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叶艳春).doc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叶艳春).doc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叶艳春).doc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叶艳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第二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二(10班) 南侨中学政治教研组 叶艳春 2015年11月24日一、 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类目标】1、 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事例,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比较费尔巴哈等人不同实践观点,加深学生对实践基本特征的理解。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并明确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而没有其他。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学习和生活,自觉投入到实践中去。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框题的地位】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西方哲学也把马哲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足以可见实践对马哲的重要性。实践也是学习哲学的目的。因此,本框的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内容已充分理解。明确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而高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性思考能力正在形成中,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在对相关信息的有效提取方面的能力和辩证思维、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所以学生在信息量和获取渠道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引导和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景材料的创设,从屠呦呦的材料中进行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四、 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方式】讲授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内容,明白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那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也就是第六课,请同学们看书本第六课的课题内容求索真理的历程。我们这节课先学习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板书):讲授新课:人的认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原已有了理念的知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 ,也是先验论观点的表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把认识看作是类似镜子映物那样的反映。属于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191次实验,并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也是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同时播放视频诺奖委员会:屠呦呦获奖表彰的是发现过程 而非中药本身。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有两个:实践基本要素客观性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这个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实践具有能动性。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特征坚持了辩证法。以上这两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说明马哲的认识论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就要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看书本42页上面的探究活动,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下,这三个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对吗?3、实践的基本形式明白了什么是实践后,我们来判断巩固一下,以下这些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小组抢答。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学生教室里听课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实践到底对认识有什么作用?板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T: 材料一: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病原疟原虫是一种真核生物。屠呦呦作为科研课题攻关组组长,参加“523”项目,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带领小组查阅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在经历了200多个中药和380多种提取方法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后来受到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在做到第191次实验后才获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找到了用青蒿抗疟疾的疗法。思考:用青蒿抗疟疾的疗法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区分来源与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二: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那它极可能也是人疟原虫的克星。而当屠呦呦取来另一批青蒿生药再做实验时,不想疗效却锐减。屠呦呦不得不从生药学的角度仔细地研究青蒿。历经反复实验,最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攻关组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而非根、茎部位;最佳的采摘时节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随后,屠呦呦又把青蒿提取物成功分离成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在证实了中性部分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后,屠呦呦又做猴疟的实验,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思考:屠呦呦和她的课题攻关组是怎么进一步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的准确所在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三:在证实了中性部分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后,屠呦呦又做猴疟的实验,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72年3月,在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报告会上,有关领导当即要求当年上临床,也就是把药用在人身上。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自己成为青蒿提取物第一位实验者。受到屠呦呦的影响,科研组其他两位同志也做起“自身验毒”的实验,结果全都安然无恙。随后,她赴海南疟区临床实践。结果疗效百分之百,用青蒿抗疟的疗法大获成功。思考:屠呦呦的用青蒿抗疟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吗?如何验证的?为什么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看书本思考;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C、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不能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材料四:找到良药之后,屠呦呦并未停止工作。1973年,屠呦呦研发出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抗疟的疗效一下子提高了10倍。同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523办公室”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从实验室到临床,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思考:为什么屠哟呦等中国医药学家要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并且不断研发新药?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谓的:学以致用人们认识的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以上我们就是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也可以说实践决定认识。那我们说辩证关系,应该还有反过来怎么说啊,那就是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材料五: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后来,屠呦呦在重新读到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有了灵感:常规的高温煮沸过程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还涉及药用部位问题。为此,她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于是,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然后将提取物注入染有鼠疟的小白鼠,发现对鼠疟的抑制率一下子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材料可以看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的对错,直接影响到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的获得,这说明了什么?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学习理论,也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不是目的,目的是用,是实践,所谓的学以致用。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