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doc_第1页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doc_第2页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doc_第3页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doc_第4页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第二章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淑华 老师第一节 西洋儿童文学发展概述一、西洋儿童文学发展的特质文学的需求、发生虽是在人类有文字以前,童年的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故据历史学家研究:在十六世纪以前,欧洲各国根本就没有童年这个观念,有意识的创作儿童文学,更是不可能的事。(注二)但追溯西洋儿童文学史实,其儿童文学的发生,本源自于儿童教本,故随着十七世纪以来教育思潮的递变,儿童文学的观念乃随之厘清、风气亦更加开展,故整体发展上,较中国早了数百年,值得吾人加以探究、引为借镜。以下即观西洋儿童发展之大略,举其特色以为引论:(一)注重宗教的、道德的内容。中古世纪的欧洲教育设施,多为贵族子弟而设,故偏重礼仪道德、宗教等方面。(注二)除了在早期英国,阿哈门主教等人的作品中可得此印证外,连法国拉丰登故事、德国灵魂的安慰故事集,亦不离此一主题。(二)最早的形式多用拉丁文写成,为问答、韵文方式。至公元第九世纪阿佛列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849-899)努力以古典英文代替拉丁文,虽因法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而中断,随后因一位教师康奥尔(John Cornwall)对学生的倡导,而使用英文创作的风尚推展开来,此一语言媒介的改变与共通,对欧洲各国儿童文学的推展,具有相当的帮助与影响。(三)对传统的口传、民间材料,有着较完整、具体的搜集。例如:十九世纪的德国,即有特伊克、格林兄弟先后搜集中、古代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以编辑笔录故事或作为写作故事的题材;丹麦也有著名的安徒生致力于搜罗、创新民间故事的面貌;而后德国的普连达诺、史屈伯,英国的朗格也随之投入本土民间故事的收集与编纂,陆续出版十余本的故事集,对儿童文学写作素材与发展构思,相当有帮助。(四)有专人热诚投入、提倡。(注三)翻开西洋儿童文学史,其中相当显著的特色即是:自中古时代以来,在各个世纪、各个国家都相继有一些儿童文学的大家奉献心力。有的借故事提出足以改变世人的教育主张(如鲁索);有的始终致力于精美优良读物出版(如:纽伯瑞);有的则追求创作的完美,而树立某类作品的典型。(如:安徒生、波持女士等。)虽然儿童文学在东、西方文化中,均受到道德、与教育等传统力量的范限而无法全力发展,但由于欧洲各国的语文统一、搜集材料与专人提倡,由于他们的持续努力与热诚投入,使得西洋儿童文学在质、量上均获得较大的进展,因此比我国的发展领先将近两百年。(注四)二、西洋儿童文学发展概述十八世纪,在西洋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是个重要关键。因为,特别为儿童而写作,及由儿重的观点来立足的一种新的文学即特别为儿童设计的读物,事实上一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葛琳,儿童文学下册,页73)故以下概述西洋儿童文学发展,乃以十八世纪为分界,兼用综观起源与分论各国之观察角度:(一)十八世纪以前探索期(概念模糊、创作目的上,多数作为教学的材料。且以传教士、教师为主要推动者。)欧洲最早为儿童编写的教本,是约在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手抄本((Manscript form)。(注五)因其内容都为道德教条、宗教教义,表达亦艰深无趣,故算不上儿童文学作品。直至公元七、八世纪,英国有一个为儿童写书的主教阿哈门(Aldhelm,640-704),才以押韵的七言谜语诗方式,归纳说明圣经中七的数目意义与用法。(注六)此后 ,尚有教师比得(VenerableBede,673-735)、埃及必蒂(Egbert?-766)、阿尔昆(Alcuin 735-804)、阿弗立(Aelfric 955?-1020?),以及安生(Anselm 1034-1109)等人持续不断地为儿童创作、编纂(注七)遂使英国的儿童教科书越趋浅近生动,间接带动英文书籍的出刊。尤其中古时期印刷术的改进 ,加上英国有威廉康顿(William Cox-ton,1421-1491)(注八)等出版商的推动,许多具有文学趣味的书,乃得以和儿童见面。然而,直到十七世纪为止,欧洲各国的儿童读物虽然在编印型式上,已有了相当多的改进与变化(如十六世纪中叶的角帖书、十七世纪英国的廉价小册等),但其内容仍多以教育儿童为目的,写作主题则不外两方面:1、 道德教育:由于欧洲中古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为贵族子弟而设,教材内容便一向着重德性培养与礼仪训练,以养成优秀的领导阶层。例如当时颇著名的孩子们的书(The whole duty of children),即以一六行的篇幅,说明了孩子应有的责任(注九)。另于公元1477年维廉卡克通亦写成礼貌一书,1430年威廉康顿出版贤妻教女记,均是藉韵文的体裁、而灌输儿童成人的道德观与行为标准。2、 宗教教育:宗教向为西洋文明发展的基石,于教会独揽政教大权的中古欧洲,宗教教育的目的,更是促使多数儿童读物产生的缘由。此类作品中,多以将圣经内容浅化、推广,或借故事以推崇上帝、圣徒的德性典范。