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评审稿).doc_第1页
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评审稿).doc_第2页
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评审稿).doc_第3页
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评审稿).doc_第4页
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评审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 说明书THE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PLANNING IN SHANGYU CITY第一章 上虞市概况介绍1.1 区位条件上虞市地处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中部,曹娥江下游,杭甬铁路中段,东邻余姚市,南接嵊州市,西连绍兴县,北濒杭州湾,界于北纬294338301617,东经12036231210609。市区由曹娥江西岸的上虞市经济开发区、曹娥街道、东关街道和曹娥江东岸的百官街道组成。上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为上海、杭州、宁波三城市形成的三角地带之中心,水、陆交通便利,直接受到这三个大城市经济发展辐射的影响。1.2 地形地貌上虞市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面积参半。南部低山丘陵分属两支,东南系四明山余脉,较为高峻,覆卮山海拔861.3米,是全市最高点;西南属会稽山余脉,略为平缓,最高点罗村山海拔390.7米。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最北端是滨海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1.3人口状况百官、曹娥、东关三个街道组成的市区是全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市人口集中的地区。至2004年底,城区人口已占全市人口的26.4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71.51,其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城市化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今后,随着规划控制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该地区仍将成为全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心。表1.1 19962000规划控制区域主体部分与全市人口横向比较表(单位:人)年份全市年末总人口城区年末总人口城区占全市人口比例()全市非农人口城区非农人口城区非农人口占全市总非农人口比例()199877430617937923.171162797934468.24200077544518557923.931314519197769.97200277348619947925.7914162210258972.44200477420920486326.4616083311501971.51第二章 上虞市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编制总则2.1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编制目的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编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上虞市环卫设施规划工作,推进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一体化,使城市垃圾清运处理设施的建设完整、系统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计划,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实现上虞市城乡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的需求,并为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2.2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编制内容本规划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法规,以上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托,结合各乡镇的总体规划和生态乡镇规划,将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转运、处理的过程作为主线,内容包括上虞市城乡生活垃圾产生现状及预测,上虞市城乡垃圾收集设施规划,上虞市城乡垃圾转运规划,上虞市城乡垃圾处理规划,上虞市粪便处理规划,上虞市其他垃圾收集、处理规划,环卫公共设施规划,环卫机构及工作场所规划,环卫科技进步规划,环卫人才资源规划,上虞市环卫产业化发展规划,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等。2.3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期限和范围2.3.1城乡环卫专项规划期限城乡环卫专项规划以2004年为基准年,依据浙江省上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将规划期限确定为u 近期规划:20052010年u 远期规划:20102020年其中以近期规划为重点,着重于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环卫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市场机制的引进。远期着重于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2.3.2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范围本规划的编制范围包括上虞市辖3个街道15个镇3个乡,分别为百官街道、曹娥街道、东关街道、道墟镇、长塘镇、上浦镇、汤浦镇、章镇镇、下管镇、丰惠镇、永和镇、梁湖镇、驿亭镇、小越镇、谢塘镇、盖北镇、崧厦镇、沥海镇、岭南乡、陈溪乡、丁宅乡。2.4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上虞市城乡环卫专项规划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垃圾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最终目标,在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地形、环境之间辩证关系基础上,依据上虞市城市以及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与城乡建设发展相协调,与百姓生活需求相符合,与当前环卫现状相配套,立足实际,适当超前的城乡环卫专项规划。