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 电子教案.ppt_第1页
质量管理学 电子教案.ppt_第2页
质量管理学 电子教案.ppt_第3页
质量管理学 电子教案.ppt_第4页
质量管理学 电子教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基本概念 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 主要介绍质量和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一节质量的重要性第二节质量的含义与理解第三节质量管理发展简史第四节质量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质量的重要性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哈林顿 H J Harrington 说 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战争 而是一场商业战争 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 第二节质量的含义与理解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 术语 质量 可使用形容词如差 好或优秀来修饰 注2 固有的 其反义是 赋予的 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 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特性 可区分的特征 要求 明示的 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质量 表述的是某事或某物中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其定义本身没有 好 或 不好 的含义 质量 具有广义性 时效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广义性 质量 不仅指产品质量 也可指过程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 时效性 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 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 因此 质量 具有时效性 相对性 不同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 过程或质量管理体系的固有特性提出不同的需求 也可能对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需求 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 质量 具有相对性 产品 过程的结果 注1 有下述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 服务 软件 硬件 流程性材料 注2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 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软件由信息组成 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 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 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 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 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 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 硬件类产品质量特性 性能可靠性可信性维修性可用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 服务类产品质量特性 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 质量标准 把反映产品质量特性的一系列技术经济参数和指标明确规定下来 形成技术文件 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尺度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部门标准和企业标准 合格品 凡全部符合标准的产品又分为优等品 一等品 二等品等 不合格品 凡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又分为废品 返修品 回用品等 工作质量 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 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工作质量常以废品率 合格品率等相对指标间接表示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 产品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 它是企业各部门 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而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质量环 质量职能 设计试制过程生产制造过程辅助 服务过程使用过程 质量形成的首要环节主要任务 保证产品好用 好造 好修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内容有 1 进行需求调研和风险分析 2 制定产品质量目标 3 保证先行开发的工作质量 4 设计审查和工艺验证工作 5 保证技术文件质量 6 新产品的试制和鉴定 7 产品设计质量的经济分析 设计试制过程 产品设计质量水平不同 产品成本 价格也不相同 变化规律如图 质量 成本 价格关系示意图 设计试制过程 质量管理的中心其任务是既要 把关 又要进行控制和 预防 以保证制造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其内容有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加强工艺管理 组织好技术检验 合理选择检验方式 建立一支专群结合的检验队伍 掌握质量动态 加强不合格品的管理 实行工序质量控制 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分析 生产制造过程 质量成本与合格品率的关系 生产制造过程 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产品质量主要任务是为生产优质产品创造条件 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为生产第一线提供优质的物资 动力 工装等 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以满足产品加工的需要 提高他们本身的工作质量 为生产第一线提供优质的服务 辅助服务过程 