正因其宗教的目的鲜明,而各编写者(教士)莫不在制作方式与叙述观点上不断的修正、改进,以力求生动有趣、愈趋精良。首先是将圣经加以翻译改写,如麦尔斯卡俄迪尔(Miles Covrtdale)与詹姆士金(James King,1537)先后完成的英译本圣经,及改为教本形式的新英格兰初阶(New England Primer)(注十);或就圣经中部份篇章加以想象、扩充为范例故事,如 (灵魂的鼓舞)(注十一)审判的日子、儿童的信号等。其次则是印刷上以鲜艳插图及镀金书页等手法吸引儿童的图画手稿,使儿童因其图画的引导,易于接受圣经景象与殉道者的光荣事迹。如上述的典型教材虽多不胜举,但其中亦不乏能顾及儿童的心理与兴趣的佳作。例如:捷克的孔麦丘主教(John Amos Comenius l592-1670)于1658年真正为孩子写了一本书图画世界(The World in Pictures)(注十二)。透过彩绘的视觉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并以谈话方式学习语言。稍后,英国约翰班寅则于1678年写成了天路历程一书,虽是神学的主题,却以浅明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来组构故事,因而吸引了广大的成人读者与儿童,也鼓舞了约翰班寅于1684年出版 天路历程续集。(注十三)此外,十七世纪末由法国贝洛(Char-les Velo)陆续完成的童话集三种(注十四),非但是法国早期儿童文学发展上的奇葩,更借着1729年山伯(Robert Samber)、1794年艾登斯(Peter Edes)的译作,而分别在英国、美国带动童话风潮(注十五)。除此而外,尚有一些各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材料,也随着前述的教育需求及中世纪阅读消遣的风尚(注十六)而逐渐被整理、改写为吸引人的故事。如寓言故事方面:主要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寓言,与法兰克民族偏爱的民间机智传说为源流。法国于十三世纪,即有诗人将民间有关列那狐及依桑格伦狼的传说融会而写成长篇讽喻诗 列那狐故事(LaRomen de Renart)(注十七);十七世纪,拉丰登(Jean de La Fon-taine)则延续此风格,而将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诗创作得出神入化,成为法国孩子热爱的启蒙读物(注十八)。而十五世纪时,才有卡克斯统整前述古希腊文学中的伊索寓言、法国的列那狐故事、以及阿德王的贵族历史等传统文学材料,改编为适宜儿童阅读的故事丛书。(注十九)。骑士故事方面:则多以各民族固有的英雄传说为蓝本。公元十四世纪时,流通于拉丁语系国家间的通俗文学,尤其是阅读骑士小说,成为高阶层社会与中产阶级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注二十)而后,由于印刷的便利与翻译、改写的普及,使这些源自于前人传说与英雄史诗的材料,发展出骑士为主的传奇故事,也成为青少年的读物。例如:由不列颠文化中的传说产生阿瑟王之死、湖中的兰斯洛、罗宾汉等传奇故事,与法国罗兰史歌系统衍化的波尔多的于翁、(爱蒙的四个儿于)等作品,皆先后风行于中古时期的欧洲。神奇故事方面:在各国文化遗产中,都蕴涵许多神话与传说,可作为神奇故事的素材。如古希腊神话、古希伯来神话、以及北欧的神话、欧洲的民间故事、亚洲的民间故事等。它们出现虽先后不一,彼此间亦末必流通,却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上常见异曲同工之处。大体而言,欧洲从十六世纪开始 ,于成人间口述流传的的神奇童话,如科尔比(Re-chard Corbet)奖偿与仙女的学问便存在于通俗文学中。其后,此风在中欧各地虽因宗教改革而受抑,但在意大利却仍保有五日谈或巴尔齐童话的童话(注二十一)。而如史塔巴候勒(Straparole)的滑稽的夜晚等,此等作品乃是法贝洛父子(注二十二)搜集并改写童话的灵感来源。至十七世纪初,神奇童话才在英国重燃火苗,加上贝洛童话这份渡海而来的高贵礼物(注二十三)遂使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着鲜明的神秘色彩。另外,尚有虽取材于历史、却加入更多的想象,以虚构成故事的历史故事;以及娱乐儿童而产生的童谣、谜语等,于十八世纪前零星发生、存在于各国人民的生活中,是成人文化中较适宜孩童喜爱、接受的部份,而未经有意识的儿童文学创作。故总括而言,十八世纪前的西洋儿童文学内容虽已相当丰富、多面,却仍缺乏其独立发展的个性;整体评估,约以英国发展的较早、亦较成型;;、法二国,则在十二到十四世纪间初萌,而分别于十七世纪(法)、十八世纪(德)才正式诞生。此后的第十八至二十世纪期间,可说是西洋儿童文学的成长期。其繁盛时出、特色互见,故宜分国家略观。(二)十八世纪以后正式发展期(英国起步较早,美国后来居上,北欧最具特色,其余略现风格)1、英国儿童文学发展十八世纪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既先于欧洲各国,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则更奋力开展新局面。(注二十四)一则仍延续前期道德与宗教的教育主题而意图由作品的抒写趣味上求创新,如:瓦兹(Isaac Watts)于1715年完成的给儿童的圣歌和道德歌曲,及1773年汤姆得(Tho-mas Day)成的儿童小说山福特和马顿;一则开始留意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他们创作美好的作品。此可以约翰纽伯瑞(John Newbery)为代表。他自开设书店以来,陆续为儿童设计、改编各种读物,如:一系列的袖珍好书及一双美好的鞋等二百多册故事书,皆能达到文字生动、插图精美的层次,并注重文学价值与阅读趣味,摆脱先前说教气息与道德脸孔。