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及七项标准.ppt_第1页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及七项标准.ppt_第2页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及七项标准.ppt_第3页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及七项标准.ppt_第4页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及七项标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 及七项标准 机装及管系专业 轮机专业 艉轴管镗孔 主机轴系中心线的确定 轴系复光及主机定位 艉管轴承的压装 艉轴与螺旋桨车间研配 艉轴安装及螺旋桨压装 轴系校中及螺栓安装 轮机专业 测量轴承静态负荷及主机浇注 挂舵臂镗孔 舵系复线 舵承套冷装 尼龙套 或铜套压装 舵杆 舵销与舵叶研配 舵杆与舵叶船上压装 舵承间隙测量 轮机专业 舵叶零位 舵叶转角试验 舵机安装 主柴油发电机组安装 其它辅机的安装 一 主机轴系中心线的确定 1 轴系拉线 照光 前应具备的条件 船体建造进度的要求 1 机舱前舱壁以后和上甲板以下的船体结构的主要焊接工作和火工矫正工作应结束 2 主船体尾部区域的双层底 尾尖舱 机舱内与船体连接的舱室油水柜的密性试验工作需结束 较大质量的设备需就位 或用等同质量的压载铁代替 对周围环境的要求 1 由于气候温差会使船体变形 故拉线要求在不受阳光暴晒 温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在晚间或阴天进行 避免船体变形影响轴系中心线 2 拉线时应停止所有会发出严重噪声和振动的作业 一 主机轴系中心线的确定 图1轴系拉钢丝线确定中心线示意图 一 主机轴系中心线的确定 钢丝线挠度计算公式 式中 y 在计算点上的挠度 单位为毫米 mm q 每米钢丝线的重量 单位为克每米 g m x 从计算的一点到端点之间的距离 单位为米 m L 拉线两端点之间距离 拉线与轴中心线两交点 单位为米 m T 钢丝线的挂重 单位为公斤 kg 一 主机轴系中心线的确定 2 检查轴系艏艉基点和舵系的上下基点位置 以及轴系中心线与舵系中心线的相交度和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 1 轴系的艏艉基点和舵系的上下基点位置应由船体检验员提前确认 2 轴系中心线和舵系中心线相交度不大于3mm 两线的垂直度不大于1mm m 3 核查照光数据 核查以下内容 1 核算艉管前后轴口及舵系上下孔加工余量是否满足镗孔要求 根据舵系布置图和艉管总图 2 检查中间轴承座的高度及偏中情况 3 检查主机基座到轴系中心线的高度 及基座的左右宽度 4 艉管后端面到舵系中心线的距离 5 在艉管的前后端面及舵孔的上下端面以中心线为圆心焊接一组 四个 基准块 用以制作镗孔基准点 仔细核查每个基准点的位置 保证各基准点在同一个圆上 二 艉轴管镗孔 二 艉轴管镗孔 1 镗孔前检验1 镗孔前应根据基准点对镗刀刀杆进行找正 保证刀杆在中心线上 分粗加工和精加工两次 2 镗孔后尺寸检验1 检查孔的表面粗糙度满足图纸要求 铸件表面经常会有沙眼 如果多且大需进行表面MT探伤 严重可找厂家进行修复 2 对检验工具要进行检查 是否在检定期限内 用标准样棒进行校对 3 测量时应选择内外温差较小时测量 测量人员的手必须握在千分尺有绝缘的部位或戴上手套 以免手的温度造成测量误差 4 测量部位选择孔的长度方向 每个台阶测量前 中 后三点 每点测量上下 左右两个方向的尺寸 各长度尺寸需保证 前后端面 上下端面的垂直度需保证 5 测量数据需保存 用于艉管轴承外圆加工尺寸的依据 同时需测量同轴度 得出孔加工后的圆柱度偏差 三 轴系复光及主机定位 图3船台上建造时主机基座螺栓孔位置的确定 三 轴系复光及主机定位 1 轴系复光的条件 同照光条件一样2 轴系复光检验项目1 将光学仪器支架置于艉管后端内孔中 并按内孔 