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科学活动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科学活动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科学活动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科学活动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研究 杨建庄 任思贞 王明平(濮阳市油田第六小学 河南濮阳 457001)摘 要 随机抽取143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卡特尔、托兰斯、菲尔德豪森等量表为量具,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个性明显增强;(二)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智商和学业成绩。通过案例调查、产品分析和专家评估等系统研究发现被实验学生:发现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汲取信息与运用信息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思路更加开阔,构思新奇,设计精巧;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倾向发生了良好变化。实验也证实了:学生创造力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萎缩。培养创造力应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加大对创新意识、创造力倾向、创造技能和创造人格的培养力度。 关键词 活动课程 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学习技能 小学实验一、 问题和目标 创新精神指创新素质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叫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由创造主体的知识、经验、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等构成,通过灵感并受环境影响的提供首创性产物的正向合力系统。包括能力倾向、学业技能、创造技能和人格特征四种心理素质,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完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等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心理基础。 培养学生创造性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具体措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创新)教育重点之一。从90年代起,我国逐渐加强各学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效显著。尤其近几年,创造(创新)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之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把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育人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出台繁杂化教育模式,编写多样化教材,这样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证性研究不多,教学活动中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活动课程更是如此。 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活动教学能否培养学生创造力?二是各科教学任务繁重若再加大创造力培养的力度,会不会削减各学科学业技能,抵悟教学质量。三是由于对创造力培养操作上存在着见仁见智的认识:有人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有人主张“提高一个人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提高他的辐射思维能力”。又有人强调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核心”。又有人主张“培养创新能力是把学生自觉置于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创造性才能获得实现开发”。归结上述观念有两点:前者倾向于机械的思维训练,后者侧重于狭隘的实践操作。随着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教学策略能否展现创造力的培养,有必要通过创造活动课的实验研究进行检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探索“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创造性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创造力的理论进 注:本研究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格本位培养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其中各项测试与调研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徐长发、华国栋、张武升教授指导及本课题组19名专家和教师共同完成的。实验学校:濮阳油田所属22所小学中抽出22 个班,本文执笔:杨建庄 任思贞。修改定稿:顾明远、张武升、段继扬。课题领导:赵贺琴;组织实施:王金举、李广忠、杨建庄等。业务指导:顾明远、朱小蔓、腾纯、田慧生、华国栋、林崇德、段断扬、张武升、方鸿烈等专家教授。负责实施:杨建庄.数据统计:杨建庄.计算机处理:候海云。谨致谢意。