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doc_第1页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doc_第2页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doc_第3页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doc_第4页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几点体会(大纲)蒋永明(高级工程师)上海俱进安全生产咨询服务事务所2004年9月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几点体会(大纲)一、吃透两头法规、标准和工艺、设备1、经常反复翻阅,结合实践学习,注意收集整理,掌握精神实质。可燃气、有毒气体设置检测报警仪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标准有规定?是不是强制性规范?报警值如何设定? 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第10.3.2条“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和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漏报警装置。”tf28,LEL30m,接地电阻10) 防静电引发火灾。(底部进料。必需顶部进时,进料管应下伸距管底一般20em;根据介质电阻率及管径控制流速;防静电接地;特别危险场所作业人员穿防静电鞋,防静电工作服等) 防物料四处流淌。(设计防火堤) 防事故情况下人员受困。(防火堤出入口尽可能有两个) 防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难靠近。(防火堤设计高度在规定范围内尽量取上限值。规范GBJ16 SY0075 GB50074注:防火堤高度(m) 11.6 12.0 12.2GBJ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Y0075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 防可燃液体进入下水道。(含油污水和雨水应分流。含油污水隔油池水封截断阀废水处理系统。雨水集水系统(集水井)截断阀雨水系统。堤内有3%坡度,便于集水。截断阀开关有明显标志) 防罐体下部裂开。(设计时采用弱顶结构) 防沸溢,防固化。(熔点低的物料设计有蒸气加热系统来保温的储罐,应同时设置能控制介质温度的相应设施) 防储罐附件遗漏。(根据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储存不同类别的可燃液体,主要附件如下: 可燃液体储罐 通气管 阻火器 呼吸阀 甲、乙类固定项罐 甲、乙类地上卧式储罐 丙A类(60tf120)固定顶罐 丙B类(tf120)固定顶罐 薄弱环节防撞击。(设有玻璃板式或管式液位计的,应设计有防撞击保护措施) 防绝热保温层起火。(宜采用非燃烧材料,当采用阻燃型泡沫塑料等制品时,其氧指数不宜小于30) 通气管、阻火器、呼吸阀防阻塞。(应定期清理,设计时应采用便于清堵的结构) 切水操作防跑料。(操作有人监护、确认。有条件的单位,可燃液体储罐尽可能设置自动脱水装置,并设液位计和报警器,要时可自动联锁切断进料装置) 蒸气加热系统投用时和蒸气吹扫时防水击。(按操作规程管,设计上应配置疏水器) 贮罐检修防中毒、防燃爆。(严格罐内作业审批手续,清洗积垢彻底,动火前测氧、测毒、测可燃气体三者均合格,罐外有人监护,准备好相应的灭火、急救器材) 不同物料防装错、发错。(储罐应有编号和清醒的标识,操作应有确认) 检测报警传感器(探头)防中毒失效。(定期检测标定,增设可燃气体便携式检测报警仪) 对浮顶式储罐、液化烃储罐等除上述有共同的安全要求外,另有一些规定。就是对可燃、易燃液体,也不是上述20条全部都必要,还得分别情况,区别对待。 其他的如换气次数、装置控制室设计、中心实验室、防静接地和跨接、管道安全、I、II级毒物设计中的安全要点等等,也可逐渐积累资料,到一定时间分析、类比、归纳、整理,持之以恒,必有所获。2、主动沟通讨教,现场察看了解,收集事故案例,做到心中有数。对从事预评价项目的工艺、设备、自控等往往并不熟悉、了解。应该主动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交流。我们的长处是比较全面的掌握国家和行业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的法规、标准,具有危险性分析、评价的经验和能力;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优势是对建设项目工艺、设备、自控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经验。通过沟通交流、主动请教,取长补短,对应该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达成共识。请教、讨教、不耻下问很重要。向建设单位的安技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设备自控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主动地提问,虚心地学。要把编制预评价报告的全过程,变成沟通交流,不断讨教的过程。把他们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正像前面讲的那样,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创造条件去同类装置现场参观、考察,了解生产全过程,增强感性认识,写安全预评价报告时就感到充实,有信心。