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任务 一是保证产品好用 二是为研制更好用的产品做好经常的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有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对用户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进行调查研究 使用过程 第三节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一 质量检验阶段二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从 世纪初至 世纪 年代末 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体 世纪初美国泰勒 F W Taylor 提出科学管理理论 要求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工 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 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 从 世纪 年代至 年代末 其主要特点是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 发展到工序控制 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从 世纪 年代至今 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费根堡姆与朱兰等 三阶段的比较 从管理的深度 单纯检验 检验与预防 控制与提高 从管理的广度 前两个阶段局限在制造过程 第三阶段向前延伸到设计与试制过程 向后延伸到使用过程 三阶段的比较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管理对象的全面性管理方法的全面性经济效益的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点 一切为了 顾客 一切凭数据说话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 A C D P 遗留问题转入下期 执行措施执行计划 检查效果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纳入标准 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拟定措施计划 找出主因 分析影响质量原因 PDCA循环八个步骤 特点1大环套小环 一环扣一环 小环保大环 推动大循环2循环每转动一周 水平就提高一步 3A阶段是关键 第四节质量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学是研究和揭示质量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质量体系 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 常用统计方法 质量检验 质量的经济性 使用质量 电子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谢谢 ThankYou 质量管理学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主讲教师 马立红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第二节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第三节质量认证复习思考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成于1946年非官方组织成员包括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组织有相关的技术委员会负责讨论和建立标准经相关成员国批准后发布目前已经发布了10000多个国际标准 ISO9000族国际标准 源自美国军方标准MIL P 9858 1958标准基于英国标准BS5750 1979颁布国际标准族ISO9000 1987第一次修改后的国际标准族 ISO9000 1994最新国际标准ISO9000 2000目前已经有150多个国家等同采用 全世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已发证书约30余万张 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增进国际贸易 消除技术壁垒有利于组织的持续改进和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1 ISO9000 2000 GB T19000 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 ISO9001 2000 GB T19001 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 ISO9004 2000 GB T19004 2000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指南 4 ISO19011 2002 GB T19011 2003 质量和 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一 四个核心标准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二 ISO9001与ISO9004的关系 二者已制定为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 他们相互补充 但也可单独使用 虽然这两项标准具有不同的范围 但却具有相似的结构 GB T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可供组织内部使用 也可以用于认证或合同目的 所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GB T19004为质量管理体系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了指南 除了有效性 该标准还特别关注持续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与效率 该标准不能用于认证 法规或合同的目的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二 ISO9001与ISO9004的关系 共同点 编写结构相似 都以质量管理原则为基础 应用相同的 基础和述语 都有对 进行评价的要求 都以 持续顾客满意 为目的 都强调与其它标准的兼容性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二 ISO9001与ISO9004的区别 规定了QMS 要求 可作为审核认证或合同的依据 ISO900 提供的是 业绩改进指南 不拟用于审核 认证 法规和合同的依据 在满足顾客的要求方面 ISO9001关注的是QMS的有效性 ISO9004除了关注QMS的有效性外 还特别关注持续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和效率 