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十一).doc_第1页
世界名画欣赏(十一).doc_第2页
世界名画欣赏(十一).doc_第3页
世界名画欣赏(十一).doc_第4页
世界名画欣赏(十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名画欣赏(十一) 前言:当一件艺术品卖出1.4亿美元的天价时,人们不禁要问:如此价值连城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就是美国画家波洛克的名画1948年5号作品,在2006年11月1日成交价格达到1.4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艺术品。可以说,世界名画是人类艺术中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鉴于此,本博将陆续推出最有知名度、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画500幅,图文并茂,敬请关注!(图文均来自互联网)饭前祈祷 夏尔丹 法国 1740年 49.5x41cm 布油彩 巴黎卢浮宫 饭前作祈祷是欧洲的家庭习俗,这幅画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狄德罗在观赏夏尔丹的画时说过:“读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训练过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保持自然给我的眼睛,好好地使用它就够了”。这幅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如此。在色彩上以温和褐色作基调,使用了白色、深蓝色和棕红色之间的柔和对比,把这个平凡的第三等级家庭渲染得和睦而温馨,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画中真诚地传达了启蒙运动的理想。据说1740年,夏尔丹以这幅画谒见路易十五时,国王目不转睛地长久地赏读着,大概国王从未见过这般平凡而美的生活吧。夏尔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on16991779)法国画家。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早年入学院派画家P.-J.卡泽的画室,后为N.-N.科伊佩尔的助手。1728年静物画鳐鱼展出,一举成名,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维苏威火山爆发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 法国 1881年 190cm303cm 布油彩 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阿廖努什卡 瓦斯涅佐夫俄国 1881年 73cm121cm 布面油画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瓦斯涅佐夫33岁时在第九届巡回画展上展出了这幅画。这是以俄罗斯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富有诗意的绘画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个农村贫苦少女的形象。题材取自于俄罗斯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女孩的悲惨命运。一个乡间姑娘,孤苦令丁,无依无靠,在幽静的林中河畔,绝望地遐想。画面极富幻想性,形象感人,惹人爱怜。传说阿廖努什卡是一个质朴善良又美丽的姑娘,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她从小就饱尝了人世间的不公和悲哀,后来由于女巫的捉弄,使她失去了弟弟,又离开了自己的恋人。画家将孤独的少女置于密林深处的池塘边,抱膝陷入沉思,上帝啊!你为何这么不公平,善良的人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少女的不幸与周围自然景色构成充满悲悯的诗意。画中蜷曲的少女姿态和冲向天际的林木互相映衬,显得格外真实感人。瓦斯涅佐夫(18481926年),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位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他选择的创作题材与一般画家不同,喜欢描绘俄国民间传说和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构图新颖、色彩绮丽,形象富有幻想性。瓦斯涅佐夫是维亚特卡县的一个乡村神甫的儿子,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过画,在22岁到31 岁期间先后去法国和意大利学习考察。他早期创作风俗画。于1878年移居莫斯科后接近阿勃拉姆采沃画派(阿勃拉姆采沃是离莫斯科70公里的一个庄园,归实业家马蒙托夫所有,建有一个艺术中心,内中有画家群体,形成画派)。瓦斯涅佐夫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从事风俗画创作,还作舞台布景装饰画、风景画和插图,收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画廊楼房正面设计就出自他的手。他的创作充满对俄罗斯祖国的热爱和英雄主义诗情,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洗 澡 1892年玛丽卡萨特 美国 100.4cm66cm 布 油彩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画家将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为一体。画家运用这种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画母女之爱,特别是着力于刻画女孩的可爱、母亲亲昵的动作,从而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烘托。玛丽史帝文森卡萨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纪未至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位杰出美国女画家。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美国画家之一,1844年5月22日,玛丽卡萨特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工业区,她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既是个富有的资本家,也曾是当地的市长。