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国际海洋法(一)引言:(一)主要内容1. 海洋法的形成、发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的产生2. 公约的基本法律制度3. 联合国三大海洋法机构(二)问题与思考1. 海洋法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2. 如何评价公约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法律制度?3. 如何认识公约对世界海洋实践的影响?4. 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第一部分海洋法的形成、发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的产生1. 海洋与人类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是地球生命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全球气候的调节器,自然资源的宝库,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与人类的生存、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海洋的开发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包括盐业、渔业、运输业、旅游业、海洋石油开发以及海水、海洋能利用和海上军事活动等。2. 资料:资源能源方面陆地主要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年限大多在3080年之内前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在2020年前将基本开采殆尽,个别地区至多延续到2060年储量丰富的煤炭开采二三百年后也将所剩无几已探明的铀储量也将在2030年前采净挖绝。海洋中蕴藏的能量是巨大的,其中仅潮汐能发电量就可达12400亿千瓦时铜的储量达50亿吨,可供人类使用700年陆上化学元素种类的80%可在海水中找到海水中含有的40多亿吨铀是陆地储量的4000倍数百万亿的铁矿石、1.4万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供人类开发数万年之久3. 资料:耕地与人口在耕地方面,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证明,全世界人均耕地1950年为0.24公顷,而35年后就已缩小了一半据人口专家预测,世界人口到2030年将会增到84亿左右;与此相反,全世界的耕地面积则在以每年210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到那时,仅凭陆上的资源难以填饱84亿张嘴科学家预计,将来人类所需的食物蛋白质将有70%是来自海洋4. 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与海洋的开发利用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使人类社会陷入了资源利用的困境中陆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使人类把目光投向海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海洋的利用价值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5. 海洋法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人类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利用海洋能力的提高和范围的日益扩大,有关海洋方面的国际法规日益增多,涉及的问题也更为广泛,现代海洋法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法中相当完整和独立的新部门海洋法。6. 早期(古代)海洋法十五世纪之前,没有对海域进行划分,也未形成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只是对海洋主张的某些萌芽1063年的罗伊法集,阿马菲法集12世纪的奥列龙法集14世纪的海上法汇编7. 近代海洋法十五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航海贸易的兴起,围绕海洋自由问题的争论推动海洋法的发展1609年,荷兰著名国际法学者格劳秀斯发表捕获法1613年,英国人威尔伍德发表海洋主权论1635年,英国学者塞尔登撰写闭海论1633年,格劳秀斯为反对个别国家对海洋的垄断,发表了著名的海上自由论(奠定其“国际法之父”的地位)格老秀斯(Hugo Grotious:1583-1645),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创始人。出生于荷兰的一个议员家庭,早年留学法国,15岁获法国奥尔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599年在海牙任律师,1601年被任命为编史官,1607年任荷兰省(时为尼德兰的一个省)检察长。1613年出使英国。1618年因卷入政治与宗教冲突而被捕入狱,并被判终身监禁。1621年越狱成功逃往法国,从此开始研究写作工作。流亡期间写成的战争与和平法是重要的国际法著作,也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1630年被瑞典任命为驻法国大使,任职10年,1645年病死于罗斯托克。其主要著作有捕获法 、海上自由论等。1661年意大利学者真提利斯提出沿海国家的主权应扩展到其毗邻的一带海域1702年荷兰学者宾刻舒克在其海洋领有论中将海洋区分为领海和公海同期的瑞士学者瓦特尔断言,任何国家都不得在海洋拥有排他的主权等十八世纪,三海里领海宽度被接受 (视野说、船舶航程、大炮射程规则)十九世纪,以公海自由原则和领海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国际海洋法风行,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8. 现代海洋法二十世纪以来,海洋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战”后,一些国家相继提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制度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海上航行、海上人命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公约9. 海洋法的分类及概念海洋法可分国际海洋法和国内海洋法。国际海洋法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在海洋开发各方面关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称。