ISO9001将顾客满意和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作为目标 ISO9004将此目标扩展为包括所有相关方满意和改善组织的业绩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三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 面向所有组织 通用性更高 结构简化 更利于使用 采用过程方法模式 可操作性强 减少了程序文件数量要求 强调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 尤其重视顾客满意信息的测量 突出持续改进 并要求加以证实 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相互兼容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四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第一节ISO9000 GB T19000 2000 族标准简介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五 ISO9001 2000简介 1范围5管理职责2引用标准6资源管理3术语和定义7产品实现4质量管理体系8测量分析和改进 4质量管理体系 4 1总要求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形成文件 加以实施和保持 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4 2文件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手册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 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三 GB T19001 2000简介 5管理职责 5 1管理承诺5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 3质量方针5 4策划5 5职责 权限与沟通5 6管理评审 三 GB T19001 2000简介 6资源管理 6 1资源提供6 2人力资源6 3基础设施6 4工作环境 三 GB T19001 2000简介 7产品实现 7 1产品实现的策划7 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顾客沟通7 3设计和开发设计和开发策划设计和开发输入设计和开发输出设计和开发评审设计和开发验证设计和开发确认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三 GB T19001 2000简介 7产品实现 7 4采购采购过程采购信息采购产品的验证7 5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标识和可追溯性顾客财产产品防护7 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三 GB T19001 2000简介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 1总则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 2监视和测量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 3不合格品控制8 4数据分析8 5改进 三 GB T19001 2000简介 第二节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一 质量体系的确立阶段1 领导决策 统一思想2 建立精干的工作班子3 学习培训 制定工作计划4 制定质量方针 目标5 调查现状 找出薄弱环节6 与标准对比 合理裁减7 确定组织机构 职责权限和资源配置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第二节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二 质量体系文件编制阶段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质量计划质量记录三 质量体系的实施运行阶段质量体系实施教育组织指挥协调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进一步修改完善体系文件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为获得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以确定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 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可分为第一方审核 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 第一方审核又称为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也称为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一方审核 第一方审核是组织或以组织的名义对其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 目的 作为改进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手段 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前的准备 第二方审核 第二方审核是由组织的相关方 如顾客 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 这种审核旨在提供对组织的信任依据 目的 在有合同意向时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初步评定 在有合同关系的情况下 验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并能持续满足要求 促进组织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方审核 第三方审核是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 如认证机构 进行的审核 目的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能够有效运行 确定受审核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可以认证注册 为受审核方提供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机会 为潜在的顾客提供信任 减少重复的第二方审核 第三节质量认证 一 产品质量认证二 质量体系认证 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 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 是指由一个公证机构 第三方 对产品或质量体系作出合格评定 因此 通过质量认证可以提高供方的质量信誉 