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元瓷器陶與瓷都是黏土受熱燒結而成,分別只在於精細的程度不同。瓷的定義是高溫燒結,胎體白色,不透水,不透氣,叩之音響清脆。至於具體的陶瓷分界標準,不但中外有異,國人的意見也頗不一致。東漢時代浙江上虞生產的青瓷,燒結溫度達到一千三百度,胎體成淺白色,氧化鐵含量在百分之二以下,吸水率和顯氣孔率都不到百分之一,抗彎度達到每平方公分七百一十公斤。一般認為它已達到瓷器的標準。商代除草灰掉落而自然成釉彩之外,也偶有上釉的陶器,但釉層薄而不勻,易於剝落。釉料由碳酸鈣礦物配合黏土製成,在弱氧化焰中燒成具有玻璃質光澤的色彩。呈色劑是釉料中含鐵的份量,含量少就呈白色,含量多就呈黑色、醬色。燒造最多的是青色或青中帶黃的顏色。東漢青瓷的產量尚少。魏晉就發展得很快。晉代時很多墓葬的主要隨葬品已用青瓷代替陶器,那時主要的瓷窯在南方。到了唐代中期人們盛行飲茶,瓷茶具的需求增加。加上對外貿易,瓷器也成了重要的商品,燒瓷窯就遍及南北各省了。到了宋代,朝廷不但增加瓷器的需要量,並派官員監製,要求品質精美,導致燒造技術、裝飾方法、釉色變化上的革新,質量大為提高,以致西洋人認為從此才算得真瓷器。官窯的建立,刺激民窯競起仿效,全面提高燒瓷的質量。為了應付大眾的需求量,宋代的革新,第一是生產的方法。或用匣缽相疊燒造,盡量利用窯裏的空間,或用模印花壓形,加速成形的速度。或利用斜坡,建造長龍形的窯,長者達五十公尺,一次可以燒造上千件的器物。達到出貨快,成本低的要求。對於釉色,不但火侯的控制更為純熟,鈞窯嘗試以含銅的釉料,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成紅色。它與鐵的還原青色釉混合燒製,形成在青色的底上,泛有紫紅、玫瑰紅等不勻稱,但絢麗虛幻的色彩,它很受歡迎,導致後代釉裏紅瓷器的燒造。宋代瓷器的外銷比唐朝更為興盛。但宋代軍事力量微弱,無力確保西線陸路貿易的暢通,乃代之發展海運。沿海地區建立大批瓷窯,燒造本地的名產,或仿燒北方內地的名窯產品,以應付國外的要求。宋元時期的瓷窯,發現的已逾一百三十多個縣市。有些縣只有數處窯址,有的竟達幾百處之多,主要窯系:在南方為浙江龍泉縣的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的景德鎮窯,江西吉安的吉州窯,福建建陽縣的建窯。在北方為陝西銅川縣的耀州窯,河北曲陽縣的定窯,河南禹縣的鈞窯,河北磁縣的磁州窯。(產品多樣化,有白、青、紫、褐、釉下彩)(新增技術:支釘、匣缽、樹葉、剪紙、壓花、開片,煤炭作燃料、龍窯)1)陶支燒具,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元,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98_101)2)八思巴文陶支燒具,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元,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98_101a)1)2) 編號 28 定窯陶器 上釉似瓷器 最大直徑17.4公分 北宋至金代,西元十一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早期硬陶的質量被改進後,它就逐漸與漆器和銅器同列而在富人家裏出現。在宋代,幾個全國最好的窯場都要上貢其產品。在最早被要求上貢最精良產品的窯場中,河北定州的窯場就是其中之一。這件北宋晚期盤子,由於其上裝飾的龍紋是皇家的象徵,易於讓人想像它是為皇家的使用而設計的。這件盤子是定窯精良產品的典型代表,它也顯示白陶從唐代後期開始燒造以來的一些變化。燒造這件塗有溫暖色調的象牙白釉的陶窯是用煤炭作燃料,而非像較早的陶窯用薪柴。它也不是素白無紋飾,而是熟巧地契刻著流暢的線條。