行深化、完善和发展,为创造(创新)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本假说是:1、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着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把学生的能力倾向与学生的知识、智力、思维风格、人格、动机与环境共同作用于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发明实践活动等)中能有效地复合成创造性素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表现方式和独特性,实施教学策略有效地和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创造品质,培养创造个性,激发创造发明兴趣,掌握创造技法和发明原理,提高思维技巧,增长观察能力、心智能力、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造性实践操作能力等,树立创造志向,养成求是、创新、自信、勤奋、协作、奉献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能力倾向、学业技能、创造技能、创造人格的形成,明显地表现创造性产品数量成倍地增加,优秀发明产品的社会性和功利性显著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大幅度促进创造(创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创造力培养策略,作用于创造活动课(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教学的相关层次环节,必然引起教法的扬弃和教学模式创新,并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素质提高,但这种显性效应,只有在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隐性条件下才能产生。3、创造力的发展,能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产生积极影响,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技能和创造性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活动课教学中加强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业成绩,相反活动课教学会有助于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研究、案例调查、产品分析、作品评定、专家评估、创造力和性格测量与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素质(智力和学业技能水平与个性倾向等)相当的原则,随机抽取中原油田所属小学中32个初一教学班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学生为721人(男378人,女343人,比例1.1:1),对照组学生为718人(男380人,女338人,比例1.12:1)。实验组研究前最初的学业技能水平均为90.4,性格倾向平均120.2,创造力水平89.5,创造性产品共2件。对照组研究前最初的学业技能水平均为90.3,性格倾向平均120.4,创造力水平90.2,创造性产品(创造发明)共3件。学业技能水平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性格倾向和创造力水平与创造性产品等对照组略高于实验组(前测统计表略)。两组平均年龄为12.8岁。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2000年9月起至2005年7月止。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a.创造过程系统研究法;b.创造性案例调查法;c.创造发明产品分析法;d.创造性作品评估法;e.主观(专家)评估法;f.卡特尔16种性格调查表(卡特尔的16种性格因素的测量中增加了E.P托兰斯的“创造动机水平测试”);g.菲尔德豪森创造力自陈量表(此量表是JF菲尔德豪森JFfeldhusen和同事T蒂尼TDenny、CP柯顿CPCondon1996年根据EP托兰斯关于创造型人才的行为和特征的量表修定的,包括67个句子、测出5个因素);学业技能测试用地市统考成绩和实测基本技巧、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平均分代替。、步骤和方法: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实测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上述各种调查,先通过调查研究创造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评价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社会功利性和社会价值性等,再通过问卷和测验,根据常模和规则评出学业技能、性格倾向和创造性水平成绩(输入微机统计分析,小数点保留两位),然后系统研究学生的能力倾向、学业技能、创造性技能和人格特质等所提高的水平。、调研测试时间:实验前各项研究取样在初中一年级初进行,最后在初中结业前一个月完成各项对比研究。、教学策略1、开设两种新的教学形式(1)活动课中开展两类创造性教学。实验组每周上一节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每周六上午3节创造性实践活动课,两类教学均用总课题组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和国家“九五”培养学生创造力学创造实验教材,内容含“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等9个方面,两类教学的实验教材均涵含“观察类、想象类、联想类、组合类、发散类、集中类、定势打破类、转化类、创造性解决问题类、创造技能和方法类”等10种创造性思维类型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根据创造教育对实验教材的整体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按实验方案的总体规划在各种操作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个性、创造性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表现能力等创造力倾向和创造性人格。对照组仍上常规活动课,不开展上述两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但活动教学的学时和课节量不变。 (2)实验操作:创造性思维训练主体活动,突出五个特征:a.积极求异性;b.敏锐的观察力;c.创造性想象;d.独特的知识结构;e.活跃的灵感。创造活动教学中体现创造传统教育、创造品格教育、技术革命教育、创造原理教育等。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故事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造决心;介绍发明成功者研究改进历程,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发明大有作为的豪情壮志;讲解身边的普通器具改进、演变和完善过程,消除学生挖掘创造选题的疑虑;列举周围许许多多事情有待改进、充实、完美,唤起学生的创造冲动;创造动机联系经济改革,感召学生的创造激情;剖析大量发明案例,了解创造方法和发明原理等等。