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简单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求方程的解(或根)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或解法)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两边同除以未知数x的系数。解 去分母,两边同乘以6,得3(x-9)-2(11-x)=12去括号,得3x-27-22+2x=12移项,得3x+2x=12+27+22合并同类项,得5x=61【分式方程解法】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是“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或方法)是:(1)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解 方程两边都乘以x(x-2),约去分母,得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5,检验:当x=-5时,x(x-2)=(-5)(-5-2)=350,所以,-5是原方程的根。解方程两边都乘以(x+2)(x-2),即都乘以(x2-4),约去分母,得(x2)2-16(x+2)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2。检验:当x=-2时,(x+2)(x-2)=0,所以,-2是增根,原方程无解。42、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定律”,简称“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达,可以是a+b=b+a。例如:864+1,236=1,236+864=2,100【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结合定律”,简称“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达,可以是(a+b)+c=a+(b+c)。例如:(48928+2735)+7265=48928+(2735+7265)=48928+10000= 5892843、几何图形旋转【长方形(或正方形)旋转】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绕其一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圆柱”。如图1.37,将矩形ABCD绕AB旋转一周,得圆柱AB。其中AB为圆柱的轴,也是圆柱的高。BC或AC是圆柱底面圆的半径,CD叫做圆柱的母线。【直角三角形旋转】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是“圆锥”。例如图1.38,将直角三角形ABC,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便形成了圆锥AC。其中AC是圆锥的轴,也是圆锥的高;CB是圆锥底面的半径;AB叫做圆锥的母线。【直角梯形旋转】将一个直角梯形绕着它的直角腰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例如图1.39,将直角梯形ABCD绕着它的直角腰AB旋转一周。便形成了圆台AB。其中,AB是圆台的轴,也是圆台的高,上下底AD、BC,分别是圆台上、下底面圆的半径,斜腰DC,是圆台的母线。【半圆旋转】将一个半圆绕着它的直径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例如图1.40,半圆绕着它的直径AB旋转一周,便形成了球O。原来的半圆圆心O是球心;原来半圆的半径和直径,分别叫做球的半径和直径;原来半圆的直径也是球的轴和直径。44、几何图形的计数【点与线的计数】例1如图5.45,每相邻的三个圆点组成一个小三角形,问:图中是这样的小三解形个数多还是圆点的个数多?(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决赛试题)讲析:可用“分组对应法”来计数。将每一排三角形个数与它的下行线进行对应比较。第一排三角形有1个,其下行线有2点;第二排三角形有3个,其下行线有3点;第三排三角形有5个,其下行线有4点;以后每排三角形个数都比它的下行线上的点多。所以是小三角形个数多。例2 直线m上有4个点,直线n上有5个点。以这些点为顶点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如图5.46)(哈尔滨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本题只要数出各直线上有多少条线段,问题就好解决了。直线n上有5个点,这5点共可以组成43+21=10(条)线段。以这些线段分别为底边,m上的点为顶点,共可以组成410=40(个)三角形。同理,m上4个点可以组成6条线段。以它们为底边,以n上的点为顶点可以组成65=30(个)三角形。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0个三角形。【长方形与三角形的计数】例1图5.47中的正方形被分成9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它们一共有16个顶点,以其中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点为顶点,可以构成三角形。在这些三角形中,与阴影三角形有同样大小面积的有多少个?(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复赛试题)为3的三角形,或者高为2,底为3的三角形,都符合要求。底边长为2,高为3的三角形有244=32(个);高为2,底边长为3的三角形有82=16(个)。所以,包括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共有48个。例2 图5.48中共有_个三角形。(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讲析:以AB边上的线段为底边,以C为顶点共有三角形6个;以AB边上的线段为底边,分别以G、H、F为顶点共有三角形3个;以BD边上的线段为底边,以C为顶点的三角形共有6个。所以,一共有15个三角形。例3 图5.49中共有_个正方形。