想方设法收集同行业、同类或类似装置发生过的典型事故,从中找出设计、安装和运行管理中的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资料和教训对编制报告时的危险性分析和建议补充的安全对策措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上述三个途径,做到预评价项目的工艺、设备、自动控制、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心中有数。二、抓住重点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感到比较困难的章节是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补充安全对策措施。要使危险性分析切中要害,就必须结合工艺、设备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比较肤浅的分析。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也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做到合法性(以法规标准为准)、针对性、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事实上,大家感到的难点正是报告的重点。报告的第一章概述要简,与安全预评价关系不大的或没有关的,可写可不写的,尽量不写或简单扼要的提一提。在这一章中努力编好三张表,两张图,即主要原材料辅料(年、月或日)消耗表、主要设备一览表和公用工程消耗表。两张图:一张总平面布图,一张主要设备平面布置图。项目规模大,平面布置图不能太小了,否则看不清。主要生产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宜采用局部放大的办法,让人看得明白,可以估算间距、面积等。由于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刚批复的阶段,有的可研报告深度不够,三表两图可能有些困难,要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尽可能的争取,做到尽力而为。第二章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是报告的重点。 危险性分析包括两大方面:其一,物质危险有害性,其二,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性。物质危险有害性目前提供简化了的MSDS(物质安全卫生数据表),又称物质危险、有害识别表。我在阅看报告这张表的时候,有关安全卫生方面的资料是根据9本书(见附录一),此外还查阅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化工出版社 卢焕章等编 1982年版),化工辞典(第三版 王箴主编 化工出版社 1993年),化工安全技术手册(冯肇瑞、杨有启主编 化工出版社 1993年)等书。 该表中属于化学品标识之一的常用编码,加以说明: CAS号: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组织对化学物质的检索服务号。它把美国化学协会出版的“化学文摘”中的资料进行编目处理,根据CAS号可以找到某一物质的资料。 RTECS号:美国毒物登记信息系统的注册登记号。该系统是世界最权威的毒物登记数据库,1991年已登记近11万种化学品。 UN No:联合国编码。联合物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联合国建议案危险货物运输中将列名的危险货物给一个4位数的编号,称之为联合国编号。 危规号:按GB6944-86(1990)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标准而来的危险化学品的编号。 此外,在别的资料上还有一个编码IMDG规则页码,这是国际海事协商组织的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页码编号,简称“IMDG code”。 提供上述编码给建设单位,是便于他们查找有关该物质更详细的资料。 在物质危险、有害识别表中,对可燃液体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来说这几个参数是关键,即闪点、沸点、爆炸极限、自燃点。闪点低、沸点低、危险性大:溶解性对火灾扑救关系大;相对密度(水=1)1,不能用水扑救,只能用泡沫扑救;而能溶于水的可燃液体,则必须用抗溶性泡沫。对可燃气体,判断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则主要是爆炸极限,爆炸下限越低,上限与下限差越大(通常是上限与下限差除以下限)则越危险;相对密度(空气=1)大小与危险性关系较大,相对密度大,不易扩散开,沿地面蔓延,可以很远引燃而引起燃烧、爆炸;对常温下是气体的物质,临界温度可用来判别是永久气体还是液化气体,是高压液化气体还是低压液化气体,等等。不展开介绍了。建议把经专家审阅改过的MSDS表贮存于电脑后用起来就方便多了,专家审阅也可省力一点。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分析 首先,要绘制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特别是化工装置,只要方块图,工艺过程每一工序最好标上工艺参数(压力、温度、流量等)。如能标出危险、有害因素更好。 其次,除公用工程的危险有害性,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噪声、锅炉炉膛爆炸(燃料为可燃气体、液体、粉尘)等外,生产装置的危险性,要结合工艺、设备来分析。