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1页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2页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3页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4页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具有高营养价值、高生理活性和广泛工业用途的宝贵农业资源,可以说用途十分广泛。首先大豆种子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以及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占籽粒的60%左右,是人类植物蛋白和脂肪的主要来源。其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油脂和肉食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耗的肉类、奶类、蛋类等也越来越多。大豆及豆饼、豆粕等优质的蛋白饲料的需求迅猛发展,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途也越来越重要。第三个重要作用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豆的产业加工链也在不断延长,大豆可以作油漆、印刷、油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塑料、胶剂、电木、照像胶卷、脂肪酸、以及医药工业的维生素鞣酸蛋白的原料,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代乳粉、人造黄油、奶油等,大豆广泛的应用于轻工、化工、食品、纺织、医药、建材、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第四大豆在轮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茬具有较好的肥沃性,大豆的病虫害很少危害其他作物,大豆茬的杂草较少,大豆可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另外,种植大豆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特别是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从以上可以看出,大豆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大豆生产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国内外大豆生产发展概况 近几年,世界大豆生产发展速度很快。世界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这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大豆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83.4%,总产占89.6%。美国占40%,巴西占20%,阿根廷占13%,我国占12%。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二战后世界对植物油及饲用蛋白的急剧增加,世界大豆生产获得飞跃发展,六十年代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超过我国越居第一,其后,巴西和阿根廷也相继超过我国。我国近十年大豆播种面积1.1-1.35亿亩,大豆是四大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集中产区主要在东北四省区和黄淮海的部分地区。在世界各国中,我国大豆总产少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居第四位。 近年来我国对大豆需求量迅猛增长,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总产量停滞不前,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比重由1961年的23.3%下降到2006年的7%。我国大豆的需求情况是:每年对大豆的需求以15%的速度在增长,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每年以11%-13%的速度在增长,目前,我国总需求量3500-4000万吨,年加工能力6000-7000万吨,而目前我国大豆总面积为1.395亿亩,单产在121公斤左右,总产量在1700万t。总产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补充,我国已由大豆出口国变成了世纪最大的进口大国,而且进口额度越来越大,从90年代中期的几百万吨,到2008年的3744万吨以上,进口大豆已占供应总量的69%,2009年1-5月份我国进口大豆1738万吨,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27.3%,就连一直以出口为主的我省2009年一、二季度也进口大豆79.8万吨,增长2.5倍。三、我省大豆生产情况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我省的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以及商品量都居全国各省市之首,近三十年来,我省大豆生产有了稳步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面积逐年扩大。1978年我省大豆播种面积只有2288万亩,进入八十年代大豆播种面积达到3000万亩,2000年进入4000万亩时代,从2004年以后面积一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2007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已达5713万亩,2008年为5958万亩,播种面积实现了阶梯性跨越性发展,目前直逼6000万亩。二是单产稳步提高后徘徊不前。70、80年代我省大豆单产一直在90公斤左右徘徊,进入90年代后期单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省平均单产提高30%,但自从2000年以后,我省大豆单产却一直在100-110公斤左右徘徊,只是在2005年单产达到118.3公斤/亩,这是近十年的我省一个最高的产量;三是总产增加明显。单产的大幅提高和面积的迅猛增加,带之而来的就是大豆总产量增加明显,我省大豆总产从70、80年代的200万吨左右提高到650多万吨,平均实现翻三番。