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6每题1分,2735每题2分,共44分)下图为2016年2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由“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及月球表面图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月球车“玉兔”看到的星星是不会闪烁的,这是因为A. 玉兔是机器B. 月球上没有水C. 月球上离星星更近D. 月球上没有大气2. 影响月球表面大量岩石风化物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温度B. 流水C. 风力D. 生物【答案】1. D 2. A【解析】【1题详解】在地球上我们看到星星闪烁,是因为地球大气层使通过它的光线发生多次折射。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故而不会看到星星闪烁。故答案选D项。【2题详解】由于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岩石在热胀冷缩过程中开裂、剥落,产生物理风化。故答案选A。读“某地某时期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3. 该地可能位于()A. 20NB. 20SC. 30ND. 30S4. 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A.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 昼夜均分C. 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D. 正值寒冷干燥的季节【答案】3. B 4. D【解析】【3题详解】据图可知,该地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向正南,少部分时间朝向正北,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故选B。【4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纬20,当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太阳直射南纬20,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短夜长,为冬季,正值寒冷干燥季节,故选D。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点睛】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北半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5.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A. 甲乙B. 乙丙C. 丙丁D. 丁甲6. 北半球某地点在下列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24小时的是A. 小满和大暑B. 处暑和霜降C. 小雪和大寒D. 立春和惊蛰【答案】5. C 6. B【解析】试题分析:【5题详解】结合二分二至日判断,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可以判断甲是夏至、乙是秋分、丙是冬至、丁是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丙丁,C对。A、B、D错。【6题详解】北半球某地点在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24小时,两节气应关于二分日对称分布。结合图判断,小满和大暑昼长都大于12小时,A错。处暑和霜降关于秋分对称,B对。小雪和大寒、立春和惊蛰时,昼长都小于12小时,C、D错。【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长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名师点睛】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判断各节气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大于夜长,两节气相加最接近24小时,选取的两个节气要关于二分日两个节气对称。根据各节气及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判断移动方向。地形变速率是指每年地表产生变形变位的速度,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地形等变速率线(毫米年)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7. 台湾省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流水侵蚀B. 海浪沉积C. 火山喷发D. 板块运动8. 珠江流域地形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A. 流域内河流落差减小B. 上游喀斯特地貌逐渐消失C. 下游流水沉积作用减弱D. 入海口海水侵蚀作用增强【答案】7. D 8. D【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中变速率数值,台湾东部变速率高,主要是因为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影响台湾地形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板块运动,D对。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影响变速率低,A、B错。火山喷发影响变速率等值线应是同心圆状,C错。故选D。【8题详解】根据等值线,珠江流域上游等值线是实线,表示地势上升。下游是虚线,表示地势降低。区域相对高度增加,河流落差增大,使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增强,海水侵蚀作用增强,D对。地势抬升,降水总量将增加,流域内落差增大,A错。降水多,岩溶地貌将继续发育,B错。上游地区上升,流域内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下游地区速率变稀疏,坡度变小,流速慢,沉积作用强,C错。故选D。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甲)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乙)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A. “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 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 “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 岩石硬度不同,风化差异显著,“腰身”耸立10. 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 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 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 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 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答案】9. C 10. A【解析】【分析】丹霞地貌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9题详解】根据材料及图片可以推断,丹霞地貌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腰身”部位地势陡,受雨水冲刷影响,土壤难积存,所以植物难生长,A错;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所形成,并非河流下切,B错;岩石硬度和风化差异,在干旱地区可形成风蚀蘑菇,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断层和节理,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D错;丹霞地貌位于湿润地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而“腰身”也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形成只露“腰身”的现象,C正确【10题详解】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大,对岩石进行破坏的外力作用以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为主,A正确;仅有光照,无法拂去岩石表层碎屑,不足以形成“圆头圆脑”,B错误;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C错误;融水侵蚀会形成切割地貌,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知识,考查获取解读景观图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原岩以喻出岩为主,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马哈赞加(图6)是水冲玛瑙的知名产地。