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量系统分析 准确度 观测值和可接受的基准值之间同意的接近程度 可视分辨率 测量仪器最小增量的大小叫可视分辨率 该数值通常以文字形式 如广告中 来划分测量仪器的分级 数据的分级可通过把该增量的大小划分为预其的过程分布范围 6 来确定 注 显示或报告的位数不一定表示仪器的分办率 例 零件的测量值为29 075 29 080 29 095等 记录为5位数 然而 该仪器的分辨率为0 005而不是0 001 评价人变差 在一个稳定环境中应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不同评价人 操作者 对相同零件 被测体 的测量平均值之间的变差 评价人变差 AV 是一种由于操作者使用相同测量系统的技巧和技能产生的差别造成的普通原因测量系统变差 误差源 评价人变差通常被假定为与测量系统有关的 再现性误差 但这并不总是正确的 见再现性 偏倚 测量的观测平均值 在可重复性条件下的一组试验 和基准值之间的差值 传统上称为准确度 偏倚是在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对一个点的评值和表达 置信区间 期望包括一个参数的真值的值的范围 在希望的概率情况下叫置信水平 分辨力 别名 又称最小可读单位 分辨力是测量分辨率 刻度限值或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最小可探测单位 它是量具设计的一个固有特性 并作为测量或分级的单位被报告 数据分级数通常称为 分辨力比率 因为它描述了给定的观察过程变差能可靠地划分为多少级 明显的数据分级 能通过测量系统有效分辨率和特定应用下被观察过程的零件变差可靠地区分开的数据分级或分类 见ndc 有效分辨率 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分级大小叫有效辨率 基于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来确定该等级的大小 通过把该数据大小划分为预期的过程分布范围能确定数据分级数ndc 对于有效分辨率 该ndc的标准 在97 置信水平 估计为1 41 PV GRR 量具R R 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合成变差的估计 GRR变差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变差之和 线性 测量系统预期操作范围内偏倚误差值的差别 换句话说 线性表示操作范围内多个和独立的偏倚误差值的相关性 被测体 在规定条件下被测量的特殊数量或对象 对于测量应用一个定义的系列规范 测量系统 用于量化一个测量单位或确定被测特性性质的仪器或量具 标准 操作 方法 夹具 软件 人员 环境 和条件的集合 用来获得测量的整个过程 测量系统误差 用于量具偏倚 重复性 再现性 稳定性和线性产生的合成变差 零件变差 与测量系统分析有关 对一个稳定过程零件变差 PV 代表预期的不同零件和不同时间的变差 零件间变差 由于测量不同零件产生的变差 基准值 被承认的一个被则体的数值 作为一致同意的用于进行比较的基准或标准样本 一个基于科学原理的理论值或确定值 一个基于某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指定值 一个基于科学或工程组织主持的合作试验工作产生的一致同意值 对于具体用途 采用接受的参考方法获得一个同意值 该值包含特定数量的定义 并为其它已知目的自然被接受 有时是按惯例被接受 基准值 注 与基准值同义使用的其它术语已接受的基准值已接受值惯用值惯用真供指定值最佳估计值标准值标准测量 重复性 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 来源于连续试验的普通原因随机变差 通差指设备变差 EV 尽管这量一个误导 当测量条件固定和已定义时 即确定零件 仪器标准 方法 操作者 环境和假设条件时 适合重复性的最佳术语为系统内变差 除了设备内变差 重复性也包括在特定测量误差模型下条件下的所有内部变差 可重复的 对相同样件或部件进行重复测量的能力 被测体或测量环境没有明显的物理变化 重复 重复性 相同的 条件下的多次实验 再现性 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均值的变差 一般来说 它被定义为在一个稳定环境下 应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相同零件 被测体 不同评价人 操作者 之间测量值均值的变差 这种情况对受操作者技能影响的手动仪器常常是正确的 然而 对于操作者不是主要变差源的测量过程 如自动系统 则是不正确的 由于这个原因 再现性指的是测量系统之间和测量条件之间的均值变差 稳定性 既指测量过程的统计稳性又指随时间变化的测量稳定性 两者对测量系统预期用途都是重要的 统计稳定性包含一个可预测的 潜在的测量过程 该过程在普通原因变差 受授 条件下运行 测量稳定性 别名漂移 代表测量系统在运行周期 时间 内对测量标准或基准的必要的符合程度 容差 公差 为了维持配合 形式和功能 与标准值或公称值相比允许的偏差 溯源性 在商品和服务贸易中溯源性是一个重要概念 溯源到相同或相近的标准的测量比那些没有溯源性的测量更容易被认同 这为减少重新试验 拒收好的产品 接收坏的产品提供了帮助 溯源性在ISO计量学基本和通用国际术语 VIM 中的定义是 测量的特性或标准值 此标准是规定的基准 通常是国家或国际标准 通过全部规定了不确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相联系 溯源示例 夹量具 千分尺 CMM 量块 激光干涉仪 引用量具量块 比测 波长标准 干涉比测器 真值 测量过程的目标是零件的 真 值 希望任何单独读数都尽可能地接近这一读值 经济地 