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绪论微生物分类学 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分类 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命名 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鉴定 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分类单元 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种 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属 g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居群 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亚种 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变种 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新种 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型 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菌株 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菌型 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菌群 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俗名common name 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学名 scientific name 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称为学名,用以确保生物名词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双名法 binominal nomenclature 双名法指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第一个词为属名,首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名加词,常用形容词(要于属名性别一致),也可以用人名、地名、病名或其他名词(名词用主格或所属格形式),种名加词首字母不大写。三名法 trinominal nomenclature 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拼写,即由属名、种名加词和亚种名加词构成。例如: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 subsp. Xylosoxydans(反硝化产碱杆菌氧化木糖亚种)。属名 generic name 是一个表示微生物主要特征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其词源可来自拉丁词、希腊词或其它拉丁化的外来词,也有以组合的方式拼成。种名加词, 种加词 specific epithet 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次要特征。其词源由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字首一律小写。可由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如果是形容词,要求其行与属名一致,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属名与种的加词均为阳性词。系统发育树, 系统树 phylogenetic tree 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形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枝的图形被称为系统发育树,简称系统树。分子系统树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数称为分子系统树。结 node 在系统发育数的图形中,分枝的末端和分枝的连接点称为结,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无根树 unrooted tree 是系统发育树的一种形式,只是简单表示生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不反映进化途径。有根树 rooted tree 是系统发育树的一种形式,不仅表示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疏,而且反映出它们有共同的起源及进化方向。最节省分析法, 简约法 parsimony analysis 它是计算机分析系统发育相关性构建系统树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推断谱系的原则是:在所有可能的谱系关系中,涉及进化改变的序列特征数最少的谱系是最可信的。域 Domain 是一个比界(Kingdom)更高的界级分类单元,过去曾称原界(Urkingdom)。三域学说 Three Domain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CRWoose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它生物进行16S和18S rRNA寡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三域Three Domains 三域指的是细菌域(Bacteria,以前称“真细菌域”Eu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以前称“古细菌域”Archae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 模式(或典型)菌株 type strain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种和亚种所指定的称为模式(或典型)菌株。模式种 type species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亚属和属所指定的称为模式种。模式属 type genus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所指定的称为模式属。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从1984年至1989年分四卷出版了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一卷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第二卷包括革兰氏阳性细菌,第三卷包括一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古生菌和蓝细菌,第四卷包放线菌。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最初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D. Bergey)(1860-1937)及其同事为细菌的鉴定而编写的,名为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该书自1923年问世以来,以进行过8次修订,现已发行第九版。DNA-DNA同源性 DNA-DNA homology 通常以同源%表示,代表整个基因组中DNA碱基序列相似性的平均值。各菌株DNA的同源性在70%以上属于种的水平,即属于同一个种。在20-70%之间则属于一个属内不同的种。DNA-rRNA同源性 DNA-rRNA homology 用来确定种以上或更高层次分类单元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G+C)mol% 值 guanine plus cytosine base mole percent 它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即(G+C)mol%= G+C/A+T+G+C100%热变性温度或熔解温度 Tm melting temperature DNA的热变性过程(即增色效应的出现)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紫外吸收增加的中点值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热变性温度或熔解温度。核酸分子杂交法 hybridization of nucleic acids 按碱基的互补配对原理,用人工方法对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进行复性,以构建新的杂合双链核酸的技术,称为核酸分子杂交法。此法可用于DNA-DNA、DNA-rRNA和rRNA-rRNA分子间的杂交。核酸分子杂交法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核酸探针 nucleic acids probe 指能识别特异核苷酸序列的、带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分子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rRNA oligonucleotide catalog analysis 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寡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程度,以确定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谱系的方法。