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doc_第1页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doc_第2页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doc_第3页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doc_第4页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化导致阅读惰性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42.11%的人认为阅读过于“微”化,会让大家形成阅读惰性。 一位大学生感受到“微”化的影响:“在微博出现之前我写了至少6年的博客,现在不写了。”如今,她对大事小情的掌握全靠微博。相反,读书变成一件“难得而优雅的事”。“微博对我来说像网购,看书像逛街,两不耽误”。 有些“手机控”则认为,“微阅读”的弊端在于:有些内容虽然有用,但是都是片段化的。“让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过就是懂了。其实这种信息的轻率传播,没有经过沉淀、反思、消化,没有实践和学习,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Judy认为这种惰性不可避免地侵蚀自己:“有时睡前拿起一本书翻不了两页,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因为,看140个字总比看一页纸要轻松得多。况且,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还要做笔记。而在手机上微阅读,只要点击收藏就完成了。” “我特别怕复制、粘贴乃至收藏。它让我误以为已经将之储存在脑子里。所以我找各种机会谈论自己的阅读。只有在那些内容被说起的时候,才算是再次被忆起。”史航用这种方式去记住他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 “微阅读”究竟是否改变大家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人表示,“这是我买书的捷径,但决不会替代读书”。 “手机上的微阅读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散碎消闲,最多拿着背背唐诗三百首。真正地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因为手机上的内容有限,错讹多,读来让人有种碎片化之感。”史航如是说。 刘方强调:“更多人阅读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希望新闻来源更广泛,信息快捷而有效。它们替代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一部分传播作用,但绝不代表阅读方式因此而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天,是那种看不到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的陌生社交;接着是熟人社交,90后们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则每天给其刚出生的婴儿拍照留念,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着朋友们点赞和评论;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网络里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除了生孩子那点事儿之外,现代人都能在网上完成了。微博微信时代“微阅读”的利弊分析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少年轻人在被问及“睡前及醒来的第一件事做什么”时,“刷微博,看微信”是他们的回答。日前,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微平台:发布信息,发布态度 一位“手机控”这样说:“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继续刷每天至少要刷3小时。”事实上,当下年轻人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凡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 在这位“手机控“看来,微信的朋友圈就像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而微博则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有专家说,一般看完一条微博用不到一分钟,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阅读,无疑是最吸引年轻人之处。 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以手机“微博或博客”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 中作华文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方认为,大家喜欢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的传递更多元化,多效化不仅能发布信息,也能发布态度。谁都可以主导事实的传递”。 “没有界限,好玩”也是其被大家认可的原因。一位喜欢阅读纸质书的80后说:“刷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微博上有不少好玩的人。书、段子、新闻,我一般都不会放过。微博上也常有新闻的有趣歪解。另外,我觉得这里有电视、报纸上看不到的真东西。”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与微信朋友圈有不同的“读者”,他们的需求各异。 记者注意到,网友Judy发布了一篇我的微博整理记的文章,其中提到微博的益处:“通过微博的信息,可以追踪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缺失的学术文献收集,也可在微博上得以实现。”