甚至也发行消息类书,如:科学之环(The Cir-cle of the Science,1745)动物及鸟类小史(Jommy Trips History of Beasts and Birds,1779)。同时,有意为儿童创作诗,亦出版童诗精选及三呎高等童诗,故被誉为儿童文学之父(注二十五)。加上随后在诗歌方面 ,又有布来克(Wiilliam Blake,1557-1827)于1789年出版的天真之歌及1794年完成的经验之歌是专为儿童写的诗篇,此种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风尚,才逐渐形成。因此,分别在此前后出版的二本杰作:史威福特(Jonathan Swift)格列佛游记、迪福(Daniel Defoe)鲁宾逊飘流记,虽并非专为儿童所作(注二十六),却因其情节之变化刺激、描写之生动有趣、而深获儿童喜爱。以致1812年时,瑞士的学校教师威斯(Johann DavidWyss,1743-1818)为孩子们写了一本相近的历险故事海角一乐国(The Swiss Famaly Robinson)十九世纪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开始受到重视及认同,于是有作家以活泼自由的观点来写作,或将历史故事及前人作品加以改写、变化。如:1804年时,珍泰勒和安泰勒姐妹俩合写几个青年为幼儿智力而写的基本诗、以及1806年查理拉姆和玛莉拉姆所合作改写莎士比亚的故事。而查理又于1808年重述尤里希王历险记、至1809年两人再合着李色特夫人的学校和儿童的诗歌。随后,华特史考特为儿童写了一本中世纪的历史故事劫后英雄传,是第一本专为儿童写的历史故事(注二十七)。 中叶时期,著名的小说家都开始为孩子编写故事,竞相以最热烈的感情及最真挚的心态,为孩子的幸福快乐而努力创作。并因乐在其中而寻回奇妙的童心稚情。如:狄更斯(Charlers Dikens)以圣诞赞歌送给可怜的孩子;以及七个可怜的旅行人、奇妙的鱼骨对后来的连续性读物,都具有推波助澜之功效。随后,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于1883年发表金银岛(Treasure Island),同时,他也是第一位以儿童的观点来写童诗的名作家,于1885年出版童诗之园诗集。此外,又有小说家撒克里(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写玫瑰与指环;肯斯来(Charles Kingsley)发表水孩子;剧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写了快乐王子童话。(注二十八)在这股风潮中,又以卡罗尔(Lewis Carrolls,1832-1898)为三位小女孩编撰讲述的故事爱丽思梦游奇境,及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为求婚而写出金河之王(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同因充满浪漫、新奇的想象,而成为英国,甚至全世界幻想故事的代表作。且此时各儿童读物的插画形式、印制技巧也都在逐步改进中,如前述萨克来自行为其作品设计剪影插图;卡罗尔则敦请登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为其书绘制插图。而当代的仑道夫卡德考特(Randolpk Caldcott,1846-1886)以画玩具书为先,继而为当时的报纸、及许多大文豪的作品作画,成为专业儿童插画家。以及凯蒂克林威尔(Kate Greenaway,1846-1901)于一八七八年,出版窗下童诗集、孔雀菊花园孩子一生中的一天苹果饼生日之书等作品。另外,在逗趣、娱乐的无意义诗(Nonsense-rhymes)方面,则以李耳(Edward Lear,1812-1888)为代表人物。他于1871年出版无稽之歌(Nonsense-Songs and Stories)、1846年则有无稽之书(The Book of Nonsens)、更多的无稽诗滑稽诗等。(注二十九)而探寻英国这十九世纪间的儿童文学热潮,尤其是重返民间故事的源头、向民族固有文化传统中找寻改写素材的作法,虽开始于十九世纪初期发展于本土的重返民问故事运动,其实更受到来自外国的故事影响,而扩大其声势,从地方性转为国家性,甚至具有国际地位。(注三十)如公元1729年,法国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由山伯(Robert Sam-ber)译成英文,又引进印度吉卜林的丛林奇谈;1846年时又有四本英译本安徒生童话出版(儿童神奇故事、丹麦传奇与童话故事、丹麦民间故事、夜莺及其它民间故事),此后又续见世界各国故事的译作,(注三十一)因而带动英国作家发掘、改编本土民问故事的风尚,其中可以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为代表,他自1886年起,陆续为孩子出版了 蓝色童话书等十二本民间故事,故其逝世后,英人封他为英国出版界之王。二十世纪因实验主义的鼓吹,强调儿童需在经验中学习。故儿童文学作家的的写作观念上有些改变: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发言、适合儿童需要、尊重儿童为单一个体、更承认游戏为儿童生活的一部份(注三十二)。故本世纪中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特色,除了是创作目的、内容上明确针对儿童,为其量身订做外;更在出版、阅读上明显将儿童视为独特的对象,专为其收集、规划适宜的图书及环境,使儿童文学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设备完善的儿童图书阅览室在一八九九年,率先于英伦公共图书馆中设立,为各国之首见;而一九四年时,全英国各小学都有图书馆的设置,提供儿童阅读之方便。