遗传特征分类法 genetic taxonomy 指根据核酸分析得到的遗传相关性所做的分类。它是一种最客观和可信度最高的分类方法。化学分类法 chemotaxonomy 是应用电泳、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技术来分析比较不同微生物细胞组分、代谢产物的组成等而进行分类的方法。数值分类法 numerical taxonomy 是根据数值分析,借助计算机将拟分类的微生物按其性状的相似程度归类的方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提取不同微生物菌种的总DNA,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比较酶切片段的长度和多样性。由于亲缘关系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其DNA的核苷酸序列不同,存在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也不同,所以被切成不同数目和长度的DNA片段,比较这些片段的酶切图谱即可判断微生物之间彼此的亲缘关系。核酸分型 ribotyping methods 是将复杂的DNA酶切片段转移到膜上,和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比较杂交片段。随机扩增多肽性DNA random amplified DNA, RAPD 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运用任意序列的上百种非特异引物,在非严格条件下进行PCR扩增,由于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与同一组引物相匹配的碱基序列的空间位置和数目可能不同,所以扩增产物的大小和数量也有可能不同。通过凝胶电泳比较这些差异即可分析两个或多个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pulsed fir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可以在琼脂糖凝胶中分离完整酵母菌染色体或染色体DNA大片段,从而估测酵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其大小。16SrRNA寡核苷酸分类目录 16SrRNA oligonucleotide catalog 即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现在被共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合适方法。SAB相关系数associated coefficient SAB=2NAB/NA+NB式中NAB是A、B两被测菌株所共有的“单词“中的”字母“数,而NA和NB则是两个菌株分别具有的“单词“中的”字母“数。根据SAB值进行数值分析后,就可推知其间的亲缘关系。Ssm 简单匹配相关系数, simple matching coefficient Ssm是数值分类法中计算两菌株间的相关系数的一种计算方式。SSM=a+d/a+b+c+d,式中a为两菌株均呈正反应的性状数,b为菌株甲呈正反应而乙呈负反应的性状数,c为菌株甲呈负反应而乙呈正反应的性状数,d为两菌株均呈负反应的性状数。从式中可知Ssm值既包含正反应性状,也包含负反应性状。Sj Jaccard 相关系数, Jaccards coefficient Sj是数值分类法中计算两菌株间的相关系数的一种计算方式。Sj=a/a+b+c,式中a为两菌株均呈正反应的性状数,b为菌株甲呈正反应而乙呈负反应的性状数,c为菌株甲呈负反应而乙呈正反应的性状数。从式中可知Sj值仅包含正反应性状,而不包含负反应性状。操作分类单位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UT 分类单位可能是菌株、种或属,统称每个分类单位为一个操作分类单位。很多场合下,OUT是指菌株。标准菌株:指能代表某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决定细菌的命名.国际系统菌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IJSB):发表新细菌命名提案.一. 原核微生物原核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2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细菌(bacteria):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球菌:一类球形或近球形的细菌。不同种的球菌大小变化很大。细胞分裂后或单个,或成对,或四联,或成链,或成簇状。放线菌:(actionomycetes)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G-细菌: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G+细菌: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3 部分组成。假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的,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3个L 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1 个氨基酸组成。核糖体(Ribosom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每个细菌约有1万个70S的核糖体。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能复制,表现或不表现一定的性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存,能在细胞之间传递,是很好的基因载体。常见的质粒有:F因子、R因子、细菌素因子等。附加体:附着在染色体上的质粒称附加体。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核酸(Nucleic 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缼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 L型细菌和支原体。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生物所没有的 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周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其中存在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内含物:细菌细胞质中有许多贮藏成分,有些贮藏成分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得见的颗粒,通常称为内含物。异染粒: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最初在迂回螺菌中发现,并能用美篮或甲苯胺蓝染成紫色。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以及降低细胞渗透压等作用。还可用于鉴定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硫粒:有些硫细菌能氧化H2S为硫,获得能量,并贮藏硫形成硫粒。当外界硫缺乏时,将硫进一步氧化获得能量。是硫素和能源的贮藏物。羧酶体(carboxysome)又称羧化体,是存在也一些自养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其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约10nm,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 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磁小体(megnetosome趋磁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大小均匀、数目不等的Fe3O4颗粒,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糖蛋白膜包裹,无毒,具有导向功能。趋磁细菌还有一定的适用作磁性定向药物和抗体,以及制造生物传感器。气泡:在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的细胞内常含有为数众多的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称为气泡。气囊壁为蛋白质。能使细菌具有浮力,以利于细菌在适宜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的环境中生活。二. 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原生动物(protozoa):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菌丝(hypha):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有隔菌丝(Septa hypha):真菌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由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一至多个核。