化工、石化等生产装置,要结合单元工艺(氧化、氧氯化、硝化、磺化、缩合、缩聚、聚合、酯化、中和、烷基化、卤化等)和单元操作(压滤、分离、干燥、蒸馏、粉碎、筛分、冷凝、冷冻、结晶、混合等)进行分析。 所以,上面讲要吃透工艺、设备、自控等情况,这样的分析就可克服一般化和肤浅。如聚合,是否由于催化剂加量过多或冷却果不良、搅拌失效而产生飞温、暴聚。硝化反应温度很难控制,而且副产物(二硝基、多硝基化合物)的爆炸危险性很大,等等。建议可阅读化工安全技术和其他参考书。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到位了,后面对策措施也比较容易提出。一份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核心是危险有害性分析、危险有害程度评估和为控制危险有害因素在允许的范围内应当采取哪些技术和管理措施。 第三章评价方法的介绍和选择,评价单元的确定比较好写,内容大致相同。有关评价方法讨论将在第四部分谈道。 第四章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或分析评估。按照选择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方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评估或类比分析评价。只是在取值上各人对评价方法理解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五章安全对策措施。如上所述本章和第二章是报告的重点。写好这一章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已考虑的对策措施应如实、详细地作介绍。 2、引用的主要法规、标准应正确,针对性要强,尽量提供标准、规范的最新版本。花了三天多时间,把收集到的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的国家和行业的法规、标准重新整理,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排列。而标准、规范则基本上按总图运输、防火、防爆、防震、防腐蚀、行业安全卫生规范和规程、电力、防触电、防静电、锅炉、压力容器、管道、起重机械、厂内运输车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自控仪表、安全色(标志、标识)、梯、栏杆、平台、涂装作业、制冷、卫生标准、作业危害程度分级、防尘、防毒、防机械伤害、化工行业厂内检修作业安全规程的顺序排列。为了兼顾同一项目的完整性和按同类性质归类要求,有些规范、标准重复排入。个别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规章没有列入到规章一栏去。详见附录三。 3、补充安全对策措施大致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结合第二章危险有害性分析应在工艺、设备、泄压、报警联锁、防腐蚀、防尘、防毒、防反应失控等应在设计和管理上采的措施,也就是说针对前面危险性的辨识,则应有相应的对策措来消除或控制危险性,使它不发展为事故。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置安全设计应做到:反应不失控,失控有对策;物料不泄漏,泄漏能发现;人员误操作,失误不扩大:事故不蔓延,损失局限化;泄漏难免时,通风、屏蔽作补偿。 根据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职业安全健康的法规、标准的规定,提出相应的补充对策措施。对石化行业,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中很多规定针对性强,要求明确、具体,是行业安全生产经验教训的总结。其他行业的安全卫生规范(规定),当所编制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属于哪个行业,应该阅读该行业的安全卫生设计规范(规定)。今后的评价,大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方面的项目,则SH3047-93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值得认真阅读,反复阅读。HG20571-95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也值得借鉴,与SH3047相比,HG20571比较原则,针对性不强。 安全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应该按照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的规定(第16条第43条),针对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等)的实际,逐条对照写出补充对策措施建议,不能全盘皆取,应该有所取舍,不能原文照抄,要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当然有些条文是可以,也应该照抄的。管理对策是安全预评价提补充对策措施的“强项,因为设计单位仅从技术、工程上采取措施,不涉及项目今后的运行管理,所有在境内的生产经营单位,都负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职责、义务。(搬迁项目则对利旧设备、仪表等应作检查、检验、检测、标定,符合安全要求的方可利用,否则应整修或更新。引进设备上外文标识、警示等应译成中文。防爆电气方面应绘制爆炸危险区域图,选择的防爆电气的类、级、组应和介质相符,设计图纸上应标明安装的技术要求。选择的施工队应有资质和经验,合同中应明确按GB50257的要求安装并做好安装的当面记录。加强施工过程中监理,最好能请有资质的单位对防爆电气的设计和安装作技术咨询服务。