是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各国在各种海域从事航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科研活动以及海洋保护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国内海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适用于本国管辖海域的有关海洋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0. 海洋法的编撰会议为了将有关海洋方面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按其性质与类别制定成公约,以便各国依照国际条约生效的程序采取措施,对其发生效力,国际组织先后召开会议,组织对海洋法的编纂工作。11. 海牙海洋法会议时间:1930 年3月13日至4月12日地点:荷兰的海牙组织者:国际联盟与会代表:47个国家成果:没有形成任何正式的协议或公约,只是起草了领海法律地位草案,提出领海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它是海洋法史上由各 国政府参加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编纂会议,与会代表阐明了各自政府的立场,暴露了分歧,为今后继续编纂海洋法奠定了基础。12. 联合国三次海洋法会议简介:次别时间地点参加国主要议题及会议成果11958年 2-4月日内瓦86本次会议是根据第11届联大决议而召开的,共开了21次全会。会议通过了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大陆架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的任意签字议定书21960年 3-4月日内瓦88中心议题是领海宽度和渔区范围。由于参加国意见分歧较大,本次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协议。31973年 12月3日至1982年12月10日纽约 日内瓦 加拉加斯 牙买加 167国和50个国际组织 本次会议全面讨论领海、毗连区、海峡、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内陆国、闭海或半闭海、群岛制度、国际海底制度、海洋环境保护、科研和海洋科技转让。会议以132票赞成、1票反对、9票弃权而通过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3.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是国际关系史上参加国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外交会议;也是国际法编纂史上所拟公约条文最多、签字国最多的一次会议。本次会议最终于1982年12月10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14.公约的生效公约规定自第60个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之日起12个月后生效。乌拉圭于1993年11月16日交存批准书,成为第60个批准国。因此,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截止2008年7月16日有156个国家和欧盟批准或加入了公约公约成为当今最具有普遍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多边协定15.公约与其它国际协定的关系公约与其它海洋方面的公约的关系是总原则与具体规定的关系,彼此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缔结或者参加公约的国家仍可参加海洋其他方面的专门公约,履行专门公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为推行公约一般原则而缔结新的协定已有的专门公约和新缔结的协定必须符合公约的一般原则和目标第二部分公约的基本法律制度一、概述1.公约的主要内容(1)公约包括1个序言,17部分,共320条,另有9个附件和四个决议,计25万字。九大水域:内水、领海、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其他制度:岛屿制度;闭海半闭海制度;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争端的解决等方面的规定(2)海域制度第2部分“领海和毗连区” (包括内水);第3部分“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第4部分“群岛国”;第5部分“专属经济区”;第6部分“大陆架”;第7部分“公海”;第11部分“区域”;(3)其它制度除规定了海域和国际区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外,公约还规定了岛屿制度(第8部分)、闭海和半闭海(第9部分)、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第10部分) 、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第12部分 )、海洋科学研究(第13部分)、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第14部分)以及海洋争端的解决等(第15部分)。第16、17部分为“一般规定”和“最后条款”。2.公约的9个附件(1)高度洄游鱼类;(2)大陆架界限委员会;(3)探矿、勘探和开发的基本条件;(4)企业部章程(国际海底管理局);(5)调解;(6)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7)仲裁;(8)特别仲裁;(9)国际组织的参加3.公约的执行协定由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对公约第11部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强烈不满,迟迟不肯批准公约经联合国秘书长多次协商,并召集会议对有关条款进行修改1994年7月28日,会议达成了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的协定“协定”有10条,1个附件,3个附录附件内容包括缔约国的费用和体制安排、企业部、决策、审查会议、技术转让、生产政策等。3个附录:(1)关于执行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决议;(2)关于公约中深海底采矿规定未解决的问题;(3)联合国48届大会对该协定表决情况:121票赞成,7票弃权)。该协定于1996年7月28日生效,到2008年7月16日共有133个缔约国1995年通过了关于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协定本“协定”是对公约第5部分专属经济区中有关这两种鱼类的补充规定该协定于2001年12月11日生效截止到2008年7月16日,共有71个缔约国以上两个执行协定是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缔约国可以单独批准执行协定执行协定的许多条款超越了公约的法律框架第二部分公约的基本法律制度二、内水、领海及毗连区(一)内水1基线为了测算沿海国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宽度,需要有一条起算线。