2.5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基本原则鉴于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的系统性、复杂性、专业性、长期性,总结了其他省市制定环卫专项规划的成功经验,及过去开展环卫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清洁城乡、造福人民,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利于在环卫专项规划实施工作进行中少走弯路,提高成效。(1)清洁城乡、造福人民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清洁城乡、造福人民,并起到指导建设、改善环境的作用,在规划中要以此为原则贯穿始终,无论是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处理场的选址、建设,还是垃圾回收、处理的方案选择等等都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以此作为环卫专项规划各项工作是否可以展开及如何展开为佳的最终衡量标准。(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城乡环卫专项规划涉及上虞市3个街道15个镇3个乡,各乡镇(街道)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对各地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评价,对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虞市环卫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同时在规划工作中,依据城镇乡村不同的基础水平,确定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工作要求,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目前上虞市南北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北部地区乡镇在经济上明显发达于南部乡镇,城市发展战略也明显侧重中北部地区;且城乡经济差异显著,市区与下辖乡镇在环卫投入、环卫现有基础上均存在较大不均衡性,如环卫设施的类型、等级、数量和用地规模等;同时上虞市地理情况复杂,南部为丘陵地带,交通运输不便,不利于垃圾的转运。基于上述情况,本规划确定采取分片整体发展和区域共享的方案,在综合考虑各乡镇、区域的经济、人口、环境、基础设施等要素基础上,因地制宜的进行环卫规划,对环卫规划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4)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由于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整个规划工作要近、远期相结合,有计划、有部署、有目标地稳步推进,通过重点实施、局部开发、梯次推进,达到节省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的。近期注重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系统的构建,远期注重环卫作业现代化、环卫管理科学化、垃圾处理产业化,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2.6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目标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促进上虞市环卫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系统,使之成为上虞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环卫作业机械化,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近期目标:初步构建生活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系统构架,实现对垃圾的全面控制,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充分回收利用,并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体现资源共享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所有乡镇(街道)完成环卫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并建立和健全环卫长效保洁机制。 (1)建立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系统,新建农村垃圾收集点近700座,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53座,在汤浦、章镇、下管各新建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并扩建蟠龙岙垃圾卫生填埋场,同时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2)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基本满足城乡需求,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水平,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覆盖90以上的乡村,并在90以上乡村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3)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做到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机械化率达到80;(4)城乡垃圾收集实现容器化、密闭化,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远期: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应满足城乡高品味发展需求,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资源化,粪便、污水排放管道化,环卫作业机械化,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1)充实和完善上虞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系统,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完全满足城乡需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3)建成粪便处理厂一座,以满足上虞市的粪便处理需要;(4)建成医疗卫生垃圾焚烧厂一座,满足上虞市医疗卫生垃圾的特别处置需要;(5)建成大件垃圾分选中心一座,实现上虞市大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6)建成建筑垃圾分选中心一座,对可回收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7)建立较为完善的废品回收系统,使之成为环卫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建立环保产业信息体系,实现环保管理信息化、科学化。