(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讲析:可先来看看图5.50的两个图中,各含有多少个正方形。图5.50(1)中,正方形个数是635241=32(个);图5.50(2)中,正方形个数是44+33+2211=30(个)如果把图5.49中的图形,分成56和411两个长方形,则:56的长方形中共有正方形56+45342312=70(个);411的长方形中共有正方形411+310+2918=100(个)。两个长方形相交部分45的长方形中含有正方形45+342312=40(个)。所以,原图中共有正方形70100-40=130(个)。例4 平面上有16个点,排成一个正方形。每行、每列上相邻两点的距离都相等如图5.51(1),每个点上钉上钉子。以这些点为顶点,用线将它们围起来,一共可围成_个正方形。(小学生科普报奥林匹克通讯赛试题)讲析:能围成图5.51(2)的正方形共14(个);能围成图5.51(3)的正方形共2(个);能围成图5.51(4)的正方形共4(个)。所以,一共可围成正方形20个。【立体图形的计数】例1 用125块体积相等的黑、白两种正方体,黑白相间地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图5.52)。那么,露在表面上的黑色正方体的个数是_。(1991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讲析:本题要注意不能重复计数。八个顶点上各有一个黑色正方体,共8个;每条棱的中间有一个黑色正方体,共12个;除上面两种情况之外,每个面有5个黑色正方体,共56=30(个)。所以,总共有50个黑色正方体露在表面上。例2 把1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必须是整数。如果这些小正方体的体积不要求都相等,那么,最少可以分割成_个小正方体。(北京市第九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若分成的小正方体,则共可分成27个。但是分割时,要求正方体尽可能地少,也就是说能分成大正方体的,尽可能地分。则在开始的时候,可分出一个222的正方体(如图5.53),余下的都只能分成111的正方体了。所以,最少可分成20个小正方体。45、几何体侧面展开【正棱柱、圆柱侧面展开】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是一个矩形。矩形的上、下对边,是柱体上、下底面的周长;矩形左右两对边,是柱体的侧棱或母线。例如图1.41,将正六棱柱ABCDEFA払扖扗扙扚捈霸仓鵒O挼牟嗝嬲箍谕黄矫嫔希愠闪司匦蜛1A抇1A抇2A2。图中画出的是棱柱侧面展开图。圆柱侧面展开后,也是一矩形,只是中间没有那些虚线。%【正棱锥侧面展开】正n棱锥(底面为正n边形,顶点与底面中心的连线垂直于底面的棱锥)侧面展开,摊在同一平面上,是顶点公共、腰与腰相连的n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例如图1.42,将正三棱锥SABC的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便形成了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SAB、SBC和SCA捪嗔耐夹巍【圆锥侧面展开】圆锥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变成的是一个扇形。扇形的弧长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扇形的两条半径,是圆锥的母线。例如图1.43,将圆锥SO的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便成了扇形径SA、SA挼募薪铅瓤砂聪旅娴氖阶蛹扑悖篲式中r是圆锥底面圆半径,l是圆锥母线的长。【正棱台侧面展开】正n棱台(用一平行于正n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间的几何体)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得到的是n个全等的等腰梯形,并且腰腰相连。例如图1.44,将正三棱台ABCA払扖挼牟嗝嬲箍谕黄矫嫔希阈纬闪烁猛加冶叩耐夹瘟恕【圆台侧面展开】圆台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图形,是圆环的一部分,叫做“扇环”。这个扇环像梯形,它的两“腰”是圆台的母线,它的上、下“底”是两条弧,其弧长分别是圆台上、下底面圆的周长。例如图1.45,将圆台O1O2的侧面展开,摊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形成了46、几何公式【平面图形计算公式】一般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如下表。【立体图形计算公式】(1)柱体公式。(2)锥体公式。正n棱锥(如图113)的公式:圆锥的公式(圆锥如图114所示):(3)棱台、圆台公式。正n棱台(如图115)的公式:圆台(如图116)的公式:(4)球的计算公式。球的图形如图117所示。S表=4r2;附录:其他常用公式【整数约数个数公式】一个大于1的整数,约数的个数等于它的质因数分解式中,每个质因数的个数(指数)加1的连乘积。例如,求4500的约数个数。解 4500=2232534500的约数个数是(2+1)(2+1)(3+1)=36(个)。【约数之和的公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将它分解质因数为为自然数,则N的所有约数的和为S(N),可用下列公式计算:例如 求1992的所有约数的和。解 S(1992)=S(2331831)=5040【分数拆项公式】在奥赛中,为使计算简便,经常用到下面四个分数拆项公式:(1)连续两个自然数积的倒数,可拆成较小的自然数的倒数,减去较大的自然数的倒数。即(2)连续三个自然数的积的倒数,可拆成前两个自然数的积的倒数,减去后两个自然数的积的倒数的差的一半。即(3)连续四个自然数的积的倒数,可拆成前三个自然数的积的倒数,(4)一般分数拆项公式。当n、d都是自然数时,有【堆垛计算公式】(1)三角形堆垛。计算每堆三角形物体总个数S时,可将底边个数”乘以(n+1)再乘以(n+2),然后除以6。用式子表示就是例如,“一些桔子堆成三角形堆垛,底边每边4个,顶尖1个(如图118)。桔子总数是多少个?”解 依据三角形堆垛公式,得=20(个)。(2)正方形堆垛。计算底层为正方形的堆垛物体总个数S时,可将底边个数n乘以底边数加05的和,再乘以底边个数加1的和,最后将乘积除以3。