这条起算线就称为基线。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是内水,基线向海一面的海洋因法律地位的不同而区分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国家在不同范围的水域内行使不同的权利。由于基线决定着这些水域的范围,所以如何划定基线对于国家的利益及国际关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领海基线:用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2基线的种类正常基线:也叫低潮线,是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直线基线:即在海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沿海岛屿上选定一系列的点,分别连接相邻的两点形成一条条直线,将这些线连接起来所形成一条折线就是直线基线。混合基线:交替采用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确定本国领海基线。适合沿海国岸线较长,地形复杂的情况。特定基线:采用特殊的基线确定领海基线。孟加拉国规定以其60英尺等深线为本国的领海基线。3内水的概念国家领土是由领陆、领水及其上空和底土四部分组成的。其中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狭义的内水仅指领海基线所包围的向海岸的那部分海域,有时称为内海。广义的内水是指沿海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领土内的河流、湖泊、运河等陆地内的水域,也就是内陆水和内海水。内水:沿海国全部内陆水域和内海的总称4内水的法律地位(1)内水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蓝色国土”) ,与国家领土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国家对其享有完全的、排他性的主权权利。有关内水的法律制度由沿岸国的国内法予以规定。(2)在内海中不得享有无害通过权。所有外国船舶非经许可不得驶入内海,也不得进行捕鱼和其他作业活动;否则,将构成对沿海国领土主权的侵犯。(3)使用直线基线法确定领海基线,而使原来不是内水的区域被包围在内成为内水的情况下,在这种水域内,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4)基于履行条约义务或按照国际公约规定行事的目的,须经过外交途径办理一定的手续。外国商船如获准进入内海,必须驶入指定的港口并遵守该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5)有些内海虽为陆地领土包围,但有通道通向海洋的,这类内海实际上对一切国家船舶开放。(6)对于遇难的外国船舶(因遇难而遭受严重损失或躲避海上风暴和其他恶劣自然现象的船舶),各国一般都允许其驶入内水而无须经事先许可。但要求其遵守沿岸国的法律,禁止其借机从事贸易和捕鱼等侵害沿岸国利益的活动。5.内海内海是沿海国家内水的组成部分,是一国领海基线内的海域,包括:(1)海港、海湾、海峡、河口湾;(2)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泊船处,低潮高地等);(3)被陆地所包围或通过狭窄水道连接海洋的海域。与公约一致,我国1992年制定的领海及毗连区法也将内海改为内水。6.海湾海湾是指明显曲入陆地的海域,而且其曲入陆地的海域面积等于或大于以湾口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如果海湾天然入口两端的低潮标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4海里,则可在这两个低潮标之间划出一条封口线,该线所包围的水域应视为内水。7.历史性海湾-historicalbay历史性海湾是指那些沿岸属于同一个国家,其湾口宽度远远超过24海里,但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沿岸国内水的海湾。历史性海湾应包含三个要素:(1)主张此历史权利的国家对该水域行使权利;(2)该权利应连续地在一个时间内行使并已成为惯例;(3)该权利的行使为各国所确认。8.中国的历史性海湾中国的渤海湾完全处在我国领海基线以内,并连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其湾口的距离虽然超过24海里,但在湾口中有一系列岛屿,形成8个入口处,其中最大的一个入口是辽东半岛和北隍城岛之间的老铁山水道,其宽度为22.5海里。几千年来,渤海湾一直处于中国的实际管辖之下,作为中国的历史性海湾也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二)领海1.领海是指沿海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的处于其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对于群岛国而言,则是指群岛水域以外,处于群岛国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公约第三条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目前,世界各国的领海宽度差别很大,最少的是三海里,最多的是200海里(17个国家)。据统计,有117个国家采用12海里,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2.领海领海基线向海一侧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国家领土是由领陆、领水及其上空和底土四部分组成的。其中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蓝色国土”) 。3.领海的内部界限就是领海基线,是领海与内水的分界线。领海的外部界限是一条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最近点的距离等于领海宽度的线。这条线是领海与毗邻区、专属经济区或公海的分界线。领海界线通常用交圆法、共同切线法和平行线法划定。4.领海的法律地位领海是沿海国或群岛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受沿海国主权的支配。沿海国的国家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国家在不违背国际法的情况下,对领海行使一切主权。包括:(1)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2)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属地优越权,对于领海内的人和事物(除国际条约或国际法的限制外)行使排它的管辖权(3)海上航行权和空中飞行管辖权(4)海洋研究的专属权(5)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管辖权(6)国防自卫权5.