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园 清代扬州曾有 园林甲天下 之誉 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 其中历史最悠久 保存最完整 最具艺术价值的 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 个园 了 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是以竹石取胜的 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连园名中的 个 字 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 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 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 园内假山 有春 夏 秋 冬四季景色之意境 由楼 台 厅 轩相连 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独具特色 入园处 两边有方形花台 其上修竹青翠 竹丛中石笋参差 正中为园门 上嵌 个园 石额 进园门处 为湖石花坛 遍植月桂 花坛对面有四面厅 原称桂花厅 单檐歇山顶 厅北有池 临水叠石 曲折高低逶迤向东 偏东近水有清漪亭 厅西北有湖石山一组 山腹隧洞幽深 山下有碧池入洞 池上有石梁曲折通洞中 洞内有石下垂 形如钟乳 盛夏入内 顿觉清凉 山顶有鹤亭 亭畔有古柏临岩 苍翠如盖 山西南植竹为林 满目青翠 建筑特点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 寿芝园 的旧址上扩建而成 园虽不大 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 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 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 春 夏 秋 冬 四景 扬州以庭院胜 庭院以叠石胜 个园最负盛名者 乃四季假山之说 四季假山 是以门景的竹石为春 以湖石山子为夏 以黄石山子为秋 以宣石山子为冬 外形结构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 从住宅进入园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 门上石额书写 个园 二字 个 者 竹叶之形 主人名 至筠 筠 亦借指竹 以为名 个园 点明主题 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 月映竹成千个字 与门额相辉映 白果峰穿插其间 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 春景 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 想是有 一年之计在于春 的含意吧 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 又可瞥见园内景色 楼台 花树映现其间 引人入胜 进入园门向西拐 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 竹林茂密 幽深 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夏景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 东与抱山楼相接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 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 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 透 漏 皱的特性 叠石多而不乱 远观舒卷流畅 巧如云 如奇峰 近视则玲珑剔透 似峰峦 似洞穴 山上古柏 枝叶葱郁 颇具苍翠之感 山下有池塘 深入山腹 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 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 叮咚作响 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 静中有动 极富情趣 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 洞之幽深 颇具寒意 即使炎热的夏天 人们步入洞中 顿觉清爽 盘旋石阶而上 登至山顶 一株紫藤迎面而立 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秋景 经过抱山楼的 一 字长廊 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 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 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 山势较高 面积也较大 整个山体分中 西 南三座 有 江南园林之最 的美誉 黄山石呈棕黄色 棱角分明 如刀劈斧砍 整座山体峻峭凌云 显得壮丽雄伟 进入山腹 如入大山之中 险奇之处随时可见 中峰高耸奇险 下有石屋 可容十几人 内设石桌 石凳 石床 通风良好 四季干燥 颇具生活意趣 沿腹道攀援而上 至山顶拂云亭 顿觉心胸开朗 满园佳境 尽收眼底 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 尤其是夕阳西照 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 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 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 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 地面用白石铺成 冬山用宣石 石英石 堆叠 石质晶莹雪白 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 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 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 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 憨态可掬 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 后面的巷风袭来 时而发出呼啸之声 造园者不光利用 雪色 来表现冬天 还巧妙地将 风声 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 令人拍案叫绝 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 正当人们面对端庄 静穆的冬景 感叹一年终了之时 蓦然回首 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 露出了春景一角 似乎在向人们招手 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 表达出 春山艳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和 春山宜游 夏山宜看 秋山宜登 冬山宜居 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 结构严密 是中国园林的孤例 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不过 四季假山的说法并无文献考证 当时人刘风浩写的 个园记 中并未提到此种情况 也许是后人的附会之谈 但从园林的布局以及分峰用石的手法来加以考察 又确实存在此种立意 造园艺术 园林艺术是人们追求美的户外空间 个园设计者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 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 并周而复始 颇具 壶天自春 之意 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是极为少见的 个园的历史与著名的 扬州八怪 几乎同时 我们可以通过此园品位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特征 就个园的总体来看 建筑物的体量有过大之嫌 尤其是北面的七开间楼房 抱山楼 庞然大物 似乎压过了园林的山水环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在于作为大商人的园主人需要在园林里面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 同时也要利用大体量的建筑来显示排场 满足争奇斗富的心理 虽然园内颇有竹树山池之美 但附庸风雅的 书卷气 始终脱不开 市井气 这是后期扬州园林普遍存在的现象 个园便是一例 十笏园 十笏园为中国北方园林建筑 建于清光绪11年代 1885年 又名丁家花园 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 面积2000平方米 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 后于清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 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 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 题名砚香楼 开挖水池 堆叠假山 始成私人花园 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 造园手法 由于潍坊处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 故园林的风格也显出南方和北方两种风格 这里的商人 文人既可南下苏杭 也可北上京都 两处各具的优点长处在这个宅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笏园面积虽小 但由于设计精巧 在有限的空间里 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 含蓄曲折 引人入胜 园中楼台亭榭 假山池塘 客房书斋 曲桥回廊等建筑无不玲珑精美 共34处 房间67间 紧凑而不拥挤 身临其境 如在画中 给人一种布局严谨 一步一景的感觉 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 十笏园以布局新巧 匠心独运誉冠北国小园之首 整个园林疏密有致 错落相间 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 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 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 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 由中 西 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 各布庭院三 四进不等 中路为花园中心 十笏草画位于水池前 四照亭居于池中 砚香楼 北厅位于最后 水池东岸堆叠半壁假山 山顶 山脚配置蔚秀亭 落霞亭 漪岚亭和稳如舟等亭舍 水池西岸经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 北达春雨楼和砚香楼庭院 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驳岸 将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状连接一起 在造景处理上 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 建筑为辅 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 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 虚实呼应 富而不俗 是一处兼具江南 江北园林风格的私家小园 壁上镶嵌 扬州八怪 等人的真迹石刻 还辟有陈列室 展出扬州画派的绘画书法真迹 建筑和景观 十笏草堂 进大门东行为前院 正厅即十笏草堂 结构为三开间七檩 无廊硬山顶 明间雕花门 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 无数青山拜草庐 匾额 堂前山石花木散点 池中荷香四溢 碧波涟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 故名 该亭水环四面 荷风水月 颇饶诗意 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 稳如舟亭 亭东北角筑有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 亭临水池如舟形 故名 蔚秀亭 建于假山之巅 取自宋朝欧阳修 醉翁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中 蔚 秀 二字而名 四照亭 稳如舟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 为四檩卷棚式结构 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 笔墨三则 田游岩 和 题画竹 各一 所悬 聊避风雨 为郑板桥手笔 漪岚亭 顺山径而下 卵石铺路 位于荷池东南假山角下 有一六角攒尖顶小亭建筑 名曰 漪岚亭 此亭小巧别致 坐于亭槛 平视喷泉 银珠万点 边起边落 俯视游鱼 飘忽不定 池水的波纹即 漪 山中之云气即 岚 故名 蔚秀亭和漪岚亭 小沧浪亭 与漪岚亭相对 是一座四角攒尖顶 覆以茅草之亭 其四柱为原始松木建筑 愈见其淡雅古朴 富有野趣 小沧浪正是园主借苏州拙政园沧浪亭而命名 又因此亭较小 故名小沧浪 春雨楼 出回廊而北 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 取名春雨楼 系借宋代诗人陆游诗 临安春雨初霁 中的名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