而在作品风格方面,自卡罗尔的爱丽思漫游奇境树立典型后,二十世纪时持续发展,幻想小说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之大宗,并开拓题材,佳作绩出。如:詹姆士比利(James Matthaw Barrie,1860-1937)在1904年写的小飞侠(Peter Pan),之后又续写了小飞侠在清丝洞花园及彼得和温迪;而米伦(A.A.Milne, 1882-1956)则以他的儿子及其玩具熊为影射对象,写了玩具熊温妮普(Winnie the Pooh)等系列作品。这些主角日后均成为全世界儿童熟悉的好朋友,也共同奠定了英国幻想小说的国际地位。此外,同时盛行于本世纪英国儿童文坛的 ,尚有斯多兰(L.A.S.Stolong)与乔福利多利斯(Jofree Doris)为首的历史小说,能反应现况并批判历史;还有蓝沙姆(Auther Lansam)与依芙嘉纳特(Eve以及刘易斯(Cecil Day Lewis)所著旧巴黎的少年侦探们等追踪侦探小说(注三十三)。 Garnett)的冒险写真小说亚马逊号与芝巴米号及街尾的人家; 乘插画、印刷渐趋精美之势,完全以图画为主的故事书终于在二十世纪成熟发展。最先是白翠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于1901年为安慰友人生病的孩子所绘的兔宝宝彼德的传奇,正式印行后受到儿童们热烈的回响,遂于1903年再创作格劳斯特的裁缝(The Tailor of Gloucester)又有布鲁克(Leslie Broke,1862-1940)等画家重新为无稽之歌三只小猪三只熊的故事鹅妈妈的诗集作画。(注三十四)此外,在童话方面,则有玛尔(Walter De La Mare,1873-1956)陆续于1902年出版童年之歌(Songs of Childhood)、1913年出版孔雀饼(Peacock Pie)均是抒情而发人深思的作品,1910年更着有三只忠心的猴子(The Three Royal Monkeys)童话故事;而伊莉诺儿法琼诺(Eleanor Farjeon,1881-1965)的著作有王与后们(Kings and Queens)、孩子们的铃(The Childrens Bells)(注三十五)她是第一届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得主。总括而观,无论在观念的萌发、创作的风气与作品的类型发展上,英国均是执十九世纪以前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之牛耳的国家。然而,自二十世纪以后,则渐被新兴的美国迎头赶上、取而代之。2、美国儿童文学发展由历史背景追溯,十八世纪前期及中叶时,美国仍受英国统治而影响,在儿童文学上并无特色呈现,仅有婴儿精神奶水儿童的表征等教条式的材料。公元1776年独立以后,除承袭英国之发展基础,亦开始创作富于乡土气息的作品,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如:一七八九年时,穆尔斯(Jedediah Morse)以浅近的语言将美国的地理介绍给儿童,出版了美国地理一书;(The History of America)、(Coopers History of America Abridged for the Use of Children if All Demomination)等,先后在一七九五年发行,颇具教育成效。(叶咏璃,西洋儿童文学史,32页)十八世纪末 ,则有教师出身的女作家们加入,如:费尔丁(Sarah Fielding, 1710-1768)小小女性学院、吴尔史东克福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最早的故事,均为声噪一时的佳作。随后,贝洛的鹅妈妈故事在1794年时,由艾登斯(Peter Edes)首先在美国出版,此类经典名著的传译,虽是外来作品,对整体创作发展而言,却具观摩、剌激的作用,故而能蕴生出十九世纪的蓬勃。一般学者多以为真正的美国文学是始于十九世纪(注三十六),但其浅近自然的风格,自发展之始即与儿童文学并存。如:著名的华盛顿欧文(Washinfton Irving)在诸多小品文集中,有李伯大梦是成功的通俗儿童文学;又有古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的皮袜故事集均为全世界儿童所熟悉;至于霍桑(Nathaniel Hauthorne)的奇妙的书丛林故事,则是成功改写成人文学,成为童话作品的美篇(注三十七)。直至史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以爱心写出汤姆叔叔的木屋,才启发美国小说的繁盛发展,进而树立少年小说的独特风格。美国在政治主权上看,虽是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却因其组成种族的多元,而具有神秘且丰富的传说,口耳相传于各民族间:流传于印地安土著间的传说;远从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的故事;从欧洲洲来的移民的故事;此三类传说既代表其多样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先民传说素材,更是其作家写作故事的丰沛泉源。十九世纪后的少年少女小说,亦大体可溯本于此三个源头:1、由追溯欧洲文明到展现外国事物的故事:由欧洲移民第一代溯述其年少记忆、而充满异国情趣的故事,是由著名杂志圣尼古拉斯(St.Nicholas Magazine for Girls and Boys)的创办人道奇夫人(Mary Elizabeth Mapes Dodge)以荷兰为背景所写的汉斯布尔克与银色的溜冰鞋首开风气之先,随而,巴涅特夫人也以故乡英国与美国交织而成的时空,做其小说小公子小公主的背景(注三十八)。