领海内的刑事管辖权为了保障航行方面的利益,根据国际习惯,沿海国一般不在其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行使刑事管辖权,除非以下情况:(1)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2)罪行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3)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的请求;(4)为了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6.领海内的民事管辖权对在领海内停泊或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沿海国有为了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从事执行或逮捕的权利。但沿海国对通过其领海的外国船舶的民事管辖权要受到一定限制。沿海国不应该只为对通过其领海的外国船舶上的人行使民事管辖权的目的而停止船舶的航行或改变其航向,也不得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船舶从事执行或逮捕。军舰和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政府船舶享有豁免权。7.领海的无害通过权领海内的无害通过权是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条件下,无须事先通知沿海国或取得许可而在该国领海内通过的权利。通过是指为了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为了驶入或驶出内水而通过领海的航行,这种航行应继续不停和迅速进行。关于外国军用船舶的通过制度是由各主权国家自行确定的。8.领海的非“无害”通过(1)对沿海国进行任何的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2)任何的武力操练或演习;(3)使沿海国的防务或安全受到损害的情报搜集活动;(4)影响沿海国防务或安全的宣传活动;(5)在船上起落或接载飞机;(6)在船上发射、降落或接载军事装置;(7)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方面的法律和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币或人员;(8)故意的和严重的污染行为;(9)任何捕鱼活动;(10)任何研究和测量活动;(11)干扰沿海国通讯系统或任何其他设施或设备的行为;(12)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9. 对无害通过的管理为了维护领海的良好秩序和安全,对于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沿海国有权:(l)制定关于无害通过的法律和规章,指定海道和分道通行制;(2)在其领海内采取必要的步骤以防止非无害通过;(3)沿海国有权在领海保持战时中立。战争时期,沿海国若为中立国,交战国不得在该沿海国的领海内交战或伏击敌国船舶,也不得在该领海内逮捕商船,该沿海国有权对交战国军舰的通过设置种种规章,如为保护国家安全之必要,沿海国可在领海的特定区域内暂时停止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三)毗连区1.领海之外与领海相连的一定宽度的水域,沿海国可在毗连区就一定事项行使必要管制权。根据公约的规定,该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2.毗连区的概念及宽度毗连区:领海之外与领海相连的一定宽度的水域。公约规定,该区域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沿海国在此区内就一定事项行使必要的管制权:享有资源主权权利和环境保护保全权利,并对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行使管制权。实践中,有些国家还对毗连区内国家安全、污染等方面的事项进行管制(如中国的安全条款)。3.沿海国在毗连区的管制权根据公约第33条,沿海国可在毗连区的区域内行使下列事项所必要的管制:(1)防止在沿海国的领土或领海内违犯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方面的法律规章。(2)惩治在沿海国的领土或领海内违犯上述法律规章的行为。(3)在实际情况中,有些国家还在毗连区内对国家安全、污染等方面的事项进行管制(如中国的安全条款,见领海及毗连区法第13条)。4.毗连区的法律地位毗连区不同于领海,因为它不属于沿海国的主权范围 (仅有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方面的管制)也不同于专属经济区和公海,因为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享有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和某些事项的管辖权。同时它不具有公海自由的属性毗连区是沿海国为维护国家某些权利而设置的特殊区域(倾向于专属经济区中的一个特殊的区域)5.毗连区的类型海关区、财政区、移民区、卫生区、安全区、渔区、防污染区。第二部分公约的基本法律制度四、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1. 专属经济区概说专属经济区是国际公法中为解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水域争端而提出的一个海域概念专属经济区是国际海洋法的一个新概念二战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争取200 海里海洋权斗争的重要成果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一个中心议题公约所确立的一项新的、重要的海洋法律制度2. 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专属区是在沿海国领海以外,但与领海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管辖海域;在这个区域内实行一种特定的法律制度:以沿海国的权利和管辖权为主,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权利与自由,并受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与支配;这个区域的范围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为二百海里。公约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七条3. 专属经济区在沿海国领海以外,与领海紧密相连,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二百海里的国家管辖海域。