但玛丽卡萨特这位上流社会的小姐的志向,却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她的这种想法当然地遭到了家庭的反对,但她终于克服了各种阻力,于1861年进入了费城的宾西法尼亚美术学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普希金像 吉普林斯基俄国 1827年 画布油画 63cm54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这幅普希金的肖像画,是吉普林斯基自意大利留学归来后所作。画中的普希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镶嵌在睿智的面孔上,深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紧闭的双唇隐含着将要发出的诗句,交叉在胸前的有力的双手,独特的面容在蓬乱的短发、胡须及深重的大衣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突出。它表现了这位人类的天才自由独立的精神。诗人单纯的背景处隐现着一尊手持五弦琴的雕像,更增加了肖像的艺术氛围。吉普林斯基的绘画与普希金的诗有着共同之处。追求自由的灵魂把这两位艺术家结合在一起。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由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未能如期赴意大利留学。从他早期的肖像画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笔触和熟练的油画技法。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吉普林斯基所作的肖像构图不重复,人物头部的动态、眼神的方向、姿式和情绪都因人而异。甚至穿戴服饰、色彩质地花纹变化都很讲究。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1816年画家34岁时去意大利留学,他在罗马一度倾心于古典主义,追求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外形。因此,他后期的绘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但仍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 狂暴的海涛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1868年 54.2x65cm 布面油画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艾伊瓦佐夫斯基善于描绘海上夜景,特别是画风暴海浪,如这幅狂暴的海涛,还有九级浪等,令观者惊心动魄。他的海景画是通过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借以传达俄国人民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普希金和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称他是海洋的热情歌手,令英国风景画家透纳赞不绝口。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年)出生在今亚美尼亚境内的一个商人家庭。16岁考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进伏罗比叶夫的工作室,18岁时就已画出成功的海景画,他以风平浪静一画获奖而使他有机会云游四方,饱览欧洲各地的海岸风光。23岁的画家赴意大利学习考察,画了一些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海景画,很快赢得了声誉。欧洲各国的美术学院竞相聘他。在那不勒斯时受到俄国大作家果戈里和大画家伊凡诺夫的鼓励。尔后又访问欧洲各国。27岁时回到彼得堡,科学院授于他院士称号,海军部聘他为海军画家。荣誉和财富接踵而至,但他并不迷醉于此,一年后毅然离开彼得堡回到故乡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专门描绘大海景色。白嘴鸦飞来了 萨符拉索夫俄国 1871年 62x48.5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萨符拉索夫41岁时创作了这幅代表他思想和水平的作品,它是俄国风景画的里程碑。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它与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相媲美,斯塔索夫说它具有俄国现实主义的划时代意义。在寒冷的俄国,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尽管大地还在沉睡,积雪还没融尽,可是万物已经苏醒。白嘴鸦最先感到春天已降临这深沉的大地。这幅画使人呼吸到初春新鲜的空气,如临其境。画家在自己的画中注入了对祖国、对俄罗斯大自然深深的眷念之情。当这幅画在第一次巡回展览会上展出时,那种和平宁静和荒凉原野即将苏醒的气息感动了许多人,得到大众很高的评价。萨符拉索夫(18301897年)莫斯科画家萨符拉索夫被认为是俄罗斯风景画派的真正奠基者,是巡回展览画派和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1844年至1850年在莫斯科唯一的也是最著名的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风景画,毕业后一生从事风景画,走遍俄国大地,最喜欢描绘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穷乡僻壤。在他的所有风景画上,可以感受到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气息,画家探索和描绘大自然的美,但他不满足于草木的生命和山水的秀丽。他能透过自然,洞察更深层的内涵。他从荒无人烟的俄国大地上,提取到最具精神气质的自然“感情”,因此人们誉他为富有民族感情的风景画家。这位伟大的大自然歌手在极端贫困与孤独中离开了人世。萨符拉索夫精通色彩,擅绘外光风景,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深刻的民主内涵与强烈的抒情色彩融会一体,创伤技法别开重生面,新颖独特。白嘴鸦飞来了是他的佳作,这幅作品在俄国叙事风景画史上独树一帜。 在遥远的北方 希施金俄国 布油彩 这幅画是希施金为莱蒙托夫诗集中在荒野的北国一诗所作的插图。在遥远的北国,冰雪覆盖着大地,夜幕笼罩下,显得更加幽深辽阔。雪岩上,银装素裹着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松树,仿佛一位冷艳的美女,傲然挺立。皓月的银辉洒落在她身上,分外地显得冰清玉洁,晶莹剔透。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希施金以冷峻的色调,描绘了遥远北方山崖上的雪松,它巍然挺立,雄傲苍穹,高大威严,迎着银色月光。雪松是画家着力描绘的形象,并赋予它以一种精神。事实上,希施金的风景画一直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在遥远的北方便是以月光的光影特点,构图的简洁、整齐、宏伟,来突出其诗的意境。这是俄罗斯风景画史上的不朽名作。