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道教初探.doc_第1页
平和县道教初探.doc_第2页
平和县道教初探.doc_第3页
平和县道教初探.doc_第4页
平和县道教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和县道教初探蔡汉以2015-12-15平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置县至今有694年。据平和县志记载: 平和古代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晋至六朝,属绥安县(今漳浦县)。隋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建置漳州府后,属漳浦县。平和县的前身是南胜县: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设南胜县。县城在今平和县南胜镇;所辖“析龙溪、漳浦、龙岩县”。至元三年(1337年)南胜县的县城迁到今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至正十六年(1356年)县城迁到今南靖县靖城镇(旧称双溪口之北兰陵)。并且名称由“南胜县”更名为南靖县,所辖今平和、南靖两县域。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由明朝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奏请置“平和县”;县城在今九峰镇(旧称河斗大洋陂)。1949年平和县城从九峰镇迁到今小溪镇。平和县地处漳州西南部,与闽粤两省八县相连(东连龙海市、漳浦县,西邻广东大埔县、广东饶平县,南靠云霄县、诏安县,北接永定县、南靖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全县现有人口57.8万,居漳州市第四位;面积2334平方公里,居漳州市第一位;辖16个乡镇(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境内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平和县道教源远流长, 形成完整而系统的道教体系,由江西广信府传入。(注: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取信州路后,改为广信府),但具体的传入的时间无考。约在唐朝时, 平和县就有道士在境内传经说道。因唐朝统治者称自己是道教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唐高祖对道教倍加推崇,并宣布:道一,儒二,佛三,从而确立了道教在唐朝的特殊地位。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陈元光随其父子,率五十八姓的府兵计3600名,将领许天正等123人,前往今漳州平蛮。这些官兵,他们带来自己原住地的信仰神及相应的祖宗崇拜。平和县和漳州市的其他地区一样,这期间的民间信仰、道士活动出现了繁多的新情况, 崇拜原住地的信仰神如谢元帅、谢玄、郭子仪等。由于入漳家族的较高地位等特殊性,使后裔非常重视家族传统与荣耀。他们中一些人生前受尊重,去世后受祀而转为地方神,如陈圣王、王公许天正、马公爷、李伯瑶等。而平和县主祀道教始祖张天师的庙,位于平和县九峰镇下北村, 叫张天师庙,也称“真龙堂”。始建于元朝(1294年),据载,元世祖年间(1260年), 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七代张天师被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和惩治瘟情之事。这位张天师来到霞大峰庵前,依化便人,住在庵内为人做法术治病,但当地群众不知是天师真人。他走之前在庵内画符号记立, 当地群众后来才知是天师化身,其画符号记立,授到诚心弟子敬拜得到威灵。当地群众后来上江西省龙虎山进香,得到天师真人至宝, 从此一直香火不断。还有在宋代,平和及南靖二县同属“龙溪县”。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 在南靖建了“九鲤飞真观”,庙内供奉九尊九鲤湖真人和范公圣侯神像。据说,明朝时,现平和县芦溪镇秀才陈扬美,上鹅仙洞谒九仙祖,得仙梦中了举人,后任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代的国家最高法庭,正部级官员)。他返乡时,特到鹅仙洞,敬拜九仙祖,后来在半山腰建了一座“半山亭”。另外,从明朝王阳明带兵来平和打仗(那时叫南靖县),到戚继光在平和灭倭寇,有许多将士战死在平和。平和县民间,对战死客死之鬼并不排斥,而专门建庙供奉,并称之为“有应公妈或大众爷公妈”、“普渡公”等。为这些战死客死野外者安庙祭祀。如今天的山格镇“大众爷公庙”又名慈惠宫,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客死野外者祭祀。山格镇“大众爷公庙”,每年农历7月19日安排做普渡。据考据,有应公为孤魂野鬼,大众爷为群葬之鬼。鸦片战争后,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呈现出较复杂的局面。军阀混战,地方割据,使本来派系众多的道教进一步民间化,宗派更加增多。道教受到外来的现代文化思想的巨大冲击,加速了与其它各种思想的融合。但是,平和县道教思想与信仰仍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据调查,解放前平和县内未有道观,只有“坛”的设立。所谓“道士坛”、“师公坛”遍布于全县各地,各有坛主, 各有所辖。凡民间男孩出生,均须向所属的道士坛登记,以备申奏“上天”赐福。民国时期, 平和县的道士坛分布情况:小溪有化文一坛、化静二坛;山格有山格一坛、隆庆村一坛(叫道真坛);九峰有西门、下田、霞北、楼坑、洋海坪等五坛;霞寨四乡各有一坛;坂仔、双溪村各有一坛,南胜有一坛,文峰有一坛,五寨有一坛,安厚、大溪各有一坛,芦溪有漳汀、芦丰各一坛。解放前,道教大事活动先后有三次,第一次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九峰城隍庙的五朝大醮;第二、三次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崎岭天湖堂的五朝大醮及坂仔双溪心田宫的五朝大醮。道士平时的活动,多属喜事祭神, 或“驱除邪崇”。活动的名目繁多,有“踏斗”、“谢平安”、“出婆姐宫”、“过翰”、“祭天狗”、“祭五鬼”等等。芦溪还有“引魂”的法事。道士除建大醮必须合作外,平时互不侵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道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徒的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文革中期间,平和道教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冲击,道教活动被停止,许多庙宇被毁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平和道教事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据调查,道教文化覆盖了全县十镇五乡276个行政村,6个社区,2739个自然社。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平和道教事业发展更快,2004年12月成立了平和县道教协会。当时全县只有26个团体会员;到2015年10月增加到76个团体会员。各道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宫庙,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祭拜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两岸交流。如2010年农历七月十七日,山格慈惠宫举行建宫1050周年庆典暨“情系两岸慈惠万民”现场书画联展大型活动;2010年农历二月初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