区域内实行特定的法律制度:以沿海国的权利和管辖权为主,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权利与自由,并受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与支配沿海国在区内享有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性的勘探、开发、养护、管理为目的的主权权利。4. 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专属经济区是在沿海国领海以外,但与领海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管辖海域;在该区域内实行一种特定的法律制度:以沿海国的权利和管辖权为主,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权利与自由,并受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与支配;该区域的范围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为二百海里。5. 概念的形成发展中国家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起源于40年代后期的拉丁美洲国家拉丁美洲大陆沿岸的地理特征6. 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形成该概念的发展经历以下主要历程:智利1947年宣布建立200海里的管辖区,保护、保全和开发200海里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但不影响其他国家在公海上的自由航行权利。1947年8月秘鲁发布类似的宣言1952年8月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联合发表关于海洋区域的圣地亚哥宣言:200海里海域的专属主权和管辖权,但允许一切国家的无害通过1970年9月,拉美9国发表关于海洋法的蒙得维的亚宣言:宣布200海里的主权和专属管辖权1970年8月在秘鲁利马召开拉丁美洲海洋法会议通过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宣布200海里的主权和专属管辖权,但未做具体规定1971年肯尼亚向亚非法律顾问委员会首次提出专属经济区的概念1972年8月,肯尼亚在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上提出专属经济区概念的条款草案,进一步明确此概念,提出其范围不应超过200海里,获得亚非国家的支持1972年6月,加勒比海国家在圣多明各通过圣多明各宣言,提出“承袭海”的概念,宣布对200海里水域资源的的主权权利,承认其他国家的航行和飞越等自由。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有效地融合非洲国家和加勒比海国家的实践,确定专属经济区的概念1976年专属经济区的概念被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接受1982年12月公约通过时,55个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2个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渔区7. 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专属经济区的法律性质或法律地位问题,是自200海里海洋权问题提出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当前仍在争论的问题,尤其是近期由于剩余权利归属问题引发的海上事件。“领海论”:拉美国家(其他国家只可享有航行、飞越和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公海论”:美国和前苏联(资源区;剩余权利适用公海法律制度)“专属管辖区论” :发展中国家和第二世界国家。专属区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是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自成一类的、实行特定法律制度的国家管辖区。专属经济区不同于领海 (为什么?)专属经济区也不同于公海: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也不能加以占有;任何国家,除受公约和国际惯例的限制外,都有权行使公海的权利和享受其自由;其海底资源则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自成一类的、实行特定法律制度的国家管辖区:沿海国享有较为广泛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对于没有明确归属的权利(剩余权利),既不能适用公海制度,也不能适用领海制度,必须“在公平基础上参照一切有关情况,考虑到所涉利益分别对有关各方和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加以解决。”(第59条)8. 专属经济区制度的主要内容:(1)沿海国对资源的主权权利(2)沿海国保护生物资源的义务(3)相关经济活动的专属管辖权(4)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5)划界的主要原则及争端的解决途径问题:剩余权利的归属(导致海上船艇事件的发生);渔业资源的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9. 专属经济区制度的主要内容:沿海国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以及关于在该区域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sovereign rights);(2)沿海国对经济区内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及公约规定的其他权利享有管辖权(jurisdiction)。(第56条)10. 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法律地位沿海国有专属管辖权,包括有关海关、财政、卫生、安全和移民的法律和规章方面的管辖权。必须妥为通知,并对其存在维持永久性的警告方法。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除,以确保航行安全适当地考虑到捕鱼、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11. 人工构造物人工岛屿(artificial island)大多是在近岸海域中人工建造的陆地。作为进行海上作业或其他用途的场所,大多有栈桥或海底隧道与岸相连;海上人工设施(Installations)是指为了居住、生活、娱乐和工商业活动而建造的海上构筑物,如人工机场、海上浮城、人工渔礁、海上焚烧设施等;海上人工结构(structures)是指在海上建造的与其他仪器、设备、设施、建筑等搭配或排列的构造物,是有关设施、建筑或系统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联系、内涵和外延有重叠和交叉,被通称为人工构造物12. 