我省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绥化的北部县市以及黑河等北部大豆产区和佳木斯、鸡西、双鸭山、牡丹江等东部大豆产区,其中农垦总局大豆面积800万亩,占全省大豆面积的25%。讷河、嫩江、拜泉、海伦、富锦、克山、巴彦等县市年大豆种植面积120-150万亩以上。四、黑龙江省大豆主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一)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目前我省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目前我省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应用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小面积高产攻关可以达到260公斤,大面积达到200公斤,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在我省推广十几年来,对促进我省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是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的。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这项新技术是在我省推广大豆精量种(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借鉴了“八一”农垦大学研制“三垄”耕播机能进行土壤深松的作法,结合七十年代我省推广深松耕法的成功经验,使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垄上双条机械精量点播、垄体内分层深施化肥、垄体(台、底)垄沟分期间隔深松。1 大豆“垄三”栽培的增产机理和主体技术措施1.1土壤深松及增产作用1.1.1土壤深松技术深松是指对土壤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准,一般深松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1111深松根据深松的部位不同,在垄作条件下,垄台、垄沟、垄帮均可以进行局部深松。垄沟深松,在秋收时、播种的同时、后大豆幼苗期均可垄沟深松,在我省第一次中耕时深松效果最佳,因这时正值雨季来临,可以蓄积大量雨水。总之,垄沟深松应在雨季前进行,若松后没有降雨,反而加重土壤失墒。垄底深松,在倒垄时,现在原垄沟深松而后倒垄,苗期垄沟在进行深松。垄帮深松,在第一次中耕时,结合垄沟深松的同时以2cm宽的深松铲在垄帮上深松,深松深度14-16cm,可消灭部分生格子。根据深松的机具不同,现在可以分为几种:全方位深松、间隔深松、浅翻深松、心土耕作。1.1.2深松的增产作用首先,土壤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据德都县调查“垄三”栽培的大豆根系多分布在030厘米土层中,而没有进行深松的地块大豆根系分部在015厘米土层中,侧根沿地表水平方向伸展,扎根深度深松比不深松的深13cm。深松地块的大豆单株根数较未深松地块的大豆多57条,根长增加6.2-15cm,根鲜重增加5.6克,根瘤数增加12个。其次,是在播种的同时进行垄沟深松,可以起到放寒增温,疏松土壤,减轻前期低温对大豆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大豆早生快发的作用。促使大豆早熟。据调查,在出苗至第一复叶展开期间,深松地块020厘米耕层的地温较未深松的高0.51度,复叶展开提前1-3天,秋季调查深松地块比未深松地块可提早成熟23天。第三,深松可以创造一个虚实并存在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防旱抗涝的能力。据虎林县农技站在旱季调查,020厘米耕层含水量深松地块为24.5%,未深松地块为21%,深松地块比未深松地块高3.5%;在雨季调查,深松地块020厘米耕层水分含水量为31%,而未深松地块为34%,深松较未深松低了3%。既能贮存一定数量的水份,又能排除过量的饱和水,起到了渗水排涝、蓄水抗旱的作用,缓解了因水份过多或过少而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矛盾,改善了大豆根系在土壤中的生存条件,增强了根系吸水、吸肥的能力,促进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1991年7月在呐河市连续降雨的情况下,我们对全市的大豆地块进行了大面积调查,结果发现大豆平作垄管未深松地块积水严重,造成大豆死苗,而大豆垄作深松地块则无积水现象,大豆生长旺盛。可以说,垄作深松是一项耕作水利,她幼小的协调了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使大豆在干旱年份或灾涝年份都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1.2 化肥深施及增产作用1.2.1化肥深施技术化肥做种肥,施肥深度要在10厘米以上,即化肥施在种下5厘米处为宜。化肥做底肥,施肥深度要达到1520厘米,即施在种下1015厘米处为宜。1.2.2化肥深施的增产作用化肥深施克服了种肥同位烧种、烧苗现象,同时由于深层土壤水分充足、稳定,肥料不易挥发和流失,同时可以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一般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肥料还可以将大豆根系引向深层土壤,提高大豆的抗早能力,收到根深叶茂的效果。另外,可以做到合理地增加化肥施用量,延长供肥时间,满足大豆生育全过程对肥的需要。桦川县农技站在东河乡兴安村调查“垄三”栽培的地块平均施肥深度在812厘米,其中种肥施在种下5厘米处,约占化肥施用总量3040%,做底肥的施在种下1016厘米处,占化肥施用量的60-70%;化肥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嫩江县在伊拉哈镇试验调查,在亩施纯氮3公斤、纯磷6公斤的条件下,在播种量相同的情况下,深施肥处下比种肥同信施入的对照,平方米株数多4.5株,保苗率高16.9%。另据黑河市调查“垄三”栽培的大豆,公顷施用二铵的数量一般在175225公斤,而一般种法的大豆,公顷施用二铵的数量在100125公斤“垄三”比一般种法可多施75100公斤。据萝北、虎林、讷河等到县(市)反映,化肥深施做底肥的地块,大豆生育后期长势普遍良好,而未进行深施化肥又没有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大豆均出现脱肥现象。