对于不少“读者”而言,微博像是资料库,能随时阅取信息。 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则有另一种需求:“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因为朋友们常会更新状态自己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朋友圈就像是放大镜和望远镜,让我看到朋友的生活细节。”但这位“微信控”也表示,这种阅读基本是无效阅读。“往往满足好奇,与世界建立联系,舒解孤独感”。因此,有专家认为,微信朋友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编剧史航是微博拥趸。他说:“有的人放弃微博去玩微信朋友圈,我无法理解这种取舍。”“我也会在朋友圈中发照片,但是那里没人喜欢认真讨论和跟帖。那只是道早安、晚安的场域。”他发现,微信中看到的阅读内容,基本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顺口溜或者祈福文字、养生信息。“我必须自动略过。因为最重要的养生,不就是珍惜时间嘛”。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微信朋友圈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也有让人诟病之处。“对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不能完全信任,对于我感兴趣的新闻,我会再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其真实性。”信奉纸质阅读的传统人士表示,“微阅读”其实给“深阅读”带来了障碍。 刘方认为:“信息发布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会像媒体人一样遵守真实等准则,其发布的信息可能更鲜活,但是不够专业。”史航说:“微阅读中的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是肯定的。我就有很多次误信的经验。然后轻率表态,然后更正和致歉对被我误导的朋友圈进行事实澄清。这正是修行的过程。抢先发言,多是虚荣导致的急躁。”因此,有人认为,这正是当前“微阅读”的副作用之一。 IT/UploadFiles_5321/201501/20150104152027671.jpg width=450 height=275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民App,成为这个虚拟国度里最耀眼的明星。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业界严肃的表扬,赞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以至于腾讯不断给微信加料,例如红包、扫码、微商等等,更让人感觉牛逼的是,微信每推出一项服务就能在理论上颠覆一项传统业务,但显然,这些说法有点过,最起码是揠苗助长了:在主流的语音交流中,我们第一反应依旧是传统的电话业务;微信红包一个春节赚了1亿用户,但没能颠覆支付宝,在微信红包最火的几天内,他们的交易人数大概是800万,而支付宝的交易达到1亿笔,至于,微商就更摆不到台面上来讲,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若有若无的面膜了!如果非要给微信找点颠覆性的成果,恐怕只能是社交内战了。因朋友圈的风靡,腾讯干脆解散微博团队,连自家的QQ空间也受到了冲击,但这点成果远不能满足腾讯的野心,毕竟,微信这个流量入口实在是一把巨大的好牌。但要真正把这些流量变成QQ币,微信首先需要考虑赎罪,让其成为一种更健康、正直、完美国民应用。中国人智商与朋友圈无关前不久,一篇题目为微信朋友圈拉低中国人整体智商的分析评论风靡网络,大致意思就是朋友圈建立了熟人之间的强联系,与微博的广场环境相比,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有谣言入侵将会迅速传播,而且被粉碎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因用户在微信上的投入时间越来越多,正经看书、上网、搞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大家的智商都会下降。笔者认为,微信影响中国人智商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有90%的担心属于“杞人忧天”。众所周知,现在朋友圈里最流行的内容主要是生活常识、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因缺乏专业性的审核机制,难免有夸大、虚假的成分存在,甚至有一些伪论点,但充其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还不至于影响智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生活常识上的不准确,消费者只需要做些简单尝试就能验证,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心灵鸡汤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他成全了一些成功学大师,但信徒们却永远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这和智商没有关系,只能是让用户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在不知不觉间竟与中国大的社会环境不谋而合,只是在梦醒之后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养生知识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忠实粉丝的健康,而这也是亟待整顿的内容,笔者建议朋友圈可效仿百度百科的做法,像医学、法律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专业机构的认证才能发布,从而避免庸医给公众造成困扰。当然,即便朋友圈里有些医学、养生知识,但笔者就不相信,有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突发脑血栓不去医院,而是跑到朋友圈求助?或许,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太高估微信的魅力,也太低估传统专业机构的能力了。