目的激发创造志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实践活动课中指导和帮助学生突出四法: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及记忆技巧;帮助学生开展创造性实践和发明构思活动,教会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和创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和制作技能,分别介绍所用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帮助学生注意收集信息,学会灵活运用信息。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综摄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创造性实践活动课中传授创造发明知识与技巧,提高创造工程能力。A.传授创造发明原理:综合原理、组分原理、还原原理、置换变换原理、移植原理、迂回原理、换元原理、逆反原理、强化原理、群体原理等。B.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原则:遵守科学原则、市场评价原则、相对最优原则、构思独特原则等。C.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创造发明技法:列举分析型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列举法等)、组合思考型创造技法(主体添加法、同物自组法、异类组合法、重组组合法等)、观察发现型创造技法(目标转移法、变换视角法、迂回发现法等)、逻辑推理创造技法(类比创造法、移植创造法等)、检核提示型创造技法(检核目录法、动词提示检核表法、专项问题检核表法等)、适应需求法、缺点逆用法、联想构思法、模仿创造法、反向创造法等等,有效提高创作、发现、创造发明能力。 创造性实践操作与发明制作中,对学生训练重点强化“七多”要素和“四个有效”结合。通过开展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小制作、小发现、小革新、小设想、小建议、小设计、小实验等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营造“自由”和“安全”的创造性实践氛围和环境,重点强化训练学生“多学、多看、多问、多用、多说、多做”的创造性教育环节,启发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加、减、增、删、扩、缩、联、用、变、改、代、反、搬、定”等方法,提高创造技法的探求与灵活运用能力。实践环节中,注意突出四个有效结合:即有效地将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创造性灵感的捕捉相结合;有效地把“注意、观察、绘图、试验、制作”与“思索、想象、推测、阅读、运筹”等心理因素相结合;创造发明(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实践活动有效地与“摸、拆、拼、装、试、画、算、写、想”相结合;教学策略置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元认知、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营造宽松创造环境的有效作用相结合。通过上述创造性实践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创造性实践操作能力与创造性物化能力。 2、教学原则:实验班无论上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还是上创造性实践活动课,都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创造倾向视为培养目标,因此,要贯彻实施10条创造性教学原则:民主和谐性原则;全面全体原则;开放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同步性原则;启发探索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成功激励原则;积极评价原则(详见实验方案)。3、教学方法:实验组的创造活动课(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有意实施创造性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传授创造发明知识、技巧和经验的同时,还要自觉运用:(1)发散与聚合;(2)开放想象;(3)形象分合;(4)急骤联想;(5)脑力振荡;(6)多向求解;(7)定势打破;(8)直觉预见;(9)比较概括;(10)指导发现;(11)激疑存疑;(12)发明操作;(13)实验观测;(14)巧谋善变;(15)延迟评断;(16)参观激励等16种(详见实验方案)创造性教学方法,对照组则不系统运用这些方法。4、探究式创新教学的模型建构创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的模型: 模型A (:表示学生的行为,表示教师行为的加入) 模型B:(:表示学生的行为, :表示教师行为的加入)4、干扰变量的控制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无太大差别;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素质(道德素质、个性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创造素质和技能素质等)要大体相当;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人数、性别比例要大致相同;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开设活动课教学,课内外活动教学时间要大致相等,不随意增减课时; 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成果三年的创造性教学很有成效和影响,实验组创造水平提高,创造性成果显著。创造性水平是指实验组学生通过创造性教学实验培养在科学小发现、科技小创造、技术小发明、文艺小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着创造性作品、创新成果的水平和数量。