某地理考察队为了探究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按照图示路线从马哈赞加徒步到达甲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 下列月份中最适合马哈赞加人工采挖水冲玛瑙的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12. 考察线路所经过的四城市中A. 马哈赞加年均温墩高B. 甲市年降水量最少C. 乙市海拔高度最高D. 丙市年日照时数最少13. 水冲玛瑙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A. 岩浆浸入地壳上升流水侵蚀流水沉积B. 岩浆侵人变质作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C. 岩浆喷出地壳下沉风力侵蚀风力沉积D. 岩浆喷出风化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沉积【答案】11. C 12. A 13. D【解析】【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水冲玛瑙是在流水的搬运作用下,沉积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河床和河滩地区,采挖水冲玛瑙应在河流的枯水期。读图可知,图中河流位于马达加斯加岛,在南半球,岛屿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7月为南半球冬季,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旱季,河流流量小,适宜采挖玛瑙,故选C。【12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四城市中,马哈赞加的纬度最低,应全年均温最高,A对。甲位于岛屿东部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B错。丙位于河流源头,海拔最高,C错。丙海拔高,晴天多,空气稀薄,日照时数多,D错。故选A。【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水冲玛瑙的原石为喷出岩,AB错。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说明是在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下,形成的,C错、D对。故选D。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4. 形成“蓝窗”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 火山活动B. 风化作用C. 海浪侵蚀D. 冰川堆积15. 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16. 马耳他岛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 地势低平,盐碱化严重B. 地表严重缺水C. 夏季干热,冬季冷湿D. 大风天数多【答案】14. C 15. D 16. B【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A、火山活动是指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A错误;B、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显示风化作用,B错误;C、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海水作用比较广泛,位于岛屿的东北角,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因此判断“蓝窗”景观的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C正确;D、冰川堆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该地纬度位置偏低,受冰川作用不明显,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特征。“蓝窗”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的景响,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破坏最强,D正确;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多晴天,风浪小,破坏力小,春秋为过度季节,破坏力都不是最大的,AB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马耳他岛屿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降水较多,但由于该岛的陆地面积较小,少河流与湖泊,而且岛上石灰岩广布,水体容易下渗,因此地表水体较少,水资源短缺,植被难以存活,B正确,ACD都不是缺少的主要原因。故选B 。【点睛】海岸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又称海蚀地貌,它是海岸地貌的大类别。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下图为某时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B. 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C. 和锋面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方向移动D. 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18. 下图中正确反映锋面过境期间,g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A. AB. BC. CD. D【答案】17. D 18.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等相关知识。读图可知,甲乙两图都是低气压形成的气旋天气系统,处为冷锋,处为暖锋。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南风,形成暖锋,故不符合题意,A错误;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上升,东侧为暖锋,故不符合题意,B错误;C、处为冷锋向偏南方向运动,处为暖锋向偏南方向运动,故不符合题意,C错误;D、m位于暖锋附近或暖锋锋前,有降水,n位于冷锋锋前,被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冷锋尚未到达,天气晴朗,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冷锋过境气温的变化规律。甲图中,处为冷锋,冷锋过境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A、如图,A曲线所示气温上升,不符合题意,A错误;B、B曲线所示气温先下降,再上升,不符合题意,B错误;C、C曲线所示气温下降,并保持较低的温度,符合冷锋的特点,C正确;D、D曲线所示气温先升高后下降,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点睛】锋面和气旋往往相伴随而出现,称为锋面气旋。根据气流的移动方向,南、北半球的气旋西部为冷锋,东部为暖锋(但二者的移动方向不同)。副热带高气压是影响热带气旋移动的重要因素。下图为2016年10月10日世界某区域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9. 若仅考虑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则图示低压系统移动方向是()A. 向东北方向B. 向西南方向C. 向东南方向D. 向东北方向20. 若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进一步增强和西移,则菲律宾北部的天气可能是()A. 风力增强B. 云层变薄C. 晴朗转阴D. 暴雨倾盆【答案】19. A 20. 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反气旋不同区域的风向规律。处吹西南风,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答案A项正确;处吹东南风,西北移动,B项错误;向处吹东北风向西南移动,C项错误;吹东北风向西南移动,D项错误。