零对零 找正 允许偏差不大于0 02mm 艉管前端支设一个参考靶 也按内孔 零对零 找正 用光学仪器通过艉管前端光靶中心 检查首基点偏离轴系中心线的情况 要求左右偏差3 5mm 上下偏差5mm 2 测量主机基座半宽尺寸 偏差5mm 3 测量轴线至基座的高度 偏差5mm 为了掌握浇注垫的厚度 4 测量中间轴承基座的高度 5 测量轴线和舵线的左右偏离 偏差5mm以内 6 测量艉管后端面至舵线的距离 7 采用拉钢线或激光方法测量艉轴管的同轴度 8 按主机基座最后一排螺栓孔中心至艉轴管成品后端面距离 确定主机基座螺栓孔中心沿艏艉方向的位置 并在主机基座上划出与轴线垂直的主机基座最后一排孔的中心线 如果在船台上造船应考虑船台的斜度 见图3 四 艉管轴承的压装 1 压装前的检验 1 艉轴管内清洁检验 艉管内残留的铁屑 毛刺 焊接飞溅 焊渣 油污等多余物和垃圾需清理干净 并用白布擦干净 2 艉管内完整性检查 艉管轴承外径和艉管孔内径的核查 注意保持温度应尽量接近 否则压装过盈量无法保证 通常是0 01mm 0 03mm之间 3 检查艉管轴承上的 TOP 标记 使该标记的部位向上 2 艉管轴承的压装 1 正确记录压入距离和压入时的油压力 通常每压入50mm记录一次压力值 2 绘制压入曲线图 计算最大压入力是否满足工艺规程要求的最大压入力3 艉管轴承压入艉管后 需进行轴承内径测量 主要是检验在压入过程中是否变形 和实际的内径值 五 艉轴与螺旋桨车间研配 1 艉轴锥体与螺旋桨锥孔垂直进行研配 每25mm 25mm区域内接触斑点不少于3点 接触斑点应均匀分布 接触面积应不小于75 锥孔两端的着色要比中部更为均匀 不得有间断 用0 03mm塞尺检查两端局部插入深度不大于10mm 宽度不大于15mm 2 艉轴与螺旋桨大端面的垂直度 用直角尺现场检查不大于0 15mm m 六 艉轴安装及螺旋桨压装 1 安装前需进行清洁检验 和最后确认艉管内完整性 艉轴承温度传感器在安装前 后应分别检查导电性和绝缘电阻 孔内及轴上应均匀的涂上润滑油 2 安装后需进行间隙测量 要求用塞尺检查艉管前后轴承端面上 下 左 右四个位置的间隙 间隙总量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轴径 500mm以上要求0 9mm 1 00mm左右 下部间隙为零 左右间隙应基本均匀 见图4 六 艉轴安装及螺旋桨压装 图4艉轴与艉轴管轴承间隙测量位置示意图 六 艉轴安装及螺旋桨压装 3 压装前螺旋桨孔内和轴表面应进行清洁 无污物 4 螺旋桨装到艉轴上推靠后 主机1号缸活塞在上死点时 选一个桨叶垂直朝上 有特殊要求者除外 并与艉轴法兰或联轴节记号在同一个位置 5 根据已被认可的无键螺旋桨油压安装计算书中0 和35 压入量数据 以及现场实测的螺旋桨温度 用插入法确定现场安装时实际压入量数值 并在现场取得船东 船检认可 压入时艉轴锥体与螺旋桨桨毂温度应尽量接近 测量螺旋桨和螺旋桨轴的温度 求得两者温度的平均值 根据设计提供的0 和35 时的压入量 用插值法求得当前温度下的压入量 如 0 时压入量14 2mm 35 时压入量为12 61mm 20 时的压入量X 14 2 20 14 2 12 61 35 6 压装时 轴向力加5MPa时百分表调零 然后继续压装 根据压入距离做好轴向力和径向力的配合 达到压入量后 先将径向力放掉 使螺旋桨紧箍在轴上 保压20分钟后再放掉轴向压入力 7 记录压入距离 温度 轴向力 径向力 绘制压入曲线图 七 轴系校中及螺栓安装 1 找正条件 1 船舶下水48h后 方可进行排轴找正或按计算书要求 2 船只处于浮态 螺旋桨近乎半浸于水中或按计算书要求 七 轴系校中及螺栓安装 2 轴系校中 1 偏移值计算方法 用直尺贴附在相邻两法兰其中一个的外圆上 然后用塞尺测量另一个法兰与直尺之间的间隙A 依次测量上 下 左 右四个位置 得A上 A下 A左 A右四个位置的测量数值 垂直平面内两轴线的偏移值 A上 A下 2mm水平平面内两轴线的偏移值 A左 A右 2mm2 曲折值的计算方法 用塞尺在上下左右四个位置测量两个法兰面之间的间隙B 得出B上 B下 B左 B右四个位置的测量值 垂直平面内两轴线的曲折值 B上 B下 水平平面内两轴线的曲折值 B左 B右 七 轴系校中及螺栓安装 