用式子表示,就是例如,“一些苹果堆成正方形堆垛(如图119),底层每边放4个,顶尖放一个。苹果总数是多少个?”解 依据公式,得(3)长方形堆垛。计算底层为长方形(近似于横放的三棱柱形,图120。)的堆垛物体的总个数S时,可将底层宽边的个数n1,长边的个数n2,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例如,“有一盘馒头,底边宽5个,长边上放8个,如图120所示,这盘馒头共有多少个?”解 此题中,n1=5,n2=8。依据长方形堆垛公式,得=45+55=100(个)或者是(4)梯形堆垛。计算梯形的堆垛(近似于棱台形堆垛)物体总个数S时,可将最上层总数S1,加上最下层总数S2后,乘以层数n,再除以2。(梯形堆垛如图121所示。)用式子表示就是例如,“一些酒坛,堆成梯形的堆垛(图121),最上层为32只,最下层为45只,共堆有14层(每层差1只)。酒坛的总数是多少只?”解 依计算公式,得【数线段条数的公式】若线段AB上共有n个分点(不包括A、B端点),则AB线段上共有的线段条数S,计算的公式是:S=(n+1)+n+(n-1)+3+2+1例如,求下图(图122)中所有线段的条数。解 在线段AB上,共有五个分点。根据数线条数的公式,得S=(5+1)+5+4+3+2+1注意:这一公式,还可以用来数形如图123的三角形个数。在这个图形中,因为底边BC上有4个分点,可依据数线段条数的计算公式,得三角形的个数为【数长方形个数的公式】若长方形的一边有m个小格,另一边有n个小格,那么这个图形中长方形的总个数S为S=(m+m-1+m-2+3+2+1)(n+n-1+n-2+3+2+1)例如,请数出下图124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解 长方形ABCD长边上有6个小格,宽边上有4个小格。根据数长方形总数的公式,可得=2110=210(个)。(答略)注意:这一公式,还可以用来数形如图125中的梯形的个数。显然,这个图形中除了ADE以外,其余均为大大小小的梯形。最大的梯形下底上有五个小格,腰边上有4个小格。利用数长方形个数的计算公式,可得梯形的总个数S为=1510=150(个)。(答略)【数正方形个数的公式】若一个长方形的长被分成了m等份,宽被分成了n(nm)等份(长和宽上的每一份长度是相等的),那么这个长方形中的正方形总数S为:S=mn+(m-1)(n-1)+(m-2)(n-2)+(m-n+1)1特殊的,当一个正方形的边长被分成n等分时,则这个图形中正方形的总个数S为:例1 求下图中正方形的总个数(如图126)。解 图中AB边上有7个等分,AD边上有3个等份。根据在长方形中数正方形个数的公式,可得:S73+62+51=21+12+5=38(个)。(答略)例2 求下图(图127)中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解 图形中正方形每边上有4等分。根据数正方形个数的计算公式,得(答略)【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分平面部分数的公式】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注意两条直线都不平行,每条直线都与其他直线相交,且不交同一点。那么,这几条直线将平面划分的部分数S为 例 平面内有8条直线,它们彼此都相交,但不交于同一点,求这8条直线能把平面划分出多少个部分?解 根据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分平面部分数的计算公式,得S=2+2+3+4+5+6+7+8【n个圆将平面分成最多的部分数公式】若平面上有n个圆,每个圆都与其他圆相交,且不交于同一点,那么这个圆将平面划分的最多的部分数S为S=2+12+22+(n-1)2=n2-n+2例 在一个平面上有20个圆,这20个圆最多可将平面划分为多少个部分?解 根据平面内n个圆将平面划分成最多的部分数的计算公式,可得S=2+12+22+192=202-20+2=400-20+2=382(块)(答略)【格点面积公式】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1个面积单位的方格纸上,纵横两组平行线的交点,叫做“格点”,这样的方格纸,叫做“格点平面”。在格点平面上求图形的面积,可以按照上面的公式去计算:图形面积=图形内部格点数+图形周界上的格点数2-1。例 如图128,求格点平面内A、B两个图形的面积。解 A图内部无格点,B图内部有9个格点;A图周界上有9个格点,B图周界上有7个格点。根据格点面积公式,得:A图面积=92-1=3.5(面积单位)B图面积=(9+7)2-1=115(面积单位)(答略)如果格点是由形如“”或“”构成(如图129),且每相邻的三点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的等边三角形,则计算多边形面积公式为多边形面积=2图形内部格点数+图形周界上格点数-2。47、几何公理、定理或性质【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性质】根据直线的公理,可以推出下面的性质: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线段公理】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或者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性质】(1)经过一点,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也可以简单地说成:垂线段最短。)【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有关平行线的定理】(1)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有不变形的特性,一般称其为三角形的稳定性。由于三角形有这一特性,所以在实践中它有广泛的应用。【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或定理及定理的推论),一般有:(1)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由三角形上述第(2)条性质,还可以推出下面的两条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如图1.1,4=1+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同它不相邻的内角。