【20题详解】本题考查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增强西移后,菲律宾北部由受气旋控制变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由阴雨转为晴朗,B项正确。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着,中心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多晴朗天气,故A、C、D项错误。下图示意某地理事物的世界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阴影区域最可能是A. 石油主产区B. 高山冰川区C. 人口密集区D. 森林分布区22. 给甲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A. 赤道低气压带B. 西南季风C. 东北信风带D. 东南信风带【答案】21. D 22. 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分布及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21题详解】图中地理事物沿赤道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亚洲南部,拉丁美洲北部,为主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即阴影区域最可能的地理事物为森林,故D正确。世界石油主产区在中东波斯湾沿岸,高山冰川区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高山区。世界人口密集区在北美东北部,亚洲东部,南部及欧洲西部。【22题详解】甲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迎风坡地形雨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该题主要通过区域来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该题有一定的难度。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两题。23. 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24. 【小题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B. 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答案】23. A 24. C【解析】本组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常见天气系统的掌握。【23题详解】M处为北半球低压中心,则甲处盛行东南风,故选A。【24题详解】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陆地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故选择C。25.下图中近地面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等温线,与下图所示天气系统相一致的是A. 七月份出现的亚洲低压B. 一月份出现的阿留申低压C. 七月份出现在中国的副热带高压D. 七月份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气压中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图中实线是等压线,向上凸出,说明是高压中心;图中虚线是等温线,向下凹,说明气温低,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考点:该题考查气温与气压。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图甲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区域地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6. 图甲中A. 气流强弱决定降水量多少B. 为高空冷气流受热后抬升C. 环节改变其上空气流性质D. 过程形成原理类似冷锋27. 图乙中出现降雪量最大月份和地点可能是A. 1月,甲地B. 4月,乙地C. 4月,丙地D. 1月,丁地28. 由“大湖效应”引发的暴风雪A. 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也有分布B. 能够加剧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C. 与旱灾不属于同一种灾害类型D. 对海陆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破坏【答案】26. C 27. D 28. A【解析】试题分析:【2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图中的降水是由于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所以降水量的多少主要由决定,A错。为高空冷气流的水平运动,B错。环节为蒸发,它会使流经大湖地区的冷空气中的水汽和热量增多,改变气流的性质,C对。过程形成是由于经过大湖的冷气流受热,变化为暖空气与右侧的冷空气相遇,并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的原理类似暖锋,D错。故选C。【27题详解】根据材料,降雪出现在向风的湖岸,甲、丙在背风湖岸,降雪少,A、C错。降雪出现在冬季,4月份是春季,乙地可能性小,B错。11月份,丁是冬季的向风湖岸,降雪量大,D对。故选D。【28题详解】山东半岛北部冬季风从渤海带来水汽,受到地形抬升作用,也容易发生暴风雪,A对。此次暴风雪是气象灾害,不能加剧地质灾害,B错。暴风雪与旱灾都属于气象灾害,C错。对海上交通运输破坏不大,D错。故选A。【考点定位】锋面系统【知识拓展】冷暖气团相遇时的交界面就是锋面,在剖面图上锋面一般以倾斜线表示。因冷气团密度大,故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锋,冷气团总在锋面的下侧,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侧。冷锋和暖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冷锋、暖锋中的冷暖气团势力强弱不同,所以锋面类型和锋面前进的方向也就不同。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与暖气团在锋面上被迫抬升的气流运动箭头方向相反。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可借助于冷气团的箭头方向来判别冷、暖锋。二、锋面符号不同。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而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三、锋面坡度(即锋面线与地面的夹角)不一样。因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移动,暖气团迅速抬升,因此冷锋坡度大;而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缓慢移动,故暖锋坡度小。四、冷锋、暖锋降水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不同。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而暖锋降水全在锋线前,雨区范围较宽。五、冷锋、暖锋降水的时间、强度也不一样。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暖锋降水时间长,强度小。六、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不同。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以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的位置,气温下降,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而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遮满天空,常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即持续较长时间的不间断降水)。暖锋过境后,天气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升高,湿度加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其水平方向飘动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登山运动员可根据其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结合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和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29. 