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翻译.doc_第1页
文化与翻译.doc_第2页
文化与翻译.doc_第3页
文化与翻译.doc_第4页
文化与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与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形式,通过语言,文化得以记载、传播和延续。同时,文化也是语言存在的一种基础,正是有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才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同样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活动,这种活动既然涉及到语言,就必然会涉及到其所承载的文化。在本章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同语言和翻译之间的关系;然后描述和对比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方式;最后就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51文化的概念511文化的定义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十分复杂的概念。我国古籍经典中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记载有“文化”一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啊己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涵义有较大的差异。 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一词。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义是“耕作、种植、作物”。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由于文化的丰富蕴涵,世界各国的学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文化。例如,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不过目前 对“文化”一词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还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所提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忽略了物质文化。为此,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这样文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包惠南2001:2)。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解释覆盖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范围极为广泛,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之,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切成果均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也包括语言。 512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录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文化的结晶。语言中储存了人类的劳动成果和生活经验。人们既通过学习语言掌握和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又通过使用语言将这些文明成果加以延续、发扬和改进,人类社会也因此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语言同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修养、历史背景等等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在历史上和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海产的习语。这些习语对于世世代代在大陆生活繁衍的汉民族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如果将这些习语翻译成汉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对应表达方式,如: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其他要紧事需要办) drink like fish(狂喝,牛饮)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捕到网里都是鱼)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万别班门弄斧) 又比如,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地名、人名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外国人很可能知道泰山是中国的名山,但是对于泰山在汉语中的深刻喻义恐怕就很少真正地了解。泰山为五岳之尊,群山之长。古人常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比喻令人敬仰的人物和极为重要的事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渊源,汉语中才会有诸如“重如泰山”、“泰山压顶”、“有眼不识泰山”等习语。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历史国情意义的人名和地名,这些词常常被用来代替普通词汇,起到特殊的修辞借代作用,如,Uncle Sam(山姆大叔)指美国政府或美国人,Uncle Tom(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人物),指逆来顺受的美国黑人,Romeo(罗密欧)指情郎,Shylock(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的商人中的人物)指冷酷的放高利贷者。英语中还有一些谚语也时常会出现极具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的词语,如,carry coal to Newcastle(运煤去纽卡索),carry owls to Athens (运猫头鹰去雅典)。这两个谚语中的地名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纽卡索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区;雅典是希腊首都,多猫头鹰,希腊神话中雅典守护神的标志就是猫头鹰。如果知道这些地名的特殊含义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几个谚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其实是一样的,相当于汉语中的“多此一举”(冯庆华等2002:420421)。正是由于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通常将语言称为文化的载体或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513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除了记载和反映文化之外,语言还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由语言来充当沟通的桥梁。当代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姗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经将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Bassnett 1994)。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89:34)。翻译理论学者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则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Snell-Hornby 1988)。由此可见,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语言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上,这种语言的融合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其中以词汇层的融合最为突出。