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2018(报批稿).doc_第1页
广东省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2018(报批稿).doc_第2页
广东省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2018(报批稿).doc_第3页
广东省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2018(报批稿).doc_第4页
广东省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2018(报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2018(报批稿) ICS79.040B69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XXXXXXXXX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on controlof Heortia vitessoides(报批稿)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 XXXXXXXXX I前言本标准按GB/T1.1xx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科技与交流合作处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奕震、温秀军、林同、陈志云。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44/T XXXXXXXXX1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Moore虫情调查与监测、危害程度划分、防治、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黄野螟虫情监测和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LY/T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Moore又名土沉香黄野螟、白木香黄野螟、黑纹黄齿螟,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黄野螟属(Heortia),主要危害土沉香,以幼虫取食土沉香的叶片、花苞及嫩枝皮层,造成树势减弱。 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3.2双对角线取样法double-dagonal samplingmethod在标准地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 4虫情调查与监测4.1踏查黄野螟每年发生6代8代,为害期4月11月,每月中下旬调查一次,目测土沉香林地虫情,发生状况记录于附录B的表B.1。 DB44/T XXXXXXXXX24.2标准地调查4.2.1设置标准地踏查发现有危害的,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 标准地的总面积不少于调查地总面积的0.5,每块标准地内寄主树应不少于100株。 4.2.2确定标准株在标准地内采用双对角线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选取标准株不少于30株,逐株调查。 4.2.3调查方法目测记录其失叶率,并在标准株树冠垂直投影下铺设塑料薄膜,剪下幼虫群集的枝条和震落树上扩散的幼虫,按株统计幼虫数量,记录于附录B的表B.2中,计算虫口密度(头/株)和有虫株率。 4.3黑光灯监测成虫羽化期前,每10hm230hm2设置1盏黑光灯监测成虫发生动态。 黑光灯安装使用参照LY/T1915。 5危害程度划分5.1发生程度根据土沉香叶片被取食比例确定发生程度。 轻度叶片被食1/3以下,记为“+”;中度叶片被食1/32/3,记为“+”;重度叶片被食2/3以上,记为“+”。 根据4.2.3调查的土沉香失叶率,按如下公式计算标准地林木失叶率平均失叶率(%)=调查总株数单株失叶率?100根据附录B的表B.1和表B.2统计填写附录B的表B.3。 5.2成灾标准土沉香叶被食失叶率达60%以上为成灾。 6防治6.1防治时间参照附录D的黄野螟防治历进行。 6.2防治方法6.2.1营林措施新造林时,规划营造多树种块状镶嵌式混交的混交林,避免营造纯林,或对现有纯林改造补植,形成混交林。 具体技术执行GB/T15782和GB/T15776的规定。 DB44/T XXXXXXXXX36.2.2人工捕杀在幼虫初孵盛期,利用高枝剪等工具将有虫枝剪下。 剪下的有虫枝应就地集中无害化处理,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6.2.3灯光诱杀成虫羽化期,每3hm25hm2设置1盏黑光灯诱杀成虫。 6.2.4药剂防治在药剂选用上,选取高效、低毒、无公害药剂,不同类别的药剂交替使用,尽可能延缓黄野螟的抗药性。 药剂防治按GB 4285、GB/T8321和NY/T393执行,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见附录C。 7防治效果检查7.1检查时间生物药剂防治后10d15d,化学药剂防治后3d7d检查。 7.2检查方法按4.2的要求进行。 7.3防治效果计算根据检查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头/株),计算出虫口减退率。 DB44/T XXXXXXXXX4A A附录A(资料性附录)黄野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A.1各虫态的主要特征A.1.1成虫雌蛾体长约13mm,翅展35mm40mm;雄蛾体略小,体长约11mm,翅展30mm32mm。 头部淡黄色,触角线状,黑色,复眼黑色。 触角、喙及复眼基部周围被有淡黄色鳞毛。 胸部黄色,被有黑色鳞毛。 前翅淡黄色,近基部有2个圆形黑斑。 内横线黑色,不连续,在径脉与臀脉处断开。 中横线为黑色宽带,接近前缘和臀角处逐渐变宽。 翅外缘有黑白相间的宽条纹,外缘线黑色,具绒毛。 后翅外缘有黑色宽带,外缘线黑色,具绒毛,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 腹部基部各节背面具有环状黑色横条纹。 雌蛾腹部较粗壮,末端钝,环绕生殖孔有黑色短丛毛;雄蛾腹部细长,末端尖,丛生黄色长毛。 前足腿节腹面、中后足腿节腹面与背面中部、各节端部有白色鳞毛,其余部分均覆有黑色鳞毛。 