隔膜上有单孔或多孔,细胞质和细胞核可自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相同叫有隔菌丝。无隔菌丝(Non-septa 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 Z型菌丝(Z-hypha):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出芽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吸器(吸胞)(Haustorium): 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菌环(菌套annulus): 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叫菌环(菌套)。菌网(macterial net): 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形似根状结构物)菌丝束(hyphal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真菌鞭毛(cilium):是单独的细胞器,不是孢子体躯的延伸,它来源于中心粒系统,由9+2根微管(31根亚纤丝)组成结构物。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食用菌(edible mushrooms):指真菌中有肥大肉质和胶质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可以供人类吃食的大型的丝状真菌。毒伞菌(poisonous mushrooms):能产生毒素的大型的丝状真菌。营养体(nutrition body):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无性孢子(asexualspore): 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孢子。有性孢子(sexualspore): 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节孢子: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其菌丝顶端停止生长后,产生许多横隔膜,这些隔膜处断裂开后便形成一节一节的细胞,这些节状细胞即为节孢子。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是某些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由鞭毛菌同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孢子囊:一些真菌进行无性繁殖时,在菌丝分枝的顶端形成膨大的囊状结构体,其中原生质经分割后形成内生的无性孢子。卵孢子(oospore):是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孢子,由异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原配子囊:接合菌相接近的+、两种菌丝各自向对方生出极短的侧枝叫原配子囊。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接合作用(Conjugation):一种配偶暂时融合的交配过程;尤其见于单细胞有机体。担子果或子实体(sporophore):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匍匐丝(又叫蔓丝):根霉菌体有一部分呈弧形,在培养基表面水平生长,根霉的气生性强,大部分菌丝上匍匐于营养基质表面的气生菌丝。(联结假根之间的菌丝)假根(pesudorhiza):匍匐菌丝在接触培养基处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的菌丝。同宗结合(homothallic):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异宗结合(heterothallic):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性亲和方式。子囊子实层(ascusic hymenium):子囊排列的层叫子囊子实层,子实层除子囊外,还有则丝、不育丝。子实层(hymenium):子囊着生在一个盘状开口的子囊果内。子实体(Fruiting body):一种特化的产生孢子的器官。(真菌的产孢结构)子囊(Ascus):子囊类特征的囊状结构,里面产生子囊孢子。(一种囊状产孢结构,球形、棒形成圆筒形)子囊壳(Perithecium):球形、圆筒形或卵形的子囊果,它通常在顶部开一条裂缝或小孔。子囊果(ascocarp):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闭囊壳(子囊球cleistothecium):子囊被包在一个球形无孔的子囊果中。子囊盘(apothecium):呈盘状、碗状成漏斗状,顶部敞开的叫子囊盘。假囊壳(pseudothecium):子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座瓶状、盾状或船状等,子座内有1至多个子囊腔,有或无孔口。子囊腔(locule): 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腔。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担子果或子实体(basidiocarps):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生活史:微生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初生菌丝(一生菌丝):是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倍体的菌丝。次生菌丝(二生菌丝):是由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而不进行核配的双核菌丝。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特殊的一些双核组织菌丝,常集结成特殊的形状的子实体即蕈子菌托(teleoblem):包在担子果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的膜状物。(子实体幼小期包有一层外膜,当菌柄伸长时,外膜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菌环(annulus):围绕菌柄的一个环状物。菌柄(stipe):伞菌子实体的柄。位于菌盖下面,有正中生、侧生、偏生。菌盖(cap):子实体的帽状部分。位于菌柄上方。菌褶(gill):菌盖下方与菌肉相连的部分, 菌褶似刀片呈辐射状排列。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菌丝体的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dium)分生孢子梗以聚生的着生形式聚集成垫状的短梗形式,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座的结构束丝:以聚生的着生形式形成一束排列较紧密的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半知菌形成盘状的孢子果。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半知菌形成球状的孢子果。酵母菌(yeast):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的不具典型菌丝体特征的一类真菌) 二型现象(dimorphism):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细胞菌体,另一条件下则形成菌丝体。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出芽(Budding):酵母无性生殖的典型形式,在此过程中多亲代细胞长出一个新的细胞。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一些真菌(黄曲霉)品系产生的毒素;一种致癌物。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的共生联系。游动孢子(Zoospore):某些微生物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孢子囊内具有鞭毛能游动的一种孢子。藻菌植物(Thallophyte): 不具真正的茎、根或叶的植物;包括藻类和真菌。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某些真菌(如根霉)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有鞭毛,不能游动的一种内生无性孢子。9+2型鞭毛: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为鞭毛。它由基体、过渡区和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的横切面的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鞭毛(Flagellum): 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由营养体细胞的分裂或营养体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同种新个体的过程。吸器:专性寄生真菌常从菌丝上长出旁枝,侵入寄主体细胞内吸收养料,这种吸收营养的细胞结构叫吸器。囊轴:毛霉、根霉等真菌中由孢子囊梗突入孢子囊内延伸的部分。真菌子实体:由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组成的产生真菌孢子的组织体一般统称子实体。