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 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在他笔下的所体现出的森林之美,可谓是美不胜收,所以他有“森林之王”的称呼。希施金的大多数名作描写的都是松树和橡树,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喜爱雄壮、豪放、粗犷的俄罗斯森林。到处是生活 雅罗申柯俄国 1888年 74x104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这幅画构图非常独特,在牢笼的小窗口拥挤着几个特写的人物形象:老人、士兵和工人,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孩子用仅有的一点食品逗引飞来啄食的鸽子,囚笼顶上还站着一只小鸟,这外部世界多么自由明亮,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而他们却被囚禁在这有铁栏的空间里。自由与禁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将激起人们深深的思考。雅罗申柯 (1846-1898年)是俄国19世纪下半期巡回展览画派画家,曾被选为协会的理事。雅罗申柯出生于波尔塔瓦的一个军人家庭,1870年毕业于米哈依洛夫炮兵学校,在彼得堡子弹工厂工作,退役后辞掉军衔,决意从事绘画。他曾师从于克拉姆斯柯依,后在美术学院夜校读了五年。1876年30岁时创作水平已臻成熟,被吸收参加巡回展览画派。晚年对表现乌拉尔的工人生活产生热情,画了大量表现工人的画。列宁曾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现实生活出色的心理学家。”雅罗申柯的绘画多以工人、革命者为题材,他是位民主主义画家。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瓦斯涅佐夫 俄国 1889年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擅长描绘民间故事的瓦斯涅佐夫在这件富有幻想的作品中,抒发了自己鲜明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对邪恶的仇视,对光明和正义的歌颂。王子带着美丽的公主奔向光明,永远脱离黑暗。画面以深重密林作背景突出明亮的人物,画中人驾驭着灰狼由右向左奔驰,极富运动感。维克多瓦斯涅佐夫(1848年5月15日1926年7月23日)是一位专攻神化和历史题材的俄罗斯艺术家。早期作品多表现小市民生活。迁居莫斯科后开始以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油画。他选择的创作题材与一般画家不同,喜欢描绘俄国民间传说和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构图新颖、色彩绮丽,形象富有幻想性。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吉尔斯曼娜像 谢洛夫俄国 1907年 140x140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画家主要以黑、白、灰三种色调,描绘了吉尔斯曼娜的肖像。阳光斜射在她的面部与身上,微微右倾的身材高大健美,面目秀美冷俊,黑色的上衣衬托出她的面部、手臂与白色披巾,灰色的室内环境与人物的黑色服饰和谐统一,主次分明。画家以写实的手法、近乎浪漫的风格,表现了一位美丽女性的十足风韵。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VASerov,(18651911年)出生于19世纪后期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谢洛夫之家,自幼爱好绘画,9岁时就师从于大画家列宾,年青时又在皇家美术学院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为他成长奠定了基础。谢洛夫的创作题材多样,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插图和舞台美术无所不能,但他最出色的是肖像画。谢洛夫的绘画创作活动始于巡回展览画派极盛时期的80年代,列宾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巧给予他决定性的影响。谢洛夫创作的后期,恰逢1905年之后画坛各种现代美术流派崛起,艺术界的创作现实也影响着谢洛夫,他曾尝试过某些新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作过大胆的探索。但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执着,以及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最终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绘画特征,对后来苏联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费来福磨坊 康斯太勃尔英国 1817年 101.7x127cm 布油彩 伦敦泰特美术馆 康斯太勃尔最喜欢画家乡的景色,这里有他熟悉的风车和水车及自己居住的房舍,有他经常去的田间小路和沿着弯曲小河的村道。这是一幅乡土气息极浓厚的乡村风景画:透明晶亮的蓝天白云,洒在林木村道上的阳光和转身观望伙伴劳作的骑马小村童观者如置身其中,享受到田园的乐趣。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1776年6月11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东勃高尔特一个优美的小山村,这个地方也是大画家庚斯博罗的故乡。康斯太勃尔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48岁那年,他以3幅作品轰动了法国画坛,名声大噪。一生的创作对象始终是家乡的茅舍、树丛,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他的作品没有太多思想上的深刻含意,但却具有强烈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性,他在作品中强调三度空间的深奥和物体的真实性,晚年的作品具有表现主义色彩。麦田 温特 英国 1815年 113x163.8cm 布油彩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 温特在这幅油画麦田中,运用细致缜密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英国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田间忙碌的农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车上垛麦子,还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气息。彼得德温特(1784-1849年)出生在斯塔福的一位荷兰籍医生家庭。他虽然师从于瓦利,但他更崇拜革廷的艺术,他主要是画英格兰的风景,擅长于利用横长的构图描绘林肯附近平坦的乡村景色。