分层施肥还解决了因种肥同床而造成的大豆前期肥足使大豆快速生长,后期脱肥使大豆生长缓慢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肥效,使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的土壤深度都能得到充足而全面的养份供给,保证大豆的均衡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经测试分层深施化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5%20%。1.3精量播种技术及增产作用1.3.1精量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是实现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克服缺苗断空、合理密植、提高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目前机械精量播种能做到开沟、下籽、施肥、覆土、镇压连续作业,不但加快了播种进度,缩短了播期,同时还能保证播种质量。1.3.2精量播种的增产作用大豆实行精量播种一是能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做到植株分布均匀,解决了以往大豆生产上存在的稀厚不匀、缺苗断空的问题;二是改善了大豆植株生育环境,使群体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较好地协调了光、热、水、肥的矛盾;三是增加了单株营养面积,提高了单株生产力。虎林县调查,精量播种地块大豆净光合率提高21.945.1%,叶质重增加712.1%,百粒重增加0.4克;嫩江县苗期调查精量播种的大豆叶面系数为0.26,比对照高13%;开花期叶面积系数为3,比对照高25%;鼓粒期叶面积系数为4.2,比对照高9.1%.另据全省14个县(市)试验结果,精播比扣种、 种、耢趟种等习惯播种方法增产15%、比机械平播(45厘米平播)增产7.6%,比垄上双条非精量播种增产4.5%。2主要配套技术措施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不仅仅是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的简单组合,必须和其它栽培措施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增加潜力。3存在的问题:“垄三”栽培技术在我省推广主要存在着技术不标准、深松浅或不深松、达不到分层施肥、播种质量低等技术不规范、到位率低的问题。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着力解决“技术跑粗走样”的问题,在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提高到位率、保证质量,实行规范化栽培,充分发挥出其增产潜力。目前黑龙江省全省大豆单产仍然不高,667米2产量仅有120千克左右,就是因为生产过程中跑粗走样,不坚持标准。因此在推广“垄三”栽培技术时,一定要保证质量,坚持技术标准、保证技术到位。我省地域广阔,大豆种植范围广,面积大,土壤类型较多,雨量分布不均,生育期长短不一。因此,在推广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一是在地势低洼,含水量充足的平川地可以采用深松播种,但在春旱严重的地区和旱岗地、跑风地不要采用深松播种,以免因失墒、种子下窖而抓不住苗;二是深松深度要根据耕作基础和土壤墒情来确定。在没有耕翻和深松基础的地块,深松时不能一次过深,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逐渐加深。墒情不好,耕层干硬,春季深松时易起大块,垄体架空跑墒,因此深松深度要浅些,以能达到深施肥的深度(20厘米左右)为宜。(二)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1.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集成背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是无须质疑的?那么如何才能把这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在我省扎下根来,为了在密植的条件下,能够找到一条适合黑龙江省现有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大豆增产栽培技术新途径,自2003年起,我站认真借鉴美国依靠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实现大豆单产飞跃提高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制约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瓶颈的基础上,针对大豆垄三栽培(包括精量播种)生产上保苗株数不够以及植株分布不匀、群体增产效果不好和窄行密植的平作密植、大垄密植二种形式与黑龙江省农村部分生产条件(包括拖拉机、品种、耕作制、整地质量)等不相适应的问题,我站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方法,广泛消化吸收各地的研究成果,将“垄三”栽培技术和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有机结合,以改革传统大豆耕种方式为切入点、以节能少耕、节本增效为重点、以提高大豆光、热、水、肥利用率为目标、以密度和施肥谐调同步增加为手段、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与配套,通过改革耕种制度、平播垄管、垄平结合;通过改变种植方式、缩小行距、增加密度;配套品种与密度筛选、机械改造、深松整地、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多项单项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试验示范和组装配套,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我省利用现有机具、品种和常规除草剂,进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的新路子,自主创新形成了一项适宜我省目前农村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大豆栽培技术新模式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是我站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自主创新而形成的一项适宜我省目前农村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大豆栽培技术新模式。