谷德瑞其(Samuel Goodrich,l793-1860)1827年起陆续写成巴利系列的故事,以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致于后来历届纽伯瑞奖中许多描写外国事物的佳作:如一九二五年获奖的芬格(Charles J.Finger)银国的故事(Tales from Silver Lands)是南美的民板故事、一九二九年的牟卡日(Dhan Gopal Mukerji)写的是印度的动物故事(Gay-Neck)(注三十九),这一批由外国归化美籍的作家,以其新奇多变的本国文化,丰富了美国少年小说的内容。2、由印地安神秘传说延伸到西部拓荒时代的壮丽故事:由美国最足以自豪的西部开拓时期,得以接触到印地安民族的原始文化与传说,加上篷车英雄、胼手胝足的开拓梦想,树立了少年小说特有的风貌。如罗拉伟尔达夫人(Laura Ingalls Wider)的长冬等连续作品以及伊利诺爱丝戴斯(Eleanor Estes)的摩法多一家的孩子们,都是此类的代表。3、由反应黑人问题到取材自实际生活的少男少女小说:此乃继李伯大梦汤姆叔叔的木屋以童年记亿、乡野生活为背景后,转而以取材于作者早年的实际生活,以温馨而浪漫的笔调来叙述生活乐趣。早者可以阿尔考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妇人系列作品为代表,其后,则为十九世纪末大文豪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汤姆历险记与顽童流浪记。二十世纪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加上出版业发达、图书馆业的兴盛,对儿童读物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美国各公立图书馆均设儿童阅览室,使儿童阅读的机会增加;师范学校也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培育更多指导、创作的人才;同时,由于白宫儿童福利议案的通过,中、小学教育也格外强调图书馆的利用,加强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藏,既提升了作品的社会地位,也刺激作家写作意愿。更因对儿童读物插画的重视、儿童期刊的发展以及纽伯瑞、伟尔达奖等图书奖的奖励,诸多条件、因素的配合,遂使美国一跃而居世界儿童文学的领导地位,更进而由鲜明的写实、少年小说特色,逐渐广泛发展而到童诗、图画故事等方面。(注四十)首先,是由生活小说、冒险小说发展而成的动物小说:如杰克伦敦(Jack Landon)野性的呼唤、白牙,希顿(Ernest Thomp-son Seton)的动物记等早期作品;以及来自印度的牟卡日猎象、喜马拉亚的传信鸽等名作,和国人熟知的耐特名犬莱西、罗林丝鹿苑长春、海明威老人与海。其次,幻想文学的作品乃小有成就,甚至有超越英国之势。如:甘乃兹葛拉汉姆(Kkennreth Grahame,1859-1932)乃步兔宝宝彼得的后尘,于1908年出版柳林中的风芽,书中四只可爱的水崖动物,共谱出美妙而温馨的生命之歌,同受成人、孩童的喜爱。而后有顽龙续出。此外,罗福亭(Hugh Lofting,1886-1947)自1920年起出版杜立德医生的故事等系列作品(1923年以杜立德医生航海记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也将其人生理想寓于新奇的想象故事中感召儿童,照亮二次战后的儿童文坛(注四十一)。随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与人生问题关怀成了青少年小说中的主题,如探讨亲子三代关系的妳在吗?神,我是玛格丽特(朱迪布隆Judy Blume,1970年之作);刻画未婚妈妈教养儿女的问题,则有妈妈、狼人与我(凯林诺曼Kilen Norman,1972年之作);还有揭橥战争加于人类间的对立冲突和无辜迫害之夏日残梦(佩蒂歌林Bette Greene之作)、以黑人家庭在贫困生活中奋斗为主的桑德(威廉阿姆斯特朗William Armstrong,1970年之作),均为反应现代生活的写实作品。 另外,儿童诗也渐受重视而佳作纷出。早先是纽约大学的教授穆尔(Clement C. Moore)为家人写了圣诞老人的来访童诗,于1823年圣诞前夕寄到报社发表,而于1862年,由代尔力(F.O.C. Darley)绘图插画,成为最古老的单行本。其后,又有罗勃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出版你也来(You Come Too)诗集;而戴维麦克可徳(David McCord,1897-)可说是现今美国童诗泰斗,其诗集甚丰,有:远和少、把天拿来、每次我爬一棵树、为我而说等。后继者约翰希拉弟(John Ciardi,1916-)的童诗则以构思新颖、充满想象的趣味,而且语言精炼、思想严整而著称,如:我遇见一个人你为我读我再为你读等,都是美国儿童广为诵读的佳篇。 而本世纪新兴的图画故事书,也在美国的良好环境下迅速发展、呈现多样的面貌。有承波特兔宝宝故事的细腻风格而创绘的图画书,如嘉歌(Wanda Gag,1893-1946)由德国移民美国后,于1928年出版的亿万只小猫、斯尼比和斯那比等作品,建立了图画故事情节简单、而图文优美、真挚,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亦有将旧作改编、重新插绘图案的,如嘉歌亦曾分别于一九三六年、一九四七年重述格林童话而绘制的(Tales from Grimm)、(More Tales form Grimm);从其偶然创作的读物我在谬伯伦接上看到的一书受到热切的欢迎后,开启了他专业创作的信心,陆续出版带帽子的猫、五百顶帽子等,均是故事简单、文字简短流畅,但内容切合孩子心理,又具丰富内容的作品。 此时期,各类新兴图书奖的设置,更对创作者有无上的鼓舞。例如:19 年美国图书馆学会设置的儿童读物图画奖卡德考特奖,即发掘了罗勃麦卡拉斯基(Robert McCloskey,1914-)和莫里士沙达克(Maurice Sendak)二位杰出绘作者,他们的让路给小鸭子、奇异时光、怪兽在的地方,等(注四十二),也因此成为世界名著。