A.1.2卵扁圆形,直径0.5mm0.8mm,初产的卵为黄白色,接近孵化前为黑色。 卵粒紧黏呈鱼鳞状排列,每个卵块有几十至几百粒卵。 A.1.3幼虫幼虫共5龄。 1龄幼虫头宽0.35mm0.37mm,黑褐色;体淡黄色。 2龄幼虫头宽0.38mm0.52mm,黑色,体黄绿色。 3龄幼虫头宽0.78mm0.84mm,浅红褐色;体黄绿色,两侧有明显黑线。 4龄幼虫头宽1.44mm1.52mm,红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浅黄褐色,两侧有明显黑线。 5龄幼虫头宽2.22mm2.87mm,头部红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有明显黑线。 A.1.4蛹体长约12mm,椭圆形。 初期为淡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黑褐色。 腹末端有4根臀刺,略弯曲。 A.2生物学特性A.2.1生活史DB44/T XXXXXXXXX5黄野螟在广东省1年发生6代8代,每年4月到12月为该虫的为害期,12月中下旬以蛹在土沉香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和距地表2cm以内的土层中做蛹室越冬。 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越冬蛹成虫陆续开始羽化为成虫,4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5月为第1代幼虫发生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的羽化盛期;第2代开始有一定的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各代历时约1个月,至12月中旬最后的1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 A.2.2习性A.2.2.1成虫成虫全天均可羽化,以晚上居多。 成虫羽化时先穿破蛹室上端的薄网,顶开粘附在薄网上的大块土粒而出,蛹壳仍留在蛹室内,稍作短距离爬行,然后再停息展翅,经5min10min,翅全部展开,此时翅竖立于背上,随即慢慢放下,展翅完毕。 成虫停息一段时间后,便可飞行。 成虫羽化后,性器官尚未成熟,需寻找蜜源植物补充营养,昼夜均可补充营养,每次吸蜜时间达10min之久,集中群聚吸蜜现象不明显。 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 日间成虫多静伏在叶片背面、枝叶间隐蔽处或杂草丛中,受惊吓时起飞,飞翔能力较弱,仅能作短距离飞行。 成虫经补充营养后交尾,交尾后的成虫多于夜间产卵。 产卵时成虫腹部末端不停蠕动,产完一粒卵后,腹部抬起,稍后再产下一粒卵,产卵结束后迅速飞走。 成虫寿命2d8d。 A.2.2.2卵卵多产于土沉香幼嫩叶片背面主脉两侧,靠近叶尖处,少数产在叶片正面。 每个卵块形状各异,有几十至几百粒卵,平均每块卵约200粒。 卵经7d左右孵化,孵化率达95%以上。 A.2.2.3幼虫初孵幼虫先在卵壳上停息,随后转移到附近幼嫩叶片上,头朝同一方向整齐排列群集咬食叶肉。 幼虫在每次脱皮前短时滞食,脱皮后及预蛹前有暴食现象。 1龄3龄幼虫食量很小,仅占幼虫期总食叶量的10%18%,末龄幼虫食量则占幼虫期总食叶量的65%70%。 1龄2龄幼虫只啃食叶肉,留下白色膜状表皮,3龄幼虫食全叶,开始使叶片形成缺刻。 低龄幼虫虽然仅啃食叶肉,但叶片受害后,叶片失水导致整叶枯黄。 1龄3龄幼虫具有群集习性,3龄以后才分散为害。 幼虫受惊吓时吐丝下垂,隐入杂草丛中,不久会沿着树干或下垂的丝爬回枝条继续为害,叶片吃光后,则转移为害。 除越冬代幼虫历期超过30d外,其它各代幼虫历期为10d16d。 幼虫老熟后,从土沉香叶片中部两侧开始,吐丝结一丝幕,使叶片呈卷曲状,叶尖处留有出口,幼虫隐于丝幕下。 化蛹前从叶尖开口处直接坠地,爬行,DB44/T XXXXXXXXX6并选择2cm厚的浅土层或枯枝落叶层间结蛹室化蛹,蛹期8d15d。 DB44/T XXXXXXXXX7B B附录B(规范性附录)黄野螟发生调查记录表表B.1黄野螟踏查记录表调查单位调查员日期地名林班号寄主树面积(hm2)调查面积(hm2)发生状况是否设置标准地备注a注发生状况分无发生、有发生。 表B.2黄野螟标准地调查记录表地点寄主树面积(hm2)有虫面积(hm2)小班号标准树号虫态虫口数量(头)失叶率(%)受害程度备注合计平均调查日期调查单位调查员表B.3黄野螟发生情况汇总表汇总单位调查时间小班号地名寄主面积(hm2)调查代表面积(hm2)标准地数量(块)发生面积(hm2)备注合计轻度中度重度合计汇总人日期DB44/T XXXXXXXXX8C C附录C(规范性附录)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药剂名称使用剂量稀释倍数施药方法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粉剂(10亿PIB/g)7.5kg/hm211.25kg/hm2喷粉苏云金杆菌(Bt)(16,000IU/mg)可湿性粉剂3kg/hm2500喷雾1.8%阿维菌素乳油90ml/hm2150ml/hm230005000喷雾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90ml/hm2150ml/hm230005000喷雾0.18%阿维菌素Bt(100亿活芽孢/g)可湿性粉剂300g/hm2600g/hm210002000喷雾0.18%阿维菌素Bt(100亿活芽孢/g)粉剂13kg/hm215kg/hm220倍30倍碳酸钙粉喷粉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ml/hm2120ml/hm250006000喷雾3%苯氧威乳油100ml/hm2150ml/hm240006000喷雾1.2%烟碱苦参碱乳油4L/hm26L/hm2100喷雾15%茚虫威悬浮剂170ml/hm2200ml/hm230003500喷雾DB44/T XXXXXXXXX9D D附录D(资料性附录)黄野螟防治历月份旬虫态黄野螟防治工作卵幼虫蛹成虫1上旬中旬下旬2上旬中旬下旬3上旬中旬下旬4上旬中旬+黑光灯监测成虫及卵密度调查,做好防治准备下旬-+根据1龄2龄幼虫聚集取食后形成的枯黄枝叶进行调查,开展防治5上旬-+中旬-黑光灯监测成虫及卵密度调查,做好防治准备下旬-+开展调查幼虫虫口密度,必要时喷杀幼虫6上旬-+中旬+黑光灯监测成虫及卵密度调查,做好防治准备下旬-+根据1龄2龄幼虫聚集取食后形成的枯黄枝叶进行调查,开展防治7上旬-中旬-+黑光灯监测成虫及卵密度调查,做好防治准备下旬-+根据1龄2龄幼虫聚集取食后形成的枯黄枝叶进行调查,开展防治8上旬-中旬-+黑光灯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