通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些新词术语又经过长期而广泛的流行和使用,逐渐融人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我国的翻译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一次的翻译高潮都为汉语输入了很多新的词汇和用法。早在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宗教术语,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通过异化移植的方法被大量引进汉语中,如“佛陀” (Buddha,指修行达到三觉具备者), “菩萨”(Bodhisattva,指修行到达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陀的人),“阿弥陀佛(Amitabha,指大乘佛教三世佛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通常在前面加的“南无”则译自Namo一词,表示信仰、皈依), “弥勒佛”(Maitreya,指未来佛),“菩提”(Bodhi,指彻悟的智慧和达到彻悟的途径)等等。这些外来的佛教术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佛教文化也渐渐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这其中有: 译自西方文学作品的表达法,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橄榄枝(olive branch)、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酸葡萄(sour grapes)等; 译自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的术语,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哲学(philosophy)、逻辑(logic)等; 还有译自西方科学技术发明的成果,如电话(telephone)、电灯(electric lamp)、电影(film)、雷达(radar)、收音机(radio)、照相机(camera)、维他命(vitamin)等等。 这些在当时算是洋味十足的词语,如今已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内容,提高了汉语的表达力,还直接影响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更是大量地涌入汉语和中华文化中,如: 超市(supermarket)、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快餐(fast food)、麦当劳(McDonald)、汉堡包(hamburger)、销品茂(shopping mall)、绿色食品(green food)、转基因食品(gene modified food,简称GMF)、克隆(clone)、因特网(internet)、鼠标(mouse)、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commerce)、托福(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TOEFL)、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简称CEO)、脱口秀(talk show)、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等等。另外,在当今的语言中,一种“汉外合语”的现象越来越多。所谓的“汉外合语”,就是在汉语的表达中加入外语的词汇。当年钱钟书先生曾戏称这种现象为“牙缝中夹菜叶子”,让人感到不雅不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汉外合语”似乎并不让人感到尴尬。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词语或表达,如:卡拉OK、KTV包房、MD盘、CD片、DVD机、MP3机、flash动画制作、3D效果图、DV作品、MTV录像、X光片、CT扫描、APEC会议、MBA课程、GRE考试、GMAT试题、加入WTO、GDP增长速度等等。这类词汇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文化交流的趋势,即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步扩大,各民族之间特殊性的差异相对减少,语际间的可译性限度也日趋缩小。上面所提及的汉语中吸收的新词术语,反映了文化交流中语言融合的现象。这类新词语可以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核成分,提高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度,进而又促进文化的融合与趋同。然而,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而增加语际翻译的不可译度。这正如王佐良所说过的:“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尽管语言、文化及翻译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的差异性仍然会给语际翻译带来种种棘手的难题。这也是我们下一节将要谈论的话题。52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521语 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同的民族表现出不同的习惯和风俗。例如,在打招呼、称谓、道谢、寒暄、恭维、致歉、告别等方面,汉民族的习俗就与英美等西方民族的习惯不同。称谓(address)是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84),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性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称谓词语(term of address)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情感好恶等。称谓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这种反差有时成为翻译中的难题。 就亲属称谓而言,汉民族文化根据亲族、辈分、长幼、尊卑标准,对家族中的人际关系作了十分详细和严格的划分。例如,有行辈之别(祖、孙、子等)、同辈长幼之别(伯、叔等)、父系母系之别(姑、姨等)、血亲姻亲之别(哥哥、姐夫等)、直系旁系之别(侄子、外甥等)。然而,在英语文化中就没有如此细微的区分。因此,在翻译时会出现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现象,例如:(包慧南2001:105106) (1)My grandfather is his cousin,so hes kith and kin to me somehow,if you can make that out,I cant(Charles Dickems,Martin Chuzzlewit,Chapter V) 我的祖父跟他是堂兄弟或表兄弟,因此他和我有亲戚关系,也许你能够把这个关系弄清楚,我可没有办法弄清这个关系。 (2)Three cousins of the French President were also to receive diamonds 法国总统的三位远亲后来也接受了一些金刚石。 对应于英语cousin一词的汉语称谓词有八个之多。例(1)中有一处上下文提示(grandfather),可以帮助译者确定原文中的cousin指男性。但是,到底是长还是幼、是父系还是母系,却无从得知,所以,译者只有将其译为“堂兄弟或表兄弟”。至于例(2)中的cousin,无任何上下文线索提示,无法明确原文中人物的身份,译文中也不可能将汉语中的八个称谓一一罗列出来,所以,译者选择了含糊的“远亲”一词来表达其中无法明确的称谓词语。 此外,汉语称谓中常用数字表示排行或长幼,如“大(一)哥”、“二弟”、“三姑”、“四姨”等。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习惯,这也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题。现在通常的办法是将汉语的“排行+亲属称谓词”译为英语的“序数词+亲属称谓词”。这样的翻译方法,达到了词汇字面上的对应,但是,汉语排行称谓所反映的特殊民情风俗,译语读者却难以感受到。为此,有时译者不得不做相应的调整。例如: (3)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红楼梦第三回) “This,”she said,“is your elder uncles wife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s wife”(杨宪益,戴乃迭译) (4)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事呢。