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doc_第1页
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doc_第2页
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doc_第3页
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在论语中有关于仁和礼的关系的经典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就是说,人的视、听、言、动如果合乎礼,那就是做到了仁。居处、执事、待人接物都要合乎礼,这也是为仁的基本要求。在孔子那里,仁、礼是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以仁为价值依据,仁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必须以仁为本,礼若无仁为其根本,则礼将不成其为礼。孔子指出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 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离开了仁爱之心,礼就会成为单纯的钟鼓、玉帛之类的虚文。所以,杨伯峻先生说: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其本质。其本质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没有真的礼乐。春秋以及春秋以上的时代,没有仁的礼乐,不过徒然有其仪节和器物罢了。 可见,继周公之后,孔子在礼的观念上的最大突破,就是为礼找到了一个内在的依据-仁。孔子强调仁,其实还是要维护礼。面对礼坏乐崩,他要为礼寻找一个内在价值依据,这个依据不能是鬼神,不能是天命,孔子认为,这个依据只能是仁。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治主义思想,但又在德治的思想上进行了损益,弥补了春秋以来德治思想维系社会人心作用的不足,援仁入礼,用仁来深化德的内涵,充实礼乐文化。孔子认识到周礼不可完全照搬照用,必须有所损益变革。孔子对周礼在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变革,从人性、人伦自身及宗法制存在的根基上来说明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必然性,因此,只有回归到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自然情感中,回归到以血缘关系为最基础、最质朴的亲情关系中,以寻找潜存于人类原始基因中的道德因子,从人性内部深处挖掘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作为解决所有矛盾冲突的唯一办法,这就是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新的诠释方法。由此可见,孔子礼学的最伟大创新和最重大转折之处就在于他对周礼进行损益变革的过程中,在不损害礼传统基本精神价值的基础上从礼内部对礼的内容进行新的损益和改造,将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仁,赋予灌输于传统的礼文化之中,使之具有全新的价值内涵。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点,采取我注六经的诠释方法,把仁的思想大量补充到传统的礼思想中,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礼,时为大 的发展品格。孔子通过对殷周以来的礼制思想进行根本性的诠释与改造,为传统礼制思想寻找到了内在的价值依据,由于孔子援仁入礼、纳仁入礼、以仁释礼,使礼具有了内在的价值依据,使礼的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而使之建立在仁的价值基础上。仁-礼思想从而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思想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最基本的伦理政治架构模式,进而构成了中国的伦理观、政治观和世界观三者合一而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对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仁、礼的阐释构成了孔子之后政治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可见,孔子之礼已不是西周之礼的简单翻版,它与西周之礼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孔子把仁引入了礼,原先单纯为贵族统治集团服务的西周之礼演变为维护社会等级结构和形式的政治制度,使礼的内涵大大丰富。在孔子看来,礼是使社会保持等级关系的最理想工具,孔子之礼已经演变为一种可以在社会各阶层普遍适用的政治制度,礼于是具有了经天纬地、规范社会与人生的权能及凸现了其治国安邦的方略及政治教化的功能。按照孔子的思想逻辑,由于礼所构建的等级社会深深植根于血缘关系的人性和仁爱上,若能发明、唤醒深植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善的人性和仁爱意识,使之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自觉意识,就能够做到人人各安其职、各守其位、各奉其业、各遵其道,使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只要社会每个成员都能恪守礼的规定,对不符合礼的行为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只有这样,整个社会便可处在贵贱有等、上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