图5艉轴与中间轴法兰找正示意图 七 轴系校中及螺栓安装 3 轴系法兰连接螺栓装配1 按螺栓孔配制螺栓 法兰螺栓及螺栓孔应打钢印编号 且螺栓号与螺孔号应一一对应 2 螺栓过盈量为0 01mm 0 025mm 采用液氮冷缩装配 3 液压紧配螺栓严格按照安装说明进行定位并液压拉紧 八 测量轴承静态负荷及主机浇注 1 浇注前轴负荷测量 主机轴系螺栓安装后 对艉轴管前轴承 中间轴承和主机最后端两个主轴承进行负荷检验 此时中间轴承可调节 主机机座挠度 扭曲 曲轴拐档差测量合格后测量数据送MANB W服务商认可后即可浇注 2 主机环氧树脂垫浇注 1 要求环氧树脂垫片浇注部位打磨清洁干净 不得有任何油污 锈迹和油漆等 2 浇注前 应考虑主机重量和螺栓预紧力所带来的压缩 压缩量为垫片厚度的0 001倍 3 浇注时 必须确保环氧树脂的温度不低于13 最佳温度在20 25 4 环氧树脂浇注垫片厚度不小于25mm 最大厚度不超过85mm 5 48小时后 用试样进行硬度试验 巴氏硬度大于35 抗压强度大于93N mm2 八 测量轴承静态负荷及主机浇注 3 主机地脚螺栓把紧 1 由中间向两端前后交替进行紧固主机底脚螺栓 如图6所示 其数据按主机制造厂说明书进行 图6主机底脚螺栓坚固示意图 4 浇注后轴负荷测量 此时中间轴承调整垫已经研配结束 并把紧 主机机座浇注已结束 测量各轴承负荷 看是否满足工艺要求 九 挂舵臂镗孔 1 按船体交验合格的上下舵线基准点拉舵系中心线 并制作加工用基准块 见图7 九 挂舵臂镗孔 2 根据设计图纸给定的舵系中心线至艉轴管成品后端面的垂直距离 确定舵系各轴承孔是否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3 镗杆某一点为测量点 以基准点或基准圆线为基准找正 调整镗杆 检查镗杆安装的正确性 允许偏差为 0 03mm 4 舵系轴承内孔加工精度符合表1要求 表1舵系轴承内孔加工精度单位为毫米 十 舵系复线 1 上下舵孔加工完成后 检查两孔的同轴度 2 检查舵承座子的垂直度 3 轴系中心线和舵系中心线相交度不大于3mm 两线的垂直度不大于1mm m 十一 舵承套冷装 尼龙套 或铜套压装 1 冷装或压装前主要是核对舵承套的外径尺寸 计算过盈量 2 孔内清洁和尼龙套或铜套外表面的清洁需做好 3 冷装后 需对上下舵承套做好保护 防止间隙处落入赃物 十二 舵杆 舵销与舵叶研配 1 将舵叶平置于平台或坚固地面上 下面加木墩调好高度和水平 2 顺舵叶长度方向拉两根钢丝线 一根在舵销孔中心线上方 另一根在舵叶一侧 用划在舵叶上的中心线找正调整两线 使之与舵系中心线基本平行 如图9所示3 舵杆与舵叶及舵销与舵叶锥体连接表面研磨后 接触面每25mm 25mm区域内接触斑点不少于两点 接触面积不得少于70 0 03mm厚度塞尺在锥度两端不得塞入 图9舵系拉线研配示意图 十三 舵杆与舵叶船上压装 1 舵杆和舵叶船上压装 压装前需核对液压螺母的活塞面积 计算最大压入力 2 压装过程中 保持压入力均匀 做好轴向力和径向力的配合 3 绘制压入力曲线图 十四 舵承间隙测量 1 根据舵承内孔的尺寸和舵杆的外径尺寸 算出理论间隙值 2 按照图纸安装止跳块 并测量间隙需满足厂家标准 通常要求1mm 3mm 3 测量值需满足图纸要求的总量要求 十五 舵叶零位 1 在船台 船坞中线与船中线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将船中线向后延长超过舵叶 再由舵尖边缘中部吊重锤到船台 船坞中线 稳定在 5mm范围内 2 零位确认后 需在舵机室做好标记 做为水下调试舵机时的0度角基准 十六 舵叶转角试验 1 左右转舵至最大设计角度 确定在操舵范围内不得与挂舵臂相碰 检查其灵活性 保证以后舵机调试时 能转到最大角 2 设置机械限位 十七 舵机安装 1 钢质调整垫片接触面每25mm 25mm区域内接触斑点两点以上 接触面积不得少于60 0 05mm厚度塞尺允许局部塞入深度不超过15mm 宽度不超过20mm 2 检查各油缸柱塞在油缸中的间隙 水平方向上允差不大于0 07mm 底部不得有间隙 3 检查舵机各对角线距离应相等 允差 1mm 参见图10 图10舵机对角线检查示意图 十七 舵机安装 4 舵机与舵柄安装平行度检查 允差0 