對於定窯優雅產品的需求甚高,所以陶工們很快就發展了提高產品生產速度及質量的技術。匣缽裝燒的新技術就被發展了起來,使得每窯所能燒造的陶器數量大為超前。以前是每件燒坏都要正立地放在各自的保護匣子,一個個排列地上。新的方法則是用較大的匣缽使很多件以口緣朝下式層層相疊在裏頭。設計巧妙的環形支釘用以支撐燒坏,並使其間留有空隙。由於每個燒坏都有各自的大圈口的翹曲物牢牢地支撐著,所以生產的薄壁容器的報廢品也減少了。也由於採用倒燒的方式,器緣就沒有上釉,因為怕熔化的釉把成品黏固在支撐物上。這件器緣上所包裹的一圈紅銅,就是為了使沒有上釉的粗糙處摸觸起來覺得滑潤。那件孩童騎鵝造形的酒壺顯露定窯產品高效率的另一面。雖然它的造型很繁縟細膩,其實其成形與裝飾並不費很多的細工。它可以很快而簡單地模印出來。只有對陶器轉輪難以成形的器物,像這件騎鵝的酒壺,定窯才偶而使用工具從事大量的生產。在定窯的全盛期,其主要的產品是極其大量、裝飾有繁縟花紋的碗碟盤皿等日常用具。宋,五代亂後,趙北宋960AD稱帝統一中國,但國勢不強,1127AD南遷南京,史稱南宋。宋發展海上貿易,以瓷器為大宗。重要窯隨政權南遷,但趣味與唐大異,喜愛單色釉,分幾個窯系及製品特徵。定窯,河北曲陽定州,唐代已燒白陶,盛於北宋而終於元。煤炭作燃料燒帶有象牙白透明釉硬陶,為貢品之一,發展匣缽覆燒的大量生產方式,以致口緣無釉,以金或銅包裹粗糙面。氧化物為鐵與鈦,還原燄中為純白或帶青,氧化燄中為白中泛黃。1)定窯弦紋三足白釉瓷樽,高20.2cm,口徑15.9,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34)白中閃黃,覆燒2)定窯劃花水波紋白釉瓷海螺,高19.8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41)1) 2) 3)定窯鑲銅口印花白釉瓷碗,高5.7cm,口徑20.3,足徑4.4,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41)4)定窯鎏金銅口白釉瓷碗,高6.1cm,口徑16,足徑5.4,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53)乾隆題詩3)4)5)定窯白釉瓷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足徑7.8,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36)白中泛牙白6)定窯白釉瓷五足香爐,高24.4cm,口徑16,北宋,西元960-1127。(百238、重463、國266)5) 6)7)定窯黑白花釉瓷轎,高15.5cm,長寬10x10,定州出土,北宋,西元960-1127。(國267)8)定窯白釉瓷蓮紋長頸瓶,高18.7cm,口徑6.5,底徑9,定州出土,北宋,西元960-1127。(國268)7) 8)9)定窯刻花蓮紋龍首白釉瓷大淨瓶,高60.5cm,北宋,西元960-1127。(國269)10)定窯刻花白釉瓷淨瓶,高25.5cm,北宋,西元960-1127。(重463)11)定窯刻花雞首白釉瓷淨瓶,高25.5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9、重464)9) 10) 11)12) 定窯牙白釉瓷劃花雙鳧碗,高6.6cm,口徑23,底徑7.2,宋,西元960-1278。(故1)口加銅邊,硬筆劃花13)醬釉(紫定)金彩瓷壺,高18.1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40)12) 13)14)定窯紫釉瓷盞托,高7cm,口徑6.3,足徑5,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86)盞托,飲茶,品種多,白、紫、醬、青、鈞、青白,屬定、汝、官、鈞、耀州、景德鎮窯,15) 定窯內部白釉的醬釉瓷蓋碗,高5.4cm,金,西元1115-1234。