促进企业完善质量体系 减少社会重复评定费用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一 产品质量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产品质量认证 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 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可分为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 特点 认证对象是产品 产品标准是认证的依据 鉴定的方法包括对产品质量的抽样检验和对企业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定 认证的证明方式有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认证是第三方从事的活动 一 产品质量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1 申请2 审核与检验 3 颁发认证书和认证标志4 日常监督管理 一 产品质量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二 质量体系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质量体系认证 是指经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确认 并颁发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的质量保证能力符合质量保证标准要求的活动 特征 认证的对象是质量体系 认证的依据是有关质量体系的国家标准 鉴定质量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方法是质量体系审核 证明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资格的方式是颁发认证证书 是第三方从事的活动 二 质量体系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认证申请阶段 1 提出申请 2 认证申请的审查与批准 3 非正式访问2 审核准备阶段 1 组织审核组 2 编制审核计划 二 质量体系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3 实施审核 1 首次会议 2 现场检查 3 对现场检查情况及其证据进行分析 4 编写不符合项报告 5 审核组内部会议 6 末次会议 二 质量体系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4 编写审核报告 1 审核报告的内容 2 对不符合项的说明 3 综合分析 4 总结5 审核报告的分发和存档 二 质量体系认证 第三节质量认证 6 注册和注册后的管理 1 审批与注册 2 注册后的监督管理 供方通报 监督检查 认证暂停 认证撤消 认证有效期的延长 复习思考题 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意义 ISO9000 2000的特点 ISO9000 2000有哪四个核心标准 ISO9001和ISO9004的关系 简述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产品质量认证的特点与程序 质量体系认证的特点与程序 质量管理学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主讲教师 马立红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第一节质量波动及原因 第二节质量特性数据 第三节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复习思考题 1 正常波动由偶然原因引起正常波动 稳态2 异常波动由系统原因引起异常波动 非稳态 第一节质量波动及其原因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第二节质量特性数据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一 数据的分类1计量值数据2计数值数据 1 计件值数据 2 计点值数据 二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整理1 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 间隔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分段随机抽样2 数据收集示意图 第二节质量特性数据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第二节质量特性数据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三 质量数据的统计特征1平均值2中位数3极差R4标准偏差S 一 排列图法二 因果图法三 分层法四 散布图法五 调查表法六 直方图法七 控制图法 第三节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一 排列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排列图法是从许多影响质量的因素中分析 寻找主要因素的方法 2 所遵循的原理是关键的占少数 次要的占多数 ABCDEFGH其他 频数 件 频率 A类 B类 C类 80 90 100 一 排列图法 第三节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例 为分析某厂加工曲轴报废上升的原因 对222件废品进行了分类统计 试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解 收集资料 整理计算 100 0 100 0 2 7 222 97 3 0 9 216 96 4 1 3 214 95 1 2 2 211 92 9 8 6 206 84 3 14 0 187 70 3 70 3 156 第三节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一 排列图法 绘制排列图 分析主次因素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原因分析要从5M1E出发2 要集思广益3 可用排列图检查效果 因果分析图 二 因果分析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热处理 为什么曲轴轴颈尺寸小 硬度不一致 操作者 二 因果分析图 教育 没进行 没记住 机床 未及时修正砂轮 工艺纪律松弛 平衡块松动 震动大 控制机构的灵敏性 电器失灵 材料 材质不合规格 量具校正无标准轴 测量 方法 环境 测量器具配置 操作者未用读数量具 测头不干净 测量仪器精度 操作规格 无作业标准 加工件温度高 进给量大 有杂质 切削液 浓度低 三 分层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所谓分层就是为了分清影响质量的原因所在和明确措施方向 把性质相同的数据分到一起 以便发现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2 分层原则 1 按时间分层 2 按操作者分层 3 按使用设备分层 4 按原材料分层 5 按操作方法分层 6 按测量工具分层 7 