2.7 城乡环卫专项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l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5年6月23日)l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列(国务院101号令)l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第27号令)l 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l 浙江省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导则(2)环卫设施标准及相关技术法规l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标准(CJJ27-2005)l 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l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91)l 城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标准(CJ/T29-91)l 生活垃圾焚烧炉(CJ/T127-2000)l 城市粪便处理厂(场)设计规范(CJJ64-95)l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l 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标准(CJ/T3033-1996)l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3)上虞市及各乡镇总体规划l 浙江省上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l 上虞市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l 上虞市道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l 上虞市沥海镇总体规划(20042020)l 上虞市梁湖镇总体规划(20032020)l 上虞市下管镇总体规划(20022015)l 上虞市谢塘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l 上虞市章镇镇总体规划(20032020)l 上虞市丰惠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第三章 上虞市城市发展规划概要 3.1 上虞市城市发展总目标上虞市作为浙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确立“加快集聚,突出中心,分层推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以百官为基础,结合曹娥、东关组建市区,带动全市经济腾飞,形成以优势工业为支撑,商贸为特色的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区域发展新模式,提高在绍兴地区及杭州湾的地位,达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充分反映整个地区建设成就与现代化的风貌。3.2上虞市城市环保总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对不同的功能区确定不同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建设布局和环境质量,保留足够的绿化空间,对不符合要求的现有生产、建设项目予以调整,对新工业区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控制城市水源上游、上风向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全市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创造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相适应的良好环境。3.3上虞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根据上虞城镇体系规划,以“中心极化,结构优化,带状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指导,以“主城规模扩大至2.5倍,中心城镇平均扩大至2.53倍,其他乡镇以内涵挖掘、规范发展为主,在人口规模缓慢发展或逐步减少的同时,确保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方针,上虞市2004年底总人口为77.4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9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4年为20.5万,远期达到50万,上虞市市区和乡镇人口预测见表3.1。表3.1上虞市近远期人口预测(单位:人)现状(2004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市区204863350000500000其他乡镇569346500000400000总人口774209830000900000上表数据参考2004年上虞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有所调整,市区人口的增长和其他乡镇人口的下降考虑了市区未来行政区划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虞南地区人口向虞中、虞北迁移的情况。3.4 全市土地面积上虞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河口南岸,曹娥江下游,宁绍平原中部,杭甬铁路的中段,整个市域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向最长60公里,东西最宽46公里,市域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目前各行政区划地区土地面积见表3.2。