除此而外,现代美国儿童文学在历史小说、传记小说、知识性读物与儿童期刊方面,亦有其显著的成就(注四十三),故在整体发展上,取代英国的地位而成为近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龙头。3、北欧儿童文学发展位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北欧五小国挪威、瑞典、丹麦、芬兰与冰岛,因其独立的地理环境与海运强势,得以阻绝中世纪以来中、南欧各国宗教及文化上的侵扰,保存其特有的古老神话与浪漫风格,故值得单独研讨其颇具特色的文学发展。整体而言,北欧各国邻近北极,冬夏昼夜长短不均,景观特殊;原本多森林、湖泊,加上潮湿多雨雪的气候,便时见云雾迷漫、水泽缭绕的神秘景致产生许多美丽又浪漫的神话与民间传说;加上其先民娴于海运,曾先后于上古、中古时期称霸欧洲,(注四十四)更揉合许多水手的粗扩故事与海上征战的轶闻。因此,北欧的瑞典、冰岛等国,乃保存有最丰富而原始的文学资源,可作为后代作家创作、改写的最佳素材。(1)文学特色由现今保存的北欧古代文学总集伊达(Edda)与萨加(Sturlunga Saga)(注四十五)而观,其神话与传说仍均保存了一种古拙与朴实的风格,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自然的融和在一起,其内容则以众神之王欧丁(Odin)为主,加上各司其职的神、地上生活的人、及活跃在山川湖泊间的妖精、矮人,共同组成一个时而和谐、时而纷争的有情世界。所以,神秘的航海传说与浪漫的人神故事可说是北欧文学特具的产物。这些兴味多变的传说,透过世代子民的口耳相传,自然的润泽了孩子的童年,也成为儿童文学家创作的好题材。首先是丹麦的安徒生,将这些先民传说、生活习俗巧妙地融入爱情故事中,建立童话纯美的典型;而后,芬兰的特贝留斯则更过滤了民间传说中残酷凄惨的部份,纯粹以孩子的观点来书写事件,并以爱心和善意为依归。自此以来的北欧儿童文学作品,虽历经后继者的创新与现代化,但北欧的童话,总洋溢着一种人神共处的温馨,与绝处得巨人、矮人帮助的希望,故有人以为北欧人们祟尚善良慈爱的心,是受了童年阅读特贝留斯等人作品的影响。(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77页)(2)早期代表作家:a.丹麦的安徒生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荒凉的小渔港,父亲是补鞋匠,母亲依赖洗衣贴补家用,自幼生活坎坷困窘,也因此增加其人生经历与体会,加上其平生爱好旅行,这些遭遇和见闻最终皆化成为其童话事中的动人情节。自公元一八三五年开始,陆续发表各种童话集(注四十六),但初期未受重视,渐渐的,大家才发现他作品的价值。最后,甚至受尊崇为世界童话之王,其成名的艰辛历程正犹如他故事中的丑小鸭成长一般。故概括其作品的价值乃在于:非仅重述古老神话、传说的内容,而能适应孩子的心理,运用孩子的想象与独具的敏感,使故事具有美好动人的情节与纯真良善的风格,正如后人所评论,他是以诗的手法来创作童话(注四十七),因而使童话的创作有了新生命,造成新风潮(注四十八)。更因其将人生实象的加入,而使其童话较传统童话显得切近生活,而具有讽喻与警惕等启发性的意义。例如:其早期的代表作丑小鸭,在反应其生平际遇之余,更表征了人在逆境中奋斗、转变的历程;国王的新衣以诙谐情节讽刺人们盲目的追求与无知的矫作;而人鱼公主与可怜的卖火柴女孩则在悲惨的遭遇中,凸显真情的高洁可贵,或赞颂上帝的慈爱与悲悯。因此这些举世名著,得以因其凄美而深深扣人心弦、传世不朽,更藉译作引发西欧、中欧各国的童话风潮。b.芬兰的特贝留斯特贝留斯原是芬兰杰出的抒情诗人,自一八六五年起,持续为孩子写作童话故事三十余年,结集成八大册的代表作孩子们的故事(A Book for Children or A Juvenile Reading),广受芬兰和瑞典儿童的欢迎。他的作品延续其善于抒情的特质,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阐扬仁爱和善良的美德,并保存北欧民族独具的美好幻想和神秘传说,所以,最能引发人的爱心,且获得孩子的共鸣。如:星星胖子、霜巨人、奥勃城的矮人等(注四十九),均成为各国儿童熟识的好朋友。而其晚年的作品星星王子,更是至今同受世界成人与孩童津津评论的小说。至于瑞典的斯特林堡与拉格勒芙,分别以精致、幽默的小故事故事集和温馨新颖的冒险故事尼尔斯奇怪的旅行著称。二人虽因其个性、专长不同,而分现不同的创作体裁与写作风格(注五十),但作品中均飞驰着自由而纯真的想象,交织成人与动物对话、人与精灵互换的生动情节,显现北欧童话的特质。而冰岛的史文孙则以乳名农尼的少年为故事的主角,来发展一连串冒险经历与生故事(注五十一),开启北欧少年文学写实风格的新貌。(3)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延续安徒生及特贝留斯的良善风格,北欧文学的现代发展仍是以童话为主,仍是交织着矮人、精灵的期待及美丽梦想的文学幻境,甚至以前人名著中的人物为主角,继续发展更奇妙有趣的故事。例如:瑞典的亚斯特丽林格莲继续拉格勒芙的故事,而着有矮个子的尼尔斯;奇帝孙仿造史文逊的农尼的故事,而写里尔卡里的故事。另外,则受英美各国的影响,而有少年文学的作品发展。若干名家的作品如亚斯特丽林格莲的名侦探卡黎、毕耀逊向阳岗上的少女、及拉格勒芙沼泽姑娘等,均是深具特色又温馨动人的青少年故事(注五十二)。整体而言,北欧的儿童文学发展黄金时代约略是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期,且主要类型是在童话方面。