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doc_第1页
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更新日期:2011-05-16 点击: 赵松峰张月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笔者临床上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31例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31例均来自门诊,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2650岁者23例,50岁以上者8例,最大者61例,最小者26岁;病程5 a以下者6例,610 a者21例,11 a以上者4例。 诊断依据:31例病人均有上腹部胀痛或隐痛,进食后胀痛加剧,伴纳呆,嗳气,恶心;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2治疗方法 2.1四逆散加味。药物组成:柴胡12 g,枳壳10 g,白芍20 g,陈皮10 g,川芎10 g,乌梅12 g,甘草3 g。肝阳化热者加栀子、蒲公英;胃阴不足者加石斛、百合;疼痛日久者加乳香、没药;气滞较重者加用三棱、莪术;湿重者加黄连、黄芩。 2.2用法:1剂/d,水煎2次,共取汁500 ml,分2次服。1个月1疗程,共需23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检查粘膜无明显异常为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检查示胃粘膜较前明显好转为显效;自觉症状好转,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示胃粘膜有所好转为有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如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31例中治愈9例(29%),显效14例(45%),有效6例(19%),无效2例(6.4%)。 4典型病例 孙某,男,34岁,初诊日期96-07-21。以反复发作性上腹胀痛5 a就诊,疼痛以食后及情绪不佳时明显,伴嗳气、恶心。曾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胃必治等药物,效果不佳,故来求治。行纤维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螺杆菌试验(+)。查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细。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上方加用黄芩12 g,黄连12 g。连取3剂症状减轻,但仍胀满,加用三棱12 g,莪术12 g,连服20剂症状消失,3个月后复查胃镜胃粘膜无明显异常,螺杆菌试验()。 5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在临床上所见胃脘痛者很多与郁怒等情绪有关,或因其起病,或因其而加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痛胃脘当心而痛。”即指出了胃脘痛之重要病机之一:肝郁气滞引起胃失和降。叶天士亦云“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更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而气血调畅依赖肝之疏泄;同时,食积,火郁、湿滞、阴伤所致胃之壅滞亦可影响肝之疏泄,二者相互影响。笔者采用四逆散加味治之,用其柴胡之升,枳壳之降,一升一降疏肝和胃;白芍柔肝和胃,陈皮、川芎理气和血,使结聚之气得散;乌梅、甘草补胃阴之不足;另可随证加用栀子、蒲公英以泻肝热;石斛、百合润胃;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三棱、莪术理气消滞;黄连、黄芩清泄胃中湿热,恢复胃之受纳功能。另据报道,现代医学已证明黄芩、黄连、乌梅有杀灭螺杆菌的作用。 笔者通过实践,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