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重点).doc_第1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重点).doc_第2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重点).doc_第3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重点).doc_第4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一、 字词句翻译: 尝与人佣耕 尝:曾经 辍耕之垄上 辍:停止 之:去 苟富贵 苟:如果若为佣耕 若:你 发闾左谪戍渔阳 谪:“谪”通“適”,贬谪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编次会天大雨 会:恰逢 今亡亦死 亡:逃跑 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是扶苏以数谏故 数:多次 上使外将兵 外:在外 今或闻无罪 或:有的人 楚人怜之 怜:爱戴诈自称公子扶苏 诈:假装 为天下唱 唱: “唱”通“倡”,倡导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然而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思考 乃丹书帛曰 丹:用朱砂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的 鱼腹中书 书:字条 固以怪之矣 以:“以”通“已”,已经 怪:认为奇怪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令:暗中指使 吴广素爱人 素:平时 忿恚尉 忿恚:使恼怒 尉果笞广 笞:用鞭子打 陈胜佐之 佐:帮助 藉第令毋斩 藉第令:即使 毋:没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固:本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难道 为坛而盟 为: 建造 从民欲也 从:顺从 欲:意愿 比至陈 比:等到 与皆来会计事 会计:集会商议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坚:穿戴坚固的铠甲 执锐:手执锐利的武器 重点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 (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二、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以及动员群众的一句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三、课文分析:分析第一段:1、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2文章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3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4、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句子反映?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敢于反抗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介绍了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如:“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分析课文第二段 5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起义的具体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6用自己的话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7、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先提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8、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9、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分析课文第三段10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11、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12、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13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 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14陈涉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列世家,可见对其功绩是肯定的。15纵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字词句翻译故不错意也 错:“错”通“措”,置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仓”通“苍”,灰白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用 易:交换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即使这样 徒以有先生也。 徒:仅仅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一定 许:答应 大王加惠。加:施加,给与 惠:恩惠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派遣 使:出使 安陵君不听寡人。 听:听从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把 为:当作 请广于君。 请:让 广:扩大 轻寡人与。 与:疑问语气词 非若是也。 若:象 是: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虽:即使 直:仅仅只有 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天子之怒。 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的助词 ,无意义 怒:发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夫:发语词,不译 之:去 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于:从 与臣而将四也。四:成为第四个 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若士必怒。 必:要是 秦王色挠。 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寡人谕也。 谕:明白 重点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译: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面积的土地来换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原因轻视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拿方圆一千里土地也不交换,何况仅仅只有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第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要是发怒,(那么将)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了。二、关键问题8、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9、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阴险狡诈、外强中干10、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11、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1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阴险狡诈。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14.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15.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16.作者塑造了唐雎这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1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8、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天子之怒流血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出师表1.基本要点: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先帝之恩感动激奋之情。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6)出师表中的成语: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9) 读音崩殂(c) 菲薄(fi)(b) 陟(zh)臧否(zng)(p) 以遗(wi)陛下 裨(b) 猥(wi)自枉(wng)屈 夙(s) 庶(sh)竭驽钝 咎(ji) 咨诹(zu) 昭(zho) 2、古今异义: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激动感谢。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秋 古义: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义:秋天开张扩大(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开始营业义古义:适宜,恰当(引喻失义)今义:意义,含义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涕 古义:眼泪(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义:鼻涕所以 古义: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今义:因果连词布衣古义:平民(臣本布衣)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3、 一词多义: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诏(留下的)效 恐托付不效。(实现)。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益 有所广益 (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4、重点句子翻译:(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宫里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不同。(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自耕作,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在诸侯那里不谋求显声扬名做官。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尊降低自己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访我,拿当时的大事询问我,因此我感动激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败的时候、在危急患难之中我领受任命,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给判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翻译:不应该随意轻视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11)庶竭驽钝 翻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5、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提出的第二条建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原文:诚宜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自己总结: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10)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 (19)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0)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21)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解释实词: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2、益州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放松,懈怠)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 (时,时候)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10、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陟 罚 臧 否(奖励,惩罚; 臧,善。否,恶。)14、作奸 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1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判定)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17、不宜偏私(偏袒) 18、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20、是以先帝(因此)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22、愚以为(对自己谦称。我)23、悉以咨之(咨询) 24、裨补阙漏(通“缺”,缺点)25、性行淑 均 (淑,善)(均,平)26、晓畅军事(明晓、精通) 27、举宠为督(推举)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衰败)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31、贞良死节(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32、躬耕于南阳(亲自) 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33、不求闻达(显声扬名)(做官)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36、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37、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38、后值 倾覆 (遇到)(兵败) 39、尔来(那时)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忧叹(早,早晨)42、以伤先帝之明(损害) 43、深入不毛(长草)44、庶竭驽钝(希望)(平庸的才智)45、攘除奸凶(排除、铲除)46、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增加)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怠慢)48、愿陛下亲之信之(亲近)(信任) 4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50、咨诹善道(询问) 51、察 纳 雅言(明察)(接受)(正言)52、临表涕零 (落下)7、虚词解释:以: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悉以咨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 以先帝之灵(来) 以彰其咎(来) 以咨诹善道(来)于: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对) 试用于昔日(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躬耕于南阳(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 还于旧都(到)之: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 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以塞忠谏之路也(的) 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 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隆中对一、背景: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二、人物:1、诸葛亮:(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2、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各段精析: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为下文作铺垫。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第四段:写隆中对策。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四、思考题: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4、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五、积累1通假字: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词类活用: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3、一词多义: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4、句式: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省略句:君与俱来。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被动句:贤能为之用。5、古今异义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或日子6、出自本文的成语。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7、用法迁移。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九下文言文复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一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的气候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外城) 4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却)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原因)(这是) 6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无义)7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坚固锋利) 8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9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离开)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1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1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指王道仁政) 1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归顺)15以天下之所顺 (拿,用) 16故君子有不战 (因此)(要么)1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到)(极点)(通“叛”,背叛)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三简答题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3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5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施行仁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语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 4苦其心志 (使痛苦)5劳其筋骨 (使劳累) 6锇其体肤 (使饥饿)7空乏其身 (使贫困) 8行乱其所为 (使错乱)9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0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11人恒过 (常)(犯过失) 12征于色 (表现)13发于声 (吟咏叹息) 14而后喻 (了解)15困于心,衡于虑 (同“横”,梗塞) 16而后作 (奋起)17入则法家拂士 (指国内)(同“弼”,辅佐) 18生于忧患 (由于)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三简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