卵孢子:在鞭毛菌亚门真菌中,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即雄器和藏卵器结合后发育形成的有性孢子过程赤霉素:由串珠镰刀菌(或叫稻恶病菌或叫藤仓赤霉菌)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生长激素,主要能促进植物茎叶快速生长,打破休眠期,促进种子发芽,植株开花结果,诱发无籽果实的形成等。半知菌:一些真菌个体发育时没有或没有被发现有性阶段,只有无性阶段,对这类真菌,人类只了解其生活史中的一半,故叫半知菌。核配:两个单倍体性细胞经质配后细胞核融合,产生出二倍体核的过程。质配:真菌在有性生殖中,两个单倍体的性细胞相接触,它们的细胞质及内含物融合在一起,但两个性细胞核并不融合,两个核的染色体都是单倍体。鞭毛菌:菌丝无隔,孢子具有鞭毛,能游动的水生真菌。配子:某些真菌进行有性生殖时分化出来的性细胞,在真菌有性生殖中,雌雄配子结合为合子。蘑菇圈:一般指生长在草原地面上的一圈蘑菇,代表着担子菌菌丝体生长的周缘部分。红色面包霉:脉孢菌真菌的分生孢子能耐高温,在面包制做中经常污染面包,在面包表面生长出桔红色的菌落,造成面包的红霉病,又叫红色面包霉。真菌生活史:真菌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其染色体行为由单倍体到双倍体再回到单倍体的过程。.桶状分隔(复式隔): 在大多数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中,细胞节间的横隔膜上具有一个中央孔口,孔口周围是分隔壁的桶状膨大,两侧各覆以一个穿孔的膜,为分隔孔盖。转主寄生:某些寄生真菌,在完成生活史时,必须有两个不同的寄主。三. 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和亚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病毒;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病毒粒子(病毒个体virus particle):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拟病毒: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包涵体:病毒感染寄主细胞后,所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二十面体(Icosahedron):许多病毒粒子的几何形状;二十个三角面和二十个角。 干扰素(Ioterferon):动物组织产生的抗病毒物质。核壳体(核衣壳):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 衣壳粒(capsomer):衣壳单个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衣壳(capsid symmetry):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外壳。 封套(envelope):一般由含有类脂或脂蛋白质组成的包围着病毒核壳体的包膜。 专性寄生:寄生的一种类型,只能依赖活的寄主生存,脱离寄主不能生活和繁殖)。 噬菌体(bacteriumphage):是微生物病毒,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 敏感性细菌(sensitized bacterium):被裂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感病(infection disease):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 侵染力(infestation):病原微生物克服寄主防御能力,侵入体内得以生长、繁殖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性能。 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溶菌现象:液体培养时细菌被噬菌体裂解,液体由混浊变清的现象。 病斑,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会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类似细菌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病原(pathogenium):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 抗原性:能与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性质。 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又称类菌原质,它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具有多型性,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200-300nm,没有细胞壁。 螺原体(Spiroplasma):呈螺旋丝状,长325um, 直径在100-200nm,高度变态。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噬菌体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空斑,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称为空斑。枯斑,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叶片上出现的一个个坏死的病灶,称为枯斑核酸正链,将碱基序列与mRNA一致的核酸单链定位正链,将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的核酸单链定位负链多角体,昆虫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称多角体四.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微生物细胞干重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称为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的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生长因子:微生物的生长所必须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接种(Inoculation):人为地把微生物或物质引进体内或培养基。 接种物(Inoculum):含有微生物的材料,用于接种。 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C/N,碳氮比指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比值,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二次生长现象:不同的微生物或同一种微生物对不同物质的利用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物质可直接被利用(例如葡萄糖或NH4+等);有的需要经过一定的适应期后才能获得利用能力(例如乳糖或NO3-等)。前者通常称为速效碳源(或氮源),后者称为迟效碳源(或氮源)。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兼养型生物:兼有自养和异养代谢过程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碳源。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photoautotroph)能以CO2为主要唯一或主要碳源; 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 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异养型,photoheterotroph)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这类微生物能利用有机物迅速繁殖,常用于污水处理。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chemoautotroph)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2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可在完全无机及无光的环境中生长。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参与地球物质循环。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chemoheterotroph) 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有机物通常既是碳源也是能源!