(徐88)14) 15)編號 27 鐵釉容器 上釉硬陶,鈞窯與龍泉窯 最高21.5公分 宋至金代,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隨著時間的推進,釉彩配料的改良和燒窯氣溫控制的改進,使中國南方青瓷的生產大為改善。在十世紀北宋時,浙江北部的越窯最為傑出。其生產的銀綠色的碗,有些還在口緣包金,被上貢到朝廷。但是後來越窯沒落,生產中心就移到浙江南部的龍泉地區。龍泉的產品開始的時候也受越窯的影響,透明的橄欖綠色釉會積聚在梳剔或刻劃的紋飾而形成較深的色調。後來技術上的改變,導致發展一種有藍色調及發亮的濃厚半不透光的釉彩。這種新的釉料減輕或淡化了刻劃紋飾的線溝的深銳感,使得紋飾的刻劃幾乎是多餘的。所以很少使用刻劃,只偶爾在表現像中間這件骨灰罈上蜷繞的龍身上的鱗甲,或其旁邊碗上的蓮花瓣的輪廓時才使用。但是這些濃色調線條的深色釉彩並不是造成裝飾圖樣的主要成分。其實賦予陶器活力的是高浮起於器表而施釉較薄的淡色區域。許多容器並沒有施予刻劃或堆花的裝飾,它們的美麗完全來自其調合均勻的器形和奢侈的釉彩。有時其自然形成的不規律釉層裂紋使青瓷的形像更為富麗。那些裂痕是利用胎體與釉料的不同的化學成分與性質的微妙平衡而有意燒造的。右邊這件龍泉窯的碗,其呈網狀的裂紋,有些色調深,有些則清淡如冰,使濃厚的釉彩起著不同深度與變異的多樣化。但是,那件華北鈞窯的碟子,就見不到有人為的要對藍色的釉彩起干擾的企圖。釉色有細微的差異完全是由於器形造成的。口緣因施釉較薄,故能透過釉層見到裏頭淺黃灰色的胎體。而在釉層較厚的地方,大量的氣泡和小晶體會把光線擴散,故使得一如青瓷,也是以鐵為呈色劑的釉彩,就有明亮與乳白光的效果。龍泉窯,浙江南部龍泉縣,原料得自附近,窯床為長條斜坡狀,長26-80m不等,寬1.5-2.8m不等,坡度10-18度,窯前及尾部廢品率高。繼越窯,北宋中期後發展快,青瓷,碗盤為主,瓶罐缽壺次之。南宋至元極盛,品質提高,胎厚重,釉層透明勻淨。南宋後期燒出薄胎厚釉青瓷,豐厚柔和,滋潤如玉。粉青、豆青、梅子青。經百年,由石灰釉發展到石灰鹼釉。石灰釉在高溫中易流釉,質薄而透明度高,光澤強,氣泡少。石灰鹼釉在高溫中不易流釉,釉層厚,梅子青,需較強還原氣氛。除白胎外,有黑胎青瓷,溫度高則胎色深灰釉棕黑色,低則胎色較淡而釉色淡,少光澤。明衰落。裝飾手法以刻劃為主,器形繁多,日用器具外,有仿古器形。1)龍泉窯青釉瓷琮式瓶,高25.2cm,口徑6.2,足徑6,南宋,1127-1279。(南097)2)龍泉窯青釉瓷五孔蓋瓶,高30cm,口徑7.2,足徑9.5,南宋,1127-1279。(南106)有四至六管,多不與器身通,大半裝骨灰用,故蓋有多級塔式1) 2)3)龍泉窯青釉瓷貼龍瓶,高19cm,南宋,西元1127-1279。(百247)4)龍泉窯雙耳青釉瓷爐,高8.4c,口徑8.5,足徑6.,浙江吳興出土,南宋,西元1127-1279。(國281)3) 4)5)龍泉窯青釉瓷鳥食小罐,高3.9-1.5cm,口徑5.3-2.4,足徑3.2-2.1,南宋,1127-1279。(南117)5)6)龍泉窯青釉瓷折沿三足香爐,高13.2cm,口徑16.7,南宋,1127-1279。(南125)7)龍泉窯青釉瓷鬲式香爐,高10.8cm,口徑13.5,宋,西元960-1278。(故3)足露白胎6)7)8)龍泉窯青釉瓷雙魚洗,高6cm,口徑13.5,足徑13.5,南宋,1127-1279。(南131)雙魚模印貼上再上釉,多次施釉。有上釉後再貼上成素燒,別具趣味8) 9)龍泉窯青釉瓷刻花盤,高3.2cm,口徑15.5,足徑5,南宋,1127-1279。(南142)足內無釉,釉色泛黃,火候過高,非高級品9) 10)宋龍泉窯刻花青瓷梅瓶,高19.7cm,約西元1000-1100。(徐84)11)龍泉窯青釉瓷雙鳳耳瓶,高26.6cm,南宋,西元1127-1279。(百245) 10) 11)12)龍泉窯青釉貫耳瓶,高31.2cm,口徑4.9,南宋,西元1127-1279。