它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升华和发展,它既集成了垄三栽培的技术优势,又汲取了平作密植的技术精华;既保留了垄作放寒增温、抗旱排涝、便于人工、机械除草的特点,又发挥了平作省工、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保护土壤结构的优点;既符合世界大豆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目前适合我省广大农村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该技术使农业生产的诸要素得到最优化集成。2.主要技术模式: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为增加密度,行距由6570cm缩小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具体的模式内容是以半矮秆品种为核心,深松、深翻、深施肥为基础,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保证,缩小行距(由65cm70cm缩小至45cm),扩大株距(由6.8cm-8cm增加到10cm-12cm),双条密植(双行间小行距10cm-12cm,大行距33cm-35cm),密度增加30%(公顷保苗由20-30万株提高到35-45万株)的一项平播垄管少耕的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3.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增产机理3.1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3.1.1增加了叶面积增加叶面积及延长其功能期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条件, 持续较长时间的绿色面积是提高光能利用的重要条件,也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和确定适宜密度的基本原则。据我站多年来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垄三”栽培增加0.35、1.51、2.15。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应用大豆45 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增加密度后,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见表1),其相关系达显著水平。行距45厘米比行距70厘米的绿色面积增加36%,从一片复叶展平期叶面积指数就一直比70厘米行距大,在结荚期叶面积系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在不同时期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22.5行距各期的叶面积指数最高,提高了中部植株绿叶面积对光能的利用率。表1不同栽培方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不同栽培方式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45cm双条2.334.225.33垄三栽培2.184.084.91较垄三增加0.150.140.42表2 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单位: (万株/hm)密度6050454030 与密度相关与产量相关开花期 0.92 0.83 0.89 0.71 0.57 0.91* 0.80结荚期 4.40 3.78 3.41 3.04 1.90 0.98* 0.76鼓粒期 3.37 4.64 4.59 3.06 2.44 0.28 0.80表3不同栽培方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不同栽培方式叶面积LAI上中下45cm双条47.340.212.54.113垄三栽培77.920.21.93.805据北安市在大豆结荚期测定。3.1.2 改善了光分布由于大豆45 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使植株分布得更均匀,克服了宽行的大行距、小株距的植株分布不匀的不足,因而单株受光更均匀,也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我站多年来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上、中、下三层,光照强度分别为8840、5210、480,平均光照强度为4843;而垄三栽培的上、中、下三层,光照强度分别为8250、2000、410,平均光照强度为3553,三层平均光照比垄三栽培增加36.3%。这说明,应用大豆45栽培技术后使植株个体及群体在田间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而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与中上层叶面积比例和中上层光照强度均呈正相关,光合面积增加和光分布合理是我们这项技术高产的重要生理原因。3.2增加了单位面积根瘤数、根瘤重量据我站多年来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由于增加密度,单株的根瘤数和重量减少,但是单位面积内群体根瘤数在结荚期和鼓粒期均与密度呈正相关,根瘤鲜、干重除结荚期外也与密度呈正相关趋势,根瘤数的显著增加,提高了根系的固氮能力,增加了根系的养分吸收,这也是大豆高产的重要基础。每平方米根瘤鲜重可较常规垄作增加2.7g、3.4g、3.8g;根瘤干重增加1.3g、2.0 g、2.5g。表4 不同密度大豆根瘤生长状况及与产量的关系性状密度万株/公顷结荚期(7月22日)鼓粒期(8月6日)根瘤数万个/公顷根瘤鲜重kg/公顷根瘤干重kg/公顷根瘤数万个/公顷根瘤鲜重kg/公顷根瘤干重kg/公顷60357628212650769064445042702309554701065570453573333153429785548140323628012847567804283025952971443975645378与密度的相关系数0.73-0.28-0.440.750.760.53与产量的相关系数0.81-0.13-0.320.620.750.72根据海伦农科所材料(20002003年)统计整理3.3增加了单位面积干物质重量3.3.1密度效应。据我站多年来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尽管单株的干鲜重下降,但群体的干鲜重在不发生严重倒伏的情形下,呈增加趋势。