实验组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创造性教学策略激发,受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催化,产生创造情境动机和前创造力,以真正的创造性产品出现,标志着被实验对象现实创造力的形成和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7月,实验组学生的14项发明技术获国家专利,9项发明技术已实施了专利推广,十项实用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已得到了应用开发,均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科协举办的创新发明和探究性学习成果竞赛中,实验组学生获局市级发明一等奖258项,二等奖196项,三等奖23项;获省部级创造发明一等奖146项,二等奖惩172项,三等奖状187项;获国家创造发明奖49项。数奥获省部和全国奖82项。参加全国各类作文竞赛获奖281人次。近三年实验组学生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作品94篇。调研查测实验组的能力倾向、各科学业技能、创造技能和人格特征等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查测与评价 追踪调研学生的创造发明心理、创造实践过程和成功的创造性作品等悉知:实验班学生的敏感性、观念流畅性、心理定势的灵活性、观念的新奇性、综合能力、重组和解题能力、观念结构的广度、评价能力、创造实践操作和表现能力及创造性人格等创造性素质显著提高,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个性品质明显增强 2006年6月我们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中,发现实验组创造力高于对照组,使用卡特尔“16种性格量表”进行测量,实验班的创造力=94.7分,对照组的创造力=70.4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菲尔德胡森创造力量表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实验组在想象力、认知复杂性、创新精神、思维灵活性、思维的流畅性各方面均高于对照组,除创新精神一项差异显著水平为0.03外,其余各项检测值均达到0.01水平,说明差异显著。统计次元因素V(创造力),实验班=7.77,S=2.11。用2=12.52,P0.01,说明在创造潜力上,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菲尔德胡森创造力量表测试统计结果 2000。6项目 数目因素实验组 N=104对照组 N=102平均数标准误差 SD样本差数SXZP平均值1标准差S1标准误差S2平均值2标准差S2标准误差S2M.想象力77.518.11.2665.9151.421.8910.3610.01O.灵活性74.5171.1958.716.11.82.075.97.40.01K.创新精神70.119.11.4365.118.11.82.155.12.410.03N.流畅性61.517.51.1353201.892.196.12.70.01L.冒险性54161.1244171.992.279.13.950.01另外,我们对实验组学生获奖的创造发明作品调查中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创造过程中有共性,也有差异。如实验组中获奖学生更多的肯定了联想、组合、列举、转化、缺点逆用法等,此类题目实验组获奖学生均值折合百分数为89.3,对照组只为67.6。另外,实验组学生在灵活运用创造技法均值折合百分数72.6,对照组则为41.4。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更说明了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实验组创造力明显增高的因素是思维方式和技巧性更富有变化,在认知风格上表露出明显的创造性倾向特点,而对照组创造力低,由于种种原因,形成感知不敏锐、认知简单、想象力贫乏、思维刻板僵化的认知风格。2、学生的各种学业技能明显提高。在创造性实验教学实验中,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师对课程体系、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的锐意创新,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对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教育点挖掘巧妙、得当;创造性教学原则和策略选用恰到好处;调整并改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创造性活动课程体系,设置睿智性内容带激励创造性思维的作业和兴趣广泛的创造性操作活动;教师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教学化技术和现代化教学媒体;体现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信息化特色,融多种素质教育成果并探索、创新,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创造性教学“三条途径、10条原则和16种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创造与知识共济共生中教给学生知识重组方法和认知谋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创造性教学实验中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根本宗旨,首先把智力、觉察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怀疑、精密性、坚执力、游戏心、想象力、非依存性的培养放在首位,其次让学生养成刻苦、淡泊的创新精神、多方面实践创新兴趣及创造性认知风格。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中都增加了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创新内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表现与操作能力即塑造完美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质。三年来的实验研究测试表明:学生认知事物潜在能力的发展性明显提高,尤其是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认知风格具有的潜在创造性倾向和技能素质所表现出各科学业技能的提高非常显著。