表3.2 上虞市各级城镇面积 (平方公里)乡镇名地域面积百官街道40.0曹娥街道40.0东关街道31.0道墟镇43.0长塘镇39.7上浦镇86.6汤浦镇31.4章镇镇140.0岭南乡48.0陈溪乡118.0下管镇31.3丁宅乡62.6丰惠镇53.0永和镇28.9梁湖镇28.0驿亭镇22.0小越镇84.8谢塘镇57.0盖北镇57.4崧厦镇42.0沥海镇42.7 全市14033.5 生活垃圾处理片区的划分规划按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将上虞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划分为为三片。第一片为虞中北地区,包括中心城区(百官街道、东关街道和曹娥街道)和沥海镇、崧厦镇、盖北镇、道墟镇、谢塘镇、小越镇、驿亭镇、梁湖镇、丰惠镇、长塘镇、永和镇十一个乡镇,其生活垃圾统一运往春晖垃圾焚烧发电厂和蟠龙岙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第二片为虞东南地区,包括章镇镇、丁宅乡、下管镇、岭南乡、陈溪乡五个乡镇和上浦镇的曹娥江东部地区,其生活垃圾统一运往章镇镇和下管镇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第三片为虞西南地区,包括汤浦镇、上浦镇曹娥江西部地区,其生活垃圾统一运往汤浦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第四章 上虞市城乡生活垃圾产生现状及预测4.1垃圾的分类根据建设部于1996年元月批准发布的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CJ/T30331996)规定,垃圾类型可细分为居民生活垃圾、清扫垃圾、商业垃圾、工业单位垃圾、事业单位垃圾、交通运输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以及其他垃圾。本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将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普通工业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生活垃圾主要包括了标准中规定的居民生活垃圾、清扫垃圾、商业垃圾、事业单位垃圾、交通运输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城乡建设中新建、扩建、改建及维修建设、构筑物的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指城乡中各类医院、卫生防疫、病员休养、禽兽防治、医学研究及生物制品等单位产生的垃圾;普通工业垃圾指工业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毒无害的一般工业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是指工业企业及其他相关单位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类和环境有毒害作用,需要特别处置的垃圾。本规划第四到第七章所提到的垃圾均指生活垃圾。其他类型垃圾在第八、第九章单独列出。4.2 垃圾产生、清运现状及预测上虞市2004年总的垃圾产生量约为37万吨(包括部分普通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其中市区约8万吨,其他乡镇约为29万吨。现在上虞市经统一收集处理的城镇生活垃圾量约360430吨/天,另有2040吨/天的垃圾未能有效收集处理,随着上虞市垃圾收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垃圾收集量约为400460吨/天,同时,考虑到垃圾的自然增长,到2005年底,上虞市区(百官街道、曹娥街道和东关街道),杭州湾新区(崧厦镇、盖北镇、沥海镇等)和丰惠、小越、道墟、驿亭等镇的垃圾收集量将会达到460500吨/天,到2010年,整个上虞市的垃圾产生量将会达到近750吨/天的水平。目前,市建成区和各个镇的镇建成区一般都能达到垃圾的日产日清,而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和大部分的农村则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垃圾的随意倾倒,随意堆放,另一方面则是自身垃圾收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的低清运率。由于各个镇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垃圾产生量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虞北的崧厦、道墟、沥海等工业比较发达的城镇,除生活垃圾外,工业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产生量也相应较大,生活垃圾基本上达到人均1.11.4kg/人的水平,而虞南的岭南、陈溪等乡镇相对比较落后,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人均垃圾产生量0.71.0kg/人左右。近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数量将会有一个增长过程,但在远期,随着垃圾减量化措施的有效执行,垃圾数量并不会一直增长。参考上虞市近年垃圾增长率,对上虞市的近远期垃圾增长情况预测如表4.1所示。表4.1 上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及预测(单位:万吨)现状(2004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市区8.011.815.8其他乡镇25.033.538.8合计33.045.354.6注:上表所列为生活垃圾统计及预测数据,近期从2004年到2010年,市区垃圾年增长率以8计算,其他乡镇以5计算,远期从2010年到2020年,市区垃圾年增长率以5计算,其他乡镇以3计算。上虞市目前城区和镇区垃圾清运率较高,可分别达到95和90,农村相对较低,仅为50左右,规划近期到2010年,城区和镇区的垃圾清运率均应达到100,农村要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农村也要达到100的水平。生活垃圾清运率见表4.2所示。表4.2 上虞市生活垃圾日清运率()现状及预测200420102020城区95100100镇区90100100农村50801004.3 垃圾成份分析及预测生活垃圾在各种类型的垃圾中不仅数量占据首位,而且成份也最为复杂,其构成受时间和季节影响,变化大也不均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几年的生活垃圾成份变化也较大,已从原来的以煤渣含量为主改变为现在的以有机物含量为主。就上虞的具体情况来说,其主要成份如表4.3所示。表4.3 上虞市生活垃圾成份分析易腐垃圾()煤渣()废品()动物植物合计渣砾灰土合计纸布塑料金属玻璃竹木合计2.9955.2158.202.825.628.43.122.238.90.312.091.1517.8说明:(1) 上表是参考近期在几个中小城市主要生活垃圾倾倒点随机抽样得出。(2) 由上表可以看出,上虞市城乡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和灰渣含量较高,废品率较低。(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垃圾成份也会发生变化,预计今后易腐垃圾含量仍然较高,煤渣含量将大幅度降低,而废品含量会有所增加,但是随着垃圾分类收集措施的实行,废品含量又会回落。