如表6,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测定不同密度的干鲜重,干重和鲜重与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9和0.98。表6 不同密度的群体干鲜重(g)生育时期密度(万株/公顷)与密度的相关系数60 50 45 40 30 45干重 鲜重 干重 鲜重 干重 鲜重 干重 鲜重 干重 鲜重 干重 鲜重干重 鲜重开花期168 820 141 633 130 644.0 112.0 553.2 94.8 420.0 137.2 505.00.98* 0.73结荚期512 2180 472 2100 586.8 2265 4381 852376.8 1799 535.5 22540.59 0.70鼓粒期809 3200 775.5 3966 710.1 2094 623.6 2533 2718 850.5 3205 0.59 0.733.3.2窄行效应从各地干物质垂直分布研究中可以看出,随着行距的缩小, 大豆45 cm平播垄管、少耕节能栽培技术各层干物重都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总干物重的增加更为明显(见表7)。从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看,较常规垄三栽培分别增加84.7、171.2、204.8,从而为大豆45 cm平播垄管、少耕节能栽培技术增产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干物重较常规“垄作”分别增加84.7、171.2、204.8 g/m2。表7两种栽培方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单位:g/m2不同栽培方式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45cm双条密植222.7789.81074.5垄三栽培138.0618.6869.74.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创新点:4.1种植方式上实现创新,营造出匀株的高光效群体结构将传统垄作65cm-70cm行距缩小至45cm,其平均行距32.5cm-35缩小为22.5,株距从6.8cm-8cm提高到10cm-12cm,双行间小行距10cm-12cm,株距也是10cm-12cm,从而构建出“等距、匀株”的群体结构,在保证群体优势的基础上,使大豆群体内单株营养空间趋于更加合理。经科技查新:这种模式、技术特点在国内未见报道。4.2品种筛选与应用上实现创新,实现了高密、高产的栽培技术新路线改常规喜稀植中高秆较繁茂型品种为半矮秆耐密抗倒品种,目前共筛选出合丰42、红丰11、垦丰16等一大批适于该技术的当家品种。将常规垄作公顷保苗20-30万株提高到35-45万株,有效解决了当前大豆生产上单位面积保苗株数不够的弊端,突破种植现有品种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种植密度难以增加的禁区。4.3耕种制度实现创新,集成全新的大豆抗旱少耕节能栽培技术体系改传统春起垄或原垄种为机械化伏秋深松旋耕或耙茬整地不起垄、减少了土壤散墒面积;改传统垄作播种为平播垄管、随播随起垄,播后重镇压。抗旱保墒,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我省大豆生产春季一次抗旱播种保全苗的技术难题;改传统田间管理3-4次中耕为2次,保护了土壤结构;减少了作业环节,一般亩可降低机耕费8.6-14.0元。4.4技术集成与组装实现创新,引领大豆生产新技术发展方向确立农肥与化肥相结合、N、P、K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促控结合、分层侧深施肥的最佳施肥组合和施肥技术;进一步完善配套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了农机农艺配套。应用现有农村18或24马力等常用拖拉机均可实现牵引作业,2BTG(2)3型通用播种机实现精量播种,常规犁具按照45行距要求可完成深松趟地起垄作业。5.5主体技术措施:5.5.1合理轮作、精细整地、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条件,5.5.1.1选地大豆45 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由于实行平播随即起小垄和中期起小垄而近似于平作,与“垄三”垄作相比肥沃土壤不集中。因此不宜选用土壤肥力太低和低洼易涝的耕地,应选择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平川地或平岗地,前茬最好是玉米杂粮,条件不充许的可选迎茬或重茬一年的大豆地块。5.5.1.2整地合理耕翻、精细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是大豆增产的根本措施之一。整地时间和质量是“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整地时间要求以伏、秋整地最佳,深松、旋耕、灭茬、深翻、耙地都要在秋季进行,以防春整地由于动土次数增多,容易跑墒。秋整地能接纳秋季雨水,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的紧密度,是保墒抓全苗的好办法。在整地作业上,要严格按照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进行秋深松旋耕或秋深翻耙地并达到待播状态。5.5.1.2.1翻地对于没有深翻地或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每3年要深翻或浅翻深松一次。黑土层深的地块采用深翻的方式,翻深达到22厘米以上;黑土层浅的地块采用浅翻深松整地方式,翻深1820厘米,深松深度3035厘米;翻地地表10米内高差不超过15厘米。翻地后要及时耙、耢,达到待播状态。5.5.1.2.2全方位超深松整地对于无深翻或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每3年可采用ISQ-250全方位超深松犁深松一次,深松深度要达到4050厘米,深松后可用圆盘耙或旋耕机将地表整平,达到待播状态。5.5.1.2.3耙茬整地对于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地块,可用圆盘耙进行耙茬整地,耙地深度1015厘米,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5.5.1.2.4旋耕整地对于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大豆、烤烟等作物可直接用ISG-180、210、280型系列深松旋耕机旋耕整地,玉米茬需要用打茬机将玉米茬打碎后再旋耕,达到待播状态。5.5.1.2.5整地质量窄行密植种植要求整地后土壤暄、平、碎,起垄作业要求垄直。a) 暄:要求土壤疏松,土壤硬度和容重每立方厘米不能超过2.1公斤和1.3克。