进口防爆电气应经国家指定的防爆检测站检测,取得防爆合作证号,方能安装与投用。梯子、栏杆、平台应按GB4053标准设计,引进设备附属的梯子、栏杆、平台不符合GB4053标准的要及时整改等等。) 对新建单位,提安全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应该写得齐全,不要漏项,好像在宣传安全生产法。实际上也是写安全预评价报告单位和编写人员应尽的职责、义务。要求企业制订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可以具体补充一些内容,如安全教育制、安全检查制、安全检修制、安全作业证制、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制、要害岗位安全管理制、职工健康监护制、厂区动火、罐内作业、动土、抽堵盲板作业、吊装作业、高处作业、变配电作业等管理制、事故管理制、特种设备管理制等。还有一条不要遗漏,即安全生产法的第43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纳保险费。对第19条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配备,应该正确理解该条规定的两层意思。对矿山、建筑施工位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不论单位从业人员多少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上单位从业人员不多的,可不设专门机构而配备专职人员。不属于上述性质的单位则按从业人员数300人为界,超过的应设或应配;不超过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而对老厂扩建、改建等技改项目,建议在安全对策措施这一章中,能补充“建设单位安全管理概述”,放在己考虑的安全对策措施之后,建议补充的措施之前。描述“老厂”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专职和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数量与分布,安全管理网络,及已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制定的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投入,是否已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等情况。在建议补充的安全对策措施中,属于管理方面措施则可拾遗补缺,提出建议。最后,在设计文件中己考虑了的措施,补充的对策措施不要重复提出。三、写好结论 把报告最后一章结论与建议单独列出讲一讲。这一章的内容不多,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报告的结晶所在,也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最关心的所在。 对新建项目,结论和建议,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危险、危害程度评价的结果及分析。将报告中危险程度、危害程度(类比)用什么方法,评论结果是什么,简明扼要作交代。分析不可接受项目,指出问题所在,列出不可接受的理由。分析、归类危险危害程度排序,指出主要的危险、危害是什么。 其二,建设项目按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落实后,是否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要求。安全生产能达到什么程度(能实现安全生产、基本能实现安全生产或说实现安全生产基本有保障、尚难保证安全生产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写结论一要根据评价结果,二要根据建设单位的业绩。 第三,需要持续改进的建议。写这方面内容可根据同行业或同类及类似装置发生过的事故教训或安全生产实践的经验予以提醒或建议采纳,也可依据类比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应改进的建议,此外,推广全面安全管理,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等等。对于评价中不可接受的项目(即不合格项)一方面指出不可接受的理由,另一方面提出问题所在,改进措施。 对于扩建、改建、技改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除上述三方面内容外,还应叙述建设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业绩、实绩(工伤事故的情况,作业现场有害因素检测的数据,安全生产方面获得的荣誉或受到过的处罚情况),这部分内容宜放在结论一章的开场白之内。针对建设单位的实绩在结论与建议的第三部分可提出建议。 写“结论”,千万不要只罗列一下评价结果和写几句抽象性的话。在整篇报告中,危险性分析、补充安全对策措施和结论与建议,要求评价人员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写得好,写出水平。