虽然在整体声势与地位都不及先后率领风潮的英、美等国,但其确立童话融合传统、巧妙创造、想象自由的典型,并经由译作传布世界各国,树立北欧儿童文学单纯、善良而仁爱的特殊风格,亦在西洋儿童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4、德法儿童文学发展略述及其它:(1)德国儿童文学发展迟来的诞生德国因地理环境因素,向有欧洲的十字路口之称,政权亦常处于变迁状态,故其文学乃迟至十二十四世纪,始在叙事诗和骑士故事中逐渐发展,乃至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都为后来的儿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德国真正有儿童文学,则是在十八世纪末叶。以巴哲德为首的泛爱派,响应鲁索的教育学说,重视孩子的阅读需求,既创设儿童之杂志、也写了读本、更改编了他国的儿童文学名著。(注五十三)到十九世纪,真正为儿童写作的读物才陆续出现,约可区分为三派:j承自启蒙主义的教训意味的作品:此类作品仍是以道德与宗教为传达主题,强调教育的效果。如:克里斯特夫芬恩薛密特(Schmidt)的儿童圣经故事、以及复活节的蛋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流传。k冒险故事的出现与盛行:由于鲁宾逊漂流记的译传,加上当时各国积极向海外拓展殖民地的风气,使冒险故事在德国大为流行。继康培美洲的发现一书开创先河外,女作家维利斯海华、梅尔肯、以及卡尔麦等人皆以北美等地为主,编写各种高潮迭起的游记与冒险故事。(注五十四)l源自浪漫主义文学的童话:延续十九世纪初期产生的浪漫主义风潮,德国文坛上亦兴起一股崇尚自然、欣赏想象的声音,儿童文学上也随之反对过分的冒险小说、爱国故事、与说教作品,而认为不受现实约制,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童话,是一种高境界的文学形式。因此有特伊克、普连达诺、史屈伯等人的改编民间故事集与童话集(注五十五),其中最杰出者,当属格林兄弟(Jakob Grimm,1785-1862,Wilhelm Grimm,1786-1859)笔录、编辑的格林童话集。雅各布与威廉两兄弟,原本是以学者的身分旅行全国各地,采集中古世纪的民谣、传奇故事,想藉由这些故事听见民族心灵的声音,找到德国的国魂。如此的编辑动机,配含巧遇良好说故事者的生动材料,加上其丰富而具表现力的语言,乃使德国人民的生活与性格,鲜活地再现于童话故事中,也因此成为典范,为其它各国相继流传、效法。儿童文学也因此而在德国生根、茁壮。随后,洛夫的童话、阿尔尼姆与霍夫曼等人的民谣及少年诗(注五十六)、亚克妮斯的家庭小说(注五十七)等,就都是在此波波相承的改革主张中应运而全的无数佳作。第一次战后,塞尔登、薛密特本、以及艾利凯斯多拿的作品(注五十八)纷纷以表现慈爱、和平为主题,尤其是艾利凯斯多拿,更将个人鲜明的反战、反纳粹思想,寄寓于长篇故事中。二次战后,德国的领土分裂、国力受创,但儿童文学再度蓬勃兴起,较具体的是慕尼黑国际儿童图书馆的成立,使儿童图书及研究数据的征集较具系统;并设置了具权威的国际安徒生奖等鼓励新人创作儿童文学的奖助(注五十九),因此,各类创作也随之活络起来:首先,是延续本世纪初文学改革主张与风格的作品。以凯斯多拿的两个洛特-加龙省及图画故事动物会议为杰出的代表;其次,是最符合德国人性格与兴趣的写实性冒险小说。如汉斯保曼的图画故事大猎人的洞穴、历史性小说哥伦布的儿子等,维雪的传记式小说希腊的冒险以及留特肯等新兴作家的作品(注六十),都是以情节生动引人、内容精彩而富异国风情称胜;另外,则有部份幻想性小说亦在尝试发展,如佛洛依斯拉(Otfriend Preussler)小小的水精灵小魔女,爱利柯里勒克的维)等,都颇值得注意。故整体而言,德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较晚,且过程中屡受战火摧残,但因其务实、坚持的民族性,仍能发展出特有的作品风格,且正吸取他国经验,蓄势再出发。(2)法国儿童文学发展:法国人的民族性是理智、机智的,此特征也表现在法国的儿童文学中。如其十一世纪末的古老史诗罗兰之歌,除本身为一杰出而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外,便显出此种机智的特质。而后,还有列那狐故事等叙事诗(注六十一一),多是以动物代替人类登场的寓言诗;十六世纪时,因文艺复兴影响而重新组合、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典范、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的法国新文化诞生了,1932年出版的邦大格绿哀勒一书可作代表。因此,可以说法国具儿童文学性的材料源起较早,且极具特性。然而,以上三者均不是专为儿童而写,直到十七世纪末(1697)法贝洛(Charles Velo)完成鹅妈妈传奇童话,则更显出:虽以仙女故事为题材,却透过现实环境,教导孩子作出正确判断的特色,充份显出法国的民族性。(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65页)此外,尚有拉丰登(Jean de la Fontaine)写了许多以动物为主角寓言诗拉丰登寓言集,用以表征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嘲讽现实并包孕智慧(注六十二)。十八世纪,是儿童教育抬头的世纪。首先,是露芙茁特德包曼夫人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所以有美女与野兽与约翰里斯夫人少男少女歌曲集的诞生;随后有毕梦特夫人(Madame Leprince de Beanmont,1711-1780)于1757年发行儿童杂志,发表童话故事,以助长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唤起法国社会对儿童文学的普遍重视(注六十三);最后,是1762年鲁索出版的爱弥儿,它以小说形式的吸引力,来强调自然学习的可贵与儿童身心特质的差异性,使儿童文学的面貌、精神为之大幅改变。例如:群默(Sarah Trimmer)鲁宾斯的历史即是受了鲁索教育观点影响的作品(注六十四)。