b) 平:土地平整,要求10米幅宽高差不超过3厘米。c) 碎:土壤细碎目的是为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封闭除草的效果。要求每平方米直径4-5厘米的土块不超过5个。d) 起垄作业达到50米垄长直线误差5厘米,垄距误差2厘米,垄幅误差3厘米,垄高误差3厘米。5.5.2选择矮秆或半矮秆、秆强不倒的品种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由于行距缩小,密度增大,要求选用生育期适宜、抗倒伏、增产潜力大、抗病虫、亚有限半矮秆型品种。而历年来人们对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多半是在大垄(60 - 70 c m)条件下进行的培育的品种,大都是喜稀植的高产品种,并且通过我们多年来三因素三因子的正交试验得出,大豆的生育进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延迟,一般比常规“垄三”栽培物候期晚15天,密度最大的拖后日期最长,因此选种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要选择比当地品种熟期略微偏早的品种,但是熟期也不宜过早,否则浪费积温影响产量。10年来,项目区在大量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筛选出一大批与该栽培技术相适宜的生育期适宜品种,并确定了其适宜的密度,一般中南部地区每公顷保苗3338万株,北部地区每公顷保苗3545万株。5.5.3分层侧深施肥、增施农肥,合理利用化肥 “大豆45cm双条播”栽培技术,由于等距利用了更多的种植面积,较多地吸收消耗了土壤中养分,加上封垅早,群体光合效率高,对养分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大豆45 cm双条栽培技术密度由常规垄作25-30万株提高到35-45万株,单位面积上保苗株数增加,群体光合效率高,为防止脱肥早衰和满足大豆高产对养分的需求,要实现高产再高产,必须坚持以肥保密,增加肥料的投入并合理施用。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我们筛选出了农肥与化肥相结合、N、P、K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分层侧深施肥的最佳施肥组合和施肥技术。5.5.3.1测土施肥平衡施肥这项技术由于群体密度较常规垄作增加30%以上,因此,施肥量也要增加,具体用量做到在测土基础上平衡施肥。做不到测土的地块,一般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用商品量300公斤左右,其中公顷施尿素40-50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左右。要在底肥充足条件下增加钾肥用量,增施钾肥是大豆45 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增加大豆茎秆强度,防止倒伏。5.5.3.2底肥。施肥底肥的作用在于缓慢的全面地供给大豆全生育期各种营养的需要和培肥土壤。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农肥作为一种完全肥料,可以平衡供给大豆和各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营养,可以改善耕层土壤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培肥地力。所以,大豆45 cm双条栽培技术要求必须增施农肥,结合秋翻地,每公顷施腐熟好的优质有机肥30立方米;化肥做底肥要深施,深度达到种下1416厘米,用量占化肥总施用量的6070%。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将上茬作物(玉米、大豆、烤烟等)秸秆粉碎还田。5.5.3.3种肥。种肥俗称口肥,即是在播种的同时,将肥料施在种子附近,使用种肥的意义在于促进大豆苗期的生长发育,生育初期根系尚不发达,不能广泛地吸收利用表土层和深层的营养,因此使用种肥以保证大豆苗期的营养的需要。在春季大豆播种时施入,如在秋整地时没施底肥的地块,此时,在播种同时采用分层深施肥技术,第一层将化肥总施用量的3040%,施到种子侧下方57厘米处,第二层将化肥总用量的6070%深施到种下1214厘米处。5.5.3.4追肥大豆叶片吸收养分的能力很强,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均能够吸收,大豆开花结夹期是对养分需求量最大的时期,如土壤养分不足时,可用叶面喷肥,肥效快,肥料用量少,并能克服天旱时根部追肥不宜见效的缺点。在大豆生育期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具体情况追肥速效肥料。在大豆三片复叶展平期采用叶面施肥方式追肥23次,每次间隔7天,肥料主要以中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及腐殖酸类肥料为主。根据大豆生育期长势确定肥料种类,原则以大豆生长必需的中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及腐殖酸、黄腐酸类为主,在大豆生育期间通过叶面施肥的方式喷施23次,大面积地块可采用航化作业。a)第一次在大豆分枝期,主要喷施钼酸铵,生根粉(或生根宝)等。也可用菌克毒克1公斤加尿素6公斤兑水500公斤进行苗带叶面喷洒,用来防治大豆根腐病和根外追肥。b)第二次在大豆初花期,主要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宝、硼肥等。第二次追肥在始花期,公顷用尿素7公斤加硼钼微复肥0.2公斤或钼酸铵23克,再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兑水500公斤进行根外追肥。c)第三次在大豆盛花到结荚期,主要喷施磷酸二氢钾,腐殖酸或黄腐酸类肥料。5.5.3.5化学调控。大豆窄行密植后由于群体大,植株生长旺盛,在大豆初花期至盛花期如生长过旺,可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控制大豆徒长,防止后期倒伏。增花保荚、提高产量。三碘苯甲酸:初花期100ppm,公顷用45克兑水450公斤;盛花期200ppm,公顷用90克兑水450公斤(中早熟品种生育较差的地块禁用)。矮壮素:群体有徒长趋势时进行,开花期全株喷洒,1000-1600ppm5大豆丰收宝(调控型)公顷用丰收宝900克在大豆初花期叶面喷施,喷洒时可先用温水将药溶解后再兑水225公斤均匀的喷施在大豆上部茎叶上。当因干旱等原因造成大豆前期矮小,长势较弱,封垄晚的,要进行叶面追肥,可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顷用尿素10kg加磷酸二氢钾1.5kg溶于500kg水中喷施,并根据需要加入微量元素肥料。