(4) 从近期看,上虞市的生活垃圾应该以卫生填埋为主,逐步增加焚烧量,部分可采取堆肥方式处理。第五章 上虞市城乡垃圾收集设施规划上虞市市区和各个乡镇垃圾收集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和当地政府重视程度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差别。市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垃圾收集体系,有专门的保洁队伍对街道、居民区、企事业单位等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果壳箱、垃圾箱、垃圾容器间、垃圾房、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也较为合理,基本上能达到垃圾的日产日清。而除市区外的其他乡镇,大都未建立十分完善的收集体系,除镇(乡)建成区环卫情况较好外,各个乡镇、街道的农村地区环卫状况相差较大,部分乡镇对环卫事业较为重视,大部分行政村都建有垃圾收集点,在集镇边或中心村设置有垃圾中转站,这对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比较有利,而部分乡镇尤其是虞南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双重制约,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收集体系有一定难度。本章主要针对垃圾分类收集、农村垃圾收集点和城乡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作出规划。5.1垃圾分类收集现状目前,上虞市尚未开展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仅有市区的部分垃圾箱简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而市民在实际投放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分类意识。因此,要开展和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尚有许多工作要做。5.2垃圾分类收集规划5.2.1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和分类规划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的基础,在上虞市城乡发展的中远期必须切实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上虞市的环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上虞市的环卫产业有质的突破。 (1)垃圾分类收集是指按照垃圾的可处理性能或可利用价值而分别收集的垃圾收集方式。(2)可将垃圾中的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非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将居民生活垃圾以外的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 (3)非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送往垃圾分选中心进行分选,分选出的利用价值高的废品进入废品回收利用系统,其余垃圾进入垃圾处理系统。其中可燃垃圾焚烧发电,难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填埋处理,厨余垃圾采用生物处理方式处理或填埋处置。有毒有害垃圾进入特种垃圾处理系统。(4)废品回收利用系统和城乡垃圾处理系统一般由市建设局和市环卫中心负责管理,特种垃圾处理系统一般由市环保局负责管理。5.2.2 垃圾分类收集实施计划(1)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必须与城乡垃圾运输处理系统的建设相互配套,分期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系统。(2)城乡垃圾分类收集需要城乡居民的全面配合,因此环境意识教育应走在前面。环卫管理部门要结合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推广工作,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工作。(3)一般应根据垃圾处理设施配套状况,逐步实行城乡垃圾分类收集,2010年城乡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对垃圾进一步进行细分,到2020年,分类收集率达到30,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应相当完善,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打好基础。表5.1 城乡垃圾分类收集率规划年份200420102020垃圾分类收集率010305.3农村垃圾收集点现状上虞市农村的垃圾收集点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主要是敞开式的,即一般为周围有1米左右高度的围墙,中间堆放垃圾,堆满后由垃圾车运至中转站或填埋场,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5.4上虞市现有垃圾中转站情况5.4.1城区垃圾中转站现状城区(包括百官街道、曹娥街道、东关街道)目前有9座垃圾中转站,以集装箱式和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为主,主要集中在百官街道建成区部分,设置较为合理,其他配套设施如管理房、收集车、运输车等相对其他乡镇、街道也较为先进,但规模较小,随着上虞市城市建成区人口增加和垃圾产生量的增大,必须对部分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或易地新建才能满足要求。城区部分垃圾中转站情况见表5.2。表5.2 城区现有垃圾中转站情况:序号名称面积(平方米)类型中转能力(吨/日)主要服务范围 投入使用时间1文化桥垃圾中转站1500压缩式60市区19912恒利垃圾中转站1430碰撞式40舜江东路以北19983环卫基地垃圾中转站630碰撞式80开发区花园路以北19984九浸畈垃圾中转站1200集装箱式40城区及九浸畈以北19985城南垃圾中转站300集装箱式40城南(岭光片)20006白象垃圾中转站3317集装箱式70开发区花园路以南20017联丰垃圾中转站92集装箱式30曹娥联丰村一带20018岭光垃圾中转站3620压缩式100岭光及多元世纪城一带2003年建9东关垃圾中转站2000简易式东关镇街西路200010曹娥街道无合计:共9座垃圾中转站,以集装箱和压缩式为主表5.3 其他乡镇垃圾中转站设置情况(类型指:1.压缩式中转站,2.集装箱中转站,3.