温特在这幅油画麦田中,运用细致缜密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英国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田间忙碌的农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车上垛麦子,还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气息。黄金时代 本杰明 美国布面油画 1776年 654x765cm 私人收藏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这幅被誉为黄金时代(he Golden Age)的画,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作者本杰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 1738-1820年),美国画家,但其大多数作品在伦敦完成。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本土艺术家。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英裔美国人,生于1738年10月10日,卒于1820年3月11日。本杰明韦斯特是美国的一位不得不提的艺术领域的领袖人物。本杰明韦斯特擅长创作一些具有历史题材的画作,大都通过历史时期的事件的描绘,达到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本杰明韦斯特活跃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那段时间内,一生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力。本杰明韦斯特是皇家艺术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在那里负责学院的很多事情。从1792年开始任职,直到1820年他的去世。本杰明韦斯特给艺术领域留下了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科内亚 菲利普弗里德里希黑特希 德国 1794年 112cm136cm 布面油画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却又充满了温馨的人情味,当然,也并不缺少古典理性的冷静。故事似乎是一个贫苦的母亲带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来到一位主妇家,善良美丽的主妇同情母女三人,便赠送给她们一串金项链。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古典主义的绘画技巧,把人物描绘得身材修长丰满,衣纹褶皱流畅而富于质感。但是,古典主义法则的理性,妨碍了激情的表达,因此,虽然人物面孔含蓄,却给人以一种高贵、宁静之感。弗里思 (1819-1909年)威廉鲍威尔弗里思是英国19-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于1819年1月9日生于约克郡的奥德弗尔德。1835年16岁时在萨斯绘画学校学习,18岁时入皇家美术学院。弗里思的早年创作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狄更斯对他的艺术十分赏识,这对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26岁时创作的乡村牧羊人使他饮誉画坛,因此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弗里思的艺术得以成功在于他描绘了英国的“尽情欢乐的百年时代”。他对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愉悦生活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诸如海边假日、赛马旅游等,描绘了英国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弗里思后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成分,以动人的情节和夸张的感情描绘了维多利亚社会风情。弗里思不仅是杰出的风俗画家,也是优秀的肖像画家。1909年11月2日,90岁高龄的弗里思告别了人间。牧羊女 米勒 法国 1863年 布面油画 81x10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正义与和平的寓意 贾昆托意大利 1754年 216x325cm 布油彩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是一幅寓意象征画,画面上突出描绘两位美丽动人脚踩云朵的少女,一位是正义之神、一位是手拿橄榄枝的和平之神,在天使和神兽的护卫下铲除人间恶魔。画中人物动态飘逸,用色鲜艳华丽、轻快,以粉绿、粉红和中黄三色组合成对比调和色调,与人物粉嫩丰满的肉体协调,是一幅意大利式的罗可可作品。科拉多贾昆托 (1703-1765年) 18世纪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画家。贾昆托曾师从索利梅纳,他对意大利绘画的传统十分重视,同时对18世纪罗可可艺术表现了异常的敏感。他爱作古代神话和寓意画,运用华丽装饰,构造自己的画面和描绘人物。斜卧的女人 席勒 奥地利 1917年 9617cm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这是席勒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见,并且遍体鳞伤、血迹斑斑,好像是刚刚制作成的人体标本一般。她们病态地扭曲在一堆褶皱的烂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惊悸拥抱,或者是死亡之前的最后挣扎。一堆堆仿佛波浪一样的褶皱衬布,仿佛是坟墓上飞舞的祭纸,让人眼花缭乱,充满焦灼和窒息的烦躁,周边刺目的黄色更是让人眩晕和慌乱。画上的人物形象充斥着病态、颓废、扭曲、痛苦的种种挣扎。我们也不难想象到画家是怀着怎样痛苦、无奈、颓废和灵魂的伤痛画出这幅画的。席勒经历坎坷,他几乎用尽了全部的精力,近乎疯狂地进行创作,艺术家天性的敏感、痛苦和挣扎在他的画作中自然体现得淋漓尽致。席勒在这幅画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才华是不容质疑的。比如这幅画,从色彩上看,白色的衬布和黄色的背景构成了令人刺目、眩晕的对比,也与人体的苍白和血色形成了对照,就如同把一个血淋漓的人放在一个有着洁白床布的床上,达到了极为强烈和震撼的表现效果。两个人蜷缩的姿态,扭曲而又战栗,把内心的痛苦和惊悸很好地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了出来,把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席勒(18901918),20世纪初期杰出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出生于图尔恩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从小酷爱美术, 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