5.5.4 播种播种是大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苗全、苗壮、苗匀的关键,而播种工作的好坏,又必须建立在整地、保墒、精选种子的基础上。农谚有“三分种、七分管”、见苗三分喜之说,可见播种在丰产栽培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播种前必须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同时还应选择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播种,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提高播种质量,为丰收打下基础。5.5.4.1种子处理5.5.4.1.1种子精选品种选好后应进行精选。种子精选质量将直接影响播种质量,是实现一次播种苗全、苗均、苗壮的关键。在精选大豆时种子要做到“三要”、“三不要”,所谓三要是要用同一品种、要种子整齐、要粒大饱满;所谓三不要是不要杂种、不要虫蚀粒、不要秕粒。农谚有“母壮子肥”、“种大苗壮”,说明了选种的重大意义,绥滨农场,选用大粒种子比未选的产量可提高10%以上,在同样耕作栽培条件下,经过精选的种子出苗迅速整齐,幼苗生长健壮,产量和种子质量都有提高,因此播种前选用良种的基础上需要精选种子。种子播前要进行人工粒选或用大豆选种机精选,剔除病斑粒、不完整粒、虫食粒及杂质。在种子拌药前做好发芽试验,发芽取样要有代表性,要上中下、左中右全面取样,混合均匀后再发芽。精选后种子质量达到良种以上,即: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90%,含水量13.5%。种子经过6毫米和8毫米两次筛选后,再用皮带或螺旋式选种机具进行粒选。精选后要用大豆种衣剂提前进行拌种包衣,阴干后待播,用以防治大豆根腐病和根潜蝇,防止种子和幼苗受病虫害侵染,有利于大豆萌发和幼苗生长。据测定,拌种后田间可提高保苗率8-29.5%。5.5.4.1.2种子包衣5.5.4.1.2.1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种衣剂。a) 播种前100公斤种子用35%多克福种衣剂1500毫升包衣,防治蛴螬、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等地下害虫和孢囊线虫、根腐病; b) 播种前100公斤种子用2.5适乐时200-400毫升包衣,防治根腐病。c) 用50%多菌灵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4%进行拌种,防治根腐病。5.5.4.1.2.2钼肥拌种土壤有效钼小于0.5克/公斤时,用钼酸铵50克溶于0.8公斤水中,喷在50公斤种子上,拌均,阴干后播种。5.5.4.1.2.3根瘤菌拌种根瘤菌剂拌种每37公斤种子用量110毫升(每毫升含有效活菌数40亿);菌剂造粒后随大豆种子、肥料施用时公顷用量15-30公斤。5.5.4.2 播种时间a) 各地实践证明,适时播种是大豆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播种过早,因地温低出苗慢,苗势弱,容易感染病害或小苗发锈(不茁壮)。播种过晚,容易贪青晚熟,早霜减产。表现青粒多、秕粒多、长粒多。决定大都播种期的主要是温度、土壤水分和霜期。 一是温度。温度是决定大都播种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情况下,大豆的出苗快慢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温度越高,出苗越快,出苗率也愈高。以地表面5cm处的土壤地温稳定通过8-10时即可以播种。 二是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也是决定大豆播种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大豆出苗快慢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出苗快,也整齐。当土壤水分不足时,出苗慢,不苗也不整齐,甚至不能出苗。一般黑土地区适宜大豆发芽的水分是20%-24%,当土壤水分降低到16%时,大豆不能发芽。三是霜期。在我省种植大豆多是无霜期较短的冷凉地区,因此霜期也是决定大豆播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霜冻能使大豆幼苗受害,也能使接近成熟的大豆受害。一般大豆幼苗-2-3的低温即受害。当大豆接近成熟时遭到初霜危害,能影响产量,也影响品质,如种子不饱满,未熟粒增多等。综合这些因素,目前我省大豆播期中南部地区4月25日-5月10日、中北部地区在5月15月15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总的趋势是在5月20日以前适期播种,生育正常,产量高而稳定。在5月20日以后,播种愈晚,生育期逾短,甚至不能在霜前正常成熟,产量愈低,一般在5月24日到6月初(即到芒种以前)播种,产量显著降低,芒种以后播种,产量急剧下降,正如农彦所说,过了芒种,不可强种。5.5.4.2选择适宜的播种机进行播种用2BJ-2(3) 、2BT-2(3)或2BJQ-9型或2BJ-3型精密播种机、依兰生产2BL-3D型、45cm小垄窄行专用播种机垄上等距精量播种,在45cm小垄上播种2行,小行距12cm,一次可完成开沟、精量播种、分层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大行距45厘米、小行距10-12 cm,株距10-12cm,双行间距33-35厘米,垄上双行。5.5.4.3播种深度大豆的播种深度,与出苗和壮苗有密切关系。播种过浅,影响出苗,播种过深,影响壮苗。播种时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不宜过深,也不应太浅,且做到深浅一致,种满种严、不露籽、不拖堆,播深一致,覆土严实。要把大豆种子全部种到湿土上。否则都将影响种子发芽及植株的整齐度。一般干旱年份或地块镇压后播种深度45厘米,正常年份或地块镇压后播种深度34厘米。播深超过7厘米,不仅出苗慢,而且苗势弱。5.5.4.4镇压b) 要把大豆种子全部种到湿土上,播后及时压磙子。播后隔日用“V”型或环形镇压器进行补压,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这也是保证大豆全苗的关键措施,在干旱年份显得尤为重要。5.5.4.5播种密度大豆是喜密植作物,其产量是由个体产量和密度构成的。大豆单株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少,群体产量则在不产生严重倒伏和过分遮挡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步上升。