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病++机.ppt_第1页
第7章++病++机.ppt_第2页
第7章++病++机.ppt_第3页
第7章++病++机.ppt_第4页
第7章++病++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病机 病机 即疾病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又称为 病理 一 发病原理 一 正气邪气与发病疾病的发生 一方面是由于邪气的侵犯 对机体起破坏作用 另一方面是机体正气的抗邪作用 邪正相搏 若正能胜邪 则不发病 若邪胜正负 则发病 也就是说 正气虚弱和邪气侵犯是发病的两个基本因素 病因 邪气 机体 正气 邪正相搏 正能胜邪 邪胜正负 抗御外邪 消除邪气 不发病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 驱邪 邪气损正 形质损伤 机能失常 发病 正气邪气与发病关系示意图 正气不足 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 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抗邪 邪气伤正 正气强盛 正气虚弱 正虚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 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相关 抗御外邪消除病邪 无力抗邪无力驱邪 不易得病 容易得病 正气强盛 损伤形质扰乱生理功能 使人发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邪气对发病起直接作用 感受邪气的性质与疾病性质有关 感受邪气的强弱与疾病轻重有关 邪气所中的部位与疾病部位有关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 正气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对邪气而言 有抗邪 祛邪的作用 正气强盛 既能抗御邪气的侵袭 又能消除邪气的不利影响 因此不会发生疾病 正气虚弱 既无力抗邪 又无力驱邪 从而人体的形质及功能受到邪气的破坏 于是就发生疾病 在发病中 机体正气虚弱的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 正气虚弱的程度与感邪轻重有关 说明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 邪气侵袭人体 对机体起破坏作用 或损伤形质 或扰乱正常生理功能 使人生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邪气对发病起着直接作用 在发病中 感受邪气的性质与疾病性质有关 感受邪气的强弱与疾病轻重有关 邪气所中的部位与疾病部位有关 说明邪气侵犯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学中的正气与邪气 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来分析 正气属于内因 邪气属于外因 其与病因学中的内因和外因的概念不一样 发病学中的内因 外因 属于哲学上的概念 病因学中的内因 外因 是致病因素 病因 的分类方法 发病 内因 正气 外因 邪气 病因 分类 内因 七情外因 六淫不内外因 饮食 劳逸 外伤等 发病学中与病因学中内因 外因的区别简图 三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邪气侵袭人体 机体正气奋起抗邪 在邪正斗争的过程中 若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若邪胜正负则发病 素问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灵枢 口问 曰 邪之所在 皆为不足 医学真传 原病 曰 脏气不足 病在脏 腑气不足 病在腑 经脉不足 病在经脉 儒门事亲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 曰 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 皆邪气也 医原纪略 曰 邪乘虚入 一分虚则感一分邪以凑之 十分虚则感十分邪 冯氏锦囊秘录 曰 虚为百病之由 正气旺者 虽有强邪 亦不能感 感亦必轻 故多无病 病亦易愈 正气弱者 虽即微邪 亦得易袭 袭则必重 故最多病 病亦难痊 二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是指机体发病后所产生的具有规律性的病理变化 是各种病证病机的基础 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盛衰主要关系到证候的虚实变化与疾病的转归变化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 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唐 王冰注 病机 为病之 机要 曰 得其机要 则动小而功大 用浅而功深也 类经 疾病类 病机 曰 机者 要也 变也 病变所由出也 1 邪正盛衰与证候虚实 1 实证 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比较亢盛 机体正气未衰 尚能积极与病邪抗争 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证候 即为实证 2 虚证 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此时病邪不盛或已祛除 主要是机体正气不足 表现出一系列虚弱 衰退的证候 即为虚证 3 虚实错杂证 在疾病过程中 患者同时具有正虚和邪盛两个方面特点的病理反映 临床表现 既有虚证的症状 又有实证的症状 故为虚实夹杂证 1 邪正盛衰与证候虚实 4 虚实真假证 是疾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现象与疾病本质不相一致的一种病理反映 包括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证 本质 实 有虚的假象 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证 本质 虚 有实的假象 至虚有盛候 5 虚实转化 主要有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两种情况由实转虚 在疾病过程中 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所致 即为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在疾病过程中 由于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所致 即为 因虚而致实 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由于邪正斗争 使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断发生盛衰变化 这种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归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正胜邪退 疾病过程中 机体正气日趋强盛 邪气逐渐衰退 正气能战胜邪气 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至痊愈 2 邪胜正衰 疾病过程中 邪气炽盛 对机体损害加深 正气逐渐衰退 抗病能力日趋低下 邪气独盛 正气衰败 则疾病趋向于恶化至死亡 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3 邪去正虚 邪气被驱除 正气被耗伤 疾病处于恢复状态 4 正虚邪恋 正气大虚 难以恢复 余邪未尽 疾病处于缠绵难愈或后遗状态 5 邪正相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机体正气虽虚不甚 邪气也不太盛 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 邪气亦不能独盛 邪正双方相持不下 使疾病处于慢性迁延状态 古代文献论述 素问 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景岳全书 曰 虚实者 有余 不足也 虚者宜补 实者宜泻 此易知也 而不知实中复有虚 虚中复有实 故每以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 大实之病 反有羸状 此不可不辨也 医宗金鉴 曰 人感受邪气虽一 因其形脏不同 或从虚化 或从实化 二 阴阳失调 机体的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关系 简称为阴阳失调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 阴阳之间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在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 使机体阴阳失调 形成阴阳的偏盛 偏衰等病理变化 1 阴阳偏盛2 阴阳偏衰3 阴阳互损4 阴阳格拒5 阴阳转化6 阴阳亡失 1 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阴邪或阳邪偏盛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1 