四、方法讨论 对危险程度的分析评价,各家评价单位普遍采用“道七版”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第七版)、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PHA预先危险性评价法、FTA事故树评价法、“LEC法”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锦辉职业安全卫生咨询事务所有的评价人还采用“蒙德法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晨曦安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曾采用过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中石化安全评价中心(设在中石化兰州设计院)则选用“单元危险度评价法”,此方法借鉴日本劳动省“化工企业六阶段评价法”结合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对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和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险和爆炸危险度分类(HG5817-86)而提出的危险度分级的方法。 风险分析(或称事故后果分析)仅“晨曦”一家有挪威DNV公司的SAFET1软件,在天然气总干线工程,吴泾漕泾物料运输管线工程,与石化一赛科物料运输工程和氯碱液氯汽车罐车项目上应用,对由于管道、槽罐的泄漏和破裂引起的火灾、爆炸、中毒的影响范围及后果比较形象的描述。 危害程度的评价所有评价单位都相同,即采用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LD80-95噪声作业分级、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GB4200-84、GB/T4200-97高温作业分级,以及与上述危害程度分级标准配套的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只要有同类装置环境或岗位有害因素测定数据,就可做类比评价预估,计算简单。 下面就“道七版”、PHA、“LEC法”具体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l、“道七版”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自1964年提出,经过6次修改,1993年颁布了第七版,其演变过程可参见附录二。从道氏评价法演变历史可以看到该评价方法是在不断的完善,考虑影响火灾、爆炸危险的频率和后果的因素在逐渐增加。 道化评价法中的物质系数,对大多数化学物质可直接从附录中查到,除物质系数MF外,还提供了该物质的燃烧热值、沸点、闪点。计算单元危险系数时,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的取值较容易,安全补偿系数(Cl、C2、C3)所给值的幅度较小,并一一对应,列项清楚,取值简便,计算简单,有图、有表、有公式,运用起来困难较小。相反,“蒙德法运用中取值困难、计算复杂,上海的评价单位自1997以后,很少用“蒙德法”而改用“道化法”。 “道化法”评价最终的结果是看经采取措施补偿以后的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在美国据悉定为200万美元,而我国尚无规定,新建项目采取了一定安全措施,经安全评价预估损失多大才能接受并没有界定,在美国保险业运用“道化法进行评价决定是否接受保险,若接受保险针对不同的危险度定不同的财产保险费率。所以,我们在应用“道化法”时,则没有实际最大财产损失多少可接规定,二则编制安全预评价是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几乎同步,很难计算暴露区域财产损失的交换价值,因此只能做到一半。运用“道七版”于介质易燃、燃烧爆炸危险性较大、装置规模大的场合,比较成功,而对规模小、使用或生产的易燃介质量小,则效果较差。还有,对氯、溴MF=1,NH=4,NF、NR为0)、氨(MF=4,MF=3,NF=1、NR=0)一类毒害性大,而燃烧性(不燃或小)低的物质的贮存或使用、生产,若用“道七版”就不适用。如采用“道七版”,即使单元工艺危险系数为最大8,其火灾、爆炸指数F&EI也只有8或32,因此,“道七版并不能用来评价氯、溴、三氯甲烷、二氧化硫、氨等具有毒害性、助燃或燃烧性小的这一类介质的装置的危险度。 在运用“道七版”进行安全评价中会碰到下列一些问题: 操作温度60时,对MF(物质系数)如何修正? 物质闪点(tf)60的,该物质的MF已体现或说包含了温度因素在内的危险性,即使操作温度60,该物质的MF不用修正。 当物质的闪点tf60,操作温度高于该物质tf或自燃点,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才需要对该物质的MF按“道七版”表2的规定进行修正。 常压时,释放压力系数取不取? 应该取,按图或公式其值为0.16。同时,取释放压力系数时注意以下两点:其一,释放压力系数a,应该按下式a=al(al/a2)al:按操作压力值查得的系数:a2:泄放(安全阀动作)压力值系数。其二,按介质的性质进行修正,粘性物质0.7,压缩气体1.2,液化易燃气体1.3。若压缩可燃气体,则a= al1.2(al/a2)吸热反应系数如何理解?在“道七版”中,只规定了煅烧、电解、热解或裂化。做预评价时,遇到蒸发、干燥、精馏、汽提等物理过程,同样要提供一定的热量,如何处理,个人认为可参照吸热反应取系数,虽不属单元反应但属于单元操作,也是一种操作方式,同样存在一定危险性。在计算一般工艺危险系数时,已取了“吸热”或“放热”反应系数后,是否再取“物料处理与输送”的系数?在以往预评价报告中,有的只取其一,有的两者都取,个人的看法,两者取其一,因为F1是操作方式的危险系数。 2、PHA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看似容易,实际很难的一种评价方法。危险因素、触发时间和原因事件,三者之间往往互为因果,很难区别。现在的报告中,三者的写法是各显神通。对分析评价对象了解不深、把握不透,读者看后很难受到很大地教益,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也难拿出一个样板。