见表2:表2:20062010学年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业技能追踪调查统计表班级 科目学年数学优秀%语文优秀%科学优秀%活动课优秀率%英语优秀率%思品优秀率%音乐优秀率%实验组2006200890.290.484.283.878.288.878.52008200994.494.595.594.685.993.480.52009201096.796.897.898.590.395.386.6对照组2006200890.290.484.284.378.289.578.52008200990.891.586.580.280.185.280.32009201091.491.686.674.682.485.781.2Z5.35.211.213.97.99.69.4PP0.01P0.01P0.01P0.01P0.01P0.01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种学业技能(基本技巧,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十分接近,但经过三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后,再对两组的学业技能进行后测,发现实验组的各种学业技能的优秀率都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实验组数学技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5.3%,实验组语文技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5.2%,实验组科学技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11.2%,实验组活动课技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13.9%,实验组英语技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7.9%,实验组思品技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9.4%,实验组思品优秀率高于对照班9.6%。本实验研究证明,创造性教学,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于创造力发展,能对学生学习心理机制产生良性影响,促进了学生对各科“三基”的有效掌握,加速了学生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三年的实验研究充分说明,学生在创造性教学情况下,比非创造性教学情况下学习更有效,而且由于实验组在理化生和活动课教学中自变量实施加大与对照组形成的反差更为明显,这充分说明创造性教学原则和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和学业技能的同步发展。我们的实验研究证明: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认知谋略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调研结果与系统分析我们对近三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经地市级以上专家遴选入围的参赛作品数量进行详细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完成和参赛入围的创造性作品数量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见表3:表3:20062010学年创造性作品入围地市级以上竞赛统计表 作品名称完成入围数量科技小发明科学小论文小改革小设想小建议科学小发现科学小制作书法绘画数理化等竞赛实验组完成件数1989件2862篇872项4726项2963项58项9184件9672件298人次入围件数494件468篇132项3158项842项22项943件1067件164人次对照组完成件数268件123篇562项2618项1342项13项6270件2134件162人次入围件数7件9篇8项62项13项4项78件258件78人次 我们由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研究分析到对学生创造行为的追踪调查,其结果是:实验班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产生的成效和影响,是对学生形成了前创造力和潜在的现实创造力,而现实创造力的雏形和预演是以真正的创造性产品出现为标志。本实验研究证明:创造性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和个性品质的显著提高。通过案例调查法、产品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等发现增长因素有以下三个: 1、实验组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通过创造性实验教学发现,实验组学生感触事物敏锐,好奇心强,学习主动积极,能独立判断,决策技巧和灵活创造性明显提高。表现在很多司空见惯的问题,能被实验班学生敏锐的目光所捕获,并把几类相距很远的事物联系起来,成为他们主观探索或创造发明的课题,最终被创造性的智慧设法解决了。象实验组许超同学发明的易拆信封、陈炜同学发明的折叠自行车、王颖同学发明的卫生计数跳绳、边瑶同学设计的去潮躯臭鞋架、郭少帅同学发明的卫生方便药剂瓶等许多创造发明的选题,虽是从生活小处着眼而确定的课题,却反映了学生敢于打破俗定偏见,勇于标新立异,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这些获奖作品的创造性完成,被评审专家认定:“具有科学性、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优秀小发明作品的特点”,这充分证实了学生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能产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题能力。如高艳芳同学发明的空心奇特积木等更是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向规则和传统挑战,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束缚,大胆创新成功的范例。 2、汲取信息,运用信息的创新能力提高实验组的学生在创造发明过程中都有显著的行为特点:认知敏感,思维敏捷、独特,记忆准确广阔,知识结构合理,想象力丰富。他们大多不拘于学校和家庭的小天地,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把创造视野积极投向社会,走向实践,尽力汲取更多的信息,开始学会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涵摄性的创造思考与灵活操作,力图使自己的创造、论证、设计和实验建立在更科学、更坚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如王璐同学发明的节能无烟多用取暖炉和李美英等同学发明的快速淹咸鸭蛋的技术等等,就是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信息技术资料,求实求佳,综合运用多种技法,在创造方向十分明确的前提下,创新发明成功的,创造性设计非常新颖奇特。表现出小发明家较强的独立人格和富于冒险的创造精神。 