关于峰顶附近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其热源为阳坡的冰雪面B. 其水汽来源为峰顶附近的碎石C. 对流运动的上升气流的成因类似谷风D. 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30. 从珠峰旗云的状态可知天气。若珠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已形成大雪天气,不宜登山B. 西风风力较大,不宜登山C. 对流弱,天气晴朗,适宜登山D. 西风风力小,适宜登山31. 登山运动员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附近发现很多碎石,攀登至冰雪面时发现有冰川裂缝,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冰雪面冰川裂缝的作用力分别是( )A. 冰川侵蚀、地壳运动B. 风力堆积、冰川侵蚀C. 冰川堆积、冰川侵蚀D. 冰川堆积、流水侵蚀【答案】29. C 30. D 31. C【解析】试题分析:【29题详解】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还是来自地面辐射,如图所示,7500米以上气流上升,而此处为碎石面,白天,碎石面快速吸收太阳辐射升温,所以热源为阳坡碎石面;而阳坡的冰雪面发射作用强,吸收太阳辐射极少,温度低,选项A错误。水汽有高空西风输送而来,选项B错误。图中白天太阳辐射强,碎石升温快,气流沿坡面上升,类似谷风,选项C正确。高空西风为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与山地局部上升气流无关,选项D错误。【30题详解】由题意可知,珠峰顶部主要受西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预示很快就要下大雪了;若珠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则说明西风弱,也预示天气要变坏.答案选D项。【31题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存在有常年的冰川,多冰川地貌;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附近有很多碎石,此处海拔较低,应是冰川下滑过程中挟带的碎石堆积而成。冰雪面有冰川裂缝,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选C。【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拓展】旗云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旗云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像波涛汹涌的海浪,有时则如古战场上奔腾的万马.偶尔还可以看到高原雄鹰在旗云上空飞翔,更点缀了险峰的无限风光.1.自然景观 : 1.1产生条件: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1.2指示作用:旗云,既可作风向标,还可根据方向变化预报天气.一般情况下,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预示很快就要下大雪了;旗云如炊烟那样袅袅上升,也预示天气要变坏.1.3其他信息:珠穆朗玛峰的旗云,当然是因为其特殊地貌所致.科学家们发现,在7000米高原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很快被烤热,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附近开始凝结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就立刻被强烈的西风吹向东方,于是一面“云旗”就高高飘扬在峰顶了.在藏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见到旗云就好比见到了佛光,海蜃,都是大吉祥,大福气,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珠峰旗云,气势雄浑,天工之作.我国最早在书面上提出“珠峰旗云”的是地理学界前辈徐近之先生.2、特征:“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旗云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像波涛汹涌的海浪,有时则如古战场上奔腾的万马.偶尔还可以看到高原雄鹰在旗云上空飞翔,更点缀了险峰的无限风光.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3、可作风向标和预报天气:一般情况下,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预示很快就要下大雪了;旗云如炊烟那样袅袅上升,也预示天气要变坏.珠穆朗玛峰的旗云,当然是因为其特殊地貌所致.科学家们发现,在7000米高原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很快被烤热,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附近开始凝结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就立刻被强烈的西风吹向东方,于是一面“云旗”就高高飘扬在峰顶了.下图为某地“雪壁公路”(即平原公路两侧为厚厚积雪,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陡壁)景观。完成下列各题。32. 该“雪壁公路”可能为( )A. 3月日本海沿海公路B. 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公路C. 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D. 12月中亚“丝绸之路”公路33. 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A. 滑坡灾害B. 洪涝灾害C. 低温冻害D. 沙尘灾害【答案】32. A 33. B【解析】试题分析:【32题详解】读图,该“雪壁公路”表明该地的降雪量大。3月,日本海沿岸冬季多暴雪,沿海公路是“雪壁公路”景观,A对。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地区是夏季,沿海公路没有降雪,B错。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纬度较低,没有降雪,C错。12月,中亚位于大陆内部,降雪量少,“丝绸之路”公路两侧没有“雪壁公路”形成,D错。【33题详解】春季,大量积雪融化,该现象最容易诱发次生灾害是洪涝灾害,B对。滑坡发生在山地区,沿海是平原区,A错。此时没有作物生长,不会发生冻害,C错。大雪覆盖,没有沙尘来源,D错。【考点定位】雪壁公路形成的条件,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季节。【名师点睛】日本的雪壁公路:在日本中部的富山县,那里有座山叫立山,向来有“日本阿尔卑斯山”、“日本最后秘境”之称的立山黑部,位于日本中部,自古即被视为日本灵山,与富士山和白山并列为日本三大神山。由于冬季受西伯利亚高气压所控制,吹西北风。同时由于暖流对马海流在冬季通过日本海而带来大量水汽,因而常有大量降雪,积雪厚度达到数米至十数米高,立山黑部每年最令人期待的是春天的开山活动,在经过一个冬天的封山后,4月下旬开始,从雪地中辟出的车道,像雪地版的摩西分海,十几二十米高的雪墙,非常壮观,人身处其中,可以亲自触摸到雪墙,如极地般的冰壁以及感受到抬头仅见一线蓝天的震撼之感,人仿佛身处一片白色奇境中,是一生中不可错过的体验。 这样的雪墙奇观,一直持续到六月底,若是好运,即使到7月初,还有机会看到双层巴士高的雪墙。除了雪墙壮观外,游客到此还有另一番精彩的经历,从立山车站到扇泽的阿尔卑斯路线约90公里的路程中,必须乘搭6段以上换搭7种交通工具,包括全球最长的无支架高山缆车、日本唯一电力无污染隧道巴士、坡度达35度的地下缆车,特别是从大观峰至黑部平这一段,是俯瞰立山连峰最美的一段,在短短7分钟的行进过程中,辽阔视野毫无阻碍,立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图中示意某月31N纬线上 7个地点的气压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4. 图中所示季节,地的总体天气特点是()A. 低温晴朗B. 高温阴雨C. 炎热干燥D. 温和多雨35. 此时地所在地区的主要盛行风向是()A. 东南风B. 西北风C. 东北风D. 西南风【答案】34. C 35. A【解析】试题分析:【34题详解】从题干中可知图为某月31N纬线上7个地点的气压分布图,这7个地点经度在0经线向东到150E经线之间,图中地位于(31N,80E)刚好位于印度低压所在位置,其气压最低,则此时为夏季。从图中可知,地位于(30E,31N),处在尼罗河河口附近,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此时炎热干燥。