人工构造物的用途建造海上公园和海上城市;兴建停泊大型船舶的开敞深水港;海上机场:航空器起飞着陆安全、不对城市产生噪声污染;用于解决冷却和污染问题的大型电站或核电站;开采海上油气田及建造石油、天然气加工厂;开采海底煤、铁等矿产资源或建造海上选矿厂和金属冶炼厂;建造水产加工厂、毒品与危险品仓库等;开发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海洋新能源13. 人工构造物安全地带的设定必要时沿海国可在人工构造物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并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及人工构造物的安全安全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人工构造物的性质和功能有合理的关联;其宽度从人工构造物的外缘各点量起,不应超过人工构造物周围五百公尺,安全地带的范围应妥为通知船舶必须尊重人工构造物的安全地带,并遵守在其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人工构造物的安全地带不得设在对国际航行必经的海道可能有干扰的海域14. 专属经济区制度的主要内容(1)其他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并应遵守沿海国制定的与专属区规定不相抵触的法规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享有公平开发专属区生物资源的适当剩余部分的权利。参与的条款和方式通过双边或区域协定制订发达的内陆国仅有权参与开发同一区域内发达沿海国专属区的生物资源(2)剩余权利的归属公约在规定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分配时,将大部分的主要权利赋予沿海国和其他国家,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些权利既不属于沿海国,也不属于其他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而产生的对海洋的新用途,也不可能在沿海国或其他任何一方的权利之列这是造成沿海国与其他国家间在分享专属经济区内权利与义务时产生矛盾甚至冲突的根本原因(解决沿海国与其他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关键)(3)划界海岸相向国家之间的海域宽度小于400海里海岸相邻国家间海岸线情况复杂划界原则:公平原则(中、法、爱尔兰等);等距离或中间线原则(英、日等)(4)划界争议国际法院(ICJ)或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公约第十五部分“争端的解决”实际性的临时安排15.大陆架的概念大陆架是沿海国从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是从领海基线量起直到大陆边的外缘。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不应超过350海里,或不应超过2500公尺等深线以外100海里。大陆架及及相关海域位置示意图:16.大陆架的法律地位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专属性的主权权利,包括:(1)开发自然资源;(2)授权和管理为一切目的在该区域进行钻探活动的专属权利。(3)有授权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岛,设施和结构并对这些有专属管辖权。沿海国不得影响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及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的合法权利。17.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关系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曾经引起过争论的问题。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有的国家的代表曾建议取消大陆架的概念和制度;然而,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则坚持认为,尽管建立了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仍须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予以肯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二百海里内是一个重叠区域,都是国家的管辖范围,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另一方面,二者又有区别,不可相互取代。(1)共同点:200 海里内重叠区管辖权(Jurisdiction)都是 主权权利(sovereign rights).管辖的资源相同 (第56条和第77条)-misleading划界适用同样的法律 (第74 条和第83 条)主要不同点:大陆架 专属的 (第 77条第二款)专属经济区:不是专属的其他国家和国民分享利益需要主张明示实践中的大陆架几乎是主权第78条仅适用于上覆水域 (即专属经济区)第58条明确规定专属经济区内存在保留为公海两者形成的方式和过程不同:大陆架概念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习惯法形成的大陆架法律概念,并已被1958年的大陆架公约所承认;专属经济区是七十年代才出现的法律概念。两者的法律根据不同: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包括被海水淹没的陆地、海床及底土;专属经济区不是根据自然延伸,而是根据一定的宽度,即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二百海里的一个海洋区域。两者开发利用的范围不同:在二百海里内,沿海国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限于陆架的海床和底土以及海床和底土的矿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不仅包括二百海里内的大陆架权利部分,而且包括二百海里的水域,特别是对区域内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为开发、使用和保护经济区自然资源而行使的管辖权。但是,依照公约的规定,一部分宽大陆架的外部界限可以超过二百海里而达到三百五十海里,这一部分大陆架将采用单独的法律规章,沿海国在这一部分大陆架上的开发收入要适当与其它国家分享;其上覆水域则属公海,适用公海法律制度,不归沿海国管辖。有的学者曾经认为,专属经济区制度等于大陆架制度加二百海里渔区制度。其实,二百海里经济区制度既不等于水下的大陆架制度,也不等于上覆水域的二百海里渔区制度。因为渔区制度仅涉及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的排他性权利,而经济区制度则包括了更为广泛的经济性权利和管辖权。18.大陆架的概念、范围和法律地位简要概括大陆架沿海国陆地领土在领海之外的延伸。