如图1.1,41,42。【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用字母表达就是a2+b2=c2。(a、b表直角边长,c表斜边长。)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叫做“勾股形”,直立的一条直角边叫做“股”,另一条直角边叫做“勾”,斜边叫做“弦”。所以我国将这一定理称为“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我国最先发现的一条数学定理。而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较早地证明了这个定理。因此,国外常称它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邻角的和是180。如图1.2,A+B=B+C=C+D=D+A=180。(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如图1.2,AO=CO,BO=DO。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长方形的性质】长方形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下列性质:(1)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2)长方形对角线相等。长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每一组对边中点的连线,都是它的对称轴。【菱形的性质】菱形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下列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例如图1.3,ACBD,AO=CO,BO=DO,AC平分A和C,BD平分B和D。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每一条对角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又称“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例如三角形(三边形)的内角和是(3-2)180=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4-2)180=36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这是因为多边形每一个内角与它的一个邻补角(多边形外角)的和为180,所以,n边形n个外角的和等于n180-(n-2)180=360。(2)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例如图1.4,1的两边分别垂直于A的两边,则1+A=180,即1与A互补。又2、3、4的两边也分别垂直于A的两边,则3和A也互补,而2=A,4=A。【圆的一些性质或定理】(1)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3)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具有下面的性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的连结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例如图1.5,图中的AA对称点连结线段,被对称轴L垂直且平分,即LAA,AP=PA。(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其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例如图1.5中,BA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交点M在对称轴L上。(3)两个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一定是全等形。例如,图1.5中ABC与ABC全等。 【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它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个点的“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以下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例如,图1.6中对称点A与A,B与B,C与C,它们的连线都经过O(对称中心),并且OA=OA,OB=OB,OC=OC。(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48、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和的变化规律】(1)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c+d;(a-d)+b=c-d。(2)如果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d)=c。【差的变化规律】(1)如果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c+d,(a-d)-b=c-d。(ad+b)(2)如果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b+d)=c-d(ab+d),a-(b-d)=c+d。(3)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都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d)=c,(a-d)-(b-d)=c。【积的变化规律】(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n)b=cn,(an)b=cn。(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n)(bn)=c,或(an)(bn)=c。