(國277)13)龍泉窯斂口青瓷缽,口徑13.3cm,南宋,西元1127-1279。(重481)12) 13)14)龍泉窯青瓷荷葉蓋大罐,高30cm,元,西元1271-1368。(百257)15)元龍泉窯雕花及貼花青瓷水注,高22.4cm,元,西元1271-1368。(徐98)14) 15) 鈞官窯,河南禹縣八卦洞,燒製時間在1119-1125之間。雙火膛窯室的結構便於氧化燄轉還原燄,銅還原的紅色釉與鐵還原的青色釉混合,燒出光亮的紫紅變幻色澤,以色彩取勝,紋飾較少,燒製中的缺陷被當作紋飾。1)鈞窯月白釉瓷鑲金出戟尊,高32.6cm,口徑26,足徑21,宋官窯,十二世紀。(宋12)底部刻三,整套第三大2)鈞窯月白釉瓷尊,高21.5cm,口徑23,足徑13.5,宋官窯,十二世紀。(宋13)細紋開片,底部刻二,並有五孔1) 2) 3)鈞窯天藍色釉瓷六角花瓶,高13.1cm,口22.5x15.2,底13.4x8.4,宋官窯,十二世紀。(宋22)底部刻八,並有六孔4)鈞窯玫瑰紫釉瓷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宋官窯,十二世紀。(宋22)瀛臺靜憩軒用一3)4) 5)鈞窯葡萄紫釉瓷蓮花式花盆,高18.2,口徑26.7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1)6)鈞窯盤,高6.4,口徑27.2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3)5) 6)7)鈞窯葡萄紫釉瓷蓮花式花盆,高14.2,口徑20.5cm,北宋,西元960-1127。(故4)器底留五個排水孔 8)鈞窯藍釉瓷紫斑敞口折沿盤,高3.2cm,口徑18.1,足徑7.8,宋,十至十三世紀。(宋226)足邊釉薄處呈醬色9)鈞窯藍釉瓷香爐,高42.7,口徑25.5cm,元,西元1271-1368。(百258)8) 9)磁州窯,河北磁縣漳河兩岸,以邯鄲觀台鎮最具代表。品種多,富創造性,以釉下黑或醬色彩繪為主,燒造時間上限不超元豐1078-1085AD,元以後衰落。以燒造大眾化的日用器為主,在諸窯中最講究裝飾的技術。利用一層白衣,加以剔刻或以鐵質顏料繪畫,燒成線條分明的黑白圖案和圖畫。其圖繪的裝飾最具風格,較之它窯所作的花紋大為活潑自由,很有民間風味,奠定以後彩繪瓷器的基礎。1)磁州窯綠釉瓷黑花梅瓶,高38.5cm,口徑3,足徑9,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53)在白地黑花上罩綠釉,是磁州窯中較名貴者2) 磁州窯鐵繪子連甲圖白釉瓷枕,高12.5cm,長28,寬16.5,北宋,西元960-1127。(百243)1) 2)3)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高10.4cm,面29.9x22.5,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60)3)4)黑釉瓷剔花小口瓶,高24cm,口徑4.3,足徑11.5,山西天鎮縣出土,金,1115-1234。(宋215)底末書郭舍住店5)磁州窯系刻花白衣棕色釉瓷罐,高35.7cm,金元時期,西元1200-1400。(徐91)4) 5) 6)磁州窯鏽斑黑釉瓷蓋碗,高10.3cm,金,西元1115-1234。(徐89)7)磁州窯褐彩剔花瓷瓶,高37cm,西夏,西元1038-1227。(百255)6) 7)8)元磁州窯系釉下鐵繪白衣透明釉瓷龍鳳紋大罐,高42.5cm,西元1271-1368。(徐100)8) 9)白褐色兩段絞釉瓷小罐,高9cm,口徑3.6,足徑5.1,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88)絞釉作品見於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豐窯、新安窯、修武窯、山東淄博窯等,此器可能是修武窯作品9)編號 30 吉州帶蓋罐 釉下彩繪淺黃色硬陶 高26.9公分 元代,西元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 中國南方吉州窯的產品相當折衷。