其他分类 三 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四 散布图法 1 散布图是用来分析两个非确定性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 2 散布图类型 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相关曲线相关弱负相关强负相关3 相关程度的检验相关系数法符号检验法等 三 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五 统计调查分析表法 三 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六 直方图法 1 直方图的绘制2 工序能力3 工序能力指数4 工序能力评价5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 六 直方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直方图的绘制 1 收集数据2 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3 计算极差R Xmax Xmin 5 3 84 确定组数K K 10 表3 7 5 计算组距H R K 8 10 0 8 16 确定组界 第一组下界 Xmin h 2 3 57 计算各组中心值Xi X1 38 计算频数fi 整理频数分布表9 计算各组简化中心值Ui10 计算均值11 计算标准偏差S 六 直方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2 工序能力 1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处于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一般用B 6 来表示 这是一个经济幅度 2 若B 2 则合格品率为68 26 若B 4 则合格品率为95 45 若B 6 则合格品率为99 73 若B 8 则合格品率为99 994 六 直方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3 工序能力指数 1 定义 衡量工序能力满足加工质量要求的程度 2 Cp的计算 1 双侧公差 2 单侧公差 a只有上极限偏差 b 只有下极限偏差 六 直方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3 工序能力指数 2 Cp的计算 六 直方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4 工序能力评价 六 直方图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5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 1 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 减少偏移量 2 提高工序能力 减少分散程度 3 调整质量标准 三 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七 控制图 1 控制图的概念和格式2 控制图的原理3 控制图的种类4 均值 极差控制图的绘制5 控制图的判断准则6 控制图应用中常见错误 1 控制图的概念和格式 1 定义 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工序管理图2 格式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2 控制图的原理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3 原理或称之为 千分之三法则 1 控制界限的确定CL uUCL u 3 xLCL u 3 x 2 统计推断存在两种错误 第一类错误 虚发警报 把工序正常判为异常 第二类错误 漏发警报 把异常判为正常 3 控制图的种类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4 均值 极差控制图的绘制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搜集数据2 计算各组均值3 计算均值的均值4 计算各组极差5 计算极差的均值6 计算均值控制图的控制界限7 计算极差控制图的控制界限8 做图 5 控制图的判断准则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判稳准则 没有点子越出控制界限处 点子在控制界限内的排列是随机的 5 控制图的判断准则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2 判异准则连续七个点子分布在中心线一侧 b 点子在中心线一侧多次出现 c 点子出现按次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d 点子密集在控制线附近 e 点子具有周期变动的情况 6 控制图应用中常见错误 七 控制图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 在5M1E因素未加控制 工序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就使用控制图管理工序 2 CP 1的情况下 就使用控制图 3 用公差代替控制界限 或用压缩的公差线代替 4 仅打点而不做分析判断 5 不及时打点而不能及时发现工序异常 6 当5M1E发生变化时 而未及时调整控制界限 7 画法不规范 不完整 复习思考题 1 质量特性数据的分类 如何收集和分析整理 质量波动及其原因 QC七工具 各种工具的含义 基本原理 实施步骤 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谢谢 ThankYou 第四章质量检验 第一节质量检验概述第二节基本质量检验的实施第三节抽样检验 第一节质量检验概述 一 质量检验的定义二 检验的质量职能三 质量检验的内容四 质量检验的意义五 质量检验的分类 一 质量检验的定义 通过观察和判断 适当时结合测量 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二 检验的质量职能 鉴别职能把关职能预防职能报告职能监督职能 三 质量检验的内容 明确质量要求测量比较判定处理 四 质量检验的意义 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 五 质量检验的分类 按检验数量分 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按数据性质分 计量值检验和计数值检验按检验手段分 器具检验和感官检验按检验后果的性质分 破坏性检验和非破坏性检验按检验地点分 固定检验和流动检验按检验性质分 验收检验和生产检验按检验人员分 自检 互检和专检 第二节基本质量检验的实施 一 准备工作二 进货检验三 过程检验四 成品检验 一 准备工作 1 人员准备2 技术准备3 物资准备 二 进货检验 1 首批样品检验2 成批进货检验 三 过程检验 首件检验 首件三检制 巡回检验末件检验完工零件检验 第三节抽样检验 一 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二 抽样检验标准及其应用 一 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1 抽样检验的定义2 批质量3 抽样方案及其分类4 随机抽样法5 接收概率6 抽样特性曲线7 抽样方案的风险8 