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足200海里的可扩展到200海里;超过的是350海里或2500公尺等深线外100海里。沿海国对矿产及非生物资源、定居种的生物资源有专属的开发利用权。其余比照专属经济区制度。五、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第二部分公约的基本法律制度(接)五、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图示:1. 公海的概念公海是除了沿海国的内水、领海和群岛国的群岛水域等受国家主权的管辖和支配水域以外的全部水域,是不属于任何国家权力支配和管辖的海域。2. 公海的三个基本原则:(1)公海向所有国家开放,任何国家不得对公海的任何部分主张权利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2)各国在公海上的权利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有权按照国际法规则利用公海,其他国家不得干涉;(3)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3. 对公海六大自由的限制(1)船舶在公海上的航行自由:受制于PSI等双边或多边协定; (2)飞机在公海的上空飞行自由:接受国际航空组织的管理规定;(3)在公海上捕鱼自由:国际渔业协定或RFMO的管理和约束;(4)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按照国际约定;(5)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建设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自由;(6)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在公海上开展科学研究自由。公海的登临权和紧追权4. 区域性渔业组织的执法证件5. 区域性渔业组织的执法旗6.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法律制度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区域活动原则区域资源的开发制度:平行开发制区域活动的管理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三部分联合国三大海洋法机构一、大陆架界限委员会1.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1997年3月选举委员会的成员1997年6月委员会举行第1届会议1997年委员会第2届会议起草并通过了委员会工作方式,并开始拟订科学和技术准则1999年5月,委员会通过了准则的最后定稿(CLCS/11和Add.1)成员国有10年的时间完成大陆架划界提案2. 委员会成立十二年来收到的划界案俄罗斯(20 December 2001)巴西(17 May 2004)澳大利亚(15 November 2004)爱尔兰(25 May 2005) (Partial)新西兰(19 April 2006)英法西爱(19 May 2006) (Joint)挪威(27 November 2006)法国(22 May 2007) (Partial)墨西哥(13 November 2007) (Partial)英国(9 May 2008) (Partial)巴巴多斯(9 May 2008)印度尼西亚(16 June 2008) (Partial)3沿海国提交的划界案俄罗斯联邦于2001年12月20日提交第一个划界案其所载数据和其它信息涉及俄罗斯北冰洋中部、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外部界限联合国秘书长照会联合国会员国,告知俄罗斯在其划界案中提出的大陆架外部界限坐标4. 沿海国划界案根据公约第76条第八款,以下国家提交了大陆架划界案:巴西:2004年5月17日澳大利亚:2004年11月15日爱尔兰:2005年5月25日新西兰:2006年4月19日5. 周边国家提交划界案时间(09/5/1340)日本09年1月马来西亚09年5月越南09年5月菲律宾09年5月印度尼西亚09年5月韩国09年5月12日海洋维权斗争是一个长期历史任务,未来5年是提交和审议划界案的高峰期,也是海洋维权斗争的关键时期,沿海国大陆架划界争端将迅速升温和表面化!二、国际海底管理局1. 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局是根据1982年公约所设立的国际机构,是公约缔约国组织和控制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特别是管理“区域”内资源的组织公约第308条规定,管理局大会应在公约生效之日召开。因此,管理局于1994年11月16日宣布成立管理局的成立是国际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一套公认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基本确立,促使了国际社会对公约的普遍加入2. 海底制度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海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由海底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历经14年之久对海洋问题的全面审议,最终又聚焦到海底问题。这一历史轮回表明,有关国际海底问题的讨论远远超出了海底本身,各国都很重视其发展,它直接关系到海洋新秩序的建立与发展。在国际社会对海洋问题的全面审议过程中和确保公约完整性与普遍性方面,国际海底问题显示了特殊作用国际海底矿物资源开采的技术难度较大,多数投资者仍处于探测阶段,勘探规章的制定也会带来新一轮勘探开发问题公约及执行协定所确立的有关制度能否有效地运作仍将受到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诸多因素的制约国际法海底管理等制度处于完善过程当中,因此,对其作完整的评价很难。3. 我国登记的洋底区域4. 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勘探承包者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COMRA)/俄罗斯海洋地质作业南方生产协会(YUZHMORGEOLOGIYA)/法国大洋结核块研究协会(AFERNOD)http:/www.ifremer.fr/francais/韩国(韩国海洋研究开发院) (KORDI)http:/www.kordi.re.kr/印度(国家海洋研究院) (NIO)1:8090/nio/jsp/index.jsp日本深海资源开发公司(DORD)http:/www.jamstec.go.jp/德国(联邦地质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 (BGR) http:/www.bgr.bund.de/cln_030/nn_462814/EN/Home国际海洋金属联合组织(Interoceanmetal Joint Organisation:IOM).pl/ (Balgiria,Cuba, Cezch, Poland, Russia, Slovakia)三、国际海洋法法庭1. 