3、创新思路更加开阔,构思新奇,设计精巧 追踪调研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发明过程发现,感知全面客观,喜欢用求优求异的方式解决问题,即创造行为在违反常规下指向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联想、想象、隐喻类比、灵感、直觉、顿悟等能力明显增强。如杨文琦同学发明的柄不入液的瓢、徐静同学发明的速调扳手、张俊发同学设计的地漏防溢装置、王胜同学发明的大气环流仪、王鹏同学发明的圆心定位仪等等小发明作品构思新奇,设计精巧,创新思路开阔,变通性和创造性绝妙,参赛中令省部级以上专家赞叹不已。这些新颖巧妙的创造性设计,标志着实验组的学生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也证实了实验组学生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才有超常的创造智慧。 4、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倾向发生了良好变化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行为受智慧、动机、情绪和性格、家庭、学校、社会互相影响的结果。追溯剖析学生的创造发明过程发现,许多学生创造的目的性和创造的控制性明显即创造性倾向中流露着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进步的人生态度,肯定的自我意识、强烈的内在动机,创造性认知风格和高情感智慧等均发生了良好变化。究其原因,他们创造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祖国昌盛,为了民族振兴,为了人类进步、为了科学发展。 、勇于创新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从人格的角度探讨学生的创造性,目的是透过外在创造行为,寻找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成功的内在动因。我们调研学生的创造发明过程,很多学生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有强烈的创造动机,他们选题目的明确,立意高远,操作中精力充沛,坚韧自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耐心和意志,有惊人的自我约束力,创造过程中渗透着学生振兴中华,决心改变祖国面貌的美好理想和创造激情,表露着学生优良的创造性人格特点。如邵杰等同学创造的西瓜促花保瓜增产技术的研究、谢晨等同学创造的芥菜头挖心增产的实验报告、杨邵等同学研究的水果保鲜防霉的新技术、鲁晓静等同学创造的濮阳园林城市绿化树种病虫害的防治与建议、王艳杰等同学的花生黄斑病的防治技术、曹华永等同学发明的快速切片切丝机等等。这些科学小发现小论文和小发明,都表现出学生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负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义务感,希望我国的综合国力强胜于世界各国的美好夙愿。 勇于创新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创造活动中,学生情境动机的产生调动情境智力和人格特质中的创造性情感智慧,就能产生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成果。研究学生的创造发明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创造发明是受工业和农业经济改革的影响,出于提高经济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和增强经济收益或降低生产成本而搞的创造发明。如闫强等同学创造的中原油田盐层套管损坏原因的调研与改进、安辉等同学创建的山葡萄和欧美白香蕉葡萄嫁接的实验研究、马腾等同学创造的饲养牛蛙高产的实验研究、王辉等同学发明的省力铁锹等等均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搞出的创造发明。还有许多创造发明是针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提出来的,如郭雪同学提出的变废泡沫为宝的建议、张里振等同学研究的有效消灭蚊子的实验、于沛等同学提出的濮阳市蔬菜生产地铅污染的调研与建议、高慧等同学发明的城市光污染的调查与建议、李雪倩等同学创造的洗涤剂对水中思品危害的研究等等,这些创造性设计是针对当前在如何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怎样保持生态平衡而搞出的创造发明,证实了实验班学生通过创新教育培养才具有前瞻性视野和高尚情感的创新智慧。创造过程中,有些同学立足于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和结论,选择了新颖有科学性的研究课题,证明了实验组学生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勇于创新,挑战世界,面向未来的创造胆略和坚强的创造性人格。如郝丽红等同学发明的节能多用沥青炉和孙博等同学发明的复合酶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等,在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在创造实践中拼搏三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和热情,以坚毅顽强、富有灵感的高智能劳作,获得了创造发明的成功,技术创新在国内外创造领域中还是新突破,创造的功利性和社会价值性很大,均被社会肯定和推广应用。这些创造发明活动,处处闪烁着实验组学生通过创新培养具有自信、质疑、勇敢、勤奋、热情创新的强烈自我意识和创造性认知风格。 、创造发明的公德意识和奉献精神普遍提高 创造发明过程中,很多学生从实际出发,针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出于与人方便,关心他人,服务于别人的情感和动机而创造设计的。如陈静同学发明的方便多用三角尺、钱力淼同学发明的全方位观察箱、占军峰同学发明的多功能验电器、王炽同学发明的方便多用万年历、史如玉同学发明的电动调色盘、冯迪等同学发明的弯管内抓手、付文忠同学发明的梭式穿绳器、杨硕同学创造的标本制作的新技术等,实验班学生用出色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均无偿的奉献社会,为老师和同学排忧解难,为公众谋福利,这些事实证明创新教育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崇高的创造精神境界和创造志向。尤其称道的是,高强同学发明的盲人电话、李帆同学发明的宝宝食欲奶瓶、郑慧同学发明的方便蹬楼拐杖、秦雯同学发明的吃奶背心等等,为残疾人送方便,与病老幼儿心际相通,表明了实验班学生创新情感和动机,处处事事都是为了方便他人、功利于社会进步的人生态度和可贵奉献精神。 、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培养调研实验组学生的创造性成果时,发现很多创造发明项目是集体团结协作完成的,准确统计此类成果占总数的92.6%。