在晚唐和五代時期初創的時候,燒造了很多受南方越窯青磁和北方幾個大窯白磁影響的容器。在其南宋的成熟期,則用直接來自定州窯覆燒的技術,燒造模印的碗。但是它的有些宋代的產品卻是相當有創意而獨見於吉州窯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茶碗,包括有斑紋的茶碗、塗有強烈顏色對照的釉彩,而最富創意的是裝飾有用剪紙和樹葉造成的模樣。 此罐的製作,部分得自模仿,部分來自自創。醒目的棕色紋繪的靈感來自北方的磁州系統的窯場。吉州和磁州窯的紋樣都是在尚未上釉前就繪畫的,但是技 卻有所不同。在北方,用含有鐵質的顏料塗畫在覆蓋在顏色稍深的胎體上很薄的稀釋白泥衣上。而吉州窯則用顏色較淡的胎體,工匠可以直接在器物的表面描繪。 此罐的紋樣也使它和北方的姊妹窯不同,標明它為吉州窯的產品。複雜的肩上重疊的花瓣,以及足上方的方角的曲折連續紋都不是磁州窯的典型作品。有時它們是主要的裝飾,大多是作為次要,但顯著的花邊處理。典型的元代吉州窯作品有兩個主題欄框,但此罐卻有三個。第二個欄框是山茶花,第三個欄框是蓮花。蓋子則展示一束蓮花,其蓋紐點了幾個棕色小點,點明它表現為裝蓮子的蓮蓬。吉州窯,江西吉安縣。南區多白瓷,北區多黑瓷,尚有白釉彩繪、青釉、青花、綠釉。始於北宋,南宋至元最盛。釉色品種多,造型豐富,裝飾手法多樣。黑釉的紋飾特別豐富,以釉中所含不同呈色金屬在燒製過程中呈現各種鮮艷釉色、釉斑、流紋,以玳瑁斑,油滴組成花紋,還有樹葉、剪紙、彩繪、灑彩、剔花等。白釉彩有褐、棕、黑等色。1)吉州窯黑釉瓷剔花梅瓶,高19cm,口徑5,足徑6.8,南宋,1127-1279。(南212)花紋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2)吉州窯玳瑁斑釉瓷碗,高4.6cm,口徑14.8,足徑3.6,南宋,1127-1279。(南233)1) 2)3)吉州窯剪紙貼花瓷碗,高6cm,口徑12.3,足徑4,南宋,1127-1279。(南219)3) 4)吉州窯黑釉加彩瓷碗,高4.5cm,口徑10,足徑3,南宋,1127-1279。(南224)彩繪常見題材,一鳳一梅,雙鳳雙梅或蝶,三鳳三花4) 5)吉州窯窯變釉瓷碗,高5.3cm,口徑12,足徑3.1,南宋,1127-1279。(南238)5) 6)吉州窯綠釉印花瓷碗,高4cm,口徑10.3,足徑3.7,南宋,1127-1279。(南238)水波中四魚,開細小紋片6) 7)黑釉兔毫紋瓷碗,高9.6cm,口徑16.2,足徑4.9,南宋,1127-1279。(南252)形制過大,不同建窯產品,與四川廣元窯相似7) 8)吉州窯樹葉紋黑釉瓷茶盞,徑15cm,南宋,西元1127-1279。(徐90)9)吉州窯彩繪奔鹿紋瓷罐,高19.5,徑10.4cm,南宋,西元1127-1279。(百248) 8) 9)耀州窯,陜西銅川黃堡鎮。始燒唐代,盛燒于北宋,金元繼續燒造,但已衰落,終於元。北宋曾燒貢瓷。燃料改柴為煤,變還原為氧化燄。以青色釉為主,釉色青中泛黃,少量醬或黑釉,釉面光滑滋潤,胎色灰白而薄,以刻、印花紋于器內外壁為特徵。 1)耀州窯刻花青瓷瓶,高19.9cm,口徑6.9,足徑7.8,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92)2)耀州窯刻花青瓷梅瓶,高22cm,口徑5.2,足徑6,北宋,十至十二世紀。(宋94)1) 2)3)耀州窯青青瓷人形壺,高29cm,宋,十至十三世紀。