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202)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或经营管理、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相关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3、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区域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2、海峡经济区研究3、县域经济研究4、区域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学制为3年,因特殊原因需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须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院长才研究生处审核、报分管校长批准。全脱产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导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教学实践和其它各种活动;着重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和获得新知识,发展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要求研究生学好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实践教育和公益劳动等活动。导师根据研究生不同特点,作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不同类型人才,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1个月内,由导师与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应确定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应对参加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和论文撰写作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经系(教研室)具体审定,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为保证研究生身体健康,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体活动,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类,其中非学位课程中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除本专业的必修课和与研究方向有关的选修课外,经导师同意也可选修未列课程,允许硕士研究生跨学院或跨专业选修研究生课程(含博士生课程)。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详见附表。2、总学分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内应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必修课5学分,选修课至少11学分。3、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6学分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中。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中期考核。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六、实践教育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具体要求如下:1、学术活动(3学分)学术活动包括做学术报告和听学术报告,具体要求根据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2、教学实践(2学分)教学实践是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协助导师讲授有关课程的部分章节,课堂辅导,批改作业,指导教学实习或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需要完成120个标准学时的工作量,其中课堂教学时数不少于8学时。系(教研室)和导师(或导师组)要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和评定,合格者计2学分。具体要求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暂行规定。3、社会实践(2学分)本专业的硕士生应结合相关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位论文写作的需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研和课题调研活动,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适量的社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后写出实践报告,经考核合格记2分。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其学分不计入课程学习总学分。没有参加实践环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请论文答辩。实践教育环节的工作由导师和系(教研室)共同协商安排。七、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加强硕士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进入论文阶段。具体要求详见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硕士生要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出事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2、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结合科研任务,选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课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听取专家意见。具体要求详见福建农林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暂行规定。3、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执行。九、课程简介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arxist classics to choose,54学时,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36学时,1学分)3、英语(English, 180学时,4学分)以上三门课程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4、宏观与微观经济学(Macro and Micro Economics,60学时,3学分)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最新进展。5、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60学时,3学分)主要讲授区域系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宏观区域发展理论。6、产业经济学(Industry Economics, 40学时,2学分)主要讲授产业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的应用研究,区域产业集群聚。7、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40学时,2学分)主要研究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帮助研究生更深刻理解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发展要素与国际条件、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等8、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 40学时,2学分)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向研究生介绍空间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模型以及在经济政策分析中的应用,进一步开阔研究视角,利用新的工具箱中的工具来解释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新的现象9、计算机语言(Computer Language,40学时,2学分)在C/C+语言的环境下,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设计算法,最后编程实现。10、科研方法与文献综述(Research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view,20学时,1学分)主要介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抽样方法、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文献检索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11、经济博弈论(Economy Game Theory, 40学时,2学分)经济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多方决策问题,在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都有广泛应用。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重复博弈、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12、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30学时,1学分)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主要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13、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30学时,1学分)主要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14、可持续发展经济学(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 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基本原理,作用机制,评价指标,战略实施和我国持续经济发展的对策等内容。15、制度经济学专题(Special Topics o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40学时,2学分)主要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对制度演变的影响,交易成本理论,产经济学等专题。 16、区域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uman Resource,40学时,2学分)主要研究区域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区域人力资源的培训,区域人才体系的构建,区域人力资源空间分布的优化等。17、区域战略管理(Regional Stratagem Management, 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区域战略管理理论、区域战略规划、区域战略分析、区域战略的组织与实施、区域战略的评估等。18、区域PRED协调发展专题(Special Topics on Regional PRED,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区域PRED模型的构建,区域人地关系分析,海峡西岸PRED系统的演进规律,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模式等。19、区域经济政策(Regional Economy Policy,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区域政策起源和目标;区域政策手段;区域政策发展方向;区域政策和体制改革;区域政策的评估;区域政策的成本效益;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同类型地区的区域政策及其实施。20、区域科技创新专题(Special Topics o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区域科技创新的模式与政策,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的因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等。21、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专题(Special Topics on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s,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及其在全国区域协调战略与和平统一大业中的重要地位,海峡西岸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之间的协作博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目标与任务,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举措。22、闽台合作专题(Special Topics on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40学时,2学分)主要探讨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在各种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互补,合作共赢的机制、合作的优势、重点合作的领域以及合作的主要模式等。23、亚太经济专题(Special Topics on Asia-Pacific Economy,30学时,1学分)主要研究亚太地区各国的国别经济、区域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其比较;福建省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问题等。24、农业经济管理(Agriculture Economy and Management,40学时,2学分)主要探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土地承包责任制与家庭经济、农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农民组织化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25、县域经济专题(Special Topics on County Economy,30学时,1学分)主要介绍县域经济提出的背景、内涵与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等。2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Special Topics on Socialistic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30学时,1学分)主要介绍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内涵、战略、机制、主体、建设条件、政策、影响因素、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各种模式。27、统计分析与软件(Statistic Analysis and Software,40学时,2学分)以SPSS软件为载体,介绍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内容。28、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30学时,2学分)主要介绍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与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29、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40学时,2学分)主要探讨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理解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十、主要参考书1. David E.Boyce. Peter Nijkamp, Regional Science, 1991.New York2.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3. 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李锐,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J.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7. 丹尼斯卡尔顿,现代产业组织(上、下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8.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9.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1. Meier,G.M. 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 腾田昌久,空间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16. Martin. J. Osborn,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7. 李小建著.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 陈才编著.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19. 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 弗兰克 费希尔 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