国际海洋法法庭根据公约第15部分和附件6 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于1996年正式设立,总部设在德国汉堡;职责:调节和解决联合国成员国之间的海洋争端问题当两国或几国之间就同一个海洋问题产生了争端,可以由其中的一国向该法庭申请调节或仲裁,其他国家不用再提出申请,但涉案国家都要向法院提交各自国家的一些相关协议、宗旨或法律条款2. 法庭的争端管辖权有关受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任何争端;关于与公约目的有关的其他国际协定的解释或适用的任何争端;同公约主题事项有关的现行有效条约或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须经这种条约或公约所有缔约国同意)3. 法官组成独立法官21人组成,从享有公平和正直的最高声誉,在海洋法领域内具有公认资格的人士中选出确保其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和公平地区分配法官任期九年,连选可连任;但第一次选出的法官中的七人任期为三年,另七人为六年(抽签定)开支由公约缔约国和管理局负担我国的三任法官:赵理海,许光建,高之国4. 海洋法法庭分庭海底争端分庭(按照本附件第节设立;其管辖权、权力和职务按第部分第节规定);为处理特定争端,可成立专案分庭(第条第款)特别分庭 (第15条第3、4款),法官三人或三人以上组成,处理特定种类的争端,如海洋环境争端和渔业纠纷简易法庭:快速处理递交全庭的案件5. 法庭判案成立十年来,处理了12例大案,其中包括船舶、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环境等方面:南方金枪鱼案是该法庭的首例渔业争端案 (新西兰诉日本;澳大利亚诉日本),临时措施;M/V“SAIGA”案(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诉几内亚),迅速释放;M/V“SAIGA”第2号案(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诉几内亚);“Camouco”案(巴拿马诉法国),迅速释放;“Monte Confurco”案(塞舌尔诉法国),迅速释放;关于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东南太平洋箭鱼种群的案件(智利/欧洲共同体);“Grand Prince”案(伯利兹诉法国),迅速释放;“Chaisiri Reefer 2”案(巴拿马诉也门),迅速释放;混氧燃料工厂案(爱尔兰诉联合王国),临时措施;“Volga”案(俄罗斯联邦诉澳大利亚),迅速释放;关于新加坡在柔佛海峡内和周围开垦土地的案件(马来西亚诉新加坡),临时措施。6. 法庭创建的意义法庭的创建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安全,是和平解决国际海洋争端的一项新制度,也是对国际法的重要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国家之间的海洋争端问题并没有提交到国际海洋法庭解决,而是通过双边谈判解决。7. 三大海洋法机构的工作小结国际海洋法法庭已迅速有效地处理了若干案件;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也已受理了几例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国际海底管理局在与8个先驱投资者签订了勘探合同后,又启动了多金属结核以外其它资源勘探规章的制订工作,并加强了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科学研究工作。三大机构在促进公约的执行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8. 国际海洋事务面临三个突出问题第一,加强对公约有关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发展和转让等规定的执行;第二,加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使其更有效地利用海洋,并为国际海洋事务做出更大贡献;第三,充分发挥现有有关国际组织与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专题二:国际海洋法(二)公约对国家海洋实践的影响及当前国际海洋法的热点问题1.公约= 发令枪“海洋宪章”:公约基本上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开发利用海洋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标志着世界海洋秩序的重新确立“第二空间”:海洋成为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蓝色圈地运动”:专属经济区、群岛水域等法律制度的确定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圈海运动” 。国家间的海上矛盾激化,维护海洋权益成为实施公约的热点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开业工程筹备方案(3篇)
- 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物流园区智慧物流系统建设与实施报告
- 新能源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创新在能源产业能源市场中的应用报告
- 洞察2025年:医药企业研发管线抗病毒药物研发成功案例报告
- 碳五碳六异构化装置操作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新型环保包装材料在环保产业市场前景鉴定报告
- 物料索道操作工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木刻水印雕刻版员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洞察2025年白酒市场:高端白酒消费者饮酒场景与品牌战略优化
- 稀土注液收液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生物医学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贷款电子合同电子版(2025年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短剧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手术配合
- 2025版员工试用期延长协议书
- 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课件
- 农业补助申请书
- 《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标准》(DBJ13-81-2006)
- IP授权使用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司组织架构图职能部门及工作职责
- 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