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开发对环境的影响.doc_第1页
清代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开发对环境的影响.doc_第2页
清代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开发对环境的影响.doc_第3页
清代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开发对环境的影响.doc_第4页
清代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开发对环境的影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初探1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资助成果。张少锋2作者简介:张少锋(1980),男,汉族,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经济地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要 宁夏平原是我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对水的利用历史悠久,薪火相继。自从秦汉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勤劳智慧的宁夏人民开创了引黄灌溉的伟大事业,创造了有“塞北江南”之称的农业文明。清代是宁夏平原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经过康、雍、乾、三朝频繁的渠道修浚与开凿,进而使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事业达到了历史时期的极盛,而持续不断的水利开发自然会对周围环境(包括社会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清代宁夏平原 水利开发 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由于清王朝对于农业生产的格外重视,进而促进了全国农田水利的大开发,也成就了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丰功伟绩。不断深入的水利开发,虽然在很多方面来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它给宁夏平原的区域环境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1.农田水利的开发对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首先,清代宁夏平原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经过康、雍、乾、三朝频繁的渠道修浚与开凿,尤其是大清、惠农、昌润三大干渠的开凿,使宁夏引黄灌区形成了空前密集的灌溉网,农田水利灌溉比较发达,这样就促使灌田面积的增加,促进了本区的农业发展,宁夏农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如清巡抚黄图安的诗中所记:“朔塞井疆自古闻,渠成时雨钟成云。源开星宿天边至,浪泛桃花陇亩分。千里荒边饶浇灌,万家渴壤尽氤氲。分来河润成肥沃,疏浚春工莫惮勤。”1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汉渠春涨。可见,没有发达的农田水利,宁夏平原的“塞上江南”的称誉是不易得到的。这尤其可以从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种植业种类逐渐增多的现象中可以比较清晰看出:比之明代(以嘉靖宁夏新志卷一物产中的记载为准,)清代宁夏的物产更加丰富和多样,现就所产物产中列举几项作以简单说明:谷之属中增加了绿豆、黄豆、红豆等;菜之属中增添了刀豆、豇豆、地椒、沙芥等;果之属中多了胡桃、含桃等;药之属中又丰富了柴胡、荆芥、防风、黄芪、麻黄等。2乾隆宁夏府志卷四物产。仅由此可见,由于农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到了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的种植业经济发展已经十分迅速。这在其它地方可能并不罕见,而在这惟以黄河水滋养之地的宁夏地区却足能显示出当时灌溉农业的发达之程度。其次,由于水利事业比较发达,吸引了众多的移民在宁夏地区定居屯垦,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宁夏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的地方,而且少数民族比较多。从西汉时匈奴与汉对河套地区的反复争夺开发,到北魏鲜卑族政权对宁夏平原的建设。历代以来,宁夏平原地区的移民实边从未间断。清代时,政府对招垦大加鼓励,早在惠农、昌润二渠开凿的过程中政府就已经开始进行募民屯垦。经过“浚治渠道,设县筑城,募民垦种,次第修举,”至雍正六年(1728年)招徕民户已达四千户,“可垦之地有二万余顷,每户以百亩授田,可安置二万户。”3清世宗实录卷七十六。可见,大量的移民由于水利的开发进入了宁夏平原,往日为游牧旷野的插汉托辉地今日却呈现出:“意兆欢呼争先趋附,开田园葺庐舍,犁云遍野,麦浪盈畴”4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艺文惠农渠碑记。的繁荣景象。可以说因为农业的发展、水利的开发,使宁夏地区各民族的大聚居才得以实现。最后,清代农田水利的大开发促进了宁夏平原地区城乡经济的繁荣。明代宁夏平原地区作为边防重镇,士兵和当地百姓均编于卫所建制,并被赋予军籍,而民籍也是登记在册,属于军卫制范畴。只是二者任务有所不同,大致是十分之七人屯种,十分之三人卫戍。这样的话致使明代宁夏平原地区人口成份比较单一,人口集中且总量比较少。到明末万历年间只有129,570人(1617年资料),5宁夏通史古代卷第318页。因此明代宁夏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发达。而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到清嘉庆年间(1820年资料)人口则达到了1,392,815人,足足是明末万历年间的十余倍之多。同时,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的驻防士兵比之明代大量减少,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陆续迁入,使得人口成份复杂,而且空间 分布更加稠密,城乡之间的农业经济也十分发达。