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 1-5 (9).doc_第1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 1-5 (9).doc_第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 1-5 (9).doc_第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 1-5 (9).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个改扩工程拟向河流排放污水,污水量Qh=0.15 m3/s,苯酚浓度为ch=30 mg/L,河流流量Qp=5.5 m3/s,流速vx=0.3 m/s,苯酚背景浓度cp=0.5 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 d-1,纵向弥散系数Dx=10 m2/s。求排放点下游10 km处的苯酚浓度。解:完全混合后的初始浓度为考虑纵向弥散条件下,下游10km处的浓度为:忽略纵向弥散时,下游10km处的浓度为由此看来,在稳态条件下,忽略弥散系数与考虑纵向弥散系数时,结果差异很小,因此常可以忽略弥散系数.2. 某工厂的排污断面上,假设废水与河水瞬间完全混合,此时BOD5的浓度为65 mg/L,DO为7 mg/L,受纳废水的河流平均流速为1.8 km/d,河水的耗氧系数K10.18 d-1, 复氧系数K2=2 d-1,河流饱和溶解氧浓度为7 mg/L求:排污断面下游1.5 km处的BOD5和DO的浓度; 解: BOD5浓度:3. 已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流量Q=0.5 m3/s,总变化系数Kz=1.38。试进行曝气沉沙池的工艺设计计算。(取停留时间3 min,水平流速0.1 m/s,有效水深2.5 m,曝气量0.1 m3/m3污水)4. 吸附再生法中的吸附池与A-B法中的A段都可以称为“吸附池”,试分析比较其异同之处。答:(1)相同点:都是利用了微生物对有机物、胶体、某些重金属等的吸附功能。一般接触时间较短,吸附再生法中吸附池为3060min,AB法中A段为30min。(2)不同点:微生物来源不同:吸附再生法中吸附池的微生物来自整个活性污泥系统内部,并且整个流程中只有一种污泥;而AB法中A段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起到了“微生物选择器”和中间反应器的作用,培育、驯化、诱导出了与原污水相适应的微生物种群,因此,A段是一个开放性反应器;同时,A段和B段是独立的,各自有一套污泥回流系统,微生物种群也存在差别。流程不同:吸附再生法中为了恢复微生物的吸附作用,需将污泥经过再生池,通过生物降解作用,使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阶段,恢复活性,而AB法中A段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作用,因此污泥经过中间沉淀池后直接回流至吸附池,当微生物吸附能力达到饱和时,直接排出活性污泥系统,这也使得污泥产率较高。5. CASS工艺与普通的SBR工艺的区别 答:CASS法是SBR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SBR相比,CASS的优点是:其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因此,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好。CASS进水过程是连续的,而SBR进水过程是间歇的。6. 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的MLSS为3700 mg/L,SVI为80 mL/g,求其SV和回流污泥中的悬浮固体浓度。解:SV=3.780/1000=29.6%回流污泥浓度:X=106/SVI=12500 mg/L7. 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Q10000 m3/d,一级处理后出水BOD5150 mg/L,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处理后出水BOD5小于15mg/L。求曝气池的体积、二沉池基本尺寸,剩余污泥量和空气量。已知(1)水温T=25 0C,此温度下水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分别为8.38 mg/L;(2)曝气池中污泥浓度(MLSS)为4000 mg/L,VSS/SS=0.8;(3)污泥龄为5 d,回流悬浮固体浓度为12000 mg/L; (4)二沉池出水中含有10 mg/L总悬浮物,其中VSS占70%;(5)二沉池中表面水力负荷取0.8 m3/(m2h),水力停留时间为3 h,污泥在二沉池的浓缩时间为2 h;(6)采用微孔曝气盘作为曝气装置,混合液中溶解氧要求不小于2mg/L,曝气盘安装在水下4.5m处。有关参数为: EA=10%,a=0.5,b=0.1,=0.85,=0.95,=1.0,曝气设备堵塞系数为0.8。解:首先应确定经曝气池处理后的出水溶解性BOD5 ,即Se 悬浮固体中可生化的部分为10 70% =7mg/L 可生化悬浮固体的最终BODL 71.42 mg/L 10.0mg/L 可生化悬浮固体的BODL换算为:BOD50.6810.0 mg/L6.8mg/L 则Se6.8 mg/L15 mg/L Se8.5 mg/L 取污泥负荷为0.3kgBOD5/kgMLVSS.d,曝气池的容积为 剩余污泥量:需氧量:8. 某工业废水量为600m3/d,进水BOD5=430 mg/L,设回流稀释后滤池进水BOD5为300 mg/L,要求出水BOD530mg/L。设池深为2.0m,有机负荷率采用1.0 kgBOD5/(m3d),计算高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