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影响PPT课件.ppt_第1页
第十章-社会影响PPT课件.ppt_第2页
第十章-社会影响PPT课件.ppt_第3页
第十章-社会影响PPT课件.ppt_第4页
第十章-社会影响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社会影响 1 内容概要 1他人在场2从众 服从 顺从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2 第一节他人在场 社会影响的含义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 引起个体的思想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3 一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一 含义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 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 社会干扰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 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5 二 对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解释查荣克 R B Zajonc 认为 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 因此他的优势反应能够轻易地表现出来 而较弱的反应则会受到抑制 他人在场 动机水平提高 优势反应增强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 劣势反应减弱 抑制非熟练工作成绩 1 优势反应强化说 6 对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解释 2 评价与竞争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观众的评价是形成社会促进的重要原因 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 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在任务简单时 意识到我们正在被评估会使我们更努力 而在任务复杂时 这种被评估的压力会降低绩效 3 分散冲突理论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 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 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 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 此时 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 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 人们已达到 自动化 程度 不需要全部的注意 为了补偿干扰 人们会更加专心 更加努力 实际效果会更好 4 生理心理反应模式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 他人在场 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 激励或威胁 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 就会激发激励模式 7 二 社会惰化 一 社会惰化的涵义社会惰化 socialloafing 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 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 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克尔 布鲁恩 Kerr Bruun 1981 和哈克斯 Harkins 1989 等人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在群体中 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 个人的努力会淹没在人群中 lostinthecrowd 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 行为动力相应减少 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 群体规模越大 社会惰化程度越高 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 8 三 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在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社会惰化的普遍性 但它并不是个体主义文化的产物 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有些研究用制造声音的任务 鼓掌 发现在印度 泰国 日本和中国都存在社会惰化 这些研究显示社会惰化可能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 四 社会惰化的预防虽然社会惰化普遍存在 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发生 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1 单独评价 2 提高认识 3 控制群体规模 9 三 社会影响理论他人存在对个体绩效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拉塔内 1981 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来关注这些影响的大小 该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于他人 影响源 的3个属性 数量 强度和直接性 四 去个性化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 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 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学者认为 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匿名性 2 责任分散 3 自我意识下降也是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10 第二节从众 服从与顺从 一 从众1 定义 从众 conformity 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 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认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 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11 12 13 14 2 从众研究的两个经典实验 1 谢里夫 M Sherif 估计运动距离实验 15 估计移动距离 英寸 规范的形成 16 2 阿希 S Asch 判断相同直线实验 x a b c 17 18 3 从众的原因 1 行为参照 信息性动机 准确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 