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论文字体格式.docx_第1页
医学生论文字体格式.docx_第2页
医学生论文字体格式.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3 例作者:李曾喜【摘要】目的: 比较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在2006 年10 月 2012 年7 月期间收入院的74 例经X 线摄片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按随机原则分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 A 组) 和手法复位组( B 组) 两组, 各37 例, 分别给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和手法复位, 最后观察对比疗效, 以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指标。结果: 随访至今,A 组优19 例,良16 例,差2 例,治疗有效率94.5%,发生畸形愈合1 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 例,并发症发生率5.4%,;B 组优14 例,良17 例,差6 例,治疗优良率83.7%,发生畸形愈合3 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3 例,并发症发生率16.2%。组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小儿骨科推行。【关键词】克氏针 交叉内固定术 手法复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交叉克氏针固定;中医骨科学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占全身骨折的16.7%,占肘部骨折的60%70%1。因患儿年龄小,活动量大,缺乏安全保护意识,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就诊后难以手法复位且不稳定,保守疗法较难奏效,一般多采用手术治疗。 此类骨折可致关节功能障碍,肘内、外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给患儿今后的生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我院自2009 年1 月至2011 年9 月共收治312 岁小儿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运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儿手术疗效满意,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63 例病例:闭合性骨折60 例,开放性骨折3 例,合并神经损伤25 例。诊断标准:参照第3 版实用骨科学7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肘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查:患肘关节外观畸形,局部肿胀,皮下瘀斑,肘关节环状压痛,可扪及骨檫感,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合并神经损伤伴有远端麻木,无力,“垂腕”畸形等,合并血管损伤时伴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X 片或CT 检查可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1.2 治疗方法 无神经、血管损伤患儿予以牵引纠正重叠后屈肘90位石膏外固定710d,待局部肿胀消退后施术;合并神经损伤患儿予以尺骨鹰嘴悬吊牵引,同时使用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待肿胀消退后手术治疗;合并血管损伤患儿应急诊手术复位骨折,同时修复血管;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缝合后行内固定术。1.3 注意事项 患儿一般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下施术。其具体操作如下:患肢消毒,铺巾单,贴无菌薄膜,上气压止血带;作肘后正中切口,皮下潜行剥离,游离尺神经并牵开保护,于尺骨鹰嘴上35cm处“舌形”切断肱三头肌腱并向远端游离,显露骨折断端及肘后关节囊;清除断端间凝血块,直视下复位,位置满意后选2mm 粗细适中克氏针分别于肱骨内外髁进针斜行交叉钻入至穿出对侧近端对侧骨皮质,交叉克氏针尾均折弯留于皮内,针尾折弯埋于皮下,(术中复位及钻入克氏针时须动作轻柔保护尺神经以免损伤尺神经),查骨折对位对线固定稳定肘关节活动正常。活动肘关节查看骨折断端有无松动移位;冲洗切口后缝合骨膜逐层缝合肱三头肌腱,皮下,皮肤,皮下上引流条。1.3.1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872h拔出引流,9d 后拆线,继续屈肘90位石膏外固定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2 周后拆除石膏逐步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骨折达骨性愈合后手术取出克氏针。2 结果63 例患儿中无患儿发生针道感染, 2 例因未及时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而肘关节功能轻度受限,经推拿科治疗后功能恢复。63 例患儿全部一期达骨性愈合,无1 例患儿发生肘关节内外翻外观畸形。3 讨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时具有经济、易操作、对小儿骨骺损伤小,术后抗侧弯、抗旋转、抗侧方移位、骨折愈合后容易拔出等优点,明显优于其他内固定方式。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大面积剥离骨膜,损伤骨骺以及骨折复位后的骨折远端倾斜,旋转移位引起的肘内翻畸形,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对于骨折移位比较严重的伸直尺偏型骨折,愈合后肘内翻发病率较高,疗效常不满意。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6%76.9%,平均为30%2。C 型臂X 线机透视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优点:易于解剖复位,固定相对牢固,能较好的防止骨折复位后的再移位和肘内翻的发生,肘关节无需过度屈肘位固定,使上肢静脉回流通畅,减少水肿。损伤小,无骨膜剥离,骨痂易于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外固定时间相对短,肘关节功能锻炼相对早,容易恢复正常功能,骨折愈合后克氏针拔出方便,不需再次手术。缺点:须有专业设备,对医师操作技术要求高,易损伤尺神经。由于克氏针尾在皮肤外,易造成针道感染及克氏针松动、脱落。此方法对于移位较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3。手法复位石膏后托外固定虽然有其优点:复位不受条件限制,固定简单易行,无骨膜剥离,骨痂易于生长,利于骨折愈合,避免了手术的再次创伤,痛苦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缺点也不能忽视:常出现血管、神经受压症状,复位后断端不稳需反复整复,易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高,外固定时间延长,影响肘关节功能正常恢复4。解剖复位是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关键。俞辉国等5报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主要原因是骨折端复位不良、移位、旋转等造成,为此,要求骨折解剖复位,并保持外携角 510,这样就有效地预防了肘内翻的发生。因此交叉克氏针治疗肱骨髁骨折治疗具有如下优点:直视下骨折复位,简单准确,可达至解剖对位,避免骨折端移位畸形愈合,并缩短石膏固定时间(2 周),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煅炼,不易出现肘关节僵硬。手术创伤小,切口一般长约4cm 左右,伤口愈合快、瘢痕少,病发症少。手术固定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约40min左右,术中出血少,软组织剥离少,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手术费用低,不需要特殊设备,而且骨折愈合后取出容易,不需二次住院手术取内固定,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且易接受,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6。总之,对治疗方法的应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轻的稳定性骨折,尽量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对移位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若无血管、神经损伤,可行闭合复位交叉穿针内固定。但手法整复失败,低位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或伴有血管障碍和神经损伤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尤其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在预防肘内翻、肘关节功能不佳等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切开复位内固定,优点多,值得临床应用。参考文献1 毛宾尧.肘关节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40.2 刘献祥,汤耿民.肱骨髁上骨折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1):56.3 张卫红,刘明勋,孙勇.闭合复位交叉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J.中医正骨,2006,18(9):58.4 穆晓红,杨豪,孙永强.肱骨髁上骨折几种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