(宋97)耀州窯瓷塑少4)耀州窯刻花青瓷碗,高7.4cm,口徑17.8,足徑4.9,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05)3) 4)5)耀州窯青青瓷印花大碗,高8.5cm,口徑20,足徑5,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09)6)耀州窯醬青瓷碗,高4.5cm,口徑14,足徑4,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25)仿漆器,數量僅次青釉5) 6)7)耀州窯加金青瓷送子觀音像,高15.8cm,金,十二至十三世紀。(宋132)帶薑黃色8)耀州窯黃青瓷刻花碗,高6.7cm,口徑13.5,足徑5,金,十二至十三世紀。(宋137)釉下施化妝土7) 8)9)耀州窯三足青瓷爐,高27cm,金,西元1115-1234。(百256)10)臨汝窯印花青瓷洗,高4cm,口徑14.5,足徑5,宋,十至十三世紀。(宋150)胎體厚重9) 10)官窯:朝廷管轄,京城附近燒製,多陳設器,工料佳,規模小,嚴禁民間使用及仿製,成品遴選嚴,俱傳世器。北宋汝窯鈞窯,南宋哥窯郊壇官窯。汝官窯,河南臨汝,今寶豐清涼寺,燒製時間在1111-1126AD之間。青釉,存世少。屬北方青瓷,胎呈香灰色,釉色多天藍,也有粉青、白色,小紋片,傳說釉料中加瑪瑙,故釉色晶瑩。1)汝窯天青釉瓷弦紋三足樽,高12.9cm,口徑18,底徑17.8,宋官窯,十二世紀。(宋1)開片,5小支釘(天青色介於綠與藍)2)汝窯天藍色釉瓷銅鑲口筆洗,高3cm,口徑12.9,足徑8.9,宋官窯,十二世紀。(宋10)開片,走向不規則,3小支釘1) 2)3)汝窯青釉瓷筆洗,高3.5cm,口徑13.6,足徑9.3,北宋,西元960-1127。(華300)3) 3汝窯天藍釉瓷盤口瓶,高23.4,口徑8.3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4)4汝窯天藍釉瓷鵝頸瓶,高19.6,口徑5.8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5) 5)官窯天藍釉瓷弦紋瓶,高33.1,口徑9.8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7)6)汝窯天藍釉瓷三足盤,高3.6,徑18.2cm,北宋,西元960-1127。(百236)5) 6) 7)官窯粉青釉瓷菱花式盤,高5.3,口徑18.2cm,底徑11.5,北宋,西元960-1127。(故2)底周七枚支釘痕 南宋官窯:郊壇,杭州南郊。兩大類,生活用具(碗盤盒盆罐瓶)與陳設用具(鼎鬲簋奩等形爐,琮槌式瓶觚尊壺盆)。小型器薄胎多,大型器厚胎多。瓷胎以灰色為基調,配少量紫金土。釉色粉青、灰青、米黃三中色調,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長石、高嶺土、石英配製的石灰鹼釉,在高溫下不易流動,釉層可厚,支釘入匣燒製。厚釉大都墊餅燒,施釉兩次以上,多達四次。薄釉開片紋細密,厚釉粗稀多。燒造約1143-1162。1)官窯青釉瓷貫耳瓶,高22.8cm,口徑8.3,足徑9.6,南宋,西元1128-1278。(華297)2)官窯粉青釉瓷三足爐,高8.6cm,口徑15.8,南宋,西元1128-1278。(華297)黃褐色紋片,稱金絲鐵線。1) 2)3)官窯青釉瓷瓜棱直口瓶,高13.2cm,口徑3.2,足徑5.6,南宋,1127-1279。(南004)4)官窯青釉瓷葵六瓣口盤,高3cm,口徑15.6,足徑5.7,南宋,1127-1279。(南026)開赭色紋片,為突出效果,有用著色劑塗裂縫,或用墨汁,茶湯等染成黑色,或用顏料染紅色、金色。寬裂紋易入色,色調較深。3) 4)5)官窯青釉瓷折沿洗,高6.1cm,口徑21,足徑14.4,南宋,1127-1279。(南008)仿金銀器,底四支釘痕,開細紋片5) 哥窯:名稱由來久,今由考古發掘,知文獻所描寫絕類古官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此紫口,應指浙江的龍泉大窯產品。