遗憾的是真值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是肯定的 然而 通过使用一个基于被很好地规定了特性僺作定义的 基准 值 使用较高级别分辨率的测量系统的结果 且可溯源到NIST 可以使不确定度减小 因为使用基准作为真值的替代 这些术语通常互换使用 理想的测量系统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 应只产生 正确 的测量结果 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值相符 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 应具有零方差 零偏倚和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 IDEALMEASUREMENTSYSTEM 真值 真值 好的测量系统 一个好的测量系统包括足够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为了测量的目的 相对于过程变差或规范控制限 测量的增量应该很小 通常所有的十进制或10 1法则 表明仪器的分辨率应把公差 过程变差 分为十份或更多 这个规则是选择量具期望的实际最低起点 测量系统应该是统计受控制的 这意味着在可重复条件下 测量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造成 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且最好由图形法评价 好的测量系统 对产品控制 测量系统的变异性与公差相比必须小于依据特性的公差评价测量系统 对于过程控制 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应该显示有效的分辨率并与过程变差相比要小 根据6 变差和 或来自MSA研究的总变差评价测量系统 变差源 与所有过程相似 测量系统受随机和系统变差源影响 这些变差源由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造成 为了控制测量系统变差识别潜在的变差源排除 可能时 或监控这些变差源 尽管特定的原因将依据条件 但一些典型的变差源是可以识别的 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对这些变差源表述和分类 如因果图 故障树图等 但本MSA将关注在测量系统的主要要素 测量误差 y x 测量值 真值 TrueValue 测量误差 戴明说没有真值的存在 一致 线性 测量误差的来源 Sensitivity敏感度 Threshold起始值 化学指示器Discrimination 办别能力 Precision精密度 Repeatability重复性 Accuracy准确度 Bias偏差 Damage损坏Differencesamonginstrumentsandfixtures 不同仪器和夹具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的来源 Differenceinusebyinspector不同检验者的差异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Differencesamongmethodsofuse 使用不同的方法所造成差异 Differencesduetoenvironment 不同环境所造成的差异 测量的变异说明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振动照明腐蚀磨耗污染 油脂 人性因素 训练技能疲劳无聊眼力舒适零件的复杂性检验的速度指导书的误解 测量系统的特性 Discrimination分辨力 abilitytotellthingsapart Bias偏差 Accuracy准确性 Repeatability重复性 precision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Linearity线性Stability稳定性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TYPEI误差 将好的判成坏的 其平均值是落在合格区的 但由于GRR的影响可能会将其判成不合格的 LSL USL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TYPEII误差 将坏的判成好的 其平均值是落在不合格区的 但由于GRR的影响可能会将其判成合格的 LSL USL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相对于公差 对零件做出错误决定的潜在因素只在测量系统误差与公差交叉时存在 下面给出三个区分的区域 LSL USL I II II I III Badisbad Badisbad Goodisgood Confusedarea Confusedarea 测量的重要性 如果测量的方式不对 那么好的结果可能被测为坏的结果 坏的结果也可能被测为好的结果 此时便不能得到真正的产品或过程特性 测量系统的组成 将被测试的材料间断连续将被测量的特性收集和准备样品测量的种类和尺度仪器或测试设备检验者或技术员使用的状况 典型的进展 决定那些是要测量 顾客的声音你必须转换成技术特征或规格 技术特征失效模式分析控制计划因为在条文要求中 只要是列在控制计划中的就必须进行测量 持续改进的说明 测量过程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 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 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 包括用来测量合格 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 