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共7页,27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二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由此可知A. 汉代庄园本质是一种地方割据B. 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C. 均田制下农耕生产水平有进步D.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很发达【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割据”,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均田制是国有土地制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不是小农经济,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能治田”“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 “闭门成市”“资至百万”,结合所学汉朝庄园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2.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B【解析】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下列各项能够体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特征的是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开始出现手工业中心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农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故符合;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达,如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但手工业中心在明清之前就出现了,排除;明清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符合;明清时期,我国江南某些地域某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故符合。故排除BCD,选A。4.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5.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A. 源于价格革命B. 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 引发商业革命D. 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价格革命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述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D项抑制商品经济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6.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A. 注重资本原始积累B. 位于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C.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D. 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最终导致了英国商业的大幅度地增长。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材料表述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优越的地理环境不是英国所特有的,排除;C项19世纪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7.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年代全国总人口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1520年24012.55.25%1600年41133.5(伦敦22万人)8.25%(伦敦占有5%)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A. 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B. 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C. 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D. 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1600年英国早期城市化城市总人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中伦敦占有5,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故C选项正确。伦敦作为政治中心明显城市化速度要快些但是并没有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故A错误。从表格中的城市总人口看,1520-1600年城市人口增长了将近两倍,并非缓慢增长故B选项错误。自由主义的思想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的,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故D选项错误8.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数目由180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A.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B. 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C.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D. 率先应用于新兴的棉纺织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排除;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题无关,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判断出是垄断组织,结合垄断组织的影响解答即可。9.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主要因为A. 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B. 欧洲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C. 清王朝统治困难重重D.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朝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来看,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禁止到后来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清政府统治出现困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松对民族工业限制。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出实业救国思想,排除;B项欧洲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并不是中国在19世纪末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原因,排除;D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经被镇压,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10.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B. 洋布已完全失去中国市场C.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抵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可以看出中国开始进口棉纱,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叙述中国进口洋纱,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排除;B项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材料叙述手工土布,这与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叙述,正确分析选项得出答案,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11.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分。根据所学判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哪种经济成分。在1840年的时候力量最大,所以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所以是外商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所以是官僚资本主义。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迁都重庆,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内迁,并且受到官僚资本的压榨。材料中“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句话正是上述现象的真实写照。所以“火柴大王”指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重庆“大老板”指官僚资本主义。所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或,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12.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有限B. 经济发展战略符合国情C. 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是我国经济恢复阶段,农业所占比重较多;1953年到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发展工业,因此农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材料中数据能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特征,符合我国的国情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自1953年开始,不能反映材料所有阶段,排除;C项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项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国民经济恢复和计划经济建设时期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极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A.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 “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 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月,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符合“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的限定条件,正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于1984年,与材料的时间信息“1992年”不符,排除A;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广东无关,且1990年浦东已经开放,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布于1992年10月,与材料“第一个绿灯信号”的要求不符,排除D。14.1979年,东莞乃至广东迎来新一轮逃港高潮。据统计,1979年1-5月份,广东全省共发生偷渡外逃9万多人,逃出2.9万多人,发生人数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62年。这一现象导致了A.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B. 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C. 深训经济特区创办D. 中英两国外交关系的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逃港这一现象促使政府決心搞活广东经济,将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故C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是在1984年,时间不符,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逃港这一现象促使政府決心搞活广东经济,将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并没有导致中英关系恶化,故D错误。15.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1933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据此可知当时A. 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B. 电子产品不受经济危机影响C. 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D. 经济复苏促使民众热衷消费【答案】A【解析】【详解】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收音机销售量暴涨,不能得出电子产品都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故B项错误;1929-1933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故C项错误;1929-1933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经济复苏”表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91933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联系所学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分析解答。16.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以雷霆手段博得了社会舆论好评,连摩根家族也承认:整个国家都充满了对罗斯福总统的崇拜,他就任总统一个星期的成就简直匪夷所思,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过程。这主要因为罗斯福总统A. 才敢卓越的人格魅力B. 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C. 整顿财政金融树信心D. 加强工业复兴显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博得了社会舆论好评”“就任总统一个星期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述的是罗斯福上台后的第一项整顿金融的措施,树立了新政的信心。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工业复兴法不是罗斯福刚上台就采取的措施,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17.对下图美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A. 19501955年增长率下降是因为第三世界的兴起B. 19551965年增长率上升是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C. 19751982年低谷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D. 20世纪90年代持续地增长是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三世界的兴起与美国1950-1955年经济增长率下降无关,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的起止时间为1950年1953年,所以1955-1965年增长率上升与朝鲜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1975-1982年低谷是因为1973年经济“滞涨”现象的出现,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阶经济持续地增长是受益于知识经济,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故D项正确。18.1921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A. 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 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C. 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故B正确;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胜利,故A错误;当时苏俄尚未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C错误;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不能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材料含义,得出企业自主权的结论,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9.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A. 新经济政策B. 斯大林模式C. 赫鲁晓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这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与柯西金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0.凯恩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比作一对“孪生兄妹”,他在这两个机构的成立仪式上不无先见之明地警告:“邪恶精灵必会诅咒这对孪生兄妹”,“你们两个娇儿长大后将成为政客;你们的每句话和每个行动都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你们决定的事情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另有所图。”凯恩斯认为“孪生兄妹”将A. 破坏世界金融秩序B. 导致英国失去金融霸权C. 加强美国对外扩张D. 有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答案】C【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成立的国际组织,这两个组织都是以美国为中心,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经济组织,C正确;这两个金融组织有利于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A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美元取代英镑地位原因,B错误;D属于关贸总协定的意义。21.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A. 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B. 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C. 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D. 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排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22.下表列举了三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A. 反对征收赋税B. 关注民众生活C. 发展社会生产D. 重视强国富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2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 孟子的“仁政”B. 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D. 王阳明的“心学”【答案】C【解析】作者认为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体现了顾炎武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即求实的学风。故选C项。A、B和D不符合题意。24.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者喜欢颂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B. 后人对前人不断超越C. 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D. 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世纪西方学者领扬文艺复兴的辉煌,20世纪西方学者是批判文艺复兴的黑暗,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了评价者的角度,D正确;学者竞争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第II卷二、主观题(本题共3题,25题12分,26题20分,27题20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又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日)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概括材料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准确)【答案】示例一:论题: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出现时代转型的趋势。论述: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结论:宋朝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古代社会不同的新的经济因素,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尤其是科技的进步非常显著,显示出进入新时代的诸多特征。示例二:论题:宋代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没有社会转型的因素。论述:政治方面,宋代依然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并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之中,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可言,因此宋代仍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方面,宋代依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商业并没有成为经济的主体成分,农民深受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压迫,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宋代还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结论: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来看,宋代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更不能说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出材料的观点,然后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再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在论述宋代具有近代色彩,可以围绕是否具有近代色彩提炼论题。如由“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又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得出宋代具有近代色彩,体现了社会转型趋势;由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没有社会转型的因素。论述部分,如果是论题一则结合宋代进步的史实论述;如果是论题二,则结合宋代落后的史实解答。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准确。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材料二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11%。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材料四 世界贸易总额时间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1880年363.51890年494.81900年687.6(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英 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2)基本特点: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3)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可从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等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英国l9%,美国12%,德国l3%,法国17%”可概括为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根据材料“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可概括为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根据材料“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