【商或余数的变化规律】(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q,那么(an)b=qn,(an)b=qn。(2)如果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同样的倍数。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q,那么a(bn)=qn,a(bn)=qn。(3)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都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商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q,那么(an)(bn)=q,(an)(bn)=q。(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都缩小)同样的倍数,不完全商虽然不变,但余数却会跟着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这一变化规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如果ab=q(余r),那么(an)(bn)=q(余rn),(an)(bn)=q(余rn)。例如,849=93,而(842)(92)=96(32),(843)(93)=91(33)。49、估值计算【精确度计算】例1 计算123456789101112133l21l10l98765432l,它小数点后面的前三位数字是_。(1991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讲析:被除数和除数都有17位数,直接去除是极麻烦的。我们不妨将被除数和除数作适当的放缩,再去进行解答:原式的值12343121=0.3953原式的值12353122=0.3955所以,答案是3、9、5。例2 以下四个数中有一个是30418.73的近似值,请你估算一下,找出这个数。(1)570,(2)5697,(3)56967,(4)569673。(1989年日本小学数学总体评价测验题)讲析:在做近似数的乘除法时,先要估算结果的粗略值。18.73接近20,304接近300,30020=6000,可知,乘积在6000左右。所以,答案是5697。【整数部分的估算】(1990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讲析: 所以,整数部分是517。(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复赛试题)讲析:将分母运用扩缩法进行估算,可得 X,那么,与X最接近的整数是_。(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讲析:可将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开计算,得答案是25。例4 已知问a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决赛第一试试题)讲析:本题计算较繁。可先将分子变成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与分母相同,另一部分不同。所以,a的整数部分是101。果取每个数的整数部分,并将这些整数相加,那么, 这些整数之和是_。(1990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讲析: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从哪一个数开始,整数部分是2。本身),整数部分都是1。在此以后的数,整数部分都是2。故答案是49。大于3,至少要选_个数。(1989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复赛试题)讲析:要使选的个数尽量少,所选的数必须尽量大。由此可得50、根据和、差、积、商变化规律速算【根据和的变化规律速算】和的变化规律有以下两条。(1)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利用这一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快速。例如645+203=645+200+3=8453=848397468=400468-3=868-3(2)如果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利用这一规律,也可以使计算简便、快速。例如657309=(657+9)(309-9)=666+300=966154286=(1544)+(2864)=150290=(150-10)(29010)=140300=440【根据差的变化规律速算】差的变化规律有如下三条。(1)如果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804355=8003554=4454449593264=6002647=3367=329(2)如果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675298=6753002=3752=377458209=4582009=2589=249(3)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都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不变。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3520984=(352016)-(98416)=35361000=2526803345=(8033)-(3453)=800342=458【根据积的变化规律速算】积的变化规律有如下两条。(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样的倍数。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1754=(257)4=(257)25425=7425=7(425)=7006825681004=68004=1700(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24025=(2404)(2504)=601000=600004514=(452)(142)=902=180【根据商的变化规律速算】商的变化规律,有如下三条:(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样的倍数。