内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 程序 量具 设备 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特性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 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 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密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 一般来说 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可能随被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 若真的如此 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何谓标准 国家标准在美国是由NIST保持或追踪 一级标准直接从国家标准直接复制或传递而来的标准 二级标准从一级标准传递而来的标准工作标准从二级标准传递而来的标准 测量系统的评定 第一阶段 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 主要有二个目的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测量特性 此项必须在使用前进行 发现那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显著的影响 例如温度 湿度等 以决定其使用之空间及环境 第二阶段的评定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 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常见的就是R R是其中的一种型式 评价测量系统的三个基本问题 测量系统是否有足够的分辨力 解析能力 这种测量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在统计上保持一致 再生和再现 这些统计性能在预期范围内是否一致 线性 这些问题要和过程变差联系起来 是否足够小 各项定义 量具 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 测量系统 指由人员 量具 操作程序及其它设备或软件所构成的系统 量具再现性 指由不同操作人员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相同产品之特性时其作业者间测量平均值之变异 量具重复性 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用同一种量具经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 其测量特性值再现能力 亦称测量值间的变异 稳定性 同一量具于不同时间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变异 偏性 指由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 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工具室或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真值或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值 偏移 Bias 真值 观测平均值 偏倚 偏倚 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真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 取其平均值而定之 造成过份偏倚的可能原因 仪器需要校准仪器 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磨损或损坏的基准 基准出现误差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仪器质量差 设计或一致性不好线性误差应用错误的量具 不同的测量方法 设置 安装 夹紧 技术测量错误的特性量具或零件的变形环境 温度 湿度 振动 清洁的影响违背假定 在应用常量上出错应用 零件尺寸 位置 操作者技能 疲劳 观察错误 重复性 Repeatability 重复性 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 采用一种测量仪器 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重复不好的可能原因 零件 样品 内部 形状 位置 表面加工 锥度 样品一致性 仪器内部 修理 磨损 设备或夹紧装置故障 质量差或维护不当 基准内部 质量 级别 磨损方法内部 在设置 技术 零位调整 夹持 夹紧 点密度的变差评价人内部 技术 职位 缺乏经验 操作技能或培训 感觉 疲劳 环境内部 温度 湿度 振动 亮度 清洁度的短期起伏变化 违背假定 稳定 正确操作仪器设计或方法缺乏稳健性 一致性不好应用错误的量具量具或零件变形 硬度不足应用 零件尺寸 位置 操作者技能 疲劳 观察误差 易读性 视差 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 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 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再现性 再现性不好的可能潜在原因 零件 样品 之间 