微商:微伤朋友,重伤感情其实,朋友圈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能对用户行为产生1%的影响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它们只是业余生活中的娱乐式谈资。因不涉及利益问题,所以,也不该承受实质性的罪名。但最近兴起的“微商”却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是搞虚假信息,伤点感情倒不算什么,关键是会伤害到钱。2014年可以说是“微商”的元年,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走入正轨,最起码,暴力刷屏走的不是正道儿,他们构建了分销体系,重推销,轻卖货,有些过分的家伙甚至连商品都没有,无异于微信里的传销窝点。霸屏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微信用户体验,而且因品牌缺失,商品质量低劣,微商仅用半年的时间就透支完了商业信用和社交资源。事实上,面对琳琅满目的推销广告,我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严重者直接屏蔽。而当普通用户声讨这种行为时,他们却搬出首富马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刷下去一定会成功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理应有资本去和手机淘宝去掰一掰手腕,但淘宝早年也是从最基本的商业信誉开始的,这几乎是任何商业体系的核心,无奸不商只是最低层次的竞争罢了。而且,微信之于淘宝具有更强大的社交属性,而且朋友圈里建立的都是强关系,笔者倒是建议,与其迷途不知悔改,倒不如好好利用自己的强大的社交能力,腾讯完全可以守住商家入口,提高商品准入门槛以确保商品质量,而“微商”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消费体验分享给熟人,也就是说,他们只负责社交分享,不负责直接发货,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取消了商品价格分级模式,由粉丝直接把商家的货物推荐给熟人。在这种体系里,基础商家、推广粉丝以及货物渠道都应该受严格的资质管控,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建制一种“可信赖”的商业关系,利润则全部来自于商品的质量和属性。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微商”的灵魂洗涤干净,也让朋友圈恢复健康。真是不希望,一个好东西愣生生地让金钱和欲望掐住了脖子。科技成瘾,2015抛弃电子设备朋友圈信息泛滥,或者说假信息泛滥;微商假货泛滥,或者连假货都没有,这些罪名都不应该归罪于微信本身,统统来自人性的劣根,微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下水道”的角色。但作为一款优质的社交app,微信带来了焦虑情绪、加剧了人际间地冷漠,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互联网上,每个小时都有大量的聚会照片,微信的忠实粉丝已经把聚会浓缩成一条朋友圈了,好像吃饭要是不拍张照片就跟白吃了一样,而在桌子上,又多少人能不玩手机专心吃菜呢?由这些软件搭建起的新型社交关系,正在取代由血缘、地域、工作建立的联系,我们在惊叹于社交软件魅力的同时,也不禁暗自担心:这种关系可靠吗?或者说沉溺于此,真的健康吗?科技成瘾人士拥有至少10款以上的App, 而微信也只是其中一款,但毫无疑问,这个小绿人辐射范围最广,简直老少皆宜,贫富通吃。微信先是占有了人类的碎片时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我们的大块时间,我们每天要刷20次以上的朋友圈,倘若5分钟/次,相当于100分钟,但这些时间都不容易被察觉,却白白溜走了。这种零碎时间的消耗,比起微商骗钱、朋友圈骗色来说更加可怕,前两种好比军队攻城,哪怕屠城3天之后也会撤离,但微信之于时间的消耗就像是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蜘蛛结网,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而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无法反抗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有53%的社交软件用户承认,闲暇时光里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刷新朋友状态,如果两天之内没有登录就会紧张、焦虑,堪比当众演讲或者结婚的前夜。专家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科技成瘾,现在这样的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8。或许,我们不用太质疑这项研究的真实性,单就自己感受对社交软件依赖程度就大致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正是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害,一些美国志愿者发起了“新德勒运动”旨在帮助人们戒掉“科技瘾”,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中,同时,专家也预测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的一年,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会尝试着丢掉消费电子产品、社交网站以及其他科技产品。显然,这不足以左右科技的进程,反正我的好多同学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微信,一天许多条状态。 我觉得这些社交网络无非是给人找存在感的,发自拍,晒美食,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在社交软件上【印象管理】,就是说,在他人面前有目的性地打造自己的形象,也沉迷于刷着屏幕去看他人【希望你看到的】他的生活。现在的人内心的安全感是越来越缺乏的,甚至都无法做到放下手机去专心体验真实的世界。 