抽样方案的确定 2020 3 17 118 可编辑 抽样检验是按数理统计的方法 从一批待检产品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并对样本进行全数检验 再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来判定整批产品的质量状况并做出接收或拒收的结论 1 抽样检验的定义 2 批质量 一批产品的不合格品率 Dp 100 ND 批产品中不合格品的个数 批产品的总数 3 抽样方案及其分类 在抽样检验时 确定的样本容量n和一组有关接受准则称为抽样方案 通常用 n 或 n 表示 抽样检验的分类 1 按检验特性值的属性分 计数抽样方案计量抽样方案2 按抽样方案制定的原理分 标准型抽样方案挑选型抽样方案调整型抽样方案连续生产型抽样方案3 按检验次数分 一次抽样方案二次抽样方案多次抽样方案 一次抽样程序框图 4 随机抽样法 1简单随机抽样法2分层随机抽样法3系统随机抽样法 间隔随机抽样 5 接收概率 根据规定的抽样方案 n 把待检批判定为合格而接收的概率 例某产品的批量N 10 p 0 3 抽检方案为n 3 c 1时 求L P L 0 3 0 291 0 175 0 466 1d 0 3 CdC3 d 7 C3 10 C3 6 抽样特性曲线 OC曲线 p L p 简称oc曲线 1 理想方案的抽样特性曲线 L p 1 p0 p p p0时L p 1p p0时L p 0 2 线性抽样方案L p 1 p L p 1 100 p p 0时 L p 1p 100 时 L p 0 3 实际采用的OC曲线 P0 接收上限对P P0的产品批以尽可能高的概率接收P1 拒绝下限对P P1的产品批以尽可能高的概率拒收 1 L P0 生产者风险 L P1 消费者风险一般 0 05 0 017 抽样方案的风险 L p P0P1P P0 P1由供需双方协商 4 OC曲线的影响因素 n c 一定 N对OC曲线的影响 L P A 1000 20 0 B 100 20 0 C 50 20 0 P 甚微 可忽略 N c 一定 而n不同时的OC曲线L P c 2n 50n 100n 200P n N一定 而C不同时的曲线L P n 100c 4c 3c 1c 2c 0P 8 抽样方案的确定 求解联立方程组 有很多组解 实际选择抽样方案时 可根据标准 二 抽样检验标准及其应用GB2828抽样表的使用1 规定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2 不合格的分类3 合格质量水平的确定 AQL 4 检验水平的规定5 检验批的形成6 检验严格度的确定 七 抽样方案类型的选择八 检索抽样方案九 抽取样本十 检验样本十一 判断批合格与否十二 批处置 第四节计数调整型抽样表 一 含义及适用条件1 含义 根据已检验过的批质量信息 随时按一套规则 调查 检验的严格程度的抽样检验过程 2 适用条件 P294 2953 标准我国 GB2828 1987 国标 ISO2859 1日本 JIS z 9015 1980 美国 MIL STD 105E 1989 ANSI ASQCZ1 4 1993 二 GB2828的若干要素 一 设计目的1 通过调整检验的宽严程度 促使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2 使用方可按质量的好坏选择供方 二 设计原则1 AQL 可接收的质量水平是基础2 保护供方利益的接受利益准则 优于AQL时全不接受 3 保护使用方利益的接受利益准则 劣于AQL时 加严 4 不合格分类是整个抽样系统的重要特点5 更多的依据经验来确定N与n间的关系 而非数理统计 三 可接受质量水平AQL Acceptable 合格质量水平 QualityLevel 1 定义 可接收的连续提交检验批的过程平均上线值 注 接收的某批产品是质量水平又可能大于AQL值 AQL既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又是检索抽样的工具 而且还是影响调节和控制抽样检验中两类错误的重要参数 2 确定方法 1 用户要求 2 过程平均 3 按不合格类别区别对待 4 考虑将检验项目 项目多时AQL值越大 5 同供方协商 适用新产品 6 另外产品价格高 复杂程度大 AQL越大军用比民用小发现缺陷难 对下道工序损失大 AQL小 四 检验水平 IL inspectlevel 反映了N与n的关系特殊检验s 1样本水平 小样本且s 2量n允许较大s 3依次1 检验水平分类误判风险 s 4增大严格I程度一般检验水平II增加III一般从 开始 2 设计原则N n 但n N 既 鼓励大批量校验见P298表7 4 13 检验水平变化对OC曲线的影响见P298结论 对 的影响远比 影响大 因此检验水平确定对使用方很重要 4 检验水平的确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见P298 构造复杂 价格昂贵的产品检验水平要高一些 破坏性检验适用于低检验水平 甚至特殊检验水平 保证用户利益程度时 宜选高水平 生产稳定选低水平 批间质量差异小 批内质量波动小的宜选用低水平 五 检验的严格度即交验批所接受抽样检验的宽严程度1 正常检验 normalinspection 设计原则 当批质量优于AQL时应以很高的概率接受检验批以保护生产方利益 如表7 4 2鼓励大批校验如图7 4 22 加严检验一般同正常检验的样本量一致 而合格判定数降低 只有当A 0和A 1时才采用A不变增大n的办法 3 放宽检验 reducedinspection 一般是正常检验样本量的40 六 抽样方案类型1 一次抽样方案2 二次抽样方案3 五次抽样方案一次 二次 三次抽样方案优缺点比较见P302注明 OC曲线一致 对质量的保证程度一样 五次抽样年批平均检验个数和检验费用最低 统计d1d1 A1A1 d1 R1d1 R1统计d2d1 d2 A2d1 d2 R2 R2 A2 1 七 转移规则见图7 4 6 八 抽样特性曲线是正常加严放宽的有机结合 图7 4 7 九 平均样本量 ASN AverageSampleNumber 见图7 4 8和表7 4 4 第五节GB2828抽样表的使用一 规定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二 不合格的分类三 合格质量水平的确定 AQL 四 检验水平的规定五 检验批的形成六 检验严格度的确定 七 抽样方案类型的选择八 检索抽样方案N样本字程序 码表H抽检方案AQL n C 九 抽取样本十 检验样本十一 判断批合格与否十二 批处置 质量管理学 第五章质量成本 主讲教师 马立红 第一节质量成本概念 第二节质量成本分析 第三节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第四节质量成本的预测和控制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一 质量成本的定义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注 1 组织根据各自的准则对质量成本进行分类 2 某些损失可能难以定量 但很重要 如丧失信誉 第一节质量成本概念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二 质量成本的组成 第一节质量成本概念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第二节质量成本分析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第二节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改进区域损失成本 70 预防成本 10 寻找突破性改进措施 质量过剩区域损失成本50 研究检验费用 可放宽标准 减少检验 合适质量区域损失成本 50 预防成本 10 如不能找到更有效的改进措施 