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验论文.doc_第1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论文.doc_第2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论文.doc_第3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论文.doc_第4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素相加法实验04心理(1)班 0417015 李开1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重复前人Sternberg的实验研究,通过ppt呈现反应刺激,利用秒表记录反应时,并最终对反应时数据组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结果,以验证前人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确认对某一项目的反应时是否由“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这一反应过程所组成的加工阶段。本次实验基本上是以重复呈现前人实验为主,因为觉得前人的实验识记项目过于简单,于是把识记项目扩展为510个数字,其他大致不变。2 关键词: 因素相加法 识记项目 加工过程(阶段) 反应时3 引言: 本次实验主要是重复前人的实验,只在小部分做了简单的修改,该实验最初是Sternberg(1966,1967,1969)发展出来的,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然而,因素相加法实验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和疑问.该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所以有人认为其应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其实验的识记项目过于简单,可能会分辨不出被试间的差异.本次实验对前一者没有做出改变,而对于后一者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16个数字,改为510个数字。因素相加法指的是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就可以对这几个因素进行相加,通过因素相加而得到实验数据或结果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识记项目是指被试所要做出反应的对象。 加工过程(阶段)指的是被试对某以对象做出反应时的内部变化程序。 反应时是指被试对识记项目的做出反应的时间。4 实验设计:4.1 原实验设计:Sternberg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做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间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4.2 本次实验设计 4.2.1 实验假设 因素相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4.2.2 实验目的 对前人Sternberg的实验进行重复研究,在某些小的方面稍微作些修改,验证其假设,尽可能的呈现前人的研究结果。 4.2.3 实验人员 主试:李开 被试:孟科缘 陈丹珲 助手:陈丹珲 孟科缘 4.2.4 实验器材 Ppt资料 电脑 秒表 4.2.5 实验程序 A主试制作ppt资料,设定识记项目的呈现时间,备好相关实验器材 B主试对被试说明具体的实验过程及其操作,并要求被试尽可能的对呈现反应项目做出正确反应 C进行实验,主试控制呈现项目,助手在主试开始呈现反应项目时同时开始记时,被试做出反应后记时停止。 D .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对前人结果进行验证分析5 实验结果: 从实验的结果中可以提取四个因素如下: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具体结果如下: 测试项目的质量(表1):质量被试1被试2反应总时(s)/个数反应均时(s)反应总时(s)/个数反应均时(s)优3056/2114553215/221496劣1309/914511345/81681 识记项目的数量(表二): 呈现数字个数被试1被试2反应总时(s)反应均时(s)反应总时(s)反应均时(s)5813162679415886629125878515707734146881616328680136065713149728145679315861077815567951590 反应类型(表三):被试1被试2反应类型反应总时(s)/个数反应均时(s)反应总时(s)/个数反应均时(s)是反应时3000/2114293200/211553否反应时1362/915131379/91532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表4):1次反应总时/个数1次反应均时2次反应总时/个数2次反应均时被试12463/1714452723/171602被试2537/41343538/41345被试间反应时比较(表5):反应总时/个数反应均时被试14362/301454被试2464/3015476 实验结果讨论:关于以上的四个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按照Sternberg的看法,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包含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以及反应组织阶段。按他来说,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在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被试先对测试项目进行编码,然后将它与所是识记的项目顺序进行比较,再做出决定,最后进行反应。那么在本次实验中,被试的每一次反应而得到的每一次反应时,都是按照那么一个顺序而做出的 ,是有一个具体的反应过程的。也就是说,只要从总的反应时中能够提取出那几个因素,那么Sternberg的结论就可以得到证明。也就是说,在实验结果中,只要能够得到其每一个因素对应的结果比较是不相同的,那么就可以证明其各个因素的存在。而在本次实验中,表1中测试项目的质量中的测试项目的优劣被试一的结果是差不多的都在1.45左右,看不大出来,而反而被试二的项目优劣的平均反应时的差异较大,相差0.19,所以测试项目的质量对于反应时是有影响的。而从表2识记项目的数量上来说,两位被试都有一个先下降后增高再下降再增高的波动过程,对于先下降后增高这一点可以理解,是因为,刚开始被试对于实验不是很熟悉,因而虽然测试项目的数量只有5个数字,反而出现了一个较高的反应时,接下去随着被试越来越熟悉,而接下去的反应时就降下来了,而后又增高可能就是因为数字增多的缘故,而接下去呈现的下降趋势,这一点到很不明白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出现的,而最后的增高一方面是数字增多,而另一方面是因为被试一直的持续的保持注意力而 出现劳累的结果。在这个方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呈现8个数字的时候,被试的反应时维持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一点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对于表3反应类型来说,被试的均反应时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反应跟否反应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然而被试间却呈现着很大的差异,两位被试的结果正好相反。而从表4最后的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上来说,被试一相差较大,而被试二的反应时则差不多都在1.34左右。但对于被试一来说,还是可以得到求证的。至于那被试间的差异,本来的Sternberg的实验中是没有的,而这里则把它对照了出来,从表5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被试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并且从表1跟表4中,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并不是所有的被试都是一样遵循前人的实验结果的,但也有可能是出于实验结果、过程、被试中的原因。总之,本次实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实前人的实验结果的。7 参考文献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汪安圣等,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附录(原反应时记录表):序号呈现项目判断项目被试1反应时(秒)被试2反应时(秒)1.1468941.471.222.634013691.061.753.540361521.971.564.48907300.882.005.3612941.622.286.137984261.531.757.7891402111.501.348.3601308771.341.419.5132631.571.3510.154328560161.281.2511.6153071.691.5612.47135601371.501.3413.8763451.781.5314.380754231021.871.5915.13754021.191.0616.37894291.501.6917471.4718.4014689031.311.1219.568704214321.191.0020.58702513231.591.7821.764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