简易中转站)序号乡镇名地址面积(平方米)类型中转能力(吨/天)主要服务范围 投入使用时间计划使用年限(年)1道墟镇称山(中学边)400310城区及周边四个村200372长塘镇长塘村8535建成区2001103上浦镇 上浦村6840320024汤浦镇无5章镇镇兔场500325老城区200110开发区8035开发区20015张溪5033张溪集镇200156岭南乡许岙2531.5集镇各单位及居民2005157陈溪乡无8下管镇无9丁宅乡无10丰惠镇巽水村50330城区及周边村991011永和镇无12梁湖镇梁湖镇华光村467316梁湖建成区、工业区2003513驿亭镇无14小越镇小越镇西罗村150225集镇生活垃圾等,包括越东路企业20041515谢塘镇谢塘镇桥东村1232宋景村、桥东村20033工商所谢塘农贸市场1532集市农贸市场2002416盖北镇无17崧厦镇三棚桥3003三棚桥、裴家2001华章1003华章2001崧厦市场后9603崧厦镇2001何家村9003何家2001东华2003东华200118沥海镇南环城路旁10034老城区居民、学校等20055沥海汽车站旁12034海滨开发新区居民、学校、企业等20025合计19座,以简易式为主5.4.2 其他乡镇垃圾中转站现状除城区外的其他乡镇共有垃圾中转站19座,以简易式为主,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配套设备较差,收集以人力车为主,运输以一般的农用车为主,且都存在着选址不尽合理,服务半径较小,以集镇周边各村为主的情况。从总体上来说,现有垃圾中转站分布不均,虞中北地区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垃圾中转站,而虞南地区的陈溪、下管、汤浦、丁宅等乡镇都没有设置垃圾中转站,使许多垃圾未能得到有效收集,对于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十分不利。各个乡镇的垃圾中转站设置情况见表5.3。5.5 垃圾收集设施标准及相关规定(1)城市垃圾收运设施设置标准依据为建设部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和城市环境卫生设置规划规范(GB503372003); (2)生活垃圾的收集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以方便居民生活,便于收集运输作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为基本原则; (3)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和垃圾收集点的位置要固定,既应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市容观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运输; (4)供居民投放垃圾的垃圾收集点,其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5)农村的垃圾收集箱(桶)应根据农户集中程度和方便程度设置,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50米。5.6 垃圾收集设施规划目标5.6.1城区垃圾收集设施的规划目标近期实现垃圾收运的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远期逐步实现垃圾的袋装化、分类化和资源化。(1)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桶、敞开式垃圾房和其它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垃圾收集方式;(2)垃圾容器间的设置应规范化,除满足混合垃圾收集容器的放置,还应留有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放置空间,以便于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收集;(3)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应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与垃圾运输处理设施相配套,垃圾中转站近远期以压缩式和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为主;(4)住宅区生活垃圾收集方式近期以垃圾桶和垃圾容器间收集方式为主,远期应以垃圾袋装化收集方式为主,并由专门的环卫公司负责收运;(5)高层建筑应在建筑物内设置垃圾收集站或收集点;(6)商业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处的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垃圾容器间或垃圾收集点。5.6.2 农村垃圾收集设施的规划目标农村垃圾收集设施近期要达到垃圾收集的容器化、机械化,远期要达到袋装化、密闭化、分类化。(1)逐步减少农村垃圾随意丢弃、乱排乱倒现象,治理现有影响村容村貌的垃圾倾倒地;(2)农村垃圾收集点的设置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面积要与实际情况相符,设备要与垃圾收集、运输车辆配套;(3)农村垃圾收集要通过在合理区域设置垃圾桶或垃圾箱、垃圾容器间的方式收集,然后由专门的环卫工人通过人力或机动车运送到垃圾收集点;(4)农村地区垃圾中转站的设置要根据各个村庄集中程度、交通条件、垃圾产生量等合理设置;(5)农村垃圾远期应实现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的目标。5.7农村垃圾收集点规划农村垃圾收集点是垃圾收集城乡一体化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分布合理、规模适当的村级垃圾收集网络的建成,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整治、处理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建设各村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一般按照1000人以内的村设立1处收集点,1000人以上的村设立收集点12处,其建设应本着“便于运输、倾倒,美观整洁,减少污染”的原则,统一规范建设上虞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农村垃圾收集点的建设标准可参考如下:(1)实行封闭式。由于收集点是临时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易产生臭气,因而必须建成封闭式建筑,即三面砌墙封闭,加盖屋顶,靠近道路的一侧为敞开式,便于车辆进出和人工铲运;(2)实行通风式。实行封闭的三个里面,在距离顶棚0.51.0米的地方建花格通气窗,便于通风,散发臭气;(3)实行化粪池式。对于收集点内垃圾产生的污水,要在收集点边上建造适宜的化粪池,将污水引入化粪池内厌氧处理;(4)建筑面积。按照村规模大小和垃圾产生量,收集点面积考虑在20平方米左右,即长5米宽4米,层高2.5米以上。5.8垃圾中转站规划5.8.1 垃圾中转站设置原则(1)选址中转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中转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中转站应设置在交通运输方便、市政条件较好并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区;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中转站。