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54009=(5400100)9100=549100=6100=600(2)如果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反而会缩小,(或者扩大)同样的倍数。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3600253600(254)4=36001004=364=144(3)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都缩小)同样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69000023000=(6900001000)(230001000)=69023=301200025=(120004)(254)=48000100=480注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都缩小)同样的倍数,不完全商虽然不会变化,但余数会跟着扩大(或者缩小)同样的倍数。要使余数不变,所得的余数必须缩小(或者扩大)同样的倍数。51、割补、拼接、截割【割补】在数学中,把图形的某个部分割下,补到某一个新的位置,往往可以使新的图形,更便于发现数量关系,从而较快地解答出数学题目。例如,在图4.38中,三个圆的面积都是12.56平方厘米,且三个圆两两相交,三个交点都是圆心,求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表面上看,题目是无法解答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据轴对称性及割补方法,题目可作如下的解答:如图4.39,将图形1翻折到图形2的位置;再将图形3和4割下来,合并在一起,补到图形5的位置上。于是,原来的阴影部分就正好拼成了一个半圆。所以,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562=6.28(平方厘米)【拼接,截割】(1)平面图形的拼接、截割。拼接和截割,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平面图形的拼接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在一起;平面图形的截割,是把一个图形截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平面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有以下规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它的面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和;而周长却会比原图形周长之和要短。如果拼接部分的总长度为a,那么拼接后减少的周长就是2a。把一个平面几何图形截割以后,各小块图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但截割后各小块几何图形的周长之和,要比原图形的周长要长。若所有截割部分长度为a,那么截割后增加的长度就是2a。依据这一规律,可快速地解答一些几何问题。例如,如图4.40,正方形被均分为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周长都是48厘米,求正方形的周长。解题时,可以把大正方形看成是三个小长方形拼接而成的,三个小长方形的拼接部分,都是小长方形的长,长度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拼接以后的图形(大正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要减少4个“边长”,而这4个“边长”正好相当于大正方形的周长。这就是说,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里,刚好包含有两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周长是4832=1442=72(厘米)(2)立体图形的拼接、截割。立体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变化,有以下规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体,拼接成一个新几何体以后,它的体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体体积之和;但是它的表面积却比原来若干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之和要小。如果重叠部分为S,那么减少的面积就是2S。把一个几何体截割以后,各部分的体积之和等于原几何体体积;但截割后的表面积之和,却大于原几何体的表面积。如果其中的截割面积为S,那么,增加的表而积就是2S。依据这一规律,可以较快地解答出某些题目。例如,如图4.41,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不计损耗),表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因为正方体木块的截割面积为55=25(平方厘米),依据上面的规律可知,表面积会增加252=50(平方厘米)又如,把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长方体,表面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由于此题未交代从何处下手截割,所以要分三种情况来解答题目。如图4.42左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562=302=60(平方厘米)如图4.42中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1062=602=12(平方厘米)如图4.42右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1052=502=100(平方厘米)52、改变运算种类在四则运算中,改变原题的运算种类,如以乘代加、以加代减、以加代乘、以减代除,往往可使一些题目的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快速。