这一点从以下对明、清两代宁夏平原地区所属各地的具有经常性交易的街坊市集的数量及分布的对比之中可以比较清楚地揭示出来:明代宁夏平原地区的街坊市集地区主要的街坊数量小计(处)合计(处)镇城熙春、泰和、咸宁、里仁、南董、平善、毓秀、永春、迎薰、靖虏、挹兰、清和1225鸣沙州城通义、安和2西路广武营永安、威震、靖虏、武备、保安5宁夏后卫镇靖、振武、平朔、扬威4东路兴武营靖虏、迎恩2(资料来源:嘉靖宁夏新志卷一街坊市集)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的市集地区主要的市集数量小计(处)合计(处)府城四牌楼、米粮市、羊市、炭市、猪市、西柴市、东柴市、骡马市、碴子市、青果市、麻市、新木头市、故衣市、箱柜市、麻生市1541宁夏县叶升堡、杨和堡、许旺堡、金贵堡4宁朔县本城、李俊堡、瞿靖堡3平罗县本城、宝丰、黄渠桥、石嘴子4中卫县本城2处、宣和堡、宁安堡、恩和堡、鸣沙州、白马滩、张恩堡、石空寺、枣园堡、广武堡11灵州州城、吴忠、中营、金积堡、胡家堡、秦坝堡、汉伯堡、惠安堡、大水坑9(资料来源:乾隆宁夏府志卷六坊市)从数量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街坊”与“市集”的概念的挖掘中我们可以了解的更深入一些,“街坊”一词在定义上就兼有街巷和街市的双重概念,商业性和市场化不强;而“市集”则带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市场化意义,交易性功能突出。再进一步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明代宁夏平原地区的集市主要集中于镇城与各大军事城寨,比较集中而且很少,只有镇城稍微多一些。而到了清代不但府城集市很多,商贾林立,“久称西边一都会矣。”6乾隆宁夏府志卷六坊市。乾隆宁夏府志卷六坊市)而且周围各州县的市集也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大发展、人口的快速膨胀,市集的数量大大增加,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2. 农田水利的开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 历代持续的水利开发使宁夏平原地区的耕地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格局。由于清政府对宁夏平原引黄水利工程的大规模持续建设,加之宁夏平原的人口不断增长,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宁夏平原的灌溉耕种农业生产更趋密集和细致。根据耕地的土质,引排水便利程度、耕作年限、位置、盐碱程度,可将宁夏平原的耕地类型划分为近20个类型和等级。(如有:上则全田、上则样田、上则芦湖全田;中则芦湖碱田、中则易田、中则谷田、中则公用田、中则滩田;下则沙碱田、下则硝碱全田、下则硝碱易田等)7乾隆宁夏府志卷七田赋。这样,使得宁夏平原从以往的粗放耕作技术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方式转变,而且同时使耕地等级和类型多样化。(2)持续的农田水利开发影响了宁夏平原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渐渐地宁夏平原地区的人口分布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现就从下面的表格统计的数据说起:清代宁夏平原地区人口分布与主要渠道分布简表灌区所辖州县人口数堡寨数灌溉面积(亩)渠道数河西区宁夏县300,351211,072,5605宁朔县322,24423平罗县158,36062河东区灵州284,77636336,5002中卫区中卫县286,79419273,95916合计1,352,52516323(资料来源:乾隆宁夏府志卷五堡寨、卷七田赋、卷八水利)清代宁夏平原地区各灌区人口分布百分比统计表灌溉分区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河西区(宁夏、宁朔、平罗三县)780,95558%河东区(灵州)284,77620%中卫区(中卫县)286,79422%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的主要人口都集中位于河西区,因为河西区拥有引黄灌溉的五大干渠,可灌面积最大。中卫区的中卫县虽仅有一县,但人口也比较稠密,甚至超过灵州的人口数,很大的原因就是本区中小型渠道密布,灌溉极其便利。而且整个看起来,宁夏平原地区的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各引黄渠道附近,这与其农业依赖灌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一些堡寨直接是以河渠来命名的,如:大坝堡、渠口堡、渠中堡、南长渠、北长渠、上宝闸、沿堤堡、尾闸堡等多达十几处。(乾隆宁夏府志卷五堡寨)可见,清代宁夏平原地区的人口分布呈现着一个特点:就是人们沿渠而居,渠道稠密之处则人口也相对比较稠密,同时其经济也相对发展较快,反之则不然。(3)历代持续的水利开发使宁夏地区农牧林比例严重失调,生态平衡被打破。在秦王朝以前,宁夏平原境内的生产活动是以畜牧业为主,而农业只占很小的比重,当时的生态环境条件还比较好。宁夏平原境内的传统农业虽开始于秦,但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农业则实质上始于汉武帝时期。自此以后,历代重农的大一统王朝,对于宁夏平原的水利建设事业都很重视,因而引黄灌溉能力呈现了逐渐增强的趋势,到了清代则达到了其顶峰。与此相适应,宁夏平原的土地垦殖面积也随之渐增。而这就意味着,在有限的地域内,牧业用地和林业用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林木、草类是水利开发中必备的物料,开凿新渠道要用,而每年对各渠道的修浚更需大量的像沙椿、红柳、草之类的原材料。宁夏贺兰山在唐代时曾经有大片的森林,而只到明弘治八年(1495年)时,贺兰山的林木仅见于“悬崖峻岭之间”了。8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宁夏总镇山川。到了清代,由于清政府积极地垦殖政策,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宁夏地区的水利开发更是超越了历代建设的规模,不仅修浚了旧有渠道,又开凿了三道大干渠。水利开发的加大,对物料的需求更加突出,不光山上的林木砍伐殆尽,就连河渠“ 园林庄柳,任其砍伐。”9乾隆宁夏府志卷八颜料。可见,水利开发对林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除了林木外,仅每年渠道岁修一项,“每田一分出草四十八束,每束重十六斤,”10宁夏水利专刊1936年。每岁需要这样的“坝草” 就已经达到上千万束。对于像宁夏平原如此干旱少雨的地区,森林和草原都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草地遭受重大破坏后,土壤就失去了庇护,生态环境就会随之出现恶化的趋势,本地区的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4)持续的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加重了宁夏平原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宁夏平原在历史早期就存在着局部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而关于宁夏土地的沙化的最早历史文献记载是魏书刁雍传中的记录。