫斯科 495260 旧金山 555 394 含户外 大阪 432258 北京 219118 武汉 396216 厦门 380196 深圳 375161 广州 515290 上海 246141 昆明 235131 云南省平均 21212017 5 1 3 5 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与主要存在的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与主要存在的问题 1 3 5 1 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 1 1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997 年 1 月省政府以 41 号令发布了 云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在全 国范围内较早地出台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为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8 年 11 月以 76 号令发布了 云南省取水许可规定 1999 年 4 月公布了 云南省 地热水资源管理条例 2004 年 贯彻国办发 36 号文件精神 我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 费征收力度 而后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制定了 云南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法 办法 于 2005 年 10 月正式实施 强化并促进了全省节水工作 2006 年修 订出台的 云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2007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 明确规定城市规 划区范围内新建 改建 扩建的工程项目 在达到一定规模或用水量时 建设单位应 当配套建设再生水设施 再生水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交付使 用 对已投入使用的建设工程 限期制定再生水设施建设方案 逐步建设再生水设施 进一步明确了节水必需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 全省重点缺水城市也不断完善了节水工作的法规 规章制度 昆明市 于 1982 年成立了 昆明市计划供水节约办公室 1985 年成立了 昆明市节水领导小 组 2004 年成立了 昆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水资源形势的不断 变化 加强对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 自 1992 年以来 相继出台了 昆明市城市节约用 水管理办法 昆明市城市浪费用水处罚细则 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昆明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 和 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处罚办法 等法 规和规章 重新修订的 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已于 2006 年 3 月 31 日经省 人大常委会批准于 5 月 1 日起施行 2 2 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 加大重点城市供排水价格调整力度 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 加大重点城市供排水价格调整力度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我省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主要取得了如下成就 贯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 号令 研究制定了 云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施 办法 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发布了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深化水 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的通知 云政办发 2005 年 70 号 为推进 我省水价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 继 2002 年较大幅度提高昆明松花坝 柴河 大 河水利工程水价后 2004 年进一步调整了曲靖灌区 昭通渔洞水库 洱源茈碧湖水库 等水利工程的水价 为全省水利工程水价改革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目前 滇中等经 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农业供水价格基本达到了每立方米 4 6 分 全省缺水严重的 地区 每亩每年水费标准水田平均为 25 元左右 旱地为 15 元左右 农业用水无偿使 用或水价过低的状况有所改变 全省水利工程供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价格达到每立方 米 0 2 元左右 有的已达到 0 4 元 m3的水平 部分补偿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 在一定 程度缓解了水管单位经营困难的局面 同时 我省还加强对各州 市深化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指导 协调 指导各州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