因此,科学合理的群体结构成为提高大豆产量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合理密植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肥沃地块宜稀植,贫瘠地块宜密植;早熟品种宜密植,中熟品种宜稀植;依靠主茎结荚型品种宜密植,依靠分枝结荚型品种宜稀植。具体播种密度根据气候条件、地势、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而定。以我们现在的土壤条件,一般每公顷播种38万粒,保苗35万株。北部地区密度可以在加大一些。5.5.46播量: 每公顷保苗数(万株)百粒重(克) 每公顷播量(公斤/公顷)= 净度(%)发芽率(%)105 1-损失率(%) 田间损失率以10%计算。实播量与计算播量误差为3%。5.5.4.7播种质量要求播深一致、均匀无断条,20厘米内无籽为断条,每5米断条不超过一处。130厘米大垄垄上播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为5厘米;播种行距偏差不超过1厘米,机组往复行距偏差不超过5厘米。5.5.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大豆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田间管理,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创造一切适宜的环境条件,满足大豆各生育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要。5.5.5.1深松在雨季到来之前,结合趟地培土进行中耕深松,深度为1820 cm。中耕深松创造了行间疏松,垄体紧实的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虚部接纳雨水,实部提墒供水,协调了水分蓄储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有明显提高地温的作用。在大豆拱土后,根据天气及土壤状况进行垄沟深松12次,深松深度要达到25厘米以上,天气干旱或保水差的砂土地块不要进行深松,土壤粘重地块或白浆土地块要极早深松;大豆两片复叶三片复叶期用小犁铧趟一遍,逐垅中耕培土形成45厘米小垅,不上分土板,想培土可以用木板或塑料布缠上一些,可以上一些土,用小犁铧趟一遍,不上分土板,想培土可以用木板或塑料布缠上一些,可以上一些土,后不要再进行中耕,以免伤根。5.5.5.2灌溉适时灌水是确保“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丰产的重要措施。大豆在分枝期土壤水分保持在20%左右,花荚期土壤水分保持在23%左右,鼓粒期土壤水分保持在20-22%为宜,如低于上述土壤水分,则采用喷灌、沟灌的方法,适当灌好分枝、花荚、鼓粒水。以减少落花落荚和秕荚秕粒,在分枝期灌水后2-3天,能中耕时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和水分蒸发。试验表明,在大豆盛花至鼓粒期如天气干旱,采用喷灌、滴灌方式灌溉。增产幅度在21-84%之间。灌水应灌好出苗水、结荚水和青豆水,灌水后要注意松土,以消除土壤板结和减少水分蒸发,消灭杂草。5.5.6化除除草 草荒是大豆生产的大敌。化学除草是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行距窄、密度大,使机械除草及人工除草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做好化学除草至为重要。5.5.6.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在大豆播后3天内施药,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用90%乙草胺(禾耐斯)、72%或96%都尔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用48%广灭灵、70%赛克津、5%普施特等,对于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地块用90%乙草胺(禾耐斯)、72%或96%都尔等与48%广灭灵、赛克津混用。5.5.6.2苗后茎叶处理在出苗后2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施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用5%精禾草克乳油或用15%的精稳杀得乳油或用10.8%的高效盖草能乳油或用6.9%威霸浓乳剂或用12.5%拿扑净乳油。防除阔叶杂草,用25%的氟磺胺草醚、24%的杂草焚水剂、21.4%杂草焚水剂、8%苯达松水剂、24%克阔乐乳油、10%利收乳油;对于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地块用精稳杀得、高效盖草能、威霸、拿扑净等与氟磺胺草醚、杂草焚、苯达松、虎威混用。5.5.6.3恶性杂草防治大豆菟丝子可用拉索乳油或地乐胺乳油或胺草磷油;芦苇可用15%稳杀得乳油、5%精禾草克、10.8%高效盖草能;苣荬菜、刺儿菜苗前用75%宝收,48%广灭灵苗前苗后均有效,48%灭草松(排草丹)对苗后有效。5.5.7病虫害防治5.5.7.1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培育壮苗、精细管理等农业措施,利用灯光、颜色诱杀等物理措施,释放天敌等生物措施及化学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治。5.5.7.2病害防治5.5.7.2.1真菌性病害(霜霉病、灰斑病、菌核病、根腐病等)(7月下旬-8月初)于7月下旬至8月初大豆花荚期当叶片30%以上出现病斑时,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于发病始期(花荚期)结合叶面肥开始喷药,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比较好的有2.5%的适乐时150-200ml+益微100-150ml;35%的多克福1500ml+益微100-150ml;2%的菌克毒克1000-1500ml+益微100-150ml;2.5%适乐时+35%金阿普隆20ML+益微100-150ml;5.5.7.2.2细菌性斑点病害(6月下旬7月上旬)对重病田可喷500倍的代森锌,1000倍液的多菌灵,100单位的井冈霉素或1%的武夷霉素等。5.5.7.2.3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现先发病的病株应马上清除,防治传毒介体,及时防治蚜虫是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措施,控制早期出现的蚜虫,或延迟蚜虫的发生高峰,可以减少病毒病的危害。病毒灵、病毒A、菌克毒克等防治。5.5.7.2.4大豆胞囊线虫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