应把重点放在控制上 最低点A I II III 质量总成本曲线 质量成本曲线的最佳区域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第三节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一 质量成本的数据来源 会计分离凭证 统计记录凭证 质量统计凭单 质量成本台帐 第三节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二 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方法 质量成本管理的初级阶段 质量成本管理的中级阶段 质量成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第三节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三 质量成本计算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 质量成本包括三个级别的科目 一级科目 质量成本 二级科目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 在二级科目下设明细帐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第四节质量成本的预测和控制 一 质量成本的预测 调查和收集资料 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提出质量成本改进计划和措施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第四节质量成本的预测和控制 二 质量成本计划的编制 主要产品单位质量成本计划 总质量成本计划 质量成本降低额计划 质量成本构成比例计划 质量改进措施计划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第四节质量成本的预测和控制 三 质量成本的控制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第五章质量经济性 谢谢 ThankYou 第八章可靠性工程 一 常用的失效分布函数产品寿命T的分布主要有指数分布 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等 对于较复杂的系统在稳定工作时期的偶然失效时间随机变量一般服从指数分布 在耗损期则近似于正态分布 机械零件的疲劳寿命往往是对数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 一 指数分布 t e t t 0 失效率为常数是指数分布的重要特征值1 可靠度和失效分布函数R t t e tdt e tF t 1 R t 1 e t2 平均寿命t 0 e tdt 3 寿命方差和寿命标准偏差 t 0 t e tdt e t 0 t 1 e t 1 1 1 1 1 例 某产品的失效时间服从指数分布 其平均寿命为5000h 试求其使用125h的可靠度和可靠度为0 8时的可靠寿命 R t e t又 t 5000 1 5000R 125 e 125 5000 0 9753 R t e t 5000 0 8 t 5000 0 8 1115 7h 1 二 正态分布 略 三 对数正态分布产品寿命T的对数值服从正态分布 即 T N 1 t e F t 0t t dt z 0z1 2 e z 2dz其中z t R t 1 F t 1 z 2 t 3 t e 24 v T t e 1 t 2 1 t 2 z t 1 z 例 某产品的寿命T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T N 已知 12h 0 32h求此产品工作105h的可靠度 105 失效率 105 及可靠度为0 95时的可靠寿命t0 95 解 1 z t 105 12 0 32 1 5221R 105 1 0 9360 0 32 1051 3 R t0 95 1 z 0 95 z 0 05查表得 z 64485 t0 95 12 64485 0 32 11 47365 t0 95 e11 47365 96148h 2 105 4 2 106h 四 威布尔分布1 k t a k 1bkt a式中 k 形状参数a 位置参数 产品的最低寿命b 尺度参数 对图形起放大或缩小作用 F t 1 e t a b kR t e t a b k2 K t a k 1bk3 t a b 1 1 k 4 tR a b R 1 K t e t a b k t 例 某零件寿命服从k 4 a 1200h b 3090的威布尔分布 试求 此零件工作2500h的可靠度和失效率及可靠度为0 99的可靠寿命 解 R 2500 e 2500 1200 3090 4 0 9694 4 130904 0 0000964 ht0 90 1200 3090 0 99 2178h 系统的可靠性预测 一 系统与系统结构模型分类纯并联系统串联系统工作贮备系统系统 并联冗余系统 r n表决系统并联系统理想旁联系统非工作贮备系统 旁联系统 非理想旁联系统 二 串联系统可靠度计算如果有某一单元发生故障 则引起系统失效的系统 设系统的失效时间随机变量为T 组成系统各单元的失效时间随机变量为Ti I 1 2 n 系统可靠度可表示如下 RS P t1 T t2 T tn T t1 t2 tn 之间互为独立 故上式可以分成RS t P t1 T P t2 T P tn T RS t R1 t R2 t Rn t Ri t n i 1 1 2 n 例 由4个单元串联组成的系统 单元的可靠度分别为 RA 0 9RB 0 8RC 0 7RD 0 6 求系统的可靠度RS RS 0 9 0 8 0 7 0 6 0 3024若系统各单元的失效时间服从指数分布 则单元的可靠度为 Ri t e itRS t Ri t e i t如果系统的失效率为 S 则 S i 1 mimi 单元i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为 MTBF 1 1 mi i 1 i 1 i 1 n n n n i 1 三 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1 纯并联系统纯并联系统 所有单元一开始就同时工作 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能支持整个系统运行的系统 即在系统中只要不是全部单元失效 系统就可以正常运行 Fs t P t1 T t2 T tn T 1 2 n 又 单元相互独立 FS t P t1 T P t2 T P tn T n Fi t i 1 1 Ri t RS t 1 Fs t 1 1 Ri t 例 4个单元组成的并联系统 可靠度分别为RA 0 9RB 0 8RC 0 7RD 0 6 求RS RS 1 1 Ri 1 1 0 9 1 0 8 1 0 7 1 0 6 0 9976 n i 1 n i 1 2 k n表决系统n为组成系统的单元数 k为要求至少同时正常工作的单元数 以2 3表决系统为例计算可靠度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有下面4种情况 A B C均正常工作 A失效B C正常工作 B失效A C正常工作 C失效A B正常工作 A B C RS RARBRC FARBRC FBRARC FCRARB RARBRC 1 FA RA FB RB FC RC 若三个单元的可靠度均为R时 则RS R 1 3F R R 3R F R 3R 1 R 3R 2R 例 有三个可靠度均为0 9的单元组成的系统 试比较纯并联及2 3表决系统的可靠度 解 纯并联系统可靠度 RS 1 1 Ri 1 1 0 9 1 0 1 0 9992 3表决系统可靠度为 RS 3R 