使用同样的仪器 同样的操作者和方法时 当测量零件的类型为A B C时的均值差 仪器之间 同样的零件 操作者 和环境 使用仪器A B C等的均值差标准之间 测量过程中不同的设定标准的平均影响方法之间 改变点密度 手动与自动系统相比 零点调整 夹持或夹紧方法等导致的均值差 评价人 操作者 之间 评价人A B C等的训练 技术 技能和经验不同导致的均值差 对于产品及过程资格以及一台手动测量仪器 推蕮进行此研究 环境之间 在第1 2 3等时间段内测量 由环境循环引起的均值差 这是对较高自动化系统在产品和过程资格中最常见的研究 违背研究中的假定仪器设计或方法缺乏稳健性操作者训练效果应用 零件尺寸 位置 观察误差 易读性 视差 稳定性 Stability 稳定性 时间1 时间2 稳定性 或飘移 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仪器需要校准 需要减少校准时间间隔仪器 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正常老化或退化缺乏维护 通风 动力 液压 过滤器 腐蚀 锈蚀 清洁磨损或损坏的基准 基准出现误差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 仪器质量差 设计或一致性不好仪器设计或方法缺乏稳健性不同的测量方法 装置 安装 夹紧 技术量具或零件变形环境变化 温度 湿度 振动 清洁度违背假定 在应用常量上出错应用 零件尺寸 位置 操作者技能 疲劳 观察错误 线性 Linearity 量程 基准值 观测平均值 基准值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 偏倚值的差值 线性 Linearity 观测平均值 基准值 无偏倚 有偏倚 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仪器需要校准 需要减少校准时间间隔仪器 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正常老化或退化缺乏维护 通风 动力 液压 过滤器 腐蚀 锈蚀 清洁磨损或损坏的基准 基准出现误差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 仪器质量差 设计或一致性不好仪器设计或方法缺乏稳健性不同的测量方法 装置 安装 夹紧 技术量具或零件变形环境变化 温度 湿度 振动 清洁度违背假定 在应用常量上出错应用 零件尺寸 位置 操作者技能 疲劳 观察错误 测量系统的分析 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变差来源 测量系统特性可用下列方式来描述位置 稳定性 偏倚 线性 宽度或范围 重复性 再现性 位置和宽度 位置 宽度 位置 宽度 分辨率 一个数据分级 控制 只有下列条件才可用于控制与规范相比过程变差较小预期过程变差上的损失函数很平缓过程变差的主要原因导致均值偏移分析 对过程参数及指数的估计不可接受 只能表明过程是否正在生产合格零件 分辨率 2 4个数据分级 控制 只有下列条件才可用于控制依据过程分布可用半计量控制技术可产生不敏感的计量控制图分析 一般来说对过程参数及指数的估计不可接受 只提供粗劣的估计 5个或更多个个数据分级 控制 只有下列条件才可用于控制可用于计量控制图分析 建议使用 分辨率 分辨率的要求 建议的要求是总过程6 标准偏差 的十分之一 传统是公差范围的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 先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 例如 通过利用工程决策 直观观察或量具研究决定 是否评价人在校准或使用仪器中产生影响 有些测量系统的再现性 不同人之间 影响可以忽略 例如按按钮 打印出一个数字 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 评价人的数量 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 在此选择中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尺寸的关键性 关键尺寸需要更多的零件和 或试验 原因是量具研究评价所需的置信度 零件结构 大或重的零件可规定较少样品和较多试验 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 由于其目的是评价整个测量系统 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 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 有时每一天取一个样本 持续若干天 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因为分析中这些零件被认为生产过程中产品变差的全部范围 由于每一零件将被测量若干次 必须对每一零件编号以便识别 取样的代表性 不具代表性的取法 取样的代表性 具代表性的取法 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 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例如特性的变差为0 001 仪器应能读取0 0001的变化 确保测量方法 即评价人和仪器 在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测量系统分析进行的方式 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 以确保整个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漂移或变化将随机分布 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号 