据该书所载,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方沃野镇因军粮匮乏告急,薄骨律镇(在今宁夏吴忠市北)镇将刁雍上表奏曰:“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尤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11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虽然,宁夏地区历史上早就有土地沙漠化现象,但早期还不是那么严重,宁夏平原土地沙漠化的加剧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重视发展宁夏镇的水利事业,因此,各卫所屯垦事业空前发展。明永乐年间宁夏平原垦田为8337顷12明太宗实录卷十七,第315页。,而到万历年间垦田增长到1.8万顷,13万历朔方新志卷一屯田。是永乐年间的2.15倍。垦田面积的急速扩大,显然是以牺牲宁夏地区的植被为代价的,加之明代的小冰期,气候变冷,更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侯仁之先生在考察过宁夏沙区后也认为:“除去少数局部的天然流动沙丘以外,其余地方应是广大的草原。自明代中叶以后,是由于沿边城堡军屯的推行、不合理的耕作以及过度的樵采和放牧,使原来的草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14侯仁之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侯仁之文集第227页。这说明,从明代起人们对宁夏平原的不合理的开发,使土地沙漠化的趋势严重加剧,总制魏谦吉“长城外贺兰东,白草黄沙日日风”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清代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农业用地迅速增加。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持续开垦,到乾隆时期宁夏平原的土地已经达到2.9万余顷,15甘肃新通志卷十七建置志贡赋。比明代的1.8万余顷多出1.1万余顷。加之清代人口的激增,到乾隆时人口已经达到135万之多比明代最盛时的13万扩大至10倍多,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农业用地侵占草地、林地就更加厉害了,而且,清代不但征收“青草”还有“坝草”等。据王全臣在他的上抚军言渠务书中记载:“宁夏卫并左右二卫及平罗所共辖五十二堡约计田九千八百二十九顷有余纳青草共三十八万三百余束零,纳坝草六十一万零。”这么巨大的征收量其后果就是植被的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如乾隆年间黄恩锡在丁丑春登中卫城一诗中是这样说的:“浮沙高拥隐边墙,渺渺烟云接大荒。”16清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可见,清代宁夏平原的沙漠化已经非常严重了。而且,由于沙漠化的加剧,使黄河的含沙量增加,清代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渠道常常遭受淤塞之苦,年年都要修浚。(5)持续的农田水利开发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宁夏平原的水利事业在发展前进的同时,也是以产生环境问题为代价的,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土壤次生盐渍化方面。宁夏平原在其自然演化的过程中,由于第四纪持续沉降,在沉降幅度最大的永宁银川平罗等处,地势特别低洼,史前时期就存在着沉降型湖沼和盐化土壤。17宁夏水文地质工程队:银川平原水文地质图系及说明书(1:10万)宁夏地质局1974。汉代的主父偃曾经说河套地区“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1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正是反映了宁夏平原的原始自然景观。可以看到,宁夏平原地区本身就有原生性的盐化土壤。历史时期宁夏平原的农业开发,通过引黄灌淤种稻洗盐,开沟排水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灌区内大量的原生盐化土壤。但在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持续的农业开发过程中,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逐渐加剧,使盐渍化总面积不断增加,据马波先生统计:宁夏平原在明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为188万亩,其中盐渍地就占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左右,而到清乾隆年间,耕地总面积为217.3万亩,盐渍化面积为66.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超过30%,19马波历史时期河套平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严重的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民国时宁夏纪要中所记述的:“然若干地方,渠水停潴,盐卤聚积,已使土地难以利用,将来若欲改良渠道,扩大灌溉面积,则对排水一项须加缜密研究。”20胡希平、鲍野樵、符溥俊宁夏省荒地区域调查报告农林部垦务局民国31年12月版。Ningxia Plain in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water development ofZhangshaofeng(Center for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of Shaanxi Normoal University,Xian,710062)Abstract: Ningxia Pla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arlier one of the regions,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Water use has a long history from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Since the Qin and Han ,Live here,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 created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