故选C。35题详解】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所在地区为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我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故选A。考点:空间定位及气候特点二、综合题(共56分)3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乙地质构造是 ,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图中c表示三大岩石中的 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内力或外力)作用。(3)图中箭头表示 ;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会导致作用 (增强或减弱),其对过程会产生 (增强或削弱)影响。(4)图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更适合修建隧道的是 处。(5)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量之比,一般讲,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的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地(2)变质岩内力(3)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减弱(4)甲(5)影响:会增加。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辐射增强。【解析】试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1)乙处岩层向下弯曲表示向斜;地貌类型为山地,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2)图中c处位于地壳深处为变质岩;形成变质岩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3)图中箭头由地面辐射指向大气,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图中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箭头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岩浆活动释放出来的大量气体,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对起削弱作用。(4)图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隧道一般建在背斜甲处。(5)图中箭头表示地面辐射,乙处植被破坏,地表裸露,由材料“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反射率为5%15%”可知,深色土壤反射率低,地面反射率减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辐射增强。【点睛】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队登山运动爱好者5月1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图b)出发,乘车沿崎岖山路历经近5小时到达威尼坎加国家公园,然后开始徒步登山。沿途景致优美,附近可见高耸的雪山,徒步约10千米后到达海拔5 050米的彩虹山(图a),一名队员站在蓝天白云下享受被“彩虹”包围的感觉,且面向正北拍照留念。(1)简述彩虹山地貌景观近年来才被人们发现的原因。(2)指出彩虹山的地质构造,并推断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3)判断登山队员拍照时当地的大致时刻,并说明理由。【答案】(1)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海拔高)曾被冰雪覆盖;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2)褶皱(背斜)。当地早期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后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3)当地时间大约14时30分(13:3015:30)。通过游客的影子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拍照日期为5月1日;且影子较短,故判断时刻大约15时左右较为合理【解析】(1)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可知,彩虹山地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不易被发现;且据材料可知海拔5050米高,曾被冰雪覆盖;后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2)据图a可知,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该处地貌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考虑。据图可知为砂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当地早期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后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3)据材料可知,该队员面向正北拍照留念,据图中影子的方向位于东南方向,则可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方向照射;材料中提到拍照日期为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据图可知此时影子较短,因此可判断时刻大约为下午15时左右较为合理。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该湖区除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湖泊以东的奥里诺科河水能蕴藏量大,流域面积88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有225万,人烟稀少。(1)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湿”“热”的原因。(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点差异及其原因。【答案】(1)湿:多对流雨和地形雨,降水丰沛;气温高,河流众多,湖泊面积大,蒸发旺盛,水汽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热:纬度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桥梁建设中发包人、监理及设计人的配合措施
- 电视剧直播讨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物体识别智能零售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咖啡定制化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语音导游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四川攀枝花2018-2021年中考满分作文23篇
- 美妆电商平台SEO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病案管理委员会培训发展计划
- 小学五年级体育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 广联达软件2025钢筋算量成本核算流程
- 《绿色建筑概论》整套教学课件
- 常用急救药品的剂量与用法课件
- 《高级计量经济学》-上课讲义课件
- 塔吊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 《工贸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课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系列讲座(第一讲-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课件
- 第二届中国管理培训生项目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
- 托业考试Toeic考题
- GB∕T 10429-2021 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 型式和基本参数
- 电信市场营销试题库
- 资产评估质量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