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等着呢。”(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Just then Su-yun came in to announce,“Our mistress wants you both to go and discuss important businessAll the other young ladies are there with Master Pao”(同上)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注意到,例(3)中的“大舅母”,译者选用了elder一词,“二舅母”选用了序数词second,这种译法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英语elder所传达的语义同汉语排行“老大”一词的含义毕竟还是有一些差距。另外,这个例子中的“舅母”,译者没有用aunt一词,转而选用uncles wife,可以说是经过斟酌后做出的适当的选择。英文中的aunt既可以指“舅母”,也可以指“姨妈”,原文中已明确表明是“舅母”,如果译文中简单地选用aunt一词,则损失了原文中称谓的明确性。例(4)中的“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都是陪衬性人物,与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无直接的关系,排行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只是表明人多而已。因此,译者大胆地省略掉这些称谓词语的翻译,改用all the other young ladies来翻译原文中所提到的人物。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罗嗦,又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汉语亲属称谓词数量较多、名目繁杂、指称具体,习惯于“排行称谓”;英语称谓词数量较少,分类简单,指称含糊,习惯于“姓名称谓”,彼此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翻译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原文中的称谓进行推算,变通为译人语中对应或相近的称谓词语,然后以符合译入语称谓习惯的方式来表达。例如: (5)她从贫穷的姑家,又转到更贫穷的姨家。(萧红,王阿嫂的死) She had lived for a while with some impoverished paternal relatives,then had been bundled off to some maternal relatives who were,if anything,even worse off(Howard Goldblatt译) (6)“四妹,时间不早了,要逛动物园就得赶快走。”四小姐蕙芳正靠在一棵杨柳树上用手帕揉眼睛。 “九哥,他是不是想跳水呢? 神气是很像的。” (矛盾,子夜) “Huei-fang!”he called “Its like getting lateWell have to get a move on if you want to see the zoo.” Huei-fang was leaning against a willow,dabbing her eyes with a handkerchief“Chin-Shen,was he going to throw himself into the pond? He looked as if he was”(杨宪益,戴乃迭译) 除了上述亲属称谓之外,另一类常用的称谓语是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社会礼制的表现,受一定社会制度与伦理习俗的制约。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伦理体系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社交称呼和表达方式。同亲属称谓类似,中国的社交称谓比较复杂,等级性强;英语国家的社交称谓相对简单,等级性较弱。 汉语的社交称谓有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广泛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相互称呼。例如,“伯、叔、妈、娘、母、婶、姨”等用来称呼与自己父母年龄相近的长辈;用“兄、哥、弟、姐、妹等称呼同辈人。因此,当类似“李叔”、“张姐”翻译为Uncle Li和Sister Zhang时,英语读者很难区分交际双方的关系到底是亲戚关系还是朋友或同事关系。 另外,受儒家尊卑有序礼制的影响,汉语中表示尊敬和谦恭的敬称和歉称比较丰富。这些称谓常见于各种典籍中,现代的某些场合和文体中仍然在使用。例如:表示尊敬的:令尊(your father)、令堂(your mother)、贤阁(your wife)、贤兄(cousin)、大作(your book)、府上(your house)、高见(your opinion)等表示谦恭的:家父(my father)、家母(my mother)、内人(my wife)、拙著(my book)、舍下(my house)、愚见(my opinion)等 尽管译为英语后,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来区别敬称和歉称,但是汉语中原有的褒扬和贬抑语义几乎完全消失。 汉语中也常常用职务称呼某人,如张校长(President Zhang)、王局长(Director Wang)、李主任(Director Li)、赵处长(Section Chief Zhao)、陈总经理(Manager Chen)等等。这种称谓在一些小团体和圈子中十分盛行,英语国家则没有这种习惯。 同汉语称呼中复杂的敬称相比,英语敬称的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类: 王公贵族的尊称,如: Your Majesty,His or Her Majesty (陛下),称呼国王皇后 Your Highness,His or Her Highness (殿下),称呼王子公主 Lord (阁下),称呼侯、伯、子、男爵等贵族或高级官员 社会职务尊称,如: Doctor(医生),Professor(教授),Governor(州长省长总督等地方长官) 教会神职人员的尊称,如: Pope(教皇),Father(神父),Mother(女修道院院长),Sister(修女) 平级关系的尊称,如, Mister(Mr先生),Mistress(Mrs夫人),MissMs(小姐女士),Lady(女士) 称谓语除了具有浓厚的文化民族性之外,还能够体现一系列语用特征,如交际者的身份、交际场合的特点、交际者所传达的语气情感等等。例如以下两个例句:(包慧南2001:124,126) (7)“Aye,aye,sir,I know your worship loves no holiday speeches”(WScott,Red Gauntlet,Chapter III) “是,是,老爷,我知道老爷不喜欢听冠冕堂皇的话。”(8)“The cannonading has got the wind up in young Raleigh, sir,”said the sergeantCaptain Mitty looked up at him through tousled hair“炮弹把小拉莱轰昏了,长官,”中士说。密蒂上尉透过乱蓬蓬的头发抬头望着他。 这两个例句都使用了“sir”一词,但是都没有译为社交场合常用的“先生”。例(7)译“老爷”表明了人物之间的主仆关系,同时也刻画出仆人对主人必恭必敬、阿谀奉承的神态和语气。例(8)译“长官”则突出了炮火连天的战场。总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交际场合以及不同的语体中,称谓语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翻译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差异所在,并根据具体的语篇特点,进行灵活的处理。522颜色词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分类各异。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红)、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另外,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应该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下面我们简要列举几个主要颜色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对比。