他拉近人,在维系联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有时 我并不认为这种仅凭透过社交软件去了解他人 是一种可靠的方式。相反,人们真实地在一起,却又都低头于手机,可以说社交软件从某一方面妨碍了 面对面而可能更可靠地 了解他人的过程。 “你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 “你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 “你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 晚上10点+,手机满屏都是这个提示,手机电量似乎也因为不停地弹幕而下降。 打开锁屏, “你怎么不回我信息?” “xx事做完了赶紧给我发材料” “咦,这个手机一按就关机了?” “才几点,回这么慢还想不想在公司混了?” 公司的信息,客户的信息,家人的信息,朋友的信息,铺天盖地向你袭来,似乎晚回一秒,就是最大的罪过。 都说科学改变生活,让你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再也不用等漫长的邮件,也不用等上班时间的座机通话,而且不会因为私人时间,甚至是深夜时分来个电话叨扰感那么重。 似乎,又快,又人性化。 可是为什么我觉得,好累? 上班手忙脚乱的时候,最怕就是收到来自家里人的微信。也许是长辈们对微信的看法,就像手机一样,用微信沟通,无非就是省了一些电话费。所以,也许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都愿意给你发个微信说说。而你忙不开身的时候,看到小事总会暂时略过。然而接下来就会接到电话 朋友是个互联网人,兼职从事网络主持人工作。有时候晚上8,9点还要加班开一些网络直播。那时候只能片刻不离岗位。而他的家里人不能理解晚上加班,也不能理解直播“脱不开身”这个概念。so,一条条微信弹出来催促他,解决一些并不急迫的事情。 一边看着屏幕弹出来的信息,一边直播着工作。他说,他焦虑万分。 回家休息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够倒头就睡,睡到天明。或者看看喜欢的电影喜欢的书,画画喜欢画的图,累了就放放空。可以不和人说话,有自己的空间。然而,工作不会轻易放过你。特别在微信这样的移动产品出现后,似乎所有的人都默认微信是你身体器官的一部分。假如工作上有任何的疑问和问题,都迫不及待的想从你这里得到答案。 当然,你休息时候在做什么,对方不care,反正他觉得不是直接电话,你大可以不回啊但是,你回的晚或者不回,那也许就是罪过了。 曾经试过一个晚上下班回家,兴致大发,专心致志地画画,画到了深夜。于是倒头就睡了。竟没想起睡前,刷刷手机。结果就出问题了。老板八点多的时候在群里给自己发来信息,问某个项目的事情。没有及时回复。第二天早上9点多,害得上司被老板“指点”了不少:我不要求工作立刻做完,但是我问问题,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能完成,给我个时间点? 其实。那个工作并不紧急。只是老板不会给你打电话追问。只会给你发信息。你不回信息,就跟没有工作敏感度,不尽责一样。 后来的每天晚上,精神紧张地不敢让手机离开自己太久。 真的疲惫。 还有无穷无尽的微信群。就像和菜头说的,建微信群是种瘾。 讨论个小问题,拉个群。做点小活动,拉个群。认识点人脉,拉个群。 手机的微信已然被微信群淹没地负载不堪。可仍然不敢把信息全部清空,生怕退出哪个群,遗漏了哪些重要信息,哪些重要的人脉。 担忧。 手头上正在关注的事情,永远不能聚精会神地一下子做完。好听的叫看微信强迫症,怕miss掉什么重要信息,也想刷刷朋友圈,逃避手头的事情;不好听的叫微信绑架,绑架了你的精神集中力,让你无法完成本来5分钟就可以做完的事情,而是“多线程”地完成多项事情。 最不愿意提起的,还有无穷无尽的朋友圈广告。也许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微信的朋友圈初衷,应该就是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些信息?什么时候,变成一刷下来都是广告了? 公司的活动,公司的广告,代购的信息,各类高大上的看不懂的新闻 对不起,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日常,在哪里了? 我想知道你们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 我想知道你们了去了什么有趣的地方, 我想知道你们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你的生活,你的情绪我都想感受也想参与。 可惜刷下来只有一条条冰冷的广告。 能不能,让我的生活回到从前, 那个车马都很慢的年代, 好吗?47.3%受访者直言微信模糊了工作生活界限实习生 刘蕊 本报记者 王俊秀 中国青年报 老板一句“微信上也可以交流业务”,北京某公司白领魏康就被陆续拽进20多个群。如果领导在群里说点什么,他没看见,那就耽误正事了。更难受的是晚上10点之后,领导还会布置任务。即便在节假日,也有同事在讨论工作。 微信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会有一些烦恼。最近有不少人抱怨,有了微信以后,时时刻刻都被抓着干活,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3%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47.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在北京某电视台工作的刘麦琪一共加入了5个工作群,不同群依据不同的工作项目建立,参与的人员也各有不同。如果项目正在进行中,工作群里就会有很频繁的信息发布。 刘麦琪承认,自己对太多的工作信息感到疲惫。“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下班,经常都半夜了,还要接受工作信息。有时一大清早,睁开眼又是工作上的问题,感觉自己快被工作淹没了。” 她认为,在微信上热衷于谈论工作的,一般是骨干员工,比如领导会利用微信的便捷来分配工作。“正是因为微信便利,不十分严肃,才让微信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迷糊边界。” 成都某外企客户经理蒋乔华已数不清自己加入了多少个微信群。她有3个领导分别开了不同的工作群,而她自己由于负责团队工作,也开设自己的微信群。不夸张的说,微信几乎嵌入了蒋乔华工作生活的各种零碎时间,吃饭的时候会看,等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