2R 3 0 9 0 972一般公式 n中取k系统的可靠度可按二项式分布计算R t Pn i CniRiFn i 3 i 1 n i k i k n 例 2 4表决系统RA RB RC RD 0 9 求RS 4解 RS C4i0 9i0 14 ii 2 C420 920 12 C430 930 11 C440 940 10 0 9963 二 系统的可靠度分配可靠性分配数学模型的三个基本阶段 1 各单元的失效是相互独立的 2 各单元的失效率为常数 3 任一单元失效回引起系统的失效 即系统是由单元串联而成 在作可靠性分配时 它们必须满足以下的函数关系 R1 R2 Rn RS 式中 RS 系统规定的可靠度指标Ri 分配给第i单元的可靠度 基于以上假设 式可以写成 R1 t R2 t Rn t Rs t 若失效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则上式可以写成 e 1te 2t e nt e st 1 2 n s 一 等同分配法将系统的可靠度平均地分配给各单元的方法 对于串联系统的可靠度为 Rs Ri按等同分配要求 其分配公式为 Ri Rs 1 ni 1 2 n n i 1 例 由三个单元组成的系统 设各单元费用相等 问为满足系统的可靠度为0 729时 对各个单元应分配的可靠度为多少 解 Ri RS 1 n 0 7291 3 0 9即R1 R2 R3 0 9 例 由三个单元组成的并联系统 若每个单元分配的可靠度相等 即R1 R2 R3 R 已知系统的可靠度指标Rs 0 99 试求分配到各个单元的可靠度 解 RS 1 1 R1 1 R2 1 R3 1 1 R R 1 1 RS 1 3 1 1 0 99 1 3 0 7845 R1 R2 R3 0 7845 二 AGREE分配法美国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1957年提出的设 Rs 系统要求的可靠性ti 第i个单元的平均寿命Ei 第i个单元的重要度 表示单元i的失效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 第i单元失效引起系统失效的次数单元i失效总次数ti 第i单元的工作时间 i 分配给i单元的失效率ni 第i单元的组成件数N 系统的总组成件数N nini N 单元i的复杂程度 Ei i 1 n 当第个单元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时 且不考虑其重要程度 则其可靠度为 Ri Ri t e ti ti 若考虑每个单元重要度Ei时 这时单元的可靠度应为 Ri 1 Ei 1 e ti ti 据重要度Ei的定义式得 例 由四个单元组成的串联系统 要求在连续工作24h时的期间内具有0 96的可靠度 试用AGREE方法作可靠度分配 法一1 计算系统总组成件数N ni 10 20 90 50 1702 按 式计算各单元容许失效率n1 RS 10 0 96 NE1t1170 1 24 0 0001 1 h 20 0 96 170 0 9 10 3 0 0009 1 h 4 0 001177 1 h 1 2 0 000534 1 h 3 按式Ri e iti计算各单元容许可靠度R1 e 0 0001 24 0 997600R2 e 0 000534 10 0 994678R3 e 0 0009 24 0 978620R4 e 0 001177 12 0 985974系统可靠度 R1R2R3R4 0 957455法二按 式计算与法一结果十分相似 第七章质量管理小组 一 QC小组的概念 特点及分类 一 QC小组的概念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 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 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质量 降低消耗 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 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二 QC小组的特点 QC小组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明显的自主性 2 广泛的群众性 3 高度的民主性 4 严密的科学性 三 QC小组的分类 按照QC小组活动的课题与参加的人员的特点 可以把QC小组分为 现场型 攻关型 管理型 服务型 四种类型 四 QC小组活动的宗旨 QC小组活动的宗旨 即QC小组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提高职工素质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改进质量 降低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3 建立文明的 心情舒畅的生产 服务 工作现场 二 QC小组活动的程序 一 选择课题 课题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 一是指令性课题 即由上级主管根据企业 或部门 的实际需要 以行政指令的形式下达的课题 这种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攻关性的课题 二是指导性课题 通常由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 方针 目标的需要 推荐并公布一批课题 每个小组则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 这是一种上下结合的方式 三是自行选择课题 选题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课题宜小不宜大 这就是应尽量选择解决具体问题的课题 2 课题的名称应一目了然地看出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不可抽象 3 关于选题理由 应直接写出选此课题的目的和必要性 不要长篇大论地陈述背景 二 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用数据说话 2 对现状调查取得的数据要整理 分类 进行分层分析 以便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通过调查取得的客观数据 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并对分数数据进行分析 3 不仅收集已有记录的数据 更需亲自到现场去观察 去测量 去跟踪 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 以掌握问题的实质 三 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目标与问题相对应 2 目标要定量化 3 要说明要制定目标的依据 四 分析原因 在分析原因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 要针对所存的问题分析原因 2 分析原因要展示问题的全貌 分析原因要从各种角度把有影响的原因都找出来 尽量避免遗漏 3 分析原因要彻底 分析原因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原因 通过反复思考 为什么 把它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下去 4 要正确 恰当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