5221红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 红旗red flag 红糖brown sugar 红茶black tea 红榜honor roll 红豆love pea 红运good luck 红利dividend 红事wedding red wine红酒red ruin火灾 red battle血战 red sky彩霞 此外,红色对中国人和英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在翻译古典小说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认为书中的“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因此,他在翻译时涉及红色的词语时作了一定的变通处理: (9)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Jiao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 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 (10)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译者在翻译原文中的“红楼梦”和“怡红院”时没有选用red一词,而是分别译为Golden和Green这两个虽然不同色彩,但对译语读者来说具有相近意义的颜色词。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原文文化在译语中的再现,另当别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颜色词的延伸含义对语言和翻译的影响。5222绿色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 (11)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 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 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意思,如: (12) The new typist is green at her job 刚来的打字员是个生手。 (13)You cannot expect Mary to do business with such peopleShe is only eighteen and as green as grass 你不能指望玛丽同这样的人做生意,她只有十八岁,还毫无经验。5223黄色 黄色(yellow)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 a yellow 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 (14)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 他太软弱,不敢起来斗争。 英语中的黄色还用来作为事物的特定颜色,例如,美国有些城市的出租车上标有“yellow”(而不是“taxi”)的字样,代表出租车,因为那里的出租车为黄颜色。如: Yellow Pages黄页(电话号码簿中用黄色纸张印刷的部分) Yellow Book黄皮书(法国等国家的政府报告,用黄封面装帧) yellow boy(俗)金币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 “yellow”无关。能够表示汉语中这些意思的词汇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obscene(猥亵的)等。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5224蓝色 蓝色(blue)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在翻译同这一颜色有关的表达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特别含义。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川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忧愁苦闷”,如: (15)They felt rather blue after the failure in the football match 球赛踢输了,他们感到有些沮丧。 (16)She looks blue tod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 She is in holiday blue 她今天显得闷闷不乐,出了什么事情? 她得了假期忧郁症。 例(16)中的holiday blue相当于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指冬季假期时,人困在家里,感到无聊寂寞时的心情或情绪。另一个同低落的情绪有关的词组是: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指度过快乐的周末后,星期一又要上学或上班,所以情绪不好。 blue在英语中有时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 blue video黄色录像 有时blue又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如blue blood(贵族血统)。 此外,blue在英语中与其他词汇搭配,还有另外的含义,如: out of the blue意想不到 once in a blue千载难逢drink till alls blue一醉方休5225 白色 白色(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例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funeral),表示哀悼。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 英语中的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什么关系,如: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the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 white man善良的人,有教养的人 white-livered怯懦的white elephant昂贵又无用之物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际上与英语white所表示的颜色也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含义,如: 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 白菜 Chinese cabbage 白字 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 白搭 no use 白费事all in vain5226黑色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中国人在葬礼上戴黑纱。英语中的Black Friday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black在英语中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 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 to look black at someone 怒目而视另外,黑色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阴险”、“邪恶”的含义,不过翻译时不一定用“黑”或“black”的字眼,例如: 黑心evil mind 黑手evil backstage manipulator 黑幕inside story 黑线a sinister line black sheep害群之马 black day凶日 black future暗淡的前途除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联想意义外,颜色词还与历史、社会、经济等现象有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例如: 历史方面: 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 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 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姻 社会方面: blue-collar workers蓝领阶层,指普通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 workers灰领阶层,指服务性行业的职员 white-collar workers白领阶层,指接受过专门技术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pink-collar workers粉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 personnel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管理和营销的人才 经济方面: red ink赤字 in the black盈利 white goods白色货物,指冰箱、洗衣机等外壳为白色的家电产品 brown goods棕色货物,指电视、录音机、音响等外壳为棕色的电子产品。 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有时相佐。