阴偏盛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 出现阴气偏盛 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实寒证 阴寒内盛 日久则损伤阳气 故阴盛的实寒证 常伴有阳虚的征象 2 阳偏盛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 出现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 或产热过剩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实热证 阳热亢盛 日久则耗伤阴液 故阳盛的实热证 常兼有阴液亏虚的症状 2 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人体阴液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1 阴偏衰 即阴虚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 出现阴液耗损 滋润不足 以及阴不制阳 阳相对亢盛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虚热证 2 阳偏衰 即阳虚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 出现阳气虚损 机能减退 产热不足 以及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虚寒证 3 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 又影响到另一方的不足 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1 阴损及阳 是阴液亏损 影响到阳气的化生不足 继而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 阳损及阴 是阳气虚损 影响到阴液的化生不足 继而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4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 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 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个方面 1 阴盛格阳 是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 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真寒假热证 2 阳盛格阴 是指阳热之邪深伏于里 阳气被遏不得外达 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真热假寒证 5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 是指阴阳失调的病变 在一定条件下 其病理性质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病理过程 包括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两个方面 1 由阴转阳 是指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阴 在一定条件下 病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 转化后的病理性质则属阳 2 由阳转阴 是指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阳 在一定条件下 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 转化后的病理性质则属阴 6 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丧失 而出现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包括亡阴和亡阳两个方面 1 亡阴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机体阴液突然大量丧失 而导致功能严重衰竭 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称为亡阴证 2 亡阳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机体阳气突然大量丧失 而导致功能严重衰竭 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称为亡阳证 古代文献论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素问 调经论 曰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景岳全书 传忠录 曰 寒热有真假者 阴证似阳 阳证似阴也 盖阴极反能躁热 乃内寒而外热 即真寒假热也 阳极反能寒厥 乃内热而外寒 即真热假寒也 假热者 水极似火也 此皆阴盛格阳 即非热也 假寒者 火极似水也 此阳极似阴 即非寒也 医学正传 曰 假热者 水极似火 阴证似阳也 外虽热而内则寒 所谓寒极反兼热化 亦曰阴盛格阳也 假寒者 火极似水 阳证似阴也 外虽寒而内热 所谓热极反兼寒化 亦曰阳盛格阴也 三 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 是指气与血的不足 以及运行障碍 而导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1 气的失常2 血的失常3 气血失调 1 气的失常 气虚 即气不足 而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 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 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的一类病理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气滞 即气机郁滞 是气的流通不畅 或郁滞不散 而导致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气逆 是气机升多降少而导致肺气 胃气 肝气等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陷 是气的上升力量不足 而导致脾的升清不足 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闭 是气郁太过 出入运动障碍 而郁于心肺 闭塞清窍或气道的病理状态 气脱 是气不内守 大量外脱 而导致全身严重气虚 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气不足 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 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脱 气不内守 大量外脱 导致全身严重气虚 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陷 气的上升力量不足 而致升清 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逆 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 或郁而不散 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 气闭 气的出入运动障碍 郁于心肺 闭塞清窍或气道的病理状态 2 血的失常 1 血虚 即血不足 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 而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2 血瘀 是血液运行迟缓或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 3 血热 是血分有热 引起血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4 出血 是血液不循脉道运行 而流出脉管之外的病变 血的失常 血虚 出血 血瘀 血热 血液不足 营养滋润功能减退 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失气血失常养的病理状态 血液不循脉道 流出脉外的病变 血分有热 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血液运行迟缓或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 3 气血失调 1 气病影响到血病包括 气虚不能生血而引起血虚 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而引起血瘀 气滞使血行受阻而引起血瘀 气虚不能摄血而引起出血 气逆使血随气逆而引起出血等病变 2 血病影响到气病包括 血虚不能生气而导致气虚 血脱使气随血脱而导致气散 血瘀使气行受阻而导致气滞等病变 气血失调 气病影响血病 血病影响气病 气虛血虚 气不生血 气虛出血 气不摄血 气逆出血 血随气逆 血瘀气滞 气行受阻 血虛气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