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doc_第1页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doc_第2页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doc_第3页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doc_第4页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辨摘要:说文解字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唐写本木部残卷和口部残卷,虽存字不多,但所据皆为当时传本中之善本。北宋大徐本出,除小徐本,清代依来本刊刻者有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初刻本、藤花榭本和了少山仿刻宋监本,可校正后传说文之误者颇多,因此我们对它进行考证,以备之用。关键词:历史:流传:版本。一说文解字的源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涂河市国城县)人。曾任郡功曹、太尉府南阁祭酒等职,并曾在东汉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除说文解字外,许慎还著有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和淮南子注等,今皆亡佚。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型,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汉字形音义必然联系的文字学著作。其重要特点是解释了字形构造的缘由,反映了汉字形义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说文9353个正篆都是被训释字,其中很多字还做过训释字。我们如果把这些做训释字的资料都抄录在正篆的书头上,可以互相参照,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正篆的意义。说文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用“读若”标音,等等。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因为说文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总之大致说来,说解的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说明形声字声旁及譬况读音的方法说明字音。说文解字的编纂体例:说文用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它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对于文字部分,我们知道说文中的文字是小篆。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二是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三是小篆和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有惊人的相似。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指的就是说文中所收的正文,即小篆。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型,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其自汉末流传,经历代传抄,已离其真,唐大历年间,李阳冰曾重刊说文,又增许多谬妄无根之说。继李阳冰之后,徐锴是最早对说文作全面整理和自发性研究的人,但自徐铉说文校定本行世之后,锴书日晦,直到清代,关注说文的人才渐多。前人对说文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说文的关注程度与其在说文史上所形成的价值仍似不成正比,本文就以说文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整理说文文本和阐释说文内容上的作用,以试图对说文在学史上的地位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二说文解字的版本考辨今存的说文最早的版本是唐写本,一种是木部残卷,存一百八十字,原为清安徽县县令张仁法所藏,后由清著名学者莫友芝撰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堪布于世。唐写本木残卷由中唐人所书,笔法精美为极品。从内容上看其所据必是传本中之善本。自宋代人徐铉校定说文后,它本说文尽佚,如今能与大徐本校对着只有小徐本了,但是大小徐本在说文原书体例上往往互异。例,大徐本从某某的“从”字,小徐本皆作“從”,而唐写本也是与小徐本的一样为“從”。这是一种版本,另一种唐版本是口部残片,存十二字,为唐代日本人摹写本,原件今存日本,周祖谟师学问集有摹件。五代南唐时,徐锴取说文原本,附以注释等,撰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系传在宋代时已不见完佚,今本为宋人苏颂较书中秘府所得。原缺二十五和三十两卷,今本以据大徐本补全,说文解字系传意在注释说文,似对说文原本很少改变,如有疑问则在注释中说明,故小徐本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大徐本,只是小徐本在多用后出习用字改动说文,是其一大缺点。徐错受其兄之嘱编纂了说文解字韵谱十卷,此书编纂只是为了便于检索说文,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宋太宗986年,徐铉校订了说文,今天的我们见到的说文就是他校订的即“大徐本”,徐铉在校订时参考了当时传世的多个版本,取长补短,他做了有以下改动:一说文注语中出现的而未列于字头解释的字依说文增添于各部;二 说文未收录而典籍乘用的一部分字依说文释例加以解释,分列每部之末;三 增加注释,补正说文原释者;四说文原无注音,后有人注音,虽然版本各不相同,而徐铉一律用,唐韵为蓝本;五 说文原正文十五卷,徐铉以其卷帙浩繁,每卷分为上下两册,共三十卷;六 说文后叙卷次及部首目录,后徐铉依后世书籍惯例,把序目附加于书前,即是我们今天所见到说文解字。南宋孝宗时,李焘与贾端修参照说文解字系传,编成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二卷,徐铉的说文解字韵谱之新附字一并收入。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因便于查检在元明两代而流行于世,明末毛晋父子购得说文大徐本使得大徐本能复行于世,乾隆三十八年大兴朱筠刻本,光绪七年淮南书局刻本等。后清代依宋代刻本有三家:一是嘉庆九年孙星衍重印宋本,保留在平津馆丛书中,二是嘉庆十二年额勒布刊鲍惜分所藏宋本,即“藤花榭本”,三是光绪七年丁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