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523成语成语(set phrase)是习惯用语(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也是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通常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浓厚的民族色彩特征。由于人类生活的世界、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有共通之处,因此,各种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点。英语和汉语中的成语有些在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方面十分相似,几乎可以完全一一对译,例如: 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火上加油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晴天霹雳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浑水摸鱼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空中楼阁castle in the air 破釜沉舟to burn the boat 如履薄冰to be on the thin ice 然而,英汉民族毕竟在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所以,成语的产生和使用在两种文化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例如,有些成语意思相近,但是使用的比喻形象有差别: 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as silent as the graves;as close as wax 一贫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血流如注to bleed like a pig to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to 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 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易如反掌 有些成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通过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其中的比喻意思,例如: in a pigs whisper低声地;顷刻间 hang on somebodys sleeve依赖某人 to be full of beans精神旺盛 to get cold feet感到怀疑、害怕或胆怯 a skeleton at the feast扫兴的人或东西 粗枝大叶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扬眉吐气to feel proud and elated 无孔不入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 大张旗鼓on 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 风雨飘摇(of a situation)being unstable 此外,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如果加上许多解释,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所以成为翻译中的难题,例如: 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毛遂战国时期人名) 初出茅庐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出自三国演义的典故) 东施效颦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东施古代一丑女的名字) 南柯一梦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南柯古代传说的梦中地名) 四面楚歌to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楚战国时期的地名) Catch-22 situation不可逾越的障碍(源自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小说Catch-22) a Spartan look简朴的;艰苦的(古希腊斯巴达人以简朴和不畏艰辛著称) a Trojan Horse内奸(古希腊传说中,在特洛伊战争时希腊人做的木马) the heel ofAchilles致命的弱点(古希腊传说中的阿基里斯,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 Gordian Knot难题;僵局(古希腊传说中人物) 在翻译成语时,准确传达喻义十分重要,但是,恰当地保留和转换成语中的形象也是影响翻译成功与否及翻译效果如何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而言,在翻译成语中的形象特征时,可以采取以下这样一些方法:(包慧南2001:150154)保留形象英汉语中的部分成语,在喻义和形象上对等或是巧合,翻译时就可以完全用译语中相对应的形象再现原成语中的形象,例如:(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红楼梦)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杨宪益,戴乃迭译)(18)你不要听他那号话。四月里胡宗南占绥德,不是说 ? 他们占了三天,不是夹起尾巴跑了?(柳青,铜墙铁壁)You dont want to listen to that kind of talk. When Hu Tsung-nans forces were in Suiteh last April didnt they claim? They lasted three days,then put their tails between their legs and ran 英语中原本有“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一成语。在例(17)中,译者稍做调整,用“Heaven”替代“God”,既保留了汉语文化中“天”的特殊含义,又巧妙地对应了英语中的成语表达,可谓是一个绝好的妙译。例(18)则套用了译语中的成语,并完全保留了原文中成语的形象特征。 移植形象原语中成语的形象,在译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形象时,如果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可以将原语的成语形象直接移植到译语中去,例如:(19)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红楼梦)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20)(贾瑞)等着,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只是左等也不见人影,右听也没声响(红楼梦)He waited there for her arrival with the frenzied agitation of an ant on a hot saucepanYet,though he waited and waited,not a human shape appeared nor a human sound was heard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译者直接将汉语成语中的形象翻译为译语。这些形象比较直观,容易为读者理解,所以直接移植的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形象,又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提高译语语言的表达能力。转换形象当无法在译语中保留或移植原语成语的形象时,可以用译语中语义相近的成语来替换原语中的成语形象,例如:(21)有话不明说,许你们这样鬼鬼祟祟的干什么?(红楼梦)But why not talk openly instead of in this hole-and-corner fashion?(22)否则,袖手旁观,守株待兔,就变成了长期不抗不战了。(姚仲明同志,你走错了路)Otherwise, standing by with folded arms and 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 will prove to be nothing but long-term nonresistance(AMCondron译)这里译者借助了译语中相应的成语,虽然比喻的形象改变了,但是这样的转换可以使译语读者产生同原语读者相近或相似的语义联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