北京與臺北故宮所藏的哥窯,似應正名為修內司官窯,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窯址在浙江杭州市內。南宋內司官窯的燒製約在1132-1143稍後的十餘年間。粉青、淡白為上。紋片以冰裂、鱔血為上。1)哥窯瓷膽瓶,高14.2cm,口徑2.2,足徑5.4,南宋,1127-1279。(南035)足底黑色,黑色、米色開片2)哥窯貫耳長頸瓷瓶(仿投壺),高11.3cm,口徑2.5,足徑4.3,南宋,1127-1279。(南037)3)哥窯雙耳瓷香爐,高8.3cm,口徑11.9,足徑9.5,南宋,1127-1279。(南050)1) 2) 3)影青窯(江西景德鎮窯),因瓷聞名,北宋景德年間改今名。胎潔白細密,施青白色的釉,薄處泛白,厚處(刻劃處)呈青綠色,光澤透明,故名影青,又名青白、隱青。除日常用器外,常見燒造神像。興起在北宋初,採用一匣一器,避免直接燒烤。北宋末至南宋初發展期,稍乾燥後再旋削成形,還原技術嫻熟,好瓷的關鍵,色澤優雅,明淨潔麗,胎細薄堅致。南宋中後期衰落,採用快速的覆燒,模印,紋飾繁縟、呆板。但繼之發展青花、鬥彩、五彩等,仍為瓷器燒造最重要窯場。1)青白釉瓷瓜式蓋壺,高9.8cm,口徑2.5,足徑5.5,南宋,1127-1279。(南151)2)影青釉瓷酒壺帶溫酒座,高22.7cm,南宋,西元1127-1279。(百246)1) 2)3)青白釉瓷刻花葵花瓣口盤,高3.8cm,口徑16.1,足徑5.2,南宋,1127-1279。(南160)釉面不潔淨,點狀黑斑3) 4)青白釉瓷人形注子,高23.9cm,口徑22,北宋,西元960-1127。(百242)5)影青釉瓷佛陀坐像,高17cm,元,西元1271-1368。(徐96)4) 5)6)影青釉瓷觀音像,高67cm,元,西元1271-1368。(重455)6)建窯: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又名水吉窯。兔毫為特產。黑盞適於鬥茶,成為流行品種1)建窯兔毫紋瓷碗,高6cm,口徑11,足徑3.5,南宋,1127-1279。(南206)口部釉醬色,以下漸為黑色若兔毫。含鐵量高,紫黑色胎1) 2)黑釉瓷三足爐,高7cm,口徑16,南宋,1127-1279。(南212)彩為任意點畫2)陶枕人類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睡覺,在有了相當的物質文明後,能夠舒服睡覺應是人們頗為注意的事。枕頭是能否安眠的一個重要器具。人在睡眠中會翻來覆去幾次,側睡時,面頰與身子不在同一角度,如不墊高面頰,就會妨害睡眠的深度,故各民族都有枕頭的製作。現代的醫生也在研究如何製作睡得舒服而有利脊椎骨健康的枕頭。人類開始使用枕頭時,可能隨便找一個可以薦首的東西,沒有專用的枕具。就是在有了專用的枕具後,其材料也是屬於易於腐朽一類的布帛、木竹、穀屑等物質,難於地下保存千年之久,故不易確定何時有枕頭。枕的聲符冘,很像一枕在側臥的人頭下之狀。詩經葛生篇,角枕粲兮,錦衾爛兮,澤陂篇寤寐無為,輾轉伏枕。知西周時代的人們已習慣伏枕睡覺。角枕是不易破壞的物質,周禮玉府,大喪其含玉、復衣裳、角枕、角林,也有以角枕薦尸首的記載。但不知為何,迄未被我們發現。西元前一二二年南越王墓中的絲囊珍珠枕,算是迄今所知可確定為枕頭的較早實物。枕頭太軟就失去其墊首的功用,太硬就不舒服。陶質堅硬,並不是理想的枕物。又由於陶枕多見於隋唐以來墓葬,故有人以為它們是隨葬的器具,不是日常的使用物。但北宋晚期張耒有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云:鞏人做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災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富髮冷泥丸驚。明明是實用器。瓷性清涼,不是寒冬宜用的東西,倒是消暑的涼物,故應是夏令的寢具。