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几乎全部的真菌都是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所有致病微生物均为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腐生型(metatrophy):可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作为碳源;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透过屏障: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透过酶:一种由墨膜结合载体蛋白或由两种以上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能帮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同向运输: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同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逆向运输: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反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单向运输:在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某种物质单独通过某一载体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Na+,K+-ATP酶:存在于原生质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利用ATP的能量将胞内Na+“泵”出胞外,而将胞外K+“泵”入胞内,也称Na+,K+-泵。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物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膜蛋白复合体,需要一种膜外底物结合蛋白来行使功能,简称ABC转运蛋白。膜泡运输: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如变形虫)中的一种通过胞吞作用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胞吞作用: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的过程。胞饮作用: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的胞吞作用吞噬作用: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的胞吞作用。铁载体:微生物细胞向胞外分泌的一种能络合Fe3+的小分子化合物,铁-铁载体复合物通过ABC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迟效碳源,速效碳源,在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然后利用半乳糖,前者称为大肠杆菌的速效碳源,后者称为迟效碳源。纯培养,把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群体中将其分离出来的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的纯培养五. 微生物的代谢单细胞蛋白(SCP)通过细菌、酵母、丝状真菌和小球藻等单细胞或丝状生物的发酵生产的蛋白质。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与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其中,分解代谢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或还原力(或称还原当量,以H表示)的作用;合成代谢则与分解代谢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与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大分子的过程。产能代谢: .微生物通过呼吸或发酵作用分解基质产生能量的过程。.耗能代谢: 微生物在合成细胞大分子化合物时消耗能量ATP的过程。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呼吸作用(respiration)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链(respa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或其它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硫呼吸(sulphur respiration):以无机硫作为呼吸链的最终受氢体并产生H2S的生物氧化作用。能进行硫呼吸的都是一些兼性或专性厌氧菌。铁呼吸(iron respiration):在某些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包括化能异养细菌、化能自养细菌和某些真菌)中发现,其呼吸链末端的受氢体是Fe3+。碳酸盐呼吸(carbonate respiration) :是一类以CO或重碳酸盐作为呼吸链末端氢受体的无氧呼吸。根据其还原产物的不同而分为两类:其一,是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碳酸盐呼吸;其二,是产乙酸细菌产生乙酸的碳酸盐呼吸。它们都是一些专性厌氧菌。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以往都是把琥珀酸的形成看作是微生物所产生的一般中间物,可是在延胡索酸呼吸中,琥珀酸却是默算氢受体延胡索酸的还原产物。它们都是一些兼性厌氧菌。硫酸盐呼吸(sulfate respiration):是一类称作硫酸盐还原细菌(或反硫化细菌)的严格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获取能量的方式,其特点是底物脱氢后,经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末端氢受体硫酸受氢,在递氢过程中与氧化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获得ATP。硫酸盐呼吸的最终还原产物是H2S。巴斯特效应:酵母菌的乙醇发酵是一种厌氧发酵,如将发酵条件改变成好氧条件,酒精发酵和糖酵解受抑制的现象,因为该理论是由巴斯德提出的,故而得名。但当重新回到厌氧条件时,葡萄糖的分解速度增加,并伴随大量的乙醇产生。自养微生物:按其最初能源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能对无机物进行氧化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即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另一类是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作光能自养微生物。乳酸发酵,乳酸细菌能利用葡萄糖及其他相应的可发酵的糖产生乳酸,称为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homolactic fermentation):丙酮酸是EMP途径的关键产物,由它出发,在不同微生物中可进入不同发酵途径进行的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 fermentation):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一种存在于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光反应中心的叶绿素通过吸收光而逐出电子使自己处于氧化状态,逐出的电子通过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泛醌,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的传递,又返回叶绿素,从而使叶绿素分子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产生ATP,由于在这种光合磷酸化里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的传递后又回到了叶绿素分子本身,故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具有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真细菌中的光合细菌,均是厌氧菌,分类上在红螺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这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 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II(PS II)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 I,期间生成ATP。特 点:电子的传递途径属非循环式的;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两个光合系统,其中的PS(含叶绿素a)可以利用红光, PS(含叶绿素b)可利用蓝光;反应中同时有ATP(产自PS)、还原力H(产自PS)和O2(产自PS)产生;还原力NADPH2中的H是来自H2O分子光解后的H+和e-。细菌酒精度发酵(bacterial alcohic fermentation)运动发酵单胞菌等少数好氧细菌利用途径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经过脱羧形成乙醛后,被还原为乙醇的过程,成为酒精发酵。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电子传递磷酸化: 基质被氧化时脱下的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给电子受体过程中发生磷酸化作用生成ATP的过程,一般常将电子传递磷酸化就叫做氧化磷酸化。糖酵解: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