如当地野葡萄与西欧香蕉白葡萄嫁接的实验研究和樱桃与李子嫁接技术的实验研究等项目,是实验班上下届相传,“兄弟相续、姐妹相承”,几十人切磋交流,协作创新,集体奋博,探索研究几年才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在集体研究过程中,大家怀着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献计献策,共同完成发明设计和实验研究,从中启迪了创新竞争意识,磨砺了创造毅力,共同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懂得了集体创造性劳动的生活准则。当让他们汇报创造发明成果时,更多的同学谈到的是集体的劳动,大伙的贡献,恰当地把自己摆到了集体的正确位置,难能可贵。这足以说明通过创造性实验教学,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5、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倾向明显提高我们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创造活动课实验教学中总结了八环节(激趣引思寻找问题联系技法启迪创造尝试创造指导创造技能提高自主创造)八步骤(选题准备酝酿明酿设计制作验证推广)的创造性实践模式。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实践能力和表现能力为重点,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锯、锉、刨、削、加工改造器具或利用塑料、纸片、木板等废料制成的新器物,在创造性制作中优化创造性元认知策略,强化创造技能、创造方法和创造原理的掌握,提高学生切割组合能力、思考问题的敏锐性和实践操作的灵活性。综合性地开展调查论证,假设参与、制作竞赛、创造选题、发明设计等实践活动,加强科技意识、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普及。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公平竞争和挑战机遇,实践经验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实验班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众多的创造发明成果,就说明实践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尤其在创造活动中推广和实施创造技能、方法、原理是激发创造力极为有效并立竿见影的措施和途径,这更加有力证明了创造性教学的显性效应和限性效应。 创新教育突出对创造性倾向的培养,使学生在创造发明活动中将眼光投向社会,因而他们的组织能力、发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如实验班杨希源等40余名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了藕腐烂病是影响藕高产的主要因素,他们用了三个暑寒假,踏着乡间泥泞的小路,骑自行车跑遍濮阳市的五县一区,行程两千余公里,沿途调研藕田,向藕农咨询,获得了藕腐烂病病因的真实资料,通过艰苦探索和富有灵感的整理创作,提出了藕高产增收的实用技术,具有较高的社会推广价值。如安辉等五名同学在对养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考查时,为核实数据和资料,走访和请教了不少专业户和养殖专家,把经验和先进技术重新组合,撰写了有科学价值的小论文,对提高养殖效益起了较大作用。而这种创造性表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倾向,恰恰是形成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四、结论与建议 、实验结论 1、创造力能否通过活动教学加以培养本实验研究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活动教学加以培养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对照组创造性思维、能力倾向、创造性倾向、创造技能等各项因素是略高于实验班的。在严格控制了干扰变量条件下,活动课通过三年创造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灵活、流畅、独创、精密、深度等)创造性个性(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等)、现实创造力倾向、创造技能和创造性人格等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学生由于常规教学的种种原因,创造性素质处于滞萎枯蔫状态。这清楚地证明了我们的假设: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只要通过创新教育的自觉培养,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素质的有效提高。但这一命题只有在活动教学中有效实施10条创造性教学原则和16条创造性教学策略,改革教材和模式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目前个别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羁绊甚至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潜能的埋没,是教育的渎职。 2、创造性教学是否会影响教学质量 本实验研究证明,创造性教学不仅不会影响各科学业成绩,相反,由于创造性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学习技能、认知策略、思维方式、涵摄知识和情感智慧等心理机制产生相应的催生作用,有助于学生各科学业技能的全面提高,见表2。三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实验班各科学业技能优秀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班,就是有力的证明。 3、对创造力培养的操作定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实验组在三年的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是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创造活动课与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动课程改革创编的实验教材,在创造力培养的操作上,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训练,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和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