因此常見裝飾夏季的圖案,如蓮池、荷葉、樹蔭下讀書等。為了旅行的方便,還燒造可置於行囊懷中,短於十公分的小型陶枕。枕之所以以瓷燒造,最大的目的恐怕就是其清涼的觸感,如果在冬天,大概就要覆蓋他物。枕除墊首或按脈、墊足外,還可有其他的作用。新唐書五行志載,韋后妹嘗為豹頭枕以避邪,白澤枕以避魅,伏熊枕以宜男,亦伏妖也。以為有驅邪的作用。西元前一一三年西漢中山王劉勝墓中的鎏金銅枕,兩端也鑄有某種驅邪的獸頭。漢代於墓前刻繪星座、龍虎圖案,或於陶器繪道家靈符禁咒以為驅邪。也許以陶模造虎豹形象更為容易,故隋唐開始以陶瓷枕隨葬。陶瓷枕的燒造至兩宋為其極盛期,傳世品甚多。陶枕需要作成有平面可墊首而中空的形狀。陶枕都有開孔。一為了使枕箱裡的熱空氣從開孔排出,保持清涼;一為了防此熱空氣膨脹而爆裂枕頭。陶枕的塑造一定要粘接合攏使器體中空。其形狀基本有兩種,一是各種變化的匣形,可以設計成規矩或不規矩的方、圓、多角、花瓣、銀錠、扇面等形。一是人物的賦形,常見虎、豹、熊、兔、象、獅、牛等動物形,以及臥嬰、婦女等,甚至樓閣戲棚。裝飾的圖案以動、植物、文字等含有吉祥意義的為多。裝飾的方法有絞、印、刻、畫、剔、繪塑等,再加上釉彩、色料、化妝土等種手法的相互配合,真是千變萬化,不勝例舉。編號 29 枕頭 泥塗或上釉的硬陶及瓦陶 最長40公分 北宋至金代,西元十一至一三世紀早期在一件陶枕上有這樣的詩句,久夏天難暮,紗櫥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陶枕在宋代是人們日常生活及死亡儀式的一部分。在受到西元一一零八年一次水災所損壞的家屋及商店中發現了不少陶枕。在一個宋墓的頭骨底下,也發現枕著像圖上有明亮光彩的陶枕。枕頭不單作為枕頭之物,也是很適宜的裝飾物。最多樣而明爽的作品是出自磁州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学区初级中学初中信息技术《比赛》说课稿
- 2025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整册同步教案
- 一、春天的约会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鲁科版
- 2025年四级心理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 雅安雨城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 范县初中期中考试卷子(3篇)
- 常心电图及常见心电图的识别及处理
- 茶艺课考试基础简答题及答案
- 线描画展题目大全及答案
- 葡萄肥料专业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图形动画毕业设计
- 工会劳动竞赛课件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建筑工程-安全员C证-安全员(C证·上海)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光伏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5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题库与答案
- 仪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库(附答案)
-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工程设计图纸技术交底
- 2025甘肃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模拟卷及答案(题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