以避免可能的偏倚 但是进行研究的人应知道正在检查那一零件 并记下数据 在设备读数中 读数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 如果可能 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例如 如果最小刻度为0 0001 则每个读数的估计应圆整为0 00005 研究工作应由知其重要性且仔细认真的人员进行 每一位评价人应采用相同方法 包括所有步骤来获得读数 结果分析 位置误差位置误差通常是通过分析偏倚和线性来确定 一般地 一个测量系统的偏倚或线性的误差若是与零误差差别较明显或是超出量具校准程序确立的最大允许误差 那么它是不可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 应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校准或偏差校正以尽可能地减少该误差 结果分析 宽度误差测量系统变异性是否令人满意的准则取决于被测量系统变差所掩盖掉的生产制造过程变异性的百分比或零件公差的百分比 对特定的测量系统最终的接受准则取决于测量系统的环境和目的 而且应该取得顾客的同意 对于以分析过程为目的的测量系统 通常单凭经验来确定测量系统的可接受性的规则如下 结果分析 误差 10 通常认为测量系统是可接受的 10 30 基于应用的重要性 测量装置的成本 维修成本等方面的考虑 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超过30 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应该做出各种努力来改进测量系统 此外 过程能被测量系统区分开的分级数 ndc 应该大于或等于5 分析时机 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新仪器 EV有不同时新操作人员 AV有不同时 appraiser 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2020 3 17 85 可编辑 稳定性分析之执行 获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不能得到 则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产品零件 并指定它作为标准样本进行稳定性分析 并追踪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不需要一个已知基准值 可能需要具备测量的最低值 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样本 建议对各样本单独测量并做控制图 定期 天 周 测量基准样品3 5次 样本容量和频率应基于对测量系统的了解 因素包括要求多长时间重新校准或维修 测量系统使用的频率 以及操作条件如何重要 读数应在不同时间读取以代表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情况 这些还包括预热 环境或其它在一天内可能变化的因素 将测量值标记在X RCHART或X CHART上 计算管制界限 并对失控或不稳定作评估 稳定性分析之执行 计算测量结果标准差 并与制程标准差相比较 以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不可以发生此项之标准差大于制程标准差之现象 如果有发生此现象 代表测量之变异大于制程变异 此项仪器是不可接受的 稳定性分析之执行 控制图的判读 超出控制界限的点 出现一个或多个点超出任何一个控制界限是该点处于失控状态的主要证据 UCL CL LCL 异常 异常 控制图的判读 链 有下列现象之一即表明过程已改变连续7点位于平均值的一侧连续7点上升 后点等于或大于前点 或下降 UCL CL LCL 控制图的判读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 应依正态分布来判定图形 正常应是有2 3的点落于中间1 3的区域 UCL CL LCL 代表仪器已不稳定 须做维修或调整 维修及调整完后须再做校正以及稳定性之分析 稳定性附加说明 如果使用s控制图 则可计算 C4 s bar R 或S 图中的失控状态表明不稳定的重复性 也许什么东西松动 气路部分阻塞 电压变化等 X bar 图中失控表明测量系统不再正确地测量 偏倚已经改变 努力确定改变的原因 然后纠正 如果原因是么损坏 则可能要重新校准 可以希望备有对应于预期测量结果的下端 上端和中间值的基准件或基准的测量系统控制图 范例 偏倚分析之执行 一 独立取样法 选取一个样品 并建立可追溯标准之真值或参考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中心值域的零件 当成标准值 且应针对预期测试的高中低端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 计算其平均值 将其当成 参考值 二 由一位作业者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 并计算出平均值 此值为 观测平均值 三 结果分析作图法 相对于基准值将数据划出直方图 评审直方图 用专业知识确定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 如果没有 继续分析 对于n 30的解释或分析 应当特别谨慎 四 结果分析数据法 计算n个读数的均值 五 计算可重复性标准偏差 参考量具研究 极差法 六 确定偏倚的t统计量七 如果0落在围绕偏倚1 置信区间以内 偏倚在 水平是可被接受的 偏倚分析之执行 偏倚分析之执行 所取的 水平依赖于敏感度水平 而敏感度水平被用来评价 控制该 生产 过程的并且与产品 生产 过程的损失函数 敏感度曲线 有关 如果 水平不是用默认的0 05 95 置信度 