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 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19 2 对偏离的恐惧 规范性动机 归属感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 群体的反应是喜欢 接受和优待 对于偏离者 群体则倾向于厌恶 拒绝和制裁 因此 任何人对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 20 4 影响从众的因素 行动者 1 个性特征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 从众率越低 施奈德 个体的果断性越强 从众率越低 艾克斯 场独立型的个体从众率低于场依存型的个体 董婉月 2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 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 因而从众的比率也越来越小 21 客观刺激物 1 清晰程度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 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 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 2 重要性客观刺激物对人们越重要 原则性越强 从众率也越低 22 所处关系或情境 1 群体的一致性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 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2 群体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 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 但最高的从众率出现后 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 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增加 23 3 群体成员的身份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身份越高 越具有 专家权威性 其发生的从众的可能性就越小 4 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个体被群体接纳的程度越深 其出现从众的可能性也越大 24 二 服从 一 服从的含义1 服从 obedience 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服从即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他人 一是规范 25 2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 服从实验被试 40名男性 26 步骤 将被试两两配对 一名为真被试 一名为实验助手 真被试扮演老师 实验助手扮演学生 学习语词配对 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应给予电击惩罚 电压从15 450伏 当电击电压越来越高时 学生依次出现以下反应 呻吟 叫喊怒骂 哀讨求饶 猛击桌子 踢打墙壁 300伏 昏厥 27 结果 300伏5人 315伏4人 330伏2人 345伏1人 360伏1人 375伏1人 450伏26人 28 29 3 影响服从的因素 1 命令者的权威性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 人们服从的可能性就越大 2 个体的道德水平个体道德水平越高 服从命令作出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30 3 诱骗入门的策略个体卷入水平越高 服从的可能性就越大 4 权威的靠近程度个体距离权威越近 服从的可能性就越大 5 受害者的靠近程度个体距离受害者越近 服从的可能性就越小 31 三 顺从 1 顺从的含义顺从 compliance 也叫依从 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 即接受他人请求 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2 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巴斯 Buss 1987 和顾德 Gody 1983 对引起顺从的环境与策略进行了探讨 指出增加他人顺从的技巧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 自己的社会地位 请求的性质等有关 有三个因素有助于建立一个使人们感到愉快的顺从气氛 一是积极的情绪 二是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三是合理原因的效果 32 3 促进顺从的技巧 1 登门槛 效应与技术 登门槛 效应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 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 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登门槛 技术指先提出较小要求 然后再提出目的指向比较大的要求 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 33 2 低球技术低球技术指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 别人接受这个小的要求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增加他人依从的可能性 34 登门槛 技术与低球技术的区别 时间联系的区别登门槛的两步操作中间有时间间隔 而低球技术的两步操作是紧接在一起的 没有较长的时间间隔 两步要求的性质登门槛技术的两步要求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而低球技术的两步要求则是直接相联系的 35 3 留面子效应与技术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 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为了使人们更好地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 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而容易被拒绝的要求 从而提高人的接受较小要求可能性的方法 就称为留面子技术 36 4 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 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37 第三节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集群行为 一般来说 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 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 自发的 无组织的 无结构的 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38 集群行为英文写成CollectiveBehavior 又译作 集聚行为 或 聚合行为 也被人译作 集体行为 在前苏联学界则被译作 集体外行为 或 非集体行为 39 一 时尚1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时尚和流行密切相关 