我的理解,物质的易燃性,毒害性即化学能以及势能、动能、热能、电能等能量是危险因素,管道、设备、阀门等各种影响产生泄漏,作业场所有关人员(中毒事故),有点火源(燃爆事故)则是触发事件,而为什么造成管道、设备、阀门泄漏,为什么危险场所存在点火源,进入危险场所个人为什么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则是原因事件。做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因素存在几个,则应逐个列项进行分析。当然也有把管道、设备的泄漏列为危险因素,哪些情况在哪些部位泄漏作为触发事件,而把存在点火源(燃爆),人员无个人防护或个人防护不当作为原因事件,究竟哪一个合适,可以分析比较。再举例,分析评价对象是聚合釜,危险因素有泄漏、温度失控、超压(实际上温升与超压是有相关性),暴聚等,而温度失温、超压、暴聚都有内在联系。冷却中断、搅拌故障、催化剂过量、仪表失灵、泄压装置不动作、终止剂系统失效等等,既可以看作触发事件,也可以当做原因事件,就取决于分析时以哪一个作为起始点。所以说PHA方法使用得好不容易。进行PHA分析把危险因素先要考虑好,然后分析触发事件,再分析造成触发事件的是些什么因素一即原因事件。三、“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又称多因子分析法、格雷厄姆金尼法,简称“LEC法”。对它的归属说法不一。有的把它归在定性分析一类,有的把它纳入定量评价范畴,再有的称它为半定量分析法。看来最后一种称之为半定量分析法比较合乎实际。“LEC法”用在机械伤害类危险性的分析评价具有明显的优势。运用该法进行分析评价,L、E、C的值的确定最好由专家组或一个小组来完全。否则,个人倾向性的影响很大。在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值时,应该把评价对象的危险性和控制危险的措施了解清楚,并予以描述。以橡胶行业的开炼机为例,过去控制危险的措施很不完善,作业过程中上肢伤害属于“相当可能”到“不经常但可能”范围,即取值应为6或3。但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防止机械伤害方面采取多重安全保护措施,只要这些安全措施不失效,就不会发生上肢卷入造成伤害。对这种开炼机的L值,应在“不经常,但可能”和“完全意外,极少可能”即3或1。在这个范围内取3还是取1,除设备安全技术措施的因素外,还要考虑管理因素、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综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确定L的值。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对E值的确定应该掌握的是“暴露于危险环境的这几个字。举例来分析,若是一台自动化程度很高地冲床,自动进料,自动脱模出料,从业人员在隔离的控制室,遥控监视,对从业人员来说(指操作工)根本不会进入到冲头和底模的危险区域,只有检修工检修时才可能进入到这个危险区域。E值对操作人员而言,可能是每年数次或每月一次,则为1或2;对检修工则可能每月要检查或每年要中修、大修1到2次,则E值宜取2,同样是冲床,自动化程度低,虽有安全装置(红外线自动停车装置等),但要人工放入和取出冲压件,8小时工作,上肢暴露于冲头与底模这个危险区域地时间就达6小时以上,E值应取6。对E值与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度,有人做了一些细化,可以参考与借鉴:暴露于危险环境频度连续暴露每天8h每天6h每天4h每周1次每月1次每年几次极易难得E值106543210.5C发生事故可能在造成的后果,对机械伤害则应考虑一下历史事故统计的资料,因为同样规格的机床造成的伤害可能是轻伤、重伤或严重伤残,C值的幅度为1,3,7比较大,具体取哪个值为好,在参加这类机床事故统计资料并和熟悉的人员商量后再定,对触电事故,则非死即严重伤残为多数。 D危险性分值。按分值划分危险性程度的表述方法,都按照参加培训的教材。在划分界面上不够明确,建议加以修正。目前表达 D20 2070 70160 160320 320建议修改为 D20 2070 70160 160320 320 或 D20 2069 70159 160320 320 以上作为讨论的一个发言。写好一个安全预评价报告,吃透两头,掌握精神实质,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补充安全对策措施这个重点。补充安全对策措施不是条款越多越好,不要重复。要有针对性,合法性,可行性、又经济合理。下功夫写好“结论,画龙点睛。 建议俱进安全生产咨询服务事务所,经常派人去河南路、福州路科技书店等店家,了解规范、标准出版动态,及时采购以供大家阅读。建议购买或设法拷贝挪威DNV公司SAFET1软件,可以充分发挥年轻评价人员在电脑使用上的优势。 对大家来说,受过良好教育,有很好的文化专业理论基础,写份安全预评价报告并不难,但要写出一份高质量、有水平的报告却并不容易,因为知识,经验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则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年轻人又有电脑,外语等方面的优势,将来一定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安全工作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工作。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WTO,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以人为本”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人的价值与生命日益获得尊重和珍惜的今天,安全工作的前景更为美好,安全工作者的前途也将更为美好。