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他的思想.ppt_第1页
老子和他的思想.ppt_第2页
老子和他的思想.ppt_第3页
老子和他的思想.ppt_第4页
老子和他的思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和他的思想 ThePhilosophyofLaotzi 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 一 老子与道家 老子其人老子其事老子其书老子与道家 1 老子其人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伯阳 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莱子说太史儋说隐君子说 2 老子其事 孔子问礼老子出关 孔子问礼 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 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 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 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 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 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 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 陈鼓应 老学先于孔学 对老子其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 地点和内容 对 老子 论语 成书的时间 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 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 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 老子出关 鲁迅 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 为了出关 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 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 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 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 所以非常优待 3 老子其书 马王堆帛书残叶 学者论争 老子的时代问题 1 以胡适 唐兰为代表的 早出论 认为 老子 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 老子 成书于孔子之前 是老聃的著作 2 一派以梁启超 钱穆 冯友兰为代表的 晚出论 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 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 有人认为 老子 成书于战国中期 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 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 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 但是 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 老于 成书远在孔子之后 4 老子与道家 老子与庄子老子在各个时期的学术地位 老子与道教道教中的老子 二 天道与道 1 一些对 道 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14章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恍忽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14章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 好像 似 的字眼 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宗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 一 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 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 自然 原则 或 无为 原则 这样的 一 也就成为 道 的同义语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正 39章 一 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老子这里讲 道生一 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 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 然后分化为天 地 阴 阳 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 阴 阳 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之为 帛书 老子 甲 乙本均无 为 字 物 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忽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 这里说 道 是一种恍忽不定 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 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 好像有某种形象 又好像有某种实物 在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 而且还很实在 但是 这一切都是 道 恍忽幽深的情况 2 天道道可道 非常道 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 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 所以说 有名 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 道 那里产生出来的 道是无形无体的 没法用名称来表达 所以说 无名 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 无 或 道 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 万物的老根 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 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 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HaveABreak 三 反与弱 1 反者道之动 1 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 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2章 2 对立的一面 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41章 大成若缺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45章 3 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58章 4 反 思想的不足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 自然而然的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36章 2 弱者道之用 1 刚强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 与生长发展相关联 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 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强梁者不得其死 42章 不可长保 9章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76章 2 柔弱与刚强柔弱胜刚强 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78章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76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43章 3 弱道 上善若水骨弱筋柔而握固 55章 守柔曰强 52章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10章 四 无为与自然 1 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 有为 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 只顾自己享受 穿好的 吃好的 搜括大量财货 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 土地荒芜 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第75章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第53章 2 不妄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 少一点作为 对人民听其自然 这样做 统治才能巩固 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六十五章 3 无为而无不为遵守 自然 的法则 在处己 待人 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 循道而行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3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25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 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第49章 五 儒家价值的批评 1 对仁义礼智的批评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18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19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38章 2 对儒家社会结构的批评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