实际上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以也有人把时尚和流行两词混用 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装饰 礼仪和生活行为三个方面 40 41 2 时尚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1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一方面 物质生活条件窘迫者无心他顾 对他或他们来说解决温饱胜于追求时尚 这是人间第一号 天性 另一方面 物质生活条件丰裕者 起码没有温饱之虑 要追求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 也大多要凭借某种物质的形式 42 2 日常生活中大众的相对闲暇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工业革命以前 少数人的富裕和闲暇是以大多数人的贫困和忙碌为代价的 一直到19世纪末 闲暇如凡勃伦所言始终只是社会上层即所谓 有闲阶级 的垄断物 只是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后 闲暇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 43 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 1899 在该书中 凡伯伦提出了两个至今为止仍然流行盛广的概念 炫耀消费 conspicuousconsumption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炫耀闲暇 conspicuousleisure 显然 消费是财富的一种证明 而闲暇尤其在工业革命未完成之前的获得的闲暇一样是财富的证明 因为 闲暇之所以可贵 闲暇之所以必不可少 部分原因在它表明了与贱役毫不相干 凡勃伦从有闲阶级的产生历史入手 有力地说明了 在有闲阶级看来 高贵的举止和生活方式 是和炫耀闲暇和炫耀消费的规范相一致的 对贵重物品进行炫耀消费 是有闲绅士博取声望的一种手段 44 3 大众传播媒介 尤其是电子媒介 的发达大众传播媒介与时尚的关系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 有些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 本身就是时尚物品 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普及促成了相应的时尚的兴起 另一方面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普及 为各种时髦行为方式的制造和推广提供了可能 45 4 一般大众的时尚意识在一个或多或少具备了上述客观条件的社会中 能否出现以及能否普及某种时尚 还与该社会中一般大众的时尚意识的强弱有无密切相关 这是时尚流行的主观条件 46 3 时尚的类型时尚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现象 它有不同的层次 具体的表现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 如果从一事物或行为流行范围的大小 持续时间的长短 追求者的身心投入程度的高低入手 我们可以把时尚分为时髦 热和时狂这样三种最具概括性同时又互为连续的类型 47 1 时髦作为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 时髦是 一种零散的 短暂的时尚 时髦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 风尚 或 阵热 如果时髦的东西比较新奇和高雅 又称之为摩登 48 一种时髦的样式 49 2 热与时髦的零散性和短暂性相比 热是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而和时髦的浅俗性相比 热也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生活风格 活动系统和具体的文化项目的系列显现 此外 在参与者的主观投入方面 热界于时髦与时狂之间 具体些说 虽然热的追随者的身心卷入程度要高于时髦的追随者 但它毕竟还不是时狂 仍主要与情绪唤醒的温和层次有关 50 3 时狂时狂 是时尚这一越转越快的漩涡的中心 时狂是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 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 时狂与时髦和时尚最主要的区别之处在 处在时狂状态的参与者其身心投入程度远远高于时髦和时尚的追随者 罗斯曾专门指出 时狂与暴众心理十分接近 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制度性的集群行为方式 并且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51 4 时尚的心理机制时尚的基本心理机制由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心理过程构成 这就是 既要树异于人 又要求同于人 具体说来 社会上层或想成为社会上层的人要树异于不如己者 所以他们往往是最先采用尚未有人采用的新事物的领潮者 而社会下层或不甘再为社会下层的人则要求同于胜过己者 所以他们往往是想方设法采用已有人采用的新事物的赶潮者 52 1 树异于人为了追求新奇 为了立异于他人 标新于旧制 时尚的倡导者会千方百计地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差别 体现出个性 比如 在传统社会中 上层阶级是极其希望能与下层阶级区分开来的 能通过与众不同的服饰 色彩 车马 宅第 谈吐 三妻四妾以及一掷千金的气派 显示出自己的地位 富有和闲暇 最初 他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保持与下层社会的差异 其一 明令禁止下层阶级穿戴或使用上层阶级的服饰和器物 其二 放弃已被下层阶级模仿和采用的服饰和器物 创用新式样的服饰和器物 重新确立与下层阶级不同的标识 53 在当代社会中 富裕阶层也往往会使用炫耀甚至挥霍的手法 来显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拉大与一般大众的差别 54 炫耀与区隔 英国歌手汤姆 琼斯和汉普丁克各自坐在自己的劳斯莱斯车上 55 李春平和他的劳斯莱斯 56 57 2 求同于人由于一种流行的时尚总是表现出其特定的珍贵性 表现出时尚参与者的某种殊荣和优越 它便为众人的效仿创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如果不加入到时尚的行列 不仅在众人面前显示了自己对新鲜事物的麻木 而且还表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明显地劣于他人 因此 当流行的时尚卷进越来越多的迎合者时 在公众中便产生了一种求同于人的心理需要 这是时尚的心理机制的另一个方面 58 5 时尚的传播规律 1 时尚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古往今来 那些经济发达 物质生活条件丰裕的国家和地区 向来是时尚的始作俑者 是流行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的 集散地 59 2 周期性往复时尚的变迁有时呈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状态 今天视为时尚的事物 明天或许就会成为陈旧 而今天视为陈旧的事物 明天或许又会变成时尚 60 3 常态曲线时尚的流行 常常体现为统计学上的 常态曲线 这 常态曲线 常常有两个方面的具体涵义 其一 一个社会中时尚的始作俑者和极端注意者总是少数 而对时尚极端不注意或熟视无睹的人也是少数 其二 时尚的流行也常常表现为一条近乎对称的常态曲线 61 4 双向传播在传统社会 时尚的流行遵循的基本上是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