蒋永明2004年9月附录一 物质安全卫生资料参考书1、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14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1994.1,主编:张维凡)。2、化学物质毒性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7第1版,主编:夏元洵)3、安全技术手册上、中、下三册(日本安全工学协会编,武汉市安全环保咨询公司编译,内部发行,1985.6)4、可燃性气体和蒸气的安全技术参数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2第一版)5化学品安全卫生综合信息软件包(包括:安全信息卡、供应商安全标签、作业场所安全标签、化学品法规信息化学品应急处理信息以及相应典型事故案例等。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6、化学危险品实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上海市化工轻工供应公司编,1992.10第1版,主编:俞志明)7、防火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公安部消防局编,主编:李春镐)8、有毒化学品卫生与安全实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8,主编:王自齐)9、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火灾危险性参数手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安部消防局编,1990.3)10、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指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主编:闪淳昌,1999.9)附录二道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的历史演变 1964年(第一版) 道化学公司提出了化学品危险程度分类,以采取对应的防火措施的道氏评价法。 1966年(第二版) 提出了火灾爆炸指数概念,表示化工厂在火灾爆炸方面的危险程度,并得到了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赞许。 1972年(第三版) 提出了以物质闪点或沸点为基础,能够代表物质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另外加上物质的特殊危险值、一般工艺过程危险值和特殊工艺过程危险值,通过计算可进行评价的火灾爆炸指数。 1976年(第四版) 发表了道化学公司评价法的第四版道化学公司危险度评价,改进了物质系数确定的犯法,引进了毒性的概念,在附录B中列出了毒性指数(Ti)的计算公式,由Ti值大小来评价工艺过程的毒性危险度。并提出了火灾爆炸指数估算最大可能财产损失(MPPD)的方法。 1980年(第五版) 第五版出台,提出以最大可能停工日数(MPPO)计算出停产损失(BI)。 1987年(第六版) 道化学公司推出第六版,调整了物质系数(MF)以便更确切地反映物质的温度特性及化学稳定性,增加毒性补偿内容,以反映在毒性物质存在时可能导致的危险,即在特殊过程危险性系数中补充入“毒性物质”的项目;简化安全设施修正系数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了工艺危险的修正值;确定了包括停产损失的评价过程。 1993年,道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的第七版问世,它对第六版作了修改,概念没有重大变化。修改的一些内容是为了与法规和损失预防原则相一致,主要对附录A物质系数作了改动,给出了美国消防协会(NFPA)关于物质危险性的最近分类以及闪点、沸点。最重要的是给出了该协会的最新物质系数,对安全措施补偿系数部分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对底下贮罐的补偿。附录三物质系数MF(道七版)概况1.MF分为9档 1、4、10、14、16、21、24、29、402.MF的决定因素两个: (1)燃烧性NF美国消防协会(NFPA)分为0、1、2、3、4 (2)反应性(不稳定性、化学活性)NR:0、1、2、3、4 NF、NR两个因素中,NR更起决定性作用。3.NF与NR的关系。 当NR2时,MF只由NR决定,与NF无关。 NR 4 3 2 MF 40 29 24 当NR=1时,MF根据物质NF不同0、1、2、3、4而不同NF 0 1 2 3 4MF 14 14 14 16 21当NR=0时NF 0 1 2 3 4 MF 1 4 10 16 214.从“道七版”附录A摘录部分物质的MF,有一个感性认识。MF=1 NR=0 NF=0氯、溴、三氯甲烷、二氧化硫MF=4 NR=0 NF=1氨、石油、三甘醇、乙二醇、丙三醇、甘油、润滑油、油酸、二氯甲烷、1.1.1三氯乙烷、溴乙烷、1.2.4一三氯化苯、二苯醚、苯甲酸乙酯、硝基联苯、硝基氯苯、三异丙苯、二乙醇胺、硬酯酸、硬脂酸锌、硬酯酸钙、硬酯酸钡、二丙二醇MF=10 NR=0 NF=2柴油、煤油、甲酸、萘、苯酚、溴苯、苯胺、苯甲醛、对乙基甲苯、间二乙基苯、二氯苯、邻氯酚、乙二胺、环己醇、乙二醇二甲醚、辛硫醇、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硝酸戊酯、聚乙烯、聚苯乙烯片料MF=14 NR=l NF=0,1,2醋酸,氯酸钡、苯甲酸、双酚A,马来酸酐、硝基苯、对硝基甲苯、氯酸辛、氧化硫、石脑油、镁、氯醋酸甲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