(2)规模中转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nq/1000式中Q中转站的日转运量(吨/天);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公斤/人天),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5公斤/人天,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值可采用1.31.4。中转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吨/天,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吨/天,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吨/天,为大型,中转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中的规定。 a 小型中转站每0.71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米; b 大、中型中转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其用地面积根据日转运量确定(详见表5.4)。 表5.4 垃圾中转站用地标准转运量(吨/天)用地面积(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平方米)50381520钢门窗、洗车台及检修车台、停车场、除臭装置、电话、避雷设施、机房中型305023510520钢门窗、洗车台及检修车台、停车场、电话、避雷设施小型302385钢门窗、电话、避雷设施5.8.2 垃圾中转站规划新建的垃圾中转站以压缩式为主。城区在改造现有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新建18座,其他乡镇基本上要在各个乡镇建成区每个乡镇一座,近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中心村建设垃圾中转站,负责周边村的垃圾收集转运,中远期要在其他中心村选择若干个新建垃圾中转站,将各个行政村、自然村都纳入收集体系。5.8.2.1 中心村的选择参照上虞市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和各个乡镇总体规划,确定上虞市各个乡镇的中心村。 中心村的选择原则:(1)人口和经济规模。中心村必须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且具有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的潜力。(2)区位条件。中心村必须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尤其是对外交通条件。同时,中心村应处于相对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利于服务设施的配置。(3)用地条件。中心村应有充足和良好的建设用地,以利于中心村规模的扩大。(4)社会服务设施;中心村要有学校、卫生所、文化站等社会服务设施基础,以利于增强对周边村庄的吸引力。根据以上原则,确定上虞市各个乡镇中心村如表5.6所示。5.8.2.2 垃圾中转站建设近期规划中,选择镇区以及若干中心村新建垃圾中转站。远期要在根据实际情况在各个中心村选择若干村庄新建垃圾中转站,将各行政村、自然村都纳入城乡垃圾收集体系。市区在原有的8个垃圾中转站中,文化桥垃圾中转站和岭光垃圾中转站2座继续保留,联丰垃圾中转站要易地新建,规划在2008年建设完成,其他5个垃圾中转站要进行改造,另外,包括东关、曹娥两个街道在内,近期根据需要新建13座垃圾中转站,其中大型垃圾中转站6座,中型垃圾中转站6座,小型垃圾中转站1座,远期新建3座中型垃圾中转站,具体改造新建规划布点表见表5.7。表5.6 上虞市各个乡镇中心村一览表乡镇名称中心村百官街道 (4个)南湖、四甲、前江、丰一曹娥街道(5个)光明、新沙、蒿一、东山下、董村东关街道(4个)前村、朱家娄、保一、高旺道墟镇(5个)肖金、称海、新屯南、积山、国庆长塘镇(4个)桃园、长塘、下堡、篁村上浦镇 (5个)大善、甲仗、沿浦、王家汇、冯浦汤浦镇(3个)越明、白鹤、里村章镇镇(11个)笕桥、新江、林岙、下叶、南堡、湾头、清潭、魏村、俞傅、陈墩、关山岭南乡(2个)阴潭、下许陈溪乡(3个)虹桥、陈家岙、太平山下管镇(4个)东里、洙溪、石门、芦山丁宅乡(3个)任溪、缸窑、沙墩丰惠镇(10个)后龚、郑家堡、创业、南岙、中湖、黎明、凤鸣、铺前、湖霪头、五云永和镇(3个)上徐、万岙、朱胜梁湖镇(4个)外梁湖、西华瑶、南穴、花浦驿亭镇(3个)五夫、横塘、杨溪小越镇(4个)横山徐、新宅、峧里、前田谢塘镇(4个)湖东、新岑、东升、戴家盖北镇(4个)兴昌、盖山、镇丰、棉粮崧厦镇(9个)联塘、下湖头、老楼屋、西华、章家街、达浦、三友、蔡兴、东家沥海镇(6个)新联、光荣、四联、花宫、朱邵、潭头全市(100个)34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生态规划研究所、上虞市建设局2005.12表5.7城区(包括百官以及城区发展后的东关、曹娥两个街道)垃圾中转站改造、新建规划布点表乡镇序号名称规划地点类型服务半径(千米)垃圾量(吨/天)建设内容主要服务范围完成时间产生量设计中转量百官街道(城区)1文化桥垃圾中转站新建路大型1.550.060.0保留市区新建路一带20062恒利垃圾中转站二号桥中型1.530.040.0改造舜江东路以北20063环卫基地垃圾中转站聚英路大型1.560.080.0改造开发区花园路以北20064九浸畈垃圾中转站九浸畈路中型1.530.040.0改造城区及九浸畈以北20065城南垃圾中转站城南新村中型1.530.040.0改造城南(岭光片)20066白象垃圾中转站白象公园边大型1.550.070.0改造开发区花园路以南20067岭光垃圾中转站岭光村大型2560.0100.0保留岭光及多元世纪城一带以及梁湖集镇、江坎头、外梁湖、大库、古里港、无梁闸、华山、华光、华东、洪山湖、倪家堡、禄泽、寺前村、朱家堡(13个村)20068盛丰垃圾中转站蒋丰路以东、三环北路以北中型1.530.050.0新建丰一、丰二、星二、星三、星四、星五20069出水桥垃圾中转站江杨路以西、王充路以北中型1.530.050.0新建原金清杨中学一带、杜家、中利、后村200610梁家山垃圾中转站大树畈教堂边中型1.530.050.0新建梁家山、横江、大树畈、人民东路沿线200611前江垃圾中转站江环路、江扬北路交叉口大型1.550.080.0新建前一、前二、前三、前四、工业园区、头甲、二甲、四甲200612南湖垃圾中转站南湖村大型21520.860.0新建头社、新光、建新、朝霞、潮五、大友、丰桥、南湖、星一、沿河、叶家埭、施家埭(12个村)200613悬沙垃圾中转站*兰芎路与四环路交叉口中型2530.050.0新建部分市区、头甲、二甲、四甲远期14路东垃圾中转站*外严村中型2108.020.0新建部分市区、外严、路工、金家岙、里严、回龙、章岙、马家埠远期15城东垃圾中转站*城东工业园区中型2530.050.0新建城东工业园区远期东关街道(开发区)16东关村垃圾中转站东关村大型52055.080.0新建集镇、东关村、马家桥(部分)、樟塘、彭家堰、朱家溇、炼塘、张江、横江(8个村)200617保二村垃圾中转站保二村中型51510.030.0新建保一、保二、担山、西陵、胡家埠、葫芦山、外湾、穗丰、高贡、王家泾、凌村、大道地、牛陵、鸡山(14个村)200618湖村村垃圾中转站湖村中型57.030.0新建湖村、新桥头、四丰、南横江、车村、傅村、高旺、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