【以乘代加】几个加数虽然不同,但数字大小比较接近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数作“基准数”,采用“以乘代加”的方法速算。例如(1)1718161714+1913+14解题时,可以选择17为基准数,以乘代加解答如下。1718+161714+19+1314=1781-1-32-4-3=178-8=128(2) 325324318327323320解题时,可以选取323作为基准数,然后解答。325+324318+327323320=3236+21-5+4-3= 3236+(214)-(53)=32367-8=3236-1=1937运用基准数以乘代加速算,对于一些随报随记而且数字又很接近的连加运算,是极为方便、快速的,它的算法可以是:选定一个数作基准数,把比基准数多的记“十”,比基准数少的记“一”,随报随算它的累计数。当要加的数报完后,结果也就计算出来了。例如,某组10个同学某次数学考试分数如下:72;71;70;68;74;69;73;67;70;73。计算时,可选择70分作基准数。计算过程可如下表所示(实际计算时只需要算出累计数就行了):所以,这组同学这次考试成绩的总分数是70107=707(分)【以加代减】为说明问题,先看一个实际问题:“某人去商店购物,需要付款4.65元。他交给售货员10元,应找回多少钱?”很明显,这是个减法算题,应该用104.65=5.35(元)去求答案。可是在找钱的时候,售货员一般不做减法,而是采用“前位凑九,末位凑十”的加法运算,得 5.35与4.65能凑成10,从而得出要找的钱数是5.35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做减法会产生连续退位的问题,而用加法凑整,可以通过“前位九,末位十”的办法口算。达到正确、快速、简便地求差的目的。凡是整百、整千、整万减去一个数,都可以用“以加代减”的方法“前位凑九,末位凑十”,去迅速地求差。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特别是看一看列出的竖式:(1) 1000675=325(2)50000-3672=46328【添0折半】一个数乘以5,可以看成是先乘以10再除以2。一个数乘以10非常简便,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再除以2,也很容易口算。这种添0后再除以2的方法,叫做“添0折半法”。它也改变了原题的运算种类。例如(1)486548602=2430(2)4.375=43.72=21.85【添0退减原数】一个数乘以9,就是乘以101。根据一个数乘以两数之差的分配性质,一个数乘以9,可以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再退一位减去原数,所得的就是所要求的积。这种方法,可称为“添0退减原数法”。例如3969=3960-396=3564(退减原数可看式口算。看式口算不熟练时,可从低位减起,熟练之后可从高位减起,一下子就可直接写出得数。)【添0折半加原数】一个数乘以6,可以看成是乘以(51)。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乘以5和1,再求两个积之和。一个数乘以5,可以用“添0折半法”,加上这个数与1的积,就是加上原数。所以这种速算方法可称之为“添0折半加原数法”。例如64896=648902+6489=324456489=38934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一个数乘以7中去。不过,乘以7就必须是“添0折半加原数的2倍”了。例如24367=2436024872=12180+4872=17052234.27=23422+468.4=1171468.4=1639.4【以加代乘】“以加代乘”又可以称之为“添0加原数”。例如72011=7200720=7920672031167203067203=739233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一个数乘以12的计算中去。不过,一个数乘以12,需要添0加原数的2倍。例如:62312=6230+1246=7476【原数加半,加半定积】如果一个数乘以1.5,也就是乘以(10.5),那么根据乘法分配律,只要把这个数加上它的一半就可以了。这时,原来的乘法也可以改用加法来代替。例如481.5=48(10.5)=48+24(48的一半)=72显然,“原数加半”的方法速算乘法,也是“以加代乘”的一种方法。这种“原数加半”方法还可推广到一个数乘以15、150、1500以及0.15、0.015、0.0015中去。因为15=1.510 0.15=1.50.1150=1.5100 0.0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文化产业投资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创项目经理资格认定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网页设计师资格考试试卷与答案
- 2025年网络营销专员职业能力评价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年细胞治疗项目建议书
- 民德中学九年级数学试卷
- 临邑初中一模数学试卷
- 六年上册学练优数学试卷
- 2025年超、高速离心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吸污车项目发展计划
- 新员工入职职业道德培训
- 婚内债务隔离协议书范本
- 2025秋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TZZB3051-2023电气绝缘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块状阻燃模塑料UP-BMC
- 企业职务津贴管理制度
- 足外翻康复训练讲课件
- “AI+知识图谱”赋能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含氰废水破氰工艺及操作详解
- 2025年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报告(业主版)
- 借车给他人免责协议书
- 设计总监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