则必须取得顾客同意 公式备注 例题 直方图结果 数据解析结果 详细计算过程 数据解析结果 结论 因为0落在偏倚置信区间 0 1185 0 1319 内 工程师可以假设测量偏倚是可以接受的 同时假定实际使用不会导致附加变差源 以minitab来进行解析 首先必须说明在标准差的计算方面 前面的例子是利用R d2来估计 但是在minitab部份就利用本身的十五个的样本来进行估计 所以多少有些差距 统计本就是有些差异 在minitab中输入数据 选择作业项目 选择statstat basicstatistics 1samplet以偏差来进行t检定 检定结果 One SampleT C1Testofmu 0vsmunot 0VariableNMeanStDevSEMeanC1150 00670 21200 0547Variable95 0 CITPC1 0 1107 0 1241 0 120 905 直方图结果 确定偏倚的指南 控制图方法 进行研究如果均值 极差图或均值 标准差图用于测量稳定性 数据也可以用来评价偏倚 在评价偏倚之前 控制图分析应该指示测量系统是稳定的 各项分析的步骤如下 一 获取一个样本并建立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这个样品不可获得 选择一个落在产品中程数的生产零件 并指定为偏倚分析的标准样本 在工具间测量这个零件n 10次 并计算这n个数据的均值 把均件作为 基准值 确定偏倚的指南 控制图方法 二 相对于基准值将数据划出直方图 评审直方图 以专业知识确定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 如果没有 继续进行分析 三 从控制图得到xdoublebar四 从xdoublebar减去基准值计算出偏倚 五 用平均极差计算重复性标准偏差 六 确定偏倚的t统计量七 如果0落在围绕偏倚值的1 置信区间内 偏倚在 水平内可被接受 数学公式 示例 参考图9 对一个基准值6 01的零件进行稳定性研究 所有样本 20个子组 的总平均值是6 021 因而计算偏倚值为0 011 数据分析如后列 结论 因为0落在偏倚置信区间 0 0800 0 1020 内 过程小组可以假设测量偏倚是可以接的 同时假定实际使用不会导致附加变差源 数据计算结果 数据计算结果 偏倚研究分析 如果偏倚从统计上非0 寻找以下可能的原因标准或基准值误差 检查标准程序仪器磨损 这在稳定性分析可以表现出 建议按计划维护或修整 仪器制造尺寸有误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仪器未得到完善的校准 评审校准程序评价人设备操作不当 评审测量说明书仪器修正运算不正确 偏倚研究分析 如果测量系统偏倚非0 应该可以通过硬件 软件或两项同时调整再校准达到0 如果偏倚不能调整到0 也仍然可以通过改变程序 如用偏倚调整每个读数 使用 由于存在较高评价人误差的风险 应该仅与顾客合作使用 线性分析指南 一 选择g 5a零件 由于过程变差 这些零件测量值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 二 用全尺寸检验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并确认了包括量具的操作范围 三 通常用这个仪器的操作者中的一个测量每个零件m 10次 随机地选择零件以使评价人对测量偏倚的 记忆 最小化 线性分析指南 四 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 m 基准 值 x 偏倚 m j j i j j i j i 1 偏倚 i 偏倚 线性分析指南 五 在线性图上划单值偏倚和相关基准值的偏倚均值 六 用下面等式计算和划出最佳拟合线和置信带 2 1 1 2 2 2 鴠 gm y x a y b y s 截距 x a y b slope x gm x y x gm xy a 偏倚平均值 y 基准值 x b ax y 公式 对于最佳拟合直线 i i i i i i i 线性分析指南 七 划出 偏倚 0 线 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性的可接受性 为使测量系统线性可被接受 偏倚 0 线必须完全在拟合线置信带以内 低值 高值 线性分析指南 八 如果作图分析显示测量系统线性可接受 则下面的假设就成立 H0 a 0 斜率 0不推翻原假设 如果 如果以上的假设是成立的 则测量系统所有的基准值有相同的偏倚 对于可接受的线性 偏倚必须为0 线性分析指南 H0 b 0 截距 偏倚 0不推翻原假设 如果 示例 一名工厂主管希望对过程采用新测量系统 作为PPAP的一部份 需要评价测量系统的线性 基于已证明的过程变差 在测量系统操作量程内选择了五个零件 每个零件经过全尺寸检测测量以确定其基准值 然后由领班分别测量每个零件12次 研究中零件是被随机选择的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RegressionAnalysis BIASversusREFERENCETheregressionequationisBIAS 0 736667 0 131667REFERENCES 0 239540R Sq 71 4 R Sq adj 70 9 AnalysisofVarianceSourceDFSSMSFPRegression18 32138 32133145 0230 000Error583 32800 05738Total5911 6493 示例 图形分析显示特殊原因可能影响测量系统 基准值4数据显示可能是双峰 即使不考虑基准值数据4 作图分析也清楚的显示出测量系统有线性问题 R2值指出线性模型对于数据是不适合的模型 即使模型可以接受 偏倚 0 线与置信交叉而不是被包含其中 此时 主管应该开始分析和解决测量系统的问题 因为数据分析不会提供任何其它的有价值的线索 然而 为确保所有书面文文件都已作标记 主管还是计算了在此斜率和截距情况下的t统计量 ta 12 043tb 10 158 示例 采用默认值 0 05 t表自由度 gm 