还有珍丽丝夫人为儿童创作剧本,马丽亚艾吉窝斯则以说故事的方式出版给孩子的故事道德故事等。十九世纪为法国的文学盛世,许多名著也都能引起孩子深深的共鸣。如:1862年雨果孤星泪、1922年马但杜加尔吉波家的杰克、圣特苏伯里小王子、以及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乃至于本世纪末的乔治桑写祖母的故事、阿那托儿法朗士我的孩子们、菲利浦木马,其写作题材虽包罗甚广,却多以反应社会生活、思考人的因应方法为主旨,故有学者评其均为理智的杰作(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66页)二十世纪时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两类:主要是承续前期的写实性小说,如大仲马的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梅里曼的马太法尔科尼等,以及莫泊桑项链、都德星期一的故事等短篇作品;而后,则渐转向人内在的心理描写,心理小说的特征也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如早期的童话剧青鸟,以及李斯顿贝尔吉艾(Andre Lichtenberger)可爱的多伦多、弗朗西斯莫里约克(Francois Mauriac)第十八位是基伯老师等(注六十五)都对儿童的心理做了相当深刻的刻划。所以,法国儿童文学中呈现出反应人生、追求机智的特色,是嫡承自寓言传统,有别于英国想象故事、北欧美丽童话的独特面貌。此外,在西洋各国中,尚有南欧的希腊、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国,在儿童文学发展上亦具其独殊成就:以希腊而言,由古代文明遗留下来的史诗伊利亚特(Ijiad)与奥狄赛(Oddyssey),可说是古典的儿童文学;而其美丽、多情的希腊神话,更是西洋各国改写故事的根源;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注六十六),既是杰出的儿童文学名著,也树立了动物寓言的典型,影响了后来法国等国的儿童文学。意大利则自文艺复兴时代,即有人致力于搜集各地民间故事和童话,并加以改写。其中可以巴吉雷故事中的故事为较成熟而完整的代表作(注六十七);而至十九世纪的国家复兴时代,则盛行以杰出少年为典范的教育性故事,其中较具文学趣味的是柯乐笛(Collodi)的木偶奇遇记、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的爱的教育。这是两本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也带动意大利的儿童文学创作风气。瑞士儿童文学中表现的则是另一种热爱自然的心情。首先是十九世纪忠泰普佛(R.Tepfer)儿童所写的美好的游记,形成风尚,因而产生两本名著:威斯(Johann David Wyss)的瑞士鲁宾逊家庭漂流记,以及史必列(Johann Spyri)的海蒂。其人物的纯真善良,与故事背景中的阿尔卑斯山美好自然景物,乃成为瑞士儿童文学的鲜明特色。十六、十七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世纪,其中较著名的是赛万提斯于1605年出版的唐吉珂德,此书虽并非为儿童而写,其骑士故事的题材与滑稽的的情节,却受到各国儿童的喜爱。随后,还有沙马涅哥和伊利阿尔帖的寓言故事诗,也都是适合改写为儿童文学的作品。到十九及二十世纪时,才有加尔多斯、贝纳文提等名作家为儿童写作儿童书、童话剧。(注六十八)故知其儿童文学发展较慢,目前才开始兴盛。总结儿童文学的风格、面貌往往与民族性、风土民情甚为相近,而儿童文学的发展盛衰,则往往与国家的开发程度密切相关。故有人说:儿童图画书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指标。(注六十九)经由以上综观与分析西洋各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亦大致可获得如此的印象:十八世纪以前,各国的儿童文学都只是在萌发、尝试的阶段,故无明确的特色,而以英国进展最快;十八世纪以后,则各国儿童文学的独特面貌(甚至是特有体裁)便已渐渐地成形。例如英国自艾丽斯梦游奇境以来,想象性故事便一直佳作迭出,更因其儿童文学的舆盛,而率先带起出儿童诗与童话故事的写作风气;美国的发展虽追随英国,十九世纪后乃渐走出少年小说的独特路线,以面貌丰富、内容写实而称冠,更进而挟其文明发展的优势,发展图画故事书及儿童诗集等类型的作品,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领先者。其余各国虽无明显的强势以夺其光彩,实则各以其文学特色而分具不同的成就。北欧自安徒生、特贝留斯等人后,确立其童话故事的善良纯美风格;法国儿童文学则以列那狐故事为代表,偏好反应人生、追求理智的寓言叙事诗、写实小说;德国则以显现民族特性的民间故事与写实性冒险小说最有成就。因此,在观摩异国文化的儿童文学发展后,我们似乎也应对自我的文化特性做一番省察,仔细思考本国儿童文学的独特长处与未来方向。第二节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一、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与传统的教育观点(一)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的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民初、晚清、迁台之后、抑或先秦?此一向为国内学者所争议。今细察各家之论述,引证固已详切、说理莫不明晰,唯因立论的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