05mm 参见图11 图11舵机舵柄平行度测量示意图 十八 主柴油发电机组安装 1 上船前应在车间对柴油机曲轴臂距差检查一次 并做好记录 2 对船上发电机组的基座 应按发电机组安装图进行检查 确保布置位置及尺寸的正确性 3 发电机基座螺栓孔应按发电机机座号孔或按机座样板号孔 要求准确可靠 4 不带减振垫的柴油发电机组船上安装 焊接垫片与基座应紧密贴合 焊固后不得中空 接触面每25mm 25mm区域内接触斑点两点以上 接触面积不得少于60 0 05mm塞尺允许局部塞入深度不大于10mm 宽度不大于15mm 允许一处 5 发电机落座在基座上后 进行调整 测量曲轴拐挡差值符合要求 然后研配调整垫 6 带减振垫的柴油发电机按说明书及图纸要求安装 十九 其它辅机的安装 1 辅机设备应有相应的船级社证书及出厂产品合格证 2 辅机设备安装前 基座应按施工图要求施工完毕 基座应进行除锈和涂漆 并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辅机安装 3 辅机基座面板上平面的平面度要求 平面度要求不大于2mm 允许局部分散少量超差 个别点不允许超过5mm 4 安装用的垫 垫圈 螺栓及其锁紧方式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管系专业 了解管系 管子加工 管子与附件安装 管子的密性试验 管系串油 一 了解管系 1 管系的分类 船舶管系按用途分 船舶管系和动力管系 船舶管系的作用 是保证船舶不沉性 防火安全 航行性能以及满足船员 旅客生活需要的 如 舱底管 压装管 消防管 空气管等 动力管系的作用 是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 是整个动力装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燃油管 滑油管 海水管 淡水管 压缩风管等 一 了解管系 2 管系的等级 管系按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可分为三个级别 具体见下表1 表1管子分级 二 管子加工 管子材料 合格证书 规格 外观质量 分类保管 2 管子下料 规格和表面质量 下料长度与编号 堆放与保管3 管子弯曲 管子弯曲可采用冷弯或热弯 冷弯时管子的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管子通径的3倍 舱柜加热管和安装位置狭窄处等特殊区域管子的弯曲半径一般不大于管子通径的2倍 采用预制弯头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管子通径 质量控制要点 弯曲处截面的圆度 皱折高度 机械损伤与缺陷 弯曲角度 转角角度及长度 二 管子加工 4 管子装配要求按表2 二 管子加工 二 管子加工 二 管子加工 二 管子加工 二 管子加工 5 管子的焊接 焊工应持证上岗 大口径管子焊接应采取防止焊接变形的措施 并按相应工艺进行 二 管子加工 三 管子与附件安装 1 管支架的作用及敷设原则1 1管支架的主要作用是支撑管子 管子附件及管内介质的重量 防止管路在船舶行使及系统工作时产生振动 1 2管支架的敷设应以防止管路振动为第一原则 在满足此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单 美观 并且无论什么情况下 管支架都不能妨碍管路的伸缩 三 管子与附件安装 2 管支架敷设要领2 1管支架应尽可能敷设在船体构件上 也可敷设在构件的背面 舱壁 平台及甲板上 但要加焊垫板 2 2管支架也可敷设在箱柜壁面有构件的部位 要加垫板 2 3管支架也可敷设在与船体相连的风道壁上 但管径不能大于80mm 并且必须加垫板 这种形势应尽可能避免 三 管子与附件安装 3 管支架的支撑距离3 1钢管支架的支撑最大间距 见图1 表63 2有色金属管的支撑间距应为钢管支撑间距的0 8倍左右 非金属管的支撑间距应为钢管支撑间距的0 5倍左右或按厂家样本 3 3与阀件 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