2 58和0 975的比率 主管得出关键值t58 0 975 2 00172 因为ta t58 0 975 从作图分析获得的结果由数据分析得到增强 测量系统存在线性问题 在此种情况下 因为有线性问题 tb与t58 0 975的关系如何无关紧要 引起线性问题可能的原因也可以在前面中找到 如果测量存在线性问题 需要通过调整软件 硬件或两项同时进行来再校准以达到0偏倚 如果偏倚在测量范围内不能被调整到0 只要测量系统保持稳定 仍可用于产品 过程控制 但不能进行分析 直到测量系统达到稳定 R R之分析 决定研究主要变异形态的对象 使用 全距及平均数 或 变异数分析 方法对量具进行分析 于制程中随机抽取被测定材料需属统一制程 选2 3位操作员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校验合格的量具分别对10个零件进行测量 测试人员将操作员所读数据进行记录 研究其再生性及再现性 作业员应熟悉并了解一般操作程序 避免因操作不一致而影响系统的可靠度 同时评估量具对不同操作员熟练度 针对重要特性 尤指是有特殊符号指定者 所使用量具的精确度应是被测量物品公差的1 10 即其最小刻度应能读到1 10制程变异或规格公差较小者 如 制程中所需量具读数的精确度是0 01m m 则测量应选择精确度为0 001m m 以避免量具的鉴别力不足 一般之特性者所使用量具的精确度应是被测量物品公差的1 5 试验完后 测试人员将量具的再生性及再现性数据进行计算如附件一 R R数据表 附件二 R R分析报告 依公式计算并作成X bar R管制图或直接用表计算即可 结果分析 当重复性 EV 变异值大于再现性 AV 时 量具的结构需在设计增强 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需加以改善 量具应加以保养 当再现性 AV 变异值大于重复性 EV 时 作业员对量具的操作方法及数据读取方式应加强教育 作业标准应再明确订定或修订 可能需要某些夹具协助操作员 使其更具一致性的使用量具 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矫正后须再做测量系统分析 并作记录 EV AV及R R之接受标准如下 数值30 量具系统不能接受 须予以改进 必要时更换量具或对量具重新进行调整 并对以前所测量的库存品再抽查检验 如发现库存品已超出规格应立即追踪出货通知客户 协调处理对策 再现性示例 第一步估计重复性 第二步计算再现性 计算操作者平均的极差 RO 利用d2系数将RO转换成标准差乘以5 15减去由于重复性所造成 的部份 计算式 第三步计算零件间的变异 每次的值都是同一零件测三次 所以只是侦测出仪器变异 Re 二个测量者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人员之间的差异 Ro 每个产品间的差距代表了产品的差异 Rp 计算式 计算表 计算式 相应的图形 组数 样本 d2 控制图系数表 何谓计数型量具 计数型测量系统属于测量系统中的一类 其测量值是一种有限的分级数 与结果是连续值的测量系统不同 最常见的是G NG的量具 只可能有两种结果 其它计数型测量系统 例如可视标准 结果可形成5 7个不同的分级 这些要用计数型方法进行分析 因为任何测量系统都存在可量化的风险 由于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分区的边界 最适常的分析是用量具性能曲线将测量系统变差量化 风险分析法 有于有些时候无法得到足够的计量基准值的零件 在这种情况下 做出错误或不一致判断的风险可以用以下方法评价 假设检验分析信号探测理论由于这些方法不能量化测量系统变异性 只有当顾客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选择和应用这些技术应以良好的统计实践和对潜在的可影响产品和测量过程变差源的了解 以及一个不正确的判断对保持过程或最终顾客的影响为基础 计数型测量系统变差源应该通过人的因素和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结果最小化 案例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材料专业试题及答案
- 锅炉专业试题及答案
- 汽修专业大专试题及答案
- 编辑类专业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编导专业笔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江门市广雅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份英语月考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化妆品行业品牌发展战略
- 全国重点城市领导讲话稿模板
- 短视频行业内容创作与营销策略
- 辅警摄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农业机械安全知识课件
- 2025至2030有机聚合物